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寒区卫勤保障思路浅析

2023-01-04 13:05李雪华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寒区卫勤医疗保障

武 岳,张 贺,李雪华,田 竞

地球南、北两极地区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特点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不断吸引着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科学考察团队争相前往探索。近年来,我国提出“两极拓展”的海洋发展战略[1],并于2018年发表《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提出“和平、主权、普惠、共治”四项基本原则,向世界表明了我国参与极地环境与资源治理,共同应对全球化挑战的立场、决心与担当[2]。在各国不断深入开展极地科学研究特别是军事性研究的背景下,积极开展极地寒区卫勤保障研究对于保障我国深度参与开发治理极地资源、积极开辟国际贸易新航线、保障国家主权与利益均具有重要意义[2-4]。本文以有限的极地寒区医疗后勤保障相关文献为基础,结合部队执行寒区演训任务卫勤保障经验,浅析我军极地寒区卫勤保障可行性思路。

1 极地寒区环境特点

1.1 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极地区幅员辽阔,人烟稀少,均为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冬季漫长,夏季短暂,降水量小,气候干燥,常年严寒、大风,使得地面上不融化的干雪经年累月形成厚厚的冰原,并常伴雪暴等极端灾害天气。南极地区包括南极大陆、冰架及广阔海洋,年平均气温约-25℃,最低温度可达-88.3℃;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大部分被冰雪覆盖,浮冰分布广泛,年平均气温约-18℃,最低气温达-66.7℃[1,5]。

1.2 极不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南极地区周边无毗邻国家,北极地区周围居民亦极为稀少,加之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工程建设极为困难。目前,极地寒区范围内基础设施建设极不完善,尚缺乏成熟的公共卫生系统以及有效的无线通讯系统[5],无法提供充足的医疗后勤保障供给,无力承担批量伤病员救治任务。在此背景下,极端的地理环境使得常规卫勤保障任务的开展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 极寒地区医疗后勤保障措施现状

2.1 相对完备的后勤保障设施极地寒区科研考察能力是各主要参与国家综合能力的体现,是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还是保证极地科考任务顺利完成的决定性条件之一[6]。历经近4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极地科考团队已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后勤保障体系,建设了条件一流的极地科考大本营考察站,包括黄河站(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及泰山站(南极);并拥有先进的万吨级极地考察船“雪龙”号,已先后多次赴南、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与后勤补给任务。近年我国自主研制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更是世界上第一艘船艏和船艉双向破冰船[7]。考察站及“雪龙”号破冰船的配备使我国极地科考团队拥有较强的货物储运能力、生存能力、环保能力、应急能力、信息能力和维护能力,从而有力保障了极地科考任务的顺利进行[6]。

2.2 仍待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因极地科考任务各方面条件限制,每个考察站及科考船仅配备一名专业医师负责全体科考队成员的医疗卫生保障[8-9]。人员的不足极大限制了医疗保障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此外,目前科考任务的随队医生多为某专科医师,仅在任务行前接受全科及极地特殊环境医学相关培训,培训时间较短,积累经验较少,难以应对考察任务中的突发情况。余万霰等[8]总结了目前南极科考任务中医疗保障工作缺陷,包括:(1)针对心脑血管急症等极地考察队员主要死亡原因,缺乏有效的特殊的预防手段;(2)随队医生缺乏全科医学及极地医学相关救治经验,面对重大突发情况时紧急处置措施不到位甚至不准确,急救效果不理想;(3)缺乏完善的极地寒区医疗行为标准、心理干预标准、膳食营养标准等[10]。

