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经典阅读与人文教育*

2023-01-08 13:41
智库时代 2022年16期
关键词:通识人文文本

李 芳

(武汉商学院)

一、经典和经典阅读

关于“经典”,从词源学上,最早“经”和“典”是分开的,“经”有作为典范的书籍的意思,“典”在《说文解字》中有记“典者,五帝之书也。”所以,“典”指“重要的书籍”。后来,“经典”两字常常放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词。作名词时指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作形容词时指著作的权威性或事物的典型性和影响。对“经典”一词,很多研究学者都曾作出定义,如北京大学王余光教授在其著作《阅读,与经典同行》中说:“我们常说的经典,是指那些具有重要影响的、经久不衰的著作,其内容或被大众普遍接受,或在某专业领域具有典范性与权威性。”[1]因此,经典指的就是古今中外在不同的知识领域里那些最具有权威性、典型性的著作。这些经典文本跨越历史、跨越民族和国家,无论是何种文化背景,往往都蕴含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性内涵。关注人类精神生活中最根本性、最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是对人的生命和人性的根本的观察、剖析、理解、领悟,浓缩成文字之后,流传百世。当我们阅读这些经典作品时,能够跳脱时空的限制,在思想上达成共鸣。

近代以来,不同高校和知名作家都曾给大学生推荐过一些阅读经典书目,如胡适、季羡林等。胡适《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季羡林《中外文学书目答目》,包括近年来市场上推出的哈佛大学113 位教授推荐的《最有影响的书》等,这些都是不同时代推荐的经典书目。在新的历史时代下也应吸纳一些新的经典,当然也包括时下网络、电子媒体上的经典。同时一些经典著作知名的译本、注释都可以归类于经典阅读。

我们倡导大学生多阅读经典,就在于大学生在阅读经典作品的同时去主动了解、思考、人文涵养的这样一个过程。这是大学生“养性”也是精神成长的必经途径。同时阅读经典也需要大学生能真正静下心来,“磨练心性”,提升人文涵养。

二、当前大学生经典阅读存在困境及其多重原因探析

通过对大学生经典阅读现况调查材料的大量搜集、整理以及笔者对经典阅读相关问题进行访谈的基础上,发现目前大学生经典阅读情况不容乐观,大学生倾向于娱乐休闲阅读,阅读品位和质量不佳。同时因就业和学习的压力,大学生在功利性阅读明显,通过一些影视作品对经典著作的理解不乏“误读”和“曲解”等等。面对当前经典阅读存在的如此困境,我们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原因探析。

(一)时代和社会对大学生经典阅读的影响

随着现代化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崛起,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精神生活带来负面影响。特别是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因学习和就业等压力的多重影响,造成强烈的实用、实效、功利倾向。一方面,对大学生而言,在学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下,功利性阅读压倒一切,英语四六级考试,专业资格证书,考研,考托,考公务员,“出国热”等,这类关系到大学生学业和就业的书籍占据了大学生阅读的主要部分。同时各种计算机、金融、营销等应用类书籍也比较受青睐,没能静下心来去亲近经典文本。随着数字化时代新媒体的发展,视觉图像对文字阅读产生极大冲击,大学生更愿选择那些更轻松的娱乐休闲等快餐式阅读,从而与经典阅读越来越疏远。

(二)现行的教育考核体系对经典阅读的影响

大学生为什么不愿读经典?除上述所说受当前实用、功利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影响,也与现行教育考核体系不无关系。虽然我们在倡导素质教育,但无论是日常考核还是中考、高考,分数依然是衡量我们能否升学的唯一标尺。到了大学,一部分学生开始漠视学习,忙于各种资格证书考级、考研和参加社会实习,意识不到填充自己“内部”的重要性。我们在学校求学只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段,每个人要树立终身学习概念,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加强内在修养和整体素质提升才应该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修之路。

(三)经典文本自身对经典阅读的影响

经典阅读遭遇冷落和疏远的尴尬困境,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也在于经典文本自身的特点。一些经典文本是文言文写作,有着独特的语法和语境表达,读来不禁会感到艰深晦涩。因此,今天的大学生去翻阅这些经典文本原著,就有力不从心之感,久之就更不会主动去经典阅读了。

(四)高校缺乏科学合理的通识课程体系构建

毋庸置疑,人文通识类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但是一些高校根本谈不上一套系统的通识课程建设体系,部分高校即使有通识教育课程,但也存在着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随意化,师资队伍薄弱,教学方法单一,课程评价单一等问题。就拿教学方法来说,一些通识课程尝试打破传统教师讲授为主,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继“满堂灌”变成“满堂问”,其本质是一样的,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受众,学生作为个体缺乏对经典的独特感受和理解,这种教学方式收效甚微。最重要的是它也消解了大学生对经典阅读的兴趣,经典阅读自身的价值未能有效体现。

三、重视经典阅读对大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

什么是“人文”?“人文”是指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和价值世界。什么是人文教育?可以说,传授人文知识只是人文教育的内容或形式,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才是人文教育的终极目的和价值追求。人文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环境熏陶,培养大学生成为有价值理性和健全人格的人。而人文精神就是关于人的精神,关于人的素质,关于人的教养。关于人格的培育和提升,就是怎样把人培养成一个有灵魂的人,一个更加健全的人,一个更加全面发展的人,一个更加具有人性人情的人。人文精神的实质和核心,是强调“人之所以为人”。不仅关注人的生存问题,更关注人的存在问题。它是一种对人自身绝对的尊重和关爱,承认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权力,人的自由以及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等。简而言之,它的核心是引导人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拓展其精神生活空间,建构其完美的人格。同时人文精神在强调对个人自身关注的同时,也关注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2]

