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维要新

2023-01-08 13:41
智库时代 2022年16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历史

张 策

(浙江工业大学)

近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主题是:“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这一表述,不仅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了关键性的方向性指导,且青少年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思政课教师要发挥自己力所能及最大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价值引领,以此实现学生心灵的塑造。同时,更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主导性作用。2014年国家提出了“四有”好教师的标准,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明确了教育的要求,广大思政课教师要做到“六要”。这其中的“思维新”是“六要”中重要一环,“创新思维”于教师学生都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思维,教师的创新思维在教学实践中起着不可忽视的关键作用,一个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可反影响教师,一个好的思政课教师要有创新思维,才能在思政课中传授学生理论知识,进而更好地引领学生,“思维新”首先要坚守正道,辨证思维与历史思维相结合,其次要注重“浇花浇根”,传授知识与培育新人相结合,再次要运用“新语新喻”,实效性与亲和力相结合,以此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坚守正道,辨证思维与历史思维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维要新,坚守正道,建立正确思维方式是前提。当今世界,多样化的社会思潮风起云涌,思想意识斗争日益复杂,我国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影响。面对国内外嘈杂和质疑的声音,面对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广大的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课程育人功能和价值影响能力,应心怀新生信念,与新生事物共成长,与时代保持着不掉队的进度或迈着超越时代的步伐,在此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运用马克思的观点分点分析问题与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更要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定力和政治活力,时刻保持着创新的活力。“我们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经调查发现,一个人的一生,其发展的历程在青少年时期是最需要培养和栽培的阶段,这一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拔节孕穗期”[3]青少年时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知识体系尚未健全、意志尚显脆弱,价值观尚未稳定,最容易受到噪音杂音影响,抓住这一关键时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至关重要。作为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坚守正道,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才能引导、栽培好“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学生。借助冬奥的契机与时俱进,蓬勃的开展思政的课程:在教育和接受教育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要影响学生坚守正道和具有正确的思维方式,使我国越来越靠向世界的中心舞台。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需要拥有创新思维也要有辨证思维。创新思维推动育人的生动性,辩证思维能推动事业发展,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功和法宝,用好辩证思维能够更好地分析与解决事情的问题。[4]对于思政课亦是如此,要实现“八个统一”,这“八个统一”本身就是辩证思维的体现,举例言之,在“八个统一”中的“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与思政教育有着藕断丝连的联系,思想政治教师旗帜鲜明的讲政治是思政课的根本,也是课程的本质与基础属性,其的与时俱进便是区别于其它课程的关键,同时广大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教授过程中还要时刻将政治与理论关系理得清、言的明,以防学生产生误解,在讲政治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理论教育,要以理服人,要有在讲政治的基础上讲理论,要通过解决学生理论困惑来提升学生思有效性想觉悟和政治水平,以此来增强学生的主观意识的吸引力与凝聚力。再举一例,“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实践需理论,理论需实践,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理论是实践的概况,在此原理上要坚持实践和理论的辩证和互利的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理论与实践并重。经数据研究,我国的学生多为理论性较强,动手能力偏弱,这也反映了学校教育方面的不足。学校开设思想品德课并不是只讲授理论,一味的讲授理论并不能使学生有效的吸收和体会知识,广大教师要灵活运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需在实践教育上多播种多孕穗,在重视理论教育的同时相告实践教育的重要性,使之在线上、线下多种途径共同方式引导着好青年学生,鼓舞好青年学生的斗志使学生们引领风尚。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做到以人为本,更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展开课程的教育;在教育事业中要做到以实为本,不欺骗,坚持做到说实话、重过程、重实绩。教育中要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来创新教学模式,引领学生与教师同拍共鸣。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历史思维。何为历史思维,取其皮毛就是要汲取历史经验,从深理解便是在历史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运用历史的经验来指导现实生活的一种思维方式也体现了思想道德教师的创新性。“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5]中华民族和中国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积聚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剂不可多得的“营养剂”,党的建设和中华民族的兴起离不了思政工作,思想道德政治是人们心中隐藏的斑马线,人们深受影响:在绿色的时间做着无愧于道德的事情,思想道德政治也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时时刻刻提醒着正在工作、学生的人们。一个民族,要想发展起来,就不能背叛历史,不能抛弃历史、不能忘记历史。如果抛弃历史,不仅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甚至还会因此上演悲剧。[6]重视历史,才能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7]恩格斯也曾说,历史是我们的一切,[8]这一系列表述充分展示历史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引领学生,就要重视历史,要有历史思维和历史视野,要熟悉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国产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改革开放的历史,要善于运用历史经验教育学生,善于运用历史故事为学生阐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总之,思政课教师要政治信仰坚定,以正确的思维方式为引领,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历史思维和辩证思维,自信盎然、理直气壮的讲好思政道德课,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与实际困惑的同时,更好的在教学实践中立德树人、铸魂育人。

