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

2023-01-08 13:41曾琪芮
智库时代 2022年16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价值观融合

曾琪芮

(西南大学)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大学生就业问题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国家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是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这对于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也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有效途径。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互融互通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指高校在大学生就读期间针对未来就业问题进行教导和指引,在就业之际帮助其发挥自身优势,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1]。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大学教育工作者以一定的道德规范、思想观点、政治观点,对大学生施加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从而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表面看是自成体系,实则相互联系。一是目标一致性,两者研究对象都是大学生,共同目标是培养具有过硬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的大学生,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内容一致性,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就业观、择业观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生观及价值观是相辅相成的[2],两者都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观念和培育优秀品质,成为党和国家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方向。就业指导工作不仅需引导学生从书本中汲取知识,还需要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践,在此过程中行动是否正确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为其指明方向。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前提,这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重要地位。因此,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指导作用,指引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加深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培育学生的理想信念,同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并启发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将自身价值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3],形成最为契合的就业成果。

大学生就业指导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和行动依据,塑造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而大学生就业指导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成和发展提供源泉,进一步印证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让其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就业指导中生涯规划课程的技术、模型、理念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新思路,同时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不断摸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不仅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还对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推进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意义

(一)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市场格局不断变化,大学生的就业思想呈现多元化特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就业价值观是价值观在就业选择中的具体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为基,与社会发展、时代热点紧密相连,在就业价值观的培养方面起着引导作用,可以帮助大学生探析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各行业领域的未来发展态势,使大学生认识到在新时代背景下所背负的重大责任与历史担当,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同时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艰苦奋斗的时代意义,坚决摆脱不良就业思想的侵蚀,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因此将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至关重要。

(二)有利于改善学生就业难的困境

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人数日益增长的毕业生群体和社会岗位需求供应不足之间的矛盾,促进大学生就业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4]。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向大学生精准分析国家的大政方针,让学生充分了解国家的发展规划和就业政策,但在高校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不足的情况下,其应用效果难以保证,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是分析国家的方针政策,帮助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正确认识国家发展大势。因此,二者相互融合,能有效整合资源,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国家发展需求,了解就业政策,纠正在就业观念上的偏差,进而调整求职期待,提升就业意愿。

(三)有利于调适学生就业心理状态

在新冠疫情影响下,招聘岗位需求有所下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能否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关系着是否能顺利就业,也关系着就职后的职业生涯是否有长远发展。若大学生的耐挫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弱,当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难免会出现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相关,能为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指明正确的方向,可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立足于积极心理学,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就业过程中个人成败与得失,正视就业路上的困难,为大学生形成强大的心理素质提供保障[5],帮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态度顺利就业。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现状

(一)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师资队伍建设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不少高校对于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师资队伍力量薄弱,面临挑战。一是角色定位不清。部分高校就业指导队伍是由就业中心教师和辅导员组成,就业中心教师主要讲授就业技巧,缺乏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知识,而辅导员承担着大学生就业咨询、就业服务等工作,但多数辅导员疲于应付日常管理工作,只停留在向学生讲解就业政策和提供就业服务上,因此不少教师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无法根据大学生思想特征进行深入研究。二是实践经验匮乏。辅导员和就业中心教师专业背景多样,许多教师没有受过就业指导相关培训,又缺乏实际求职的经验,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和就业问题时不能及时疏导和解决,难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创新意识不足。面对新经济新行业,当前招聘的方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巨大改变,传统的招聘模式、招聘手段已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教师创新意识的欠缺和实践经验不足直接影响了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效果。

(二)全员全程化育人氛围未形成

思想政治教育应贯穿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全过程,是高校德育工作的补充和完善,包含了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质的培养,但部分高校只在大四或者大一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没有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安排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大学生对就业指导个性化需求,并且学生缺乏全程化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融合的教育功能得不到发挥,学生也难以准确把握社会需求和个人理想的结合点,无法正确定位自身。同时高校、社会、家庭全员协作效果不理想,企业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但在实习过程中忽略了对其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培养,学校与企业也缺乏交流沟通,让大学生不能在实践中全方位认识自我和认识社会。其次受到传统观念影响,家长都期盼子女能进入理想的工作单位,当学生长期处于“高期望”的氛围中,就会对自身产生认知偏差,无法正确定位职业期望。

(三)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发挥不明显

随着国家经济改革的深入,新兴行业涌现,社会多元化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就业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部分高校只注重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缺乏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引导,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就业指导的正向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反映在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错位上。一是缺乏理想信念。不少大学生对职业缺乏责任感和敬畏心,只注重自我价值实现,未将个人发展和国家前途结合起来,存在“慢就业”等社会现象。二是缺乏职业道德。不少大学生忽视了对道德的坚守,在求职过程中不努力提升自我,而是过度美化包装自己来增加就业的砝码,同时只在乎自身的利益,无视国家、社会、集体利益,进入社会后遇到挫折就频繁跳槽。三是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部分学生出生于经济条件优渥的家庭,不用经过艰苦奋斗就能拥有优越的生活条件,因此对就业采取佛系态度,在岗位的选择上偏好发达地区和大型企业,对在农村偏远地区、中小微企业就业存在抵触心理。