当前在教育领域,高校教育也存在着如一味追求就业率、高质量科研成果,热衷高校排名。特别是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注重大学生专业教育而对大人文素质教育。因此我们更要重视和倡导大学生多读经典,发挥经典文本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作用,非常有必要。

(二)经典阅读涵养人文精神

正因为古今中外经典文本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思想意蕴,大学生阅读经典文本对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意义重大。而且可以与流行的“快餐读物”阅读形成一种张力,这对学生的健康全面的发展也是必要的。[3]特别是在当前,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也不可避免以“是否有用”作为衡量的标准。以致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考虑是否“有用”,是否“对自己有利”,而不是出于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个人特长和获得知识的内在需求等,很多时候甚至当成就业的一个“砝码”,反映在价值观念上表现出强烈的实用、实效、功利倾向。一部分学生变得极度冷漠、自私、信仰危机,少有对人内在情感和精神追求的关注;而另一部分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觉得一切无意义,没有目标,终日得过且过,精神彷徨和无所适从......我们倡导大学生亲近经典,阅读经典,感受古今中外优秀著者对人生,对真、善、美的思考和探索,对拓宽学生的精神空间,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大学生阅读经典其实就是一种寻找精神家园的过程,是一种自我精神成长的过程。

(三)经典阅读是人文教学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高校实施人文教育很大程度上还是离不开人文学科教学。而人文学科教学不同于自然学科,它更多的应该是体验性的,感悟性的,它要求学习者能全身心投入其中,学习者以自己的经验、认知、能力沉浸作品中,去真切地感悟和思考,同作品中的人物共情,直至领悟作品中的思想价值和文化意蕴,并从中获得情感洗礼和价值升华。故而经典阅读是人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不同于一般的人文知识概念化的教学。学生进行经典阅读是主动积极的状态,主动深入文本,带入角色,这种状态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和思考探究的能力,而不是为了学分而学,也不是为了获得一些人文理论知识加码。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经典阅读是人文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撑。可以说,经典阅读进入人文教学的领域,为人文教育注入新的源头活水。

四、构建经典阅读教学,打通人文素质通道

(一)将经典阅读有效纳入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上文呈现大学生经典阅读困境时谈到了经典作品本身由于年代久远和大学生自身阅读能力限制,尤其是在当前网络信息时代下,年轻人更加倾向于娱乐阅读和浅阅读,导致很多大学生对经典阅读敬而远之。因此倡导高校设置就业和人生规划方面的课程,让学生找到未来的道路和人生的方向,重拾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心。同时将经典阅读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注重与专业融合打通,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同时对经典文本进行有选择的系统选编,补充完善相关资料,运用新媒体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消除他们与经典文本之间的疏离感。

(二)有效引导学生正确选择经典阅读文本,掌握阅读方法

我们课程之外也要倡导大学生多读经典,那读什么样的经典呢?一是要根据所学专业,读专业领域里的经典文本、经典著作。二是要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志趣,选择一些文化经典文本,开阔视野,愉悦身心,沉淀思考。别林斯基曾指出:“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3],同时我们还必须引导学生重视深阅读。什么是深阅读?深阅读就是真正沉浸下去,在阅读的同时不断进行思考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全面提升自己的审美感悟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变革教学方式,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

当前一些人文学科的教学模式流程单一,最典型的就是文史加通论,这就好比我们在中学学习语文时,不管是赏析何种类型作品,总是事无例外围绕作品时代背景、作者介绍、中心思想、字词段意等“解剖式”理解和学习。长此以往,人文学科自身的生动性和多样性被消解,教师更多的还是知识的输出,学生缺乏对经典作品最直接的感受和思考。人文教育变成一般的知识教育、“知道教育”。

高校应持续推进通识课程教学改革,在课程设置上更加科学合理。同时在教学方法上摈弃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着力营造充满活力、师生良性互动的课堂气氛。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经典文本,自主思考,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畅所欲言勇于交流自己的想法,从而达到不同观点的碰撞。立足于学生情感态度、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以达到提升人文素养的目的。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课程思政和人文思想的融合,使学生在阅读经典文本时能体悟到文本中人文思想的熏染和洗礼,从而有效达到人文经典课程教学、培养完善人格塑造精神的教育目标。

(四)构建多元的通识课程成绩评价体系

在通识课程实施中,教师应建立合理、有效、科学的评价方式,而不是单一以分数来对学生人文课程进行衡量和评价。这一指标体系可以由学生课堂表现和期末综合评定两部分按一定比例进行综合评定。课堂表现是学生课堂参与情况的体现,形式也应是多样的,可以是读书报告,也可以是讨论交流发言。期末测评以鉴赏性读后感、小论文形式呈现,以考查学生分析能力、语言能力,最终的指向是让学生体验作品,与作品人物命运共鸣,获得人文体验和人文情怀。

(五)提升教师人文素养,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

除了加强人文教师队伍建设外,还要关注人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我们的通识课程教师自身要有深厚的人文功底和人文素养,同时注重教师自身素养的积累和提升,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用心做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综上,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职责,要把“育人”放在首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仅是高校,我们的社会、家庭都要重视大学生经典阅读,提倡并有效引导,以经典阅读为载体,有效提高大学生整体人文素质。

猜你喜欢
通识人文文本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