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背景下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培育路径探析

2023-01-08 13:41魏俊琰李刚
智库时代 2022年16期
关键词:双高技能院校

魏俊琰 李刚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一、高职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家产业升级的推进,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作了说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地位同等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对职业教育作出了“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的重要指示。这一系列利好政策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了重要契机。高职院校只有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引导学生增强对民族文化、社会身份的认同,树立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人生价值观,才能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为社会源源不断输送符合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有助于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

随着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也在社会的关注下逐年扩大。根据《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数据,当前已有近三百所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超过一万人。庞大的在校生数量为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要培养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和时代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不能简单局限于数量的增加,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实际、深层分析高职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和规律,从而整体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水平。一方面高职学生既具备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等身心发展的共性特点,另一方面他们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方面与本科生相比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如文化鉴别能力相较本科生略弱、防止思想意识渗透的敏感性较低、对于“圈子”文化的从众心理强等问题也较为突出。因此帮助学生建立起完善的文化体系,引导学生在心理上基于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继而达到充满自信的状态是完善高职学生人格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二)有助于提升“双高”建设的质量

“双高”计划全称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其目的在于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这一计划的推出是进一步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举措,立足点是通过打造一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助推国家产业升级的宏观目标的实现。这一立足点要求走在高职教育前列的“双高”院校必须探索出一种既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又区别于传统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借鉴多元优秀经验、凝聚多方合力,其中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涵养作用。因此“双高”院校必须从国家、民族文化中汲取深厚力量,提升文化引领水平,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通过春风化雨的引导,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文化强国”理念落实为“文化强校”的自觉行动。以培养德技并修的复合型技能劳动者作为抓手,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文化软实力,从而为高职院校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

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主要职能。相较于本科院校而言,高职院校由于学制和定位的特殊性,与企业、社会的联系更为直接、紧密,因此服务社会的职能更为突出。随着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目前,中国技能劳动者已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5000万人。这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劳动力支撑。尽管如此,当前中国结构性就业矛盾依旧突出,中国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口总量的比重仅为26%,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量的比重为28%,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这与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理念相对滞后、职业院校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等问题有直接关系。因此,高职院校在通过理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技术技能的同时,更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引导学生在立足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坚定职业自信,树立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人生价值观,成为具有家国情怀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二、高职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现状

本次调查采用发放线上问卷和抽样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采访对象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在校士官生、普通大专生、中职衔接大专生和贯通培养高职阶段学生,覆盖了本校全体在校高职学生,符合调查样本广泛性的要求。问卷和访谈题目主要从对“文化自信”这一概念内涵与外延的认知水平、文化的获取途径和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程度三个维度了解学生文化自信现状。调查对象涉及到不同的二级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认知水平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昭示了中华文化强大的再生力和创造力。这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深厚的根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也构成了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挫折中不断奋起、在成功中继续前进的信仰源泉,是我们文化自信的精神之源;在70多年栉风沐雨的奋斗历程中,尤其是40多年来不断推进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和骄傲的底气。就调查的情况来看,多数同学能够认识到坚定文化自信必须继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好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同时,也存在部分同学对“文化”认知不清的现象。如革命文化是五四运动以后,在革命斗争中培育和创造的思想理论、精神品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理论成果和价值追求。而部分同学将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概念混淆或混为一谈。由此,可以看出高职学生对“文化”理解存在不到位的现象,因此也会导致坚定文化自信的行动受影响。

(二)获取途径

根据调查显示,被调查学生不同文化的获取途径有所差异,但网络平台都是最主要的获取途径。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调查学生反映主要通过网络平台、学校社团活动、课外书籍等途径获取,其中由于网络平台获取的内容更为广泛且大数据可以根据学生的搜索记录进行关联咨询的推送,因此网络平台成为高职学生获取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对于革命文化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学生主要通过网络平台、课堂学习、党史学习教育等系列活动获取相关信息,同时被调查对象反映通过参与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对革命文化实现了从宏观了解到具体知识的积累;高职学生获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要通过网络平台和课堂学习,其中课堂学习是获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体知识的主要方式。对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可知,高职学生获取文化的途径差别不大,但是又有略微区别。就调查数据显示,当前课堂教学中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较少,由此可见,当前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尚且存在不足。在2018版思政课教材当中,关于文化自信的直接论述主要集中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八章第三节,相较而言篇幅较少。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有关文化自信的内容则以理想信念、中国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精神体系、价值取向的形式体现,更多地是以感悟的形式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而各种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也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帮助学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认同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对基础概念辨别不清的问题。