(四)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

当前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也逐渐受到了各高校的重视,但就业教育主要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展,课程多以讲述职业信息和求职技巧等理论为主,缺乏案例分析等多样性教学,没有深入把握学生的思想规律,未能有效引导学生将个人与社会需求结合,只是满堂灌笼统讲,教育方式单一,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强。同时学生缺乏实践经历,单纯依靠理论的讲解难以对个人能力有全面的认识,对专业知识的应用也不了解,就导致了发展方向偏移,出现学生能力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现象,影响了学生的求职竞争力。最后部分院校仍然以报告会等传统形式开展活动,就业信息更新不及时,缺乏对外沟通,未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

四、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优化教师队伍,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以实现两者的充分融合。一方面高校要突出组织保障工作,制订明确的培养方案,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打造一支既懂就业工作内容,又懂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教师队伍,具体而言可创建一支由就业中心教师、辅导员、心理教师、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等多种专业背景组成的教师团队。同时建立由党政机构统一领导,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学院负责实施的管理体制,将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贯穿于高校教育管理服务全过程;另一方面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高校要聚焦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能力培养,首先要拟定培训方案,为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提供参考依据,明确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融合实践纳入培训内容,明确考核指标,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其次要定期邀请专家开展就业指导能力提升论坛讲座,将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结合,发挥育人功效。最后加强对外联系,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企业要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向企业了解发展现状和岗位需求,同时要邀请人力资源专家为教师授课,通过实践和交流提升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

(二)营造全员全程化育人氛围

高校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大学就业指导工作始终,聚焦家校社会合力提升育人效果。一是毕业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保证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全过程。高校要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就业观念,将就业能力培养贯穿于大学生整个求学生涯中,针对不同年级精心打造套餐。大一年级进行生涯唤醒,培养良好学风,实施职业启蒙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大二年级侧重职业体验教育,强化专业教育,同时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品质。大三年级侧重成长教育反思,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建立正向的职业目标。大四年级开展择业指导,讲授求职技巧,做好就业心理疏导,指引大学生理性选择就业岗位。二是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相结合,保证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全员性。父母的言传身教会对孩子就业观产生重要影响,学校要与家长加强沟通,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调整求职预期。同时高校要加强校政合作、校企融合,构建学校社会协作育人体系。社会在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同时,也要注重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道德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构建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为使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要认真研究两者的内在联系,思想政治教育应根据就业指导的现实需求和学科特点,结合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育人规律,构建重点突出的教育内容。一是强化理想信念教育。高校要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的价值观教育,把新时代的理想信念厚植于学生的内心深处,通过爱国主义情怀激励大学生树立以社会责任为己任的崇高职业理想[6],引导大学生明确未来奋斗方向。二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高校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主渠道作用,课程要深度挖掘职业道德和职业岗位需要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明白职业道德是人生道路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挖掘道德模范典型案例,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高度责任感,成为拥有崇高职业道德的大学生。三是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高校要引导大学生继承先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认识到任何人的职业生涯想要获取成功都必须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尤其当前,国家面临新的发展机遇,青年人决不能佛系“躺平”、贪图享乐,必须发扬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成为国之栋梁。

(四)丰富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

高校在开展就业教育时,要将思想理论和实践运用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模式。一是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高校要讲好形势与政策课,将国家就业政策和行业发展信息传递给学生,勉励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事业中,实现高质量就业;讲好生涯指导课,摆脱传统课程只讲授就业技巧的局面,充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因子;讲好成长故事课,充分挖掘和总结优秀的学生和校友的成长成才故事,发挥朋辈示范作用。二是创新校园文化载体。高校要开展“勇往职前,职掌未来”等职业生涯教育活动,邀请企业家、人力资源专家等优秀代表到校参加“生涯规划面对面”等专题讲座活动,搭建多元的交流平台,营造崇尚职业生涯的校园氛围。同时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发挥“两微一端”的平台优势,推送职业规划、简历修改等帮助大学生就业的多媒体作品,提升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推行实践育人。高校要为大学生制订有现实意义的方案,组织假期三下乡和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结合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国家战略,满足学生深入群众、深入基层的需求,实现就业观念和社会价值观的融合统一。同时,高校要安排实习实训,为学生搭建职业发展与职业场景深度结合的实践平台,帮助学生了解个人在专业技能、道德水平等方面的不足,不断完善个人的职业发展路径。

五、结语

在新的历史方位下,高校应明确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切实帮助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价值观融合
我的价值观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融合菜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