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与教育对策研究

2023-01-08 13:41陈孟奇
智库时代 2022年16期
关键词:育人时代思想

陈孟奇

(安徽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都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升。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告:“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目前新时代的大学生群体主要为“00后”,他们是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成长起来的,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家庭,家庭经济相对富足,这些成长环境的不同,让他们有相较以往大学生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表达方式等方面更为突出的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2]”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的研究不仅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亦利于促进新时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新时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的主要特点

(一)政治立场鲜明坚定

新时代的大学生政治立场坚定,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爱国意识强烈,对党和国家的未来发展充满希望和信心。但由于处在大学阶段,社会实践经验还不够,存在普遍的政治素养不高,缺乏对社会问题很好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在参与政治生活的过程中亦体现出一定的务实性和功利性的特点。

(二)思维活跃个性自由

新时代大学生整体上是很聪明的,思维更加活跃,个性更加鲜明。如体现在网络用语上,更加多变难懂。由于深受互联网的影响,新媒体为他们提供了丰富开放的表达渠道,他们表达自我的方式更直接、更明确,且遵从内心喜好、个人体验。

成长背景的不同,包括城镇化、独生子女、信息化等,让新时代大学生表现出个性独立自由,注重个人体验,集体意识淡薄的特点。如对待很多集体活动,多持有重在参与的心态,并不关心活动实质,并不关心集体荣誉,团队协作意识较差,社会责任感缺失,但不能否认他们内心有温良善意。又如不少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人际关系出现问题,大多以自我为中心,更注重自己的感受,较少能够换位思考,体谅和关心他人,共情能力较弱。

(三)价值取向更加多元

由于整个社会的受教育程度大大提升,加上全球化发展,互联网的普及,让知识和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容易,他们能够快速接受很多事物,能够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接受新鲜事物,能够迅速认知并运用它们,能够产生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价值取向多元与新时代大学生的个性化特点息息相关。因个人期待与志趣相投的人或群体进行交流,会造成群体极化与知识鸿沟现象,甚至降低社会的黏性,阻碍社会共识的形成。

在价值取向多元的同时,新时代大学生对个人利益有更多的关注,表达个人诉求的意愿更强烈,法律意识、维权意识更强,如网络匿名现象的普遍,一些舆情现象的发生等。

(四)人生意义感存在缺失

新时代大学生普遍高度依赖互联网,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中国网民的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30.8个小时,较2018年底增加3.2个小时。大学生产生了手机依赖的现象,新冠疫情的发生,让这一现象变得更加严重。大学生在辨别信息做判断选择的能力上还存在不足,过多的精力投入到虚拟世界中,会导致迷失,消极逃避,导致各方面的专注力下降,期待花有限时间和精力获得更高额的回报。

研究表明,孤独感和社交焦虑与手机依赖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导致手机依赖的重要心理因素[3]。由于在虚拟世界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关注,并能自由表达观点,导致很多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欠缺,而实际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是人生意义和人生幸福感的重要环节和衡量因素。亲密的人际关系,可以有效地减缓孤独感和社交恐惧症[3]。

新时代大学生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大都停留在理论上,由于经验匮乏,缺乏足够的生活实践,加上懒于社交,自我认知偏差等,导致部分大学生人生意义感缺失。宠物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是这一现象的侧面反映。

(五)个人规划更加实际

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相对宽松开放,他们能够意识到个人规划对于在目前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的重要性,而且就设定的人生规划和目标而言,均比较理性和务实,但在真正执行实践时仍存在较大差距,出现空想和无动力的现象。由于比较理性和现实,缺少更大的梦想激励人心,亦存在“差不多”“无所谓”“就这样”的思想态度。

新时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明显增强,注重个人感受和体验,比如在就业选择方面,越来越多的毕业大学生更看重工作的氛围,生活的舒适度,尊重感和获得感,不太能接受加班。

(六)抗压受挫能力较弱

抗压受挫能力较弱与其成长环境有密切关系,如生活相对富裕,如互联网普及、网络虚拟化的影响较深,如在学生阶段父母提供了生活无忧的环境,如当前社会评价标准还比较单一等等,导致新时代大学生处理现实实际问题时能力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一旦超出个人经验范围,将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和手足无措感。

同时,他们存在较大的学习压力,有普遍的焦虑感,主观能动性发挥不足,对未来存在迷茫感,缺乏足够的拼劲和人生目标感,对社交存在恐惧感,抗挫折能力不足,意志不够坚定,毅力有待加强等等。如近年来,大学生群体出现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教育部倡导将挫折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三、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对策

面对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的自我意识较强、追求个性自由、价值取向多元化、敢于直面表达等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更需要我们坚持“因材施教”“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等教育理念,贴近学生,读懂学生,引导学生。

(一)筑牢网络育人阵地

新时代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深受互联网影响。互联网带来诸多便捷和优势,如购物、娱乐、及时信息获取、快速沟通交流等,也带来了诸多隐患和弊端,如网络沉迷、网络诈骗、信息茧房等。同时互联网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产生了一定的削弱[4]。因此,筑牢网络育人阵地,提升网络育人实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变得尤为重要。

