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分析

2023-01-08 13:41
智库时代 2022年16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育人思政

李 宁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引言

近阶段,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课程思政就此诞生并引起了广泛群体的关注。关于课程思政,可以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一种全新教学方式,主要是在相关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将其融入教材实施教学,最大限度发挥其教学功能。高校英语作为社会重点关注的课程,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觉悟与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辅助性。英语是与外国友人沟通的桥梁,在英语教学中开发思政元素,实现三全育人目标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趋势。故此,接下来笔者重点分析课程思政的理论内涵,为进一步探索改革路径提供参考。

一、课程思政的理论内涵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以课程、教材为载体呈现出来,力求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输出高质量人才提供保障。课程思政主要方向是高校一切课程,既有专业课、必修课,也有选修课、公共课,只要有具体的课程教材,就能从中挖掘出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通过专业的教学方式实现三全育人目标。思政课程的主要教学宗旨就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教学目标,辅助学生在课程知识学习中树立正确三观,坚定“四个自信”,核心指导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在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想政治教学元素,不断在教学实践中开发课内外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功能,将其贯穿于不同专业课程中,在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最大限度开发课程的教学功能,使专业课程在思政元素的融合下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从而在教学中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当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对于课程思政的开发稍有逊色,为改善这一现状,高校应在课程教学中不断开发思想政治教育中隐藏的隐性育人功能,并将这一功能与显性育人功能相互结合,形成系统化的思想政治育人机制,全方位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育人目标。

课程思政这一教学体系更加全面,又有课程的支撑,教学效果将会事半功倍。在具体执行教学过程中,高校应从两方面展开研究:一方面,高校应结合本校的专业课程以及办学理念构建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的协调发展,在结合中各自发挥其最大化教学功能;另一方面,高校应提倡全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手段,将知识传递与素质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教学中育人,在育人中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药引子,来引发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高校英语课程具有课程思政功能的理据

(一)高校英语课程性质与课程思政有共通之处

高校英语课程是历年来深受各部门重视的课程,一方面或由于英语是大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知识,另一方面或由于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首先来说工具性,英语课程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语言教学方面,语言教学可以具体分为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两大类,这一板块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听力、阅读、写作、口语、翻译等方面的能力;其次是人文性,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方面,人文性教育顾名思义以人为本,将学生放在教学中的首位,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各大专业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于全面发展,主要是指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德育是最为关键的内容,能够在思想上引领学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德育教育也是课程思政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板块,由此可见,高校英语课程本身就承载着思政元素,其人文性肩负着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同的育人理念,关于这一层面的内容,可以将其规划为课程思政教学的隐性育人功能。

(二)高校英语教学方法促进师生交流

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核心就是为了向社会输出综合型人才,因此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视为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除了基本上的知识教学之外,还应关注学生的思想与情感方面的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适当加大与学生的互动力度,尽量避免长时间的讲授式教学,同时课堂教学中应实时关注学生的需求,尽可能创造与学生的沟通机会,拉进学生与课堂的距离,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使学生在课堂中具备足够的参与感与存在感,而这一系列要求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改革讲授式教学法,将其他教学方法尝试融入课堂,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力度,尝试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表达机会,让学生将学过的英语应用在课堂中,在英语课堂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表达技巧,加强学生的口语陈述能力,在课堂中了解学生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情感,确保学生的英语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

就目前部分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多采用合作式、项目式等教学方式,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提供了广泛的发挥空间。学生可以自由发挥,任意发表观点,任意组合小组,任意与班级学生讨论,在交流讨论的同时能逐渐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在交流互动中使学生重新定义英语课程,重新定义思想政治教育,感受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性,在英语课堂上与知识点之间建立某种情感上的关联,并主动探索课程中涵盖的价值观与思想情感。此外,还能进一步影响教师的价值观,辅助高校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而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师生之间的民主关系正是落实“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催化剂。

(三)高校英语教师发展注重师德培养

高校无论是专业知识教学还是课程思政教学,教师是最重要的,教学是否能够取得相应的成果,一大部分来源于教师的育人能力,因此要想提升高校教学实效性,必须注重师德培养,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充分发挥为人师表的育人功能。关于师德培养,可以从下述两点入手:第一,教师在教学中,教书和育人同等重要,在英语课堂中,教师除了基础知识教育之外,还应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将思政元素适当地融入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二,教师作为教育者,应端正自己的价值观,对学生做好模范带头,除了将思政元素贯穿于课堂教学中,还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学生,力求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教师的责任除了教学之外,还要进一步研究时代发展大势,明确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如何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全面性与综合性,是高校教师亟待研究的课题。《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强调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师德,同时也规定了教师教学中应执行的多种规章制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提升自己、改变自己。高校英语教师虽然需坚守人文教学理念,但是在该约束学生的时候进行约束,避免过于放任学生,丧失了思想政治的教育价值。总而言之,师德建设是教师终身牢记的使命。