3 极地寒区卫勤保障建议

3.1 科学开展极地环境适应性训练,提高官兵寒冷适应能力在极地寒区多种极端自然环境因素中,寒冷是首要威胁之一[11]。如何提高部队官兵寒冷适应能力,降低寒冷刺激的不利影响,是极地寒区卫勤保障工作的难点之一,亦是寒区部队或温区部队急进寒区开展训练工作的主要难题之一。为解决这一问题,各国部队通过开展寒冷环境冷习服训练提高官兵寒冷适应能力。美军部队冷习服训练方法主要有:(1)增加户外寒冷环境暴露时间,包括静止性训练及轻体能训练;(2)身体主要裸露部位的寒冷环境暴露训练,如面部、手部寒冷暴露及手部冰水浸泡训练等;(3)极端条件下冷习服训练,如冰窟冷水浸泡及脱险训练等。此外,除国内寒区训练中心常规训练外,美海军陆战队还增设极地环境模拟训练项目,每年派遣训练小组赴北欧极寒地区进行轮训,极大提高了美军部队寒冷环境的耐受及作业能力,同时熟悉了寒冷地区的作战环境[12]。我军于1998年正式颁布《军人耐寒锻炼卫生规程》(GJB2562-96)[13],详细制定了我军寒区训练标准与实施方案。以上述卫生规程为指导的我军冷习服训练方案强调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更加贴近我军实际,操作性强,训练效果好。具体训练方案包括:(1)冬季长跑锻炼,第1周3~4 km/d,以后逐渐增加至5~7 km/d,连续训练2个月;(2)冷水锻炼,如冷水泡手泡脚及冷水洗脸、冷水淋浴等,每日早晚用3~5℃冷水锻炼,每次10 min,连续4周;(3)冷空气锻炼,每日户外活动至少6 h,且减少着装,连续至少2个月;(4)综合性锻炼,在同一时间配合使用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综合训练。

我国极地考察队主要由科研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组成,经过严格的身体与心理选拔后,行前在黑龙江省尚志市亚布力滑雪场进行冬训,内容包括:滑雪、雪中登山、挖雪沟雪洞、滑落停止、野外宿营、方向识别、遇险营救与脱险等专业训练科目[9]。基于以上相关经验,我军极地寒区行前训练可采用冷习服训练与极地生存技能专业训练相结合、国内寒区适应性训练与真实/模拟极地寒区环境实战训练相结合的模式。在相对成熟的寒区部队及温区部队急进寒区冷习服训练方案基础上,聘请极地探险考察专业训练导师指导极地环境生存技能专业训练;并在我国寒带地区常规开展寒冷环境适应性训练基础上,适时开展极地寒区模拟训练及境外极地环境实战训练,制定符合我军实际的训练方案与计划,合理安排训练时间与训练科目,努力提高部队官兵极地寒区适应与作战能力。

3.2 加强全科与极地医学专业培训,提高极地寒区医疗保障能力目前,受极地考察任务条件限制,科考团队中医疗人员数量极为有限,且多为骨科等外科专业医师,缺乏全科医学救治经验。基于目前极地寒区科学考察医疗保障现状,国家海洋局设计制定了《中国南极考察队新医疗保障计划》。该计划以大量文献资料为依据,根据极地环境中易出现的外伤与疾病特点,系统制定了极地考察团队随队医师的职责及常规任务,并详细规划了随队医师全科培训方案[8]。此外,该计划创新性地将社区导向医疗理论与技术(Community-Oriented Primary Care,COPC)应用于实践,建立群体定期健康观察与个体慢病流程监控两套程序,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预防理论转化为规范的操作流程,极大提高了随队医师的医疗救治能力与医疗保障工作成效[8,14]。

结合我军卫勤保障工作要求与战时伤病特点,为提高低温条件下伤病员救治能力,我军野战医疗救治单位深入开展寒冷条件下战伤救治与伤病员后送相关研究,广泛开展寒冷环境及实战条件下伤病员救治及后送训练工作,按照“黄金一小时,白金十分钟”的任务要求,大幅提升现场救治能力,缩短后送时间,提高寒冷条件下战伤救治水平[15]。与极地科学考察医疗保障情况不同,野战医疗救治单位医务人员数量相对较多,相关专业均有覆盖,医疗设备充足,各组人员分工明确,配合默契,能够较为顺利地完成寒冷地区战时医疗保障任务。而未来极地寒区军事行动医疗保障任务必定与非极地环境不同,其医疗保障任务特点应更接近于极地科学考察任务需求,因此,应结合极地寒区任务实际开展专项培训。因极地寒区任务人数限制,参与医疗保障人员数量少,建议选择1~2名外科专业军医随队执行任务,且行前接受全科与极地医学专业培训,可参考极地科考团队行前医疗培训方案。此外,任务团队其他非医学专业人员也应接受适当的全科医学培训,力争做到可处理简单外伤及普通内科疾病,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3.3 深入开展极地医学研究,建立极地寒区医疗工作及膳食营养标准在极地寒区极端特殊的环境条件下,人体的激素水平、代谢能力、免疫功能及精神心理等各方面能力均受到影响。通过深入开展极地医学研究,阐明人类在极地寒区生理及心理变化特点与机制;揭示机体原有疾病在极端环境下的变化特点;探明极地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16]。目前国内外极地医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寒冷生理学、高原反应综合征、紫外线损伤、内分泌、免疫、精神心理、时间生物钟学和睡眠、微生物学以及流行病学等方面[16]。极地寒区特殊的工作环境要求供给作业人员高能量营养,对于膳食营养标准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中国南极考察队新医疗保障计划》结合极地寒区环境及任务特点,详细制定了《极地考察营养与食品保障标准》,初步完善了极地食品体系组成、营养素需求、膳食指南、食品安全、储运条件等多项标准[8]。为顺利完成未来的极地寒区卫勤保障任务,保证极地寒区军事任务的顺利开展,军队医疗卫生系统应在已有极地医学相关领域研究基础上,以极地寒区实战需求为牵引,贴近军事医学研究实际,继续开展极地医学研究,为探索极地奥秘提供理论依据。