(三)认同程度

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角度来看,多数学生表示,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思想上,都普遍对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认同感,并且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也愿意遵循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准则。这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延续的文化基因,已经深深熔铸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当中,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最大公约数。而对于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以革命精神为主体的革命文化,高职学生能够认识到这些精神品格是鼓舞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在胜利中继续走向胜利的精神动力。仍存在部分学生认为尽管这些精神品格对我们当前的事业具有重要的引领和鼓舞作用,但是由于其形成于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尤其是在思想文化多元交融的今天,以当时的标准来要求今天的大学生不具备合理性。由此可见,虽然多数学生对中华文化有充分的认同感,但是在日常践行时尚有不足,并没有将优秀文化基因的传承作为必须担当的使命。尤其是对于一些较高的价值准则,部分学生存在抵触情绪。这也是当代高职学生一种文化不自信的表现。

三、高职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路径

通过对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分析,当前影响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因素是专项课程不足。受高职院校为社会提供各行各业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限制,除了思政课程教材中有关文化自信的少量篇幅外,各学科设置都以技能培养为主要导向,因此文化的涵养作用相应就弱化了。另外,无论是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还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调查数据反映的结果来看,高职学生均将新媒体网络平台作为重要的获取途径。而对于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来说,尽管新媒体技术已经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但新媒体的优势并没有真正与文化进行深度融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接受文化熏陶的活动浮于表面,无法形成相应的文化体系。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尝试从课程建设、文化传播平台建设入手,多途径营造新时代高职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融入校园文化中建立起完善的文化体系,继而成为高度文化自信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一)立足思政课程,筑牢文化自信培育主阵地

当前,高职院校将思政课作为学生进行文化自信培育的主力课程,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从思政课程改革入手,筑牢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主阵地。思政课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中突出文化自信价值目标的培育,在必修课程中将文化自信培育内容与统编教材相结合,同时要做好必修课程的补充和拓展,开设优秀文化专题选修课程,拓宽学生自主选择的范围。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双管齐下、互相补充,保证学时和覆盖面,强化高职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认同和自信。对于统编教材中涉及较少的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要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底蕴,做好精髓和要义的深度挖掘,通过唤醒深藏在学生心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国家荣誉感;另一方面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再创造,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价值指导,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政教师要创新方式方法激活统编教材中的红色基因,从实践层面加强引导,鼓励学生自发考察感悟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的文化历史进程,通过直观的感受,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认识。

(二)依托新媒体平台,构建文化自信培育网络阵地

数字时代,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渠道。根据现有调查显示,新媒体网络平台成为当前高职学生获取文化、接受文化熏陶的主要途径。新媒体时代,学生接触的文化具有多元性,因此在鼓励学生借助新媒体平台获取文化资讯的同时,教师也要通过深刻分析新媒体平台传播文化的优势,加强文化引领和示范作用。一是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在文化传播中即时、快速的优势。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掌握更高的信息采集、编辑、制作和发布技术,及时为学生做好先进文化的供给。二是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在文化传播中形式多样丰富的优势。新媒体网络平台除了能够打破时间上的界限,还能够通过虚拟仿真、全息投影等技术打破空间上的限制,如VR线上参观、视频直播等传播模式,可以直接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文化体验感。三是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在文化传播时交互性的优势。新媒体时代,学生既是文化的接受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要引导学生将学习体验通过新媒体平台输出为学习成果,引导学生将学习从被动接收变成一种自主活动,使学生沉浸式体验到优秀文化的魅力,进而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文化自信的校园氛围

基于高职学生文化鉴别能力弱、文化“从众”心理强的特点,高职院校要利用好学生的“从众”心理,因势利导,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营造文化自信的氛围,帮助学生建立起文化自信体系。文化建设是一个创新、沉淀、再创新的过程,需要全校各部门形成联动,凝聚师生共识和力量,在接续建设中铸就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各部门都要树立校园文化自信建设主体的责任意识,结合学校事业发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机融入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磅礴力量的革命文化和彰显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满足学生对高品质校园文化的新期待。一方面,学校要整体统筹好校园文化建设任务,加大文化宣传力度,加强文化宣导,利用好教学楼、图书馆、宿舍等场所的宣传栏,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各种元素融入其中,发挥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另一方面,各学院、部门都要结合主体责任,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推动文化活动融入课堂、融入生活,使学生在参与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不断提高文化鉴赏力、逐步铸造文化品质,成为具有家国情怀、综合全面发展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四、结语

通过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助推国家产业结构升级,是走在高职院校前列的“双高”校不可推脱的职责。高职学校只有承担起文化自信培育的主体责任,才能将本领过硬、技术精湛的高素质劳动者培养坚定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猜你喜欢
双高技能院校
“双高”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推进“三教”改革研究
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
“双高”建设背景下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劳动技能up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