网络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疫情期间,更加凸显网络的影响。网络是宣传传播的重要方式,是育人的重要渠道,是与青年大学生对话的重要平台,筑牢网络育人阵地,一方面要让新时代的大学生在网络空间充分表达,一方面又要引导他们正确表达、规范表达、文明表达,在表达情绪的同时,不忘尊重他人,在表达观点的同时,不忘理性思考。在强化网络平台管理,掌握网络思想意识主动权,构建清朗健康、风清气正网络空间的同时,需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介的作用,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培育优秀的网络文化,积极打造网络文化品牌,努力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让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

(二)推动教学模式创新

课堂教育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然而新时代大学生不喜欢听说教,对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认同感不强,他们比较信任自己的判断,加上互联网让知识的易获取,面对他们敢爱敢恨的个性,需要注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立足实际问题,了解学生需要,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体验性。他们价值取向的多元,要求教育工作者“因材施教”,要求在引导前,平等尊重他们个人的需求、认知、观点和喜好,这样才能进一步走进他们,被他们“认可”,才能顺势而为。

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保持师生平等关系,注重激发学生创造活力,侧重培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教师在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要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将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风范、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展现给大学生,并把课程思政内容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大学生意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引导他们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三全育人”背景下,文化育人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开展组织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对于塑造大学生优良品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的育人力量,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价值取向有着潜移默化的塑造作用。高校要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校园环境是师生学习生活的基本条件,也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发挥校园环境的隐性育人功能,发挥一砖一石的育人功能。要积极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创新校园文化载体,开展与时俱进、内涵丰富、健康向上主题教育活动,培育体现历史内涵、价值引领、特色创新的校园文化,突出政治引领,强化价值导向,通过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人文精神。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内容建设,拓宽网络宣传渠道,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要培育良好的师德师风,加强学生的日常思想疏导,加强党团班级建设。要注重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培育创新氛围,激发创新精神。要继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筑牢信仰之基,激发奋进力量。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新时代大学生的抗压受挫能力较弱,近些年高校频频出现多起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教育部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越来越重视。相关统计表明,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健康状态令人担忧,有普遍的焦虑情绪。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源于多方面的因素,如大学阶段,仍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如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如互联网带来了纷繁的知识和海量的讯息,让尚未有足够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学生产生误解,如家庭成长环境的变化和教育方式的差异,让新时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缘由也变得更加复杂。

新时代大学生虽然对很多问题有理性认识和接受能力,但是在面对现实问题时,由于与预期产生较大差距,心理状态尚未调整完备,往往产生无形压力和抗拒心理。如大学毕业阶段产生的诸多心理问题,虽然对社会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竞争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心理上尚不能调节好和接受,会产生逃避就业的心理。同时由于心理学等知识在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传播,大学生个体对自身性格和个性特点的分析方法很多,对自我认知的手段也更为丰富,但如果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不足的话,不排除会单一化分析和过度分析,然而单一化、脸谱化的认知并不利于个体认识理解社会、理解人。

大学生心理问题要防患于未然,建立有效的心理咨询,构建预警干预机制,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建设专业队伍,改进教育方法,侧重体验式、互动式、开放式的教育,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教育教学环节、校园文化活动相融合,完善教育内容,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灵活性。

(五)发挥实践育人作用

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青年,“要坚持学以致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熔炉中,在社会的大学校里,掌握真才实学,增益其所不能,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5]。社会实践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织形式,对新时代大学生非智力素质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代大学生具有这个人生阶段的思维活跃、精力旺盛、朝气蓬勃的特点,也具有人生经验、处理解决问题能力欠缺等特点,而社会实践是新时代大学生提升自我、认识社会、服务基层的重要渠道,对拓展大学生知识眼界、体会人生意义、丰富生活经验、提高综合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做好统筹规划,进一步构建实践育人体系,积极探索常态化、制度化的实践育人机制。不能仅仅依靠“教学实习实践”“暑期社会实践”,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常态化管理,要将社会实践环节穿插在整个大学四年培养过程中,同时结合融入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分阶段、不间断地做好社会实践的课程化安排和建设。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进一步深化内涵,加强督导,强化评价反馈机制。社会实践活动既要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求,拓展活动的丰富性、亲和力、实效性,又要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引导,在服务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由于社会实践涉及的人员、时间较多,社会关注度较高,大学生能否在实践过程中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必须建立有效的督导反馈机制,切实推动和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切实提高实践育人实效。

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需要社会各界的合作支持,加强校地、校企之间的联动合作,坚持需求导向、互惠共赢、资源共享,补齐高校育人短板,促进新时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校应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生活阅历,掌握生活技能,在真实的社交、学习、工作过程中体会乐趣。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做实事、养成优秀品质和服务社会的意识。重视教师在实践育人中的作用,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确保实践育人效果进一步提升。

四、总结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准确掌握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对于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有效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要作用。

互联网的普及、智能手机发展、家庭和社会能够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社会节奏加快、独生子女家庭较多等等成长环境,让新时代大学生具有个性自由、兴趣多元、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敢于表达真实自我等相比以往大学生更为突出的特点,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更需要我们“因材施教”。高校应顺应形势,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和个体需求,创新引导方式和教学策略,以更加适应大学生的思想变化,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课程教育的体验性,发挥他们的特点和长处,营造良好的网络和校园文化氛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构建实践育人体系,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有作为的新时代大学生。

猜你喜欢
育人时代思想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