目前极地寒区医疗卫生条件简陋,基础设施建设极度缺乏,基本医疗保障能力不足,不能满足现阶段极地考察任务需求,更不能满足未来军事行动医疗保障需要。因此,应积极探索极地医疗卫生保障可行性方案,尽快制定极地寒区医疗卫生工作标准,为下一步医疗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3.4 借鉴极地科学考察经验,积极研发极地卫勤保障装备人类能够进入极地并开展一系列科学考察工作,离不开各种先进装备的有力保障[6]。从最早建立的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到后续相继建立的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以及目前唯一的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从我国首艘万吨级科学考察船“雪龙”号到如今世界一流水平的“雪龙2”号,先进的极地装备为我们进入极地驻扎极地提供了重要保障。而考察站与考察船内部的先进仪器为我们极地科考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为进一步顺利完成极地科学考察任务,更好地实施行前培训工作,研究人员正在积极探索极地环境仿真模拟设施,可更好地模拟极地寒区真实环境及考察队员心理状态,为真正进入极地开展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17-18]。

为提高我军寒冷地区作战能力,保障寒区部队或温区部队急进寒区演训任务的顺利完成,我军后勤保障单位亦研发了多种寒区作战装备用以人员防寒保暖及物资装运,如气密保温毯、气密毯、防寒手套、加温输液技术及装置等[19-20]。未来装备研究应结合已有极地科考大型装备优势,进一步开发研制适应战场需求的极地卫勤保障装备,并配备隔冷保温或复温加热效果更好的单兵供暖装备,以提高极地寒区卫勤保障能力。此外,应结合部队实际,积极参与开发极地仿真模拟训练设备与方案,进一步强化极地军事任务行前培训效果,提高部队战斗力。

4 小 结

南北两极作为地球上极为独特的两极区域,其极端的自然环境使其成为人类向往又望而却步的“禁地”。伴随科技的进步和装备的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争相前往探索,使得两极地区逐渐成为大国博弈的竞技场。随着极地寒区科学考察工作的不断深入,极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不断得到开发利用,未来极地寒区军事行动的开展亦成为必然,如何在极端条件下做好卫勤保障工作,配合潜在军事行动的顺利开展,应成为我军后勤保障单位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借鉴我国前期两极科考工作的宝贵经验,结合我军既往寒区训练保障任务的独特优势,进一步科学组织极地寒区适应性训练,加强医疗保障人员培养,深入开展极地医学及极地寒区卫勤装备研究,为保障我军未来极地军事行动的顺利开展占得有利先机。

猜你喜欢
寒区卫勤医疗保障
抽组卫勤力量应对重大疫情的应急培训模式探讨
堆肥废气余热回用对寒区好氧堆肥的影响
多种医学影像设备联合应用在突发事件卫勤保障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不同施肥处理对寒区苜蓿草地产量的影响
军事卫勤一体化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35号(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
防控医疗保障战线的坚实卫士
基于寒区背景下老龄群体冬季健身行为的体育干预机制研究
贵州全面落实四重医疗保障制度助力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