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阈下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研究

2023-01-08 14:57焦碧璇陈荣明张海洋崔臻奇
智库时代 2022年17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协同辅导员

焦碧璇 陈荣明 张海洋 崔臻奇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在三全育人,即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要求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根本问题是高校辅导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思考和解决的。而传统的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教育工作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三全育人”的新时代需求,也不再适合当代大学生的培育,因此高校辅导员协同专业教师育人的创新模式顺势而生。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各高校应有效形成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之间的合力,构建教管协同育人机制,融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工作和日常管理服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帮助学生成为具有高思想政治素养和强专业能力的时代新人。

一、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现状

(一)高校辅导员传统育人模式的局限性

1.高校辅导员专业知识基础薄弱

高校针对辅导员的招聘要求各不相同,往往对于专业并无限制,因此各高校辅导员的自身专业涉及广泛,大部分辅导员并非马克思、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导致其思想政治理论基础薄弱,在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时缺乏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的支撑,育人效果难以达到最佳状态。非学生所学专业相关学科背景的辅导员在学风建设、谈心谈话等方面难以真正理解学生处境和困难,当学生提出关于课程学习、科研活动及专业前景等专业相关问题时,辅导员的专业劣势尤为突出。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不仅要有扎实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还要有与时俱进的多学科学习能力。

2.高校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繁重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学习和在校生活的主要负责人,承担了相当重大的责任,而往往一个辅导员实际管理的学生人数远不止规定的200人,加之部分辅导员还需要同时承担学校或学院的其他分管工作,因此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工作及其自身职责十分繁重。学风建设、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培养、评奖评优、资助工作、危机应对等细致且严格的日常管理工作占据了辅导员大量的时间,导致辅导员难以跳出繁琐的管理服务工作去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更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思考育人方法和创新工作模式,无法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最优化。

3.高校辅导员考核激励机制缺陷

激励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可以达到调动工作积极性的目的,然而高校缺乏针对辅导员的考核激励机制是一种普遍现象,导致辅导员对自己职业的满意度较低、认同感不高,加上年龄渐长、与学生差异增大、职业发展可能性少,晋升通道有限,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感日益增长,导致辅导员缺乏对于保持学习、追求创新的动力,这会极大地影响育人效果。

4.高校辅导员单一育人模式落后

高校辅导员传统的育人模式单一,形式重复无新意,单向思想灌输的育人模式下教育效果不佳,这种“单枪匹马”的育人模式已无法满足教育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各司其职”,无法结合双方优势形成协同育人模式。

(二)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面临的问题

1.角色定位不同,育人意识有差异

从传统角度来看,高校辅导员主要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数时间在办公室内处理繁琐事务,而专业教师主要负责课堂授课和科研工作,大多数时间在教室或课题组,因此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之间的交集甚少,不熟悉彼此的工作内容和育人方式,常常被分割为两个个体。专业教师普遍只负责知识传授,更加重视学生专业知识教学的质量,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忽视了对学生课堂纪律的管理、学习态度的引导,难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而辅导员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在日常管理上,与学生的学习情况、科研经历等接触较少,在缺乏与专业教师沟通、配合的情况下,思政教育管理和专业知识教学难以同步、高效、优质地开展。

2.协同育人大环境有待完善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高校辅导员和专业教师被划分成两支“独立”的队伍,两支队伍的“明确分工”大大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考核机制的不完善是导致这种现象的重要因素。对于高校辅导员,其教学工作的参与度很少纳入考核,参与教学的效果更是难以量化。而专业教师的重要考核内容往往只是教学结果和科研成果,而科研比教学更为重要,导致部分专业教师“重科研,轻教学”,过于重视科研成果而忽略了课堂教学质量,更不用提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了。虽然有高校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规章制度,例如“班导师”制度,但由于缺少具体的实施平台和考核要求,导致双方缺乏交流沟通和分享,难以开展相关的一系列教育。

二、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重要性

1.与时俱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时代的发展对高校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育人模式已经无法满足“00后”大学生的教育需求。新时代的育人工作需要高校辅导员和专业教师都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围绕学生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地思考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育人方法,并有效落实,合力做好德育工作,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2.德智协同,培养全面发展时代青年

德育和智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要素,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德育和智育的统一和促进需要高校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协作配合。专业教师是第一课堂的实施主体,通过课堂、科研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是智育的主要力量来源;辅导员是第二课堂的主导者,通过主题班会、谈心谈话等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的责任承担者。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协同育人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学风建设和专业学习的强大推力,是“三全育人”的必要举措,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保障。

3.拓宽领域,提高教师自身育人能力

学风建设、谈心谈话等是高校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也是日常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因此,辅导员是与学生交流最多、接触最频繁的教师,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常常会咨询辅导员一些课程学习、专业知识方面的问题,此时就显现出了辅导员的专业劣势。由此可以看出,专业教师参与育人是十分必要的。专业教师不仅可以解答学生专业方面的问题,同时可以帮助辅导员提升专业相关的能力,把自身的专业优势最大化。而通过与辅导员协同育人,专业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与学生沟通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更多地了解学生工作,走进学生生活。两股力量在思政和专业领域发挥各自优势,并不断融合,形成合力,提升育人效果,提高自身育人能力。

