新欧亚主义与普京治下的俄罗斯外交实践

2022-12-31 01:53于家民李忠翰
中国军转民 2022年24期
关键词:欧亚主义苏联

■ 于家民 李忠翰

新欧亚主义是当下备受关注的俄罗斯社会思潮,其继承了古典欧亚主义与古米廖夫欧亚主义的部分思想。作为当代俄罗斯地缘政治与外交实践的理论之一。苏联解体后原有的共产主义认同和苏联民族认同支离破碎,新欧亚主义为重振俄罗斯文明提供了思想源泉。

一、传统思潮与新欧亚主义

(一)三大主义之争与欧亚主义诞生

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东西方文明交汇于此,身处欧亚文明圈的特性使俄罗斯文化兼具东西方特点。俄国发展道路在传统与现代间的摇摆导致俄国社会出现断层,传统与现代的对立推动两大思想流派的诞生。19 世纪上半叶,俄国出现了以坚持东正教正统的斯拉夫派和主张向西方求索的西方派两大思想流派。

20 世纪初,俄国在经历了三次社会革命后,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古典欧亚主义。古典欧亚主义产生于20 世纪20 年代,俄国十月革命后流亡西欧的俄国知识分子在英法等国家期间逐渐认识到俄罗斯真正的危机长期潜伏在精神层面。1912 年,俄国地理学家彼得·萨维茨基、语言学家尼古拉·特鲁别茨科伊等人出版的《面向东方:预感与实现——欧亚主义者之主见》一书正式提出欧亚主义的概念。别尔嘉耶夫认为:“欧亚主义主要是一种情感,而不是智力趋向,其情感性是创造性民族和宗教本能对已经发生的灾难的反应。”欧亚主义者从俄罗斯帝国的视角出发,从地缘、文化与政治的综合角度探寻俄罗斯文化特征,并在斯拉夫派和西方派所持观点外找寻出一条适合俄国本民族发展的第三条道路。

(二)古米廖夫对古典欧亚主义的继承发展

苏联成立后,其一元化意识形态的强烈排他性使苏联存在的69 年内社会思想停滞不前,欧亚主义被执政当局边缘化。列夫·古米廖夫是苏联时期的欧亚主义代表人物,他运用自然科学和地缘政治理论对古典欧亚主义的研究丰富了俄罗斯学界对欧亚主义思潮的论证,从俄罗斯的历史地理独特性推证了俄罗斯文明独特性。古米廖夫认为,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文化生活进程的影响是决定性的,提出俄罗斯文明的独特性和自然气候环境导致欧亚大陆人民团结的自然性的观点。此外,古米廖夫还提出了 “超级民族”的概念,即生活在不同气候区但团结成一个社会单位的民族群体,依靠进取精神可以达到超乎常人的努力。

(三)新欧亚主义的诞生

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巨变,俄罗斯国内社会剧烈动荡,加速陷入国家身份与民族认同危机。脱胎于古米廖夫欧亚主义的新欧亚主义迅速崛起并补充了俄罗斯国内意识形态的空缺。俄罗斯新欧亚主义派别共分为三派:以杜金为代表的激进左派、以帕纳林为代表的自由右派和以科瓦列夫为代表的温和中间派。左中右三派对新欧亚主义的主张不同:左派主张世界联合反抗现代资本主义,反对西方世界秩序与政治制度。中间派反对左派激进观念,主张构建多方认同的新的价值秩序以解决俄罗斯既有的地缘矛盾。俄罗斯科学院哲学所教授科瓦列夫认为,解决这一矛盾的正确方法,是建构三方都认同的新价值秩序,能完成这一使命的,是古米廖夫的大欧亚主义与索洛维约夫的世界意识,二者结合构成的第三类世界秩序,将是矛盾三方达到价值共识的基础。右派主张文明多极论,认同复杂多样的文明形式。同时他们还主张欧亚文明论,认为是自然气候环境和地理因素造就了欧亚大陆人民与生俱来的团结性[1]。

新欧亚主义虽派系林立,但其思想内核趋同。第一,新欧亚主义在继承了古米廖夫地缘政治思想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强调通过强权获取地缘政治利益以实现俄罗斯的强国梦。第二,新欧亚主义与古典欧亚主义的区别在于:新欧亚主义认为,俄罗斯地处欧亚结合部,俄罗斯文明是独特的欧亚洲文明,主张在发展斯拉夫民族文化基础上向外拓展寻求文明圈之间的文化交流合作。在意识形态领域着重强调与西方世界及其价值观进行对抗,而非共处。第三,新欧亚主义强调世界文明多样性,认为俄罗斯是当今世界多元文化中重要的一极,主张俄罗斯构建独特的意识形态与价值体系。