二、“浇花浇根”,传授知识与培育新人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维要新,“浇花浇根”,即为不仅要明确新时代教育目标,更要围绕着教育目标、教育方式进行的教育才能称为有效教育,有效教育后才能有效地推进思想理论实践。“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9]这一总的概括阐述了新时代教育的总方针,明确了新时代教育目标、原则和总体定位,为新时代教育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目标明则方向清,新时代要培养要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是时代新人的应有属性,优秀的时代新人要德才兼备,但基础更是要以德为先,教育教学工作者在课堂中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学生精神层面的培育。苏霍姆林斯基讲到:“在物理、化学、生物、数学课的讲堂上讲授教材时,不要只是毫无感情的说明真理,而是要使青少年沿着科学艰险道路做一次富有探索精神的、充满为真理而斗争的崇高动机的旅行。”[1]认为要将学生精神层面的探索摆在的首要位置,精神的富足更具意义,体现了教育家的育人理念。教育者不仅仅要传授学生书本知识,更要做塑造学生品格的“大先生”[2]在新时代如何育时代新人?育新人要找到“根”和“心”这个关键,要重视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发展内因,是共产主义信仰内在支撑,“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3]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4]。个人的成长、社会逐步的发展、国家的繁荣昌盛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定方向的作用。

总之,思政课教师要重视价值传递,要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要将传授知识和价值引领有机融合起来,促使学生全面、快速成长。

三、“新语新喻”,实效性与亲和力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维要新,“新语新喻”,美其名曰即为有效地增强课堂中的着力点,用创新的思维活跃课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思政教师要给学生深刻的课堂学习体验,要善于引导学生[5]。深刻学习体验的关键是要增强课堂实效,要增强课堂实效就要在方法上寻创新。思政工作可以比作是盐,吃盐最好的方式是与食物融合。我们的身体要有盐的摄入我们才能健康,但光吃盐,又无法下咽,要把它融入到食物中,才能易于吸收、发挥价值、体现功效。如何让“营养丰富”的思政课变得“美味可口”?表达方式特近生活、渗透情感,运用“新语新喻”的方法,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和亲和力是关键一环。

增强思政课实效性和亲和力,教育方法要创新。方法的正确有效运用往往能在教育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再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和令人意外的结论。不仅仅要提出任务,更要提出解决任务的办法。比如,今天的任务是过河,那么重点就是有桥和船,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一切都是空话,没有方法,任务也不可能完成。[6]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用的教育方法很多,但是能够快速有效起到教育效果、达到教育目的的方法却很非常有限,运用好的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是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2019年底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来势汹汹,面对日益蔓延的疫情,多地取消2020年新春文化旅游活动,禁止走亲访友。但同时,各有关部门陆续创作“抗疫”歌曲,绘制“抗疫”美术作品,全国大学生共上网上思政打课,各地利用网络力量进行宣传,有效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抗疫”决心。这给思政工作者诸多启示,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主动了解“00”后心声,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开发网络教学形式,努力让单板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潮”起来,提升学生学生学习兴趣和热度。

增强思政课实效性和亲和力,语言表达要贴近生活、渗透情感。贴近生活就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深刻道理;渗透情感,就是要让思政课变得有温度。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用青年听得懂的话,用青年学生所喜欢的话语符号阐述深刻道理。对学生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引领是思政教育者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曾把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比作是“总开关”,将培育青少年的价值观称之为扣“扣子”。这些接地气的语言表达方式为日常的教学教学工作作了良好示范。思想政治教育者善于运用“新语新喻”,善用中国声音讲中国故事,用“学生听得懂的话”讲述深刻理论,才能让思政课既“有意义”,又“营养丰富”“美味可口”。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历史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历史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