(二)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可行性

近年来,高校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机制受到国内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总结相关文献可以发现,目前教管协同育人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存在问题的分析以及如何合力构建相关机制的理论研究层面,少数高校的实践应用与操作未取得良好效果,教师的理论水平、机制的不完善、平台搭建的缺陷等都导致协同育人难以发挥其优势。

三、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

(一)基于导师制度构建科研协同育人机制

建立班导师和导师制度。大多辅导员负责多个班级的学生,难以兼顾所有学生,年轻的优秀教师和经验丰富的教授参与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青年骨干教师与学生之间代沟小,更容易找到共同的爱好和话题,受到学生的信赖和喜爱;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则起到标杆作用,他们的累累硕果和人生阅历令学生尊敬,他们的思想素养和科研态度也能够感染学生。辅导员和导师加强沟通、优势互补,有助于更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心理状态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谱写大学时光。同时在学业方面,学生尽早地和专业教师接触,配备导师,可以使学生建立专业自信,明确学习目标,避免学生盲目跟风转专业,丧失学习动力和专业自信心,对专业前景迷茫等不良现象的出现,提前让学生接触课题项目、科研竞赛,有利于学生之后的研究生学习和工作。以往的科研竞赛中,学生大多是自发组队,在指导老师的联系和沟通中存在不少不困难。辅导员发挥桥梁作用,帮助学生合理组队,并联系专业教师分配至各队伍,专业教师加强与辅导员的沟通,便于全程对参赛学生队伍给予指导。

(二)基于激励考核,构建管理协同育人机制

目前多数高校对辅导员及专业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过于传统单一,没有将协同育人的工作效果考虑其中,导致双方协同育人的积极性降低。因此,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全面科学的激励机制对于高校来说迫在眉睫。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专业教师的考核评价,量化专业教师参加学生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科研活动等学生管理工作,作为年度评优的重要考核项,对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合作取得的成绩进行表彰。同时,为专职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提供制度激励保障,通过体验辅导员工作深入了解思政育人和学生管理工作,将具有思政教育工作经历作为专业教师的干部任用和职称评定的基本要求,并且对思政育人表现优异的给予政策倾斜和评优表彰。

(三)基于专题培训构建思政协同育人体系

针对专业教师体验辅导员工作面临的困难,高校可以从班级建设、骨干培养、心理疏导、主题教育、网络思政等角度为专业教师开展系列专题培训,学习强国APP、理论学习资料汇编等可以帮助专业教师了解时事政治,掌握思政动态,从而提升专业教师的政治素养和思政育人能力。辅导员在本职工作之余定期听教学课,阅读专业书籍,参加专业学术沙龙,适度参与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科研训练及毕业设计指导,弥补自身的专业劣势,同时加深对所在院系和所带学生的专业的了解。同时,加强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双方互教互学,共同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

(四)基于交流平台构建文化协同育人体系

辅导员是和大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教师,他们对学生生活上贴心细致的帮助、学业上多措并举的指导都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教导。而专业教师通过优秀科研成果、认真教学态度和师德素养风范为学生树立标杆。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在工作中很大程度影响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精神上对学生有施教作用。除了课堂、日常接触及“师生下午茶”等活动的传统线下平台,通过网络构建新媒体平台是文化协同育人的必要保障。通过微信公众号、网站、精品文化专栏、暖心信箱等线上交流平台,增加师生交流的机会,将育人与新媒体平台紧紧结合,充分发挥网络思政优势,通过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特点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润物细无声地进行价值引领。

四、总结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三全育人”的提出,要求高校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不能再各自分工,相互独立。高校需要探索创新育人模式,促进教管协同育人的体系构建,将思政融入课堂中、将教学贯穿生活中,就要求辅导员与专业教师跳出传统角色定位,转变单一育人理念,在认真完成本身职责之外,增加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不断提升自身育人素质。高校应该提供制度保障,完善激励考核制度,提供专题培训机会,搭建协同育人平台,营造良好的协同育人大环境。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符合当代大学生特性的育人模式,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加强思政教育的同时提高专业教学质量,有助于培育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优秀人才。

【相关链接】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是学校规模最大、整体实力最雄厚的学院之一。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年富力强、学术思想活跃、综合素质好的优秀教师队伍。有一批优秀中青年专家和科工委“511人才工程”、江苏省“333工程”“青蓝工程”跨世纪人才培养对象。学院现有教职工257人,其中正高职称54人,副高职称88人,中级职称69人,博士生导师25人,硕士生导师114人,博士后工作站研究人员9人;在校学生有3262人,博士生270人、硕士生571人、本科生2421人。

学院具有很强的科研实力和宽广的研究领域,有一批学术造诣深、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多年来形成了20多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和学术梯队。在“十五”期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973”、国防预研、型号及横向科研100多项,年均科研经费4000万元、年发表论文300多篇,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49项,专利授权50项,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50多本,为国防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协同辅导员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