新欧亚主义思想中的地缘政治理论为俄罗斯政策的制定与外交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对普京外交实践影响深远,其中部分目标已转化为现实政策予以实施。

二、普京时期新欧亚主义在俄罗斯外交实践中的表征

普京的治国理念与外交实践具有浓厚的新欧亚主义色彩。2000 年普京上台后对俄罗斯外交政策进行整饬,提出了东西兼顾的全方位外交构想,明确了富国强民的治国理念和为国家利益服务的实用主义外交政策,将外交关注点置于后苏联空间内的近邻国家。2014 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俄罗斯周边近邻国家对俄态度的分化进一步激化了俄罗斯对地缘政治空间收缩的紧迫感。俄罗斯近邻外交政策发展进入新时期,开始转向关注欧亚经济联盟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并形成了一系列政策偏好和政治定式构成的外交策略,并体现于以下几点。

(一)大国主义思想

俄罗斯的宗教属性决定了恢复俄罗斯的大国地位是其必然选择,也是苏联解体后三十多年来历届俄罗斯总统的使命所在。传统东正教文化中的“第三罗马”与“弥赛亚精神”是俄罗斯民族与生俱来的大国主义思想和拯救世界理想的文化根源。从彼得一世西化改革到勃列日涅夫,从“第三罗马”到“第三国际”;追求大国地位进行领土扩张进而主导世界是俄罗斯外交不变的主线。只不过在历史的不同时期,随着俄罗斯国力的兴衰,这条主线表现得强弱不同而已。俄罗斯拥有的地缘优势是平衡东西方利益的战略支点,其成为世界格局中重要的一极[2]。近年来俄罗斯不断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大国实力与大国担当。能够清楚地看到,以当前俄罗斯的综合国力水平来看,俄罗斯欲成为多极世界中独立一极仍然任重而道远。

(二)俄主导的联盟优先原则

主张加强俄罗斯在后苏联空间(欧亚空间)和世界各经济体的影响力。推动以俄罗斯为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联盟战略。2016 年底出台的俄罗斯外交政策强调了推动欧亚经济联盟的一体化进程重要性。究其原因,一方面,俄罗斯重视外交的继承性,独联体国家作为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符合新欧亚主义者主张的“地缘高于血缘”的思想;另一方面,新欧亚主义强调外交实践的平衡性,既不倚重,也不偏向。

(三)东西双向发展策略

数个世纪以来俄罗斯的文明归属问题一直被俄罗斯学者研讨,新欧亚主义者认为俄罗斯既不是欧洲国家,也不是亚洲国家,而是孕育着欧亚文明的独特的欧亚洲国家。“俄罗斯是独特的欧亚洲国家”的观点在俄罗斯国内得到广泛认同。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欧洲矛盾和冲突则更多体现在地缘政治方面,但与欧洲之间却有着现实的利益需求。欧洲是俄罗斯在地缘政治和国际政治格局重新洗牌过程中所选择的利益共同体。俄罗斯与欧洲在文化传统上的无法割裂,在地缘政治上的紧密难分,注定了两者是一个连结紧密的共同体[3]。

同时,近年来俄罗斯积极 “向东转”,推动远东地区建设并积极与中国开展多方面合作。受新欧亚主义影响,俄罗斯外交实践立足于营造多边发展氛围,这一点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不谋而合。东西双向发展对于俄罗斯来说是当下乃至未来必然的选择。同时还要清楚地认识到,俄罗斯“向东转”的目的是寻求欧亚利益平衡,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外交与实用主义风格。

三、结语

当前国际政治格局呈现不稳定态势,东欧局势波诡云谲、北约东扩势头再起,一系列冲突使俄罗斯在后苏联空间的地缘利益受到严重侵害。俄罗斯追求的新欧亚主义目标加剧了俄罗斯与西方难以调和的矛盾。就长期局势来看,俄罗斯试图构建的欧亚洲秩序势必与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针锋相对,普京治下的俄罗斯外交策略依旧会延续其强硬性与实用主义倾向。就短期局势而言,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危机难以结束。普京呼吁俄罗斯人民要重拾对伟大的卫国战争与苏联的正确认识,这不仅能够助推爱国主义情节复苏,也会推动俄罗斯人民寻回国家认同。

猜你喜欢
欧亚主义苏联
一位制造商一架军机(欧亚篇)
新写意主义
欧亚裔混血族的曲折发声:解读戴安娜·张和《爱的边界》
近光灯主义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冬日 新碰撞主义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