(四)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提供机会

大学英语是公共课,也就是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故此英语课程具有实施课程思政的客观条件。英语作为公共课,教学采取的多是大班教学的形式,大班教学的特点就是授课时间较长,班级学生多,授课空间大,在这样的条件下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首先,教师课堂教学中受教对象较多,教师可以同时向不同专业学生教学,在夯实知识教学的同时进一步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公共课教学多在于教师对于课程内容的设计,也是由教师组织学生上课,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更加系统地学习,加之教师的组织有利于其主导作用的发挥,而教师此时就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实施教学,在教学前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借助相关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内化知识的同时能够被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所影响;再次,英语是公共课,在授课上有固定的时间,在人数上并没有大幅度的变化,这样的有利条件有助于教师在课前提前规划授课内容与授课方式,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高校可以选择校外指导教师来校授课,创新教学理念,给予学生新教学空间,夯实课程思政教学基础;最后,大班学生人数众多,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影响,进而促进班级学生良好习惯与正确三观的养成。

三、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改革路径分析

(一)课程目标

在课程目标上,高校应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在首位,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热爱国家、热爱党,端正自己的思想,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在专业课程知识学习中,应积极倡导学生始终将艰苦奋斗视为自己的座右铭。就当前部分高校在英语课程设计上分析,英语面向新生开放,是公共课程,总共包括两个学期,每个学期记3个学分,教材是《新时代大学学术英语综合课程》,共计上下两册,每一册8个单元,每个单元中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具体包括阅读、视听、口语、写作四部分,教师的讲授方向是引导学生了解课程背景,语言类知识,课文翻译等,将英语教学中的五大项(听、说、读、写、译)结合起来,与此同时,这一本教材的设计除了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思辨能力视为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紧扣教材单元内容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判断能力等,倡导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之后与其他同学展开交流,在相互评价观点中逐步提升学生的判断能力。

(二)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高校应借助英语课程来传播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多讲述一些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层面的内容,帮助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更加了解我国各大领域的发展,借助英语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来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保障。如在第二单元Technology(科技)的教学中,教师将单元文章作为教学中的重点参考对象,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讨论关于科技领域的话题,题材不限,自由发挥,并让学生完成一个以“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on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技术对高等教育学习的影响)为主题的段落写作,在写作中加深学生对于科技的了解。科技是推动国家进步的核心力量,学生可以从科技与教育的关联入手,详细表述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之后,教师可以布置相关作业,鼓励学生在课后对于我国的科技展开研究,如高铁技术、5G技术等,针对一种或者多种技术做出PPT,在课堂中展示。当然课后作业可以独自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只要目的是借助相关知识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三)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上,英语课程教学可以采用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的形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施教育。相较于传统教学而言,借助网络教学更能提升课程思政教学实效性。首先,无论教师采取哪一种教学形式,都应始终坚持以人文本,在教学中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丰富教学方式,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借助课堂评价、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结合学生的反馈对于课堂教学模式做出相应的调整。在学生的反馈中,教师的教学将会结合学生的主观意识进行改革;其次,微课、慕课等具备随时观看的特点,同时教师在制作视频课件的时候并没有局限,这也为思政元素的融入提供了广泛的平台,加上反复观看的优势可以弥补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缺陷;最后,课堂教学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面对面沟通与交流的机会,在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中,可以进一步拉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无论采取哪一种教学模式,都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为主。

(四)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高校应结合时代的变迁与学生的实际能力界定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如当前较常用的项目式教学方法,关于项目式教学,就是以某一项目为核心,在核心作用的推动下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在整个教学进行中,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教师应注重把握活动场面的可控性。项目式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在凸显学生主体的同时也进一步体现了教师在活动中的重要性。在课堂中,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并紧扣相关知识点组织小组合作探索,或者在教学中设置悬念与学生展开交流,并结合启发式教学推动课堂进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发挥了教材的教学作用,又能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实现言传身教的教学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渗透英语课程教学,发挥思想政治的教育功能,是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重点研究的内容。只有不断开发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拓展教育资源,才能进一步完成教学目标,并在学生的配合中逐步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英语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这两方面元素为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落实提供了广泛的平台。故此,高校英语课程思政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力求在教学中全面落实三全育人,最大限度发挥课程思政改革作用。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针对岗位需求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论高校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