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时空观念培养学生路径初探

2023-01-09 05:57吴木义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33期
关键词:时空观念历史

吴木义

(庐江县第四中学 安徽合肥 231500)

历史是“实实在在的活生生的现象,它一往直前,不可逆转。正是在时间的长河中,潜伏着各种事件,也只有在时间的范围内,事件才变得清晰可辨”。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主线脉络,掌握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线性过程与方法,感受历史人物及事件中的情感价值观。学习方法的掌握是人文学科终身学习的基本内容,这一点与近几年课改重点强调的核心素养培育是一致的。历史学科最突出的特点是时空性,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时间与空间的坐标轴中发生的。要想掌握历史事件发展的规律,必须将历史人物、事件置于历史进程发展的框架中。

一、培养分析能力,构建知识体系

初中阶段在学生正确思想观念未健全的前提下进行粗线条的历史常识教育,要求学生掌握课程标准中历史事件的“主谓宾”,即人物、过程、影响三要素。但是在教学中存在专业师资缺乏、将历史学科定位为小学科、学生学习效果不佳等较为普遍的现象,这就给初中历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学生在基础知识薄弱的情况下,很难提升对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能力,对历史事件的概括、分析能力。同时,通过学生的作业和阅卷情况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历史时空概念的认识是不完整、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对于历史事件时间的掌握也是零散的,无法形成整体认知。时空观念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整体理解历史发展进程,形成历史的“大视野”“大格局”。因此,学生的时空观念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时空观念是以时间、空间为经纬,建构事件、人物、现象的相互关联。中学历史教材编写受制于体例,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分开,所以学生容易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世界历史与中国历史是独立存在的。学生在解答相关中外时空类问题时就会漏洞百出。在九年级“新航路开辟”这一课学习中,学生认识到哥伦布等航海家的探险行动改变了世界各地孤立发展的现状,密切了世界的联系。而教材中没有强调明朝时期郑和进行的七下西洋的航海壮举。执教者在此应从目的、性质等方面进行两次海上航行的比较,让学生明确:郑和的航行是为了宣扬国威,以友好交往为主;西方的新航路开辟是为了开拓新市场,进行殖民掠夺。所以西、葡两国争相进行海外探险,拓展其海外殖民地;郑和在七次出海后因国力无法支撑其巨额的开支等原因放弃了。由此学生自然能理解东西方海外探险的结局不同,影响有差异。大单元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教学充满了绚烂的思维火花。通过中外历史事件的横向比较,学生理解了封建社会晚期东西方发展的差异,了解了历史事件的内在和外延,有助于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优化教学环节,整合课程资源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立足点和预设结果,是一节课成功的前提条件。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在教学中更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播,对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关注得较少,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漏洞。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的时候要将落实核心素养作为重点。教学目标的设置是否合理,一是看是否在“最近发展区”,能不能跳一跳够得到?二是看教学目标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在设计“对外开放”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时,不能笼统地设定为“通过地图,了解我国对外开放形成的格局”。可以结合城镇学生的知识层次,将其设计为“能够运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知道深圳等特殊地理位置,明确对外开放的四步走战略,掌握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这样设计的教学目标,可操作性更强,指向性更明确,学生自然能轻松完成。

囿于课时少、任务重等因素,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侧重知识的生硬讲述,弱化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使得学生不愿意思考,很少提问题或很难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以依托悬念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如教师在讲解“三大战役”这一知识点时,出示三大战役示意图,抛出问题:经过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国共双方兵力接近,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首先打哪里?为什么是东北?学生讨论得出:一是东北地区的国民党兵力被围困在沈阳等大城市;二是解放军在东北的军队人数占优。这个问题符合九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能调动学生动眼去看、动脑去想。通过这样的问题讨论,学生对三大战役的相关知识有了系统的掌握。相比复读机式的生硬介绍,问题情境的创设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让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乐学善学。

安徽历史中考对历史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一直存在,近几年呈现增长趋势。中考试题也呈现出材料形式多样化、情境生活化、思考全面化的新特点。2021年安徽中考历史试题中对于时空观念的考查涉及的分数就有16分。第19题以“1840年前清时期中国与世界”为材料,考查学生对1840年前后东西方经济文化发展的掌握情况。这幅地图中的重要信息隐含在图下角的注解部分,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当时世界上主要的交流双方是来自东方的清朝与西方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对东西方交流情况以1840年为原点进行分析,探究中英交流的规律,体现出对学生时空观念的考查。培养时空观念不能只针对某一知识点,应该做到思维发散,在历史学习中提升历史思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地图、大事年表等多种材料,解读其中隐含的关键信息。所以,笔者将学生手中认为是多余的书本——历史地图册利用起来。如探究八年级下册“改革开放”一节中经济特区选址在深圳等城市而不是西安、天津等城市的原因时,先让学生在地图中找到四个城市的位置,再让学生结合地图找出原因:沿海地区,交通便利;靠近港澳台地区,区位优势明显。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改革开放中经济特区的设立情况有了细致的理解,为后面认识对外开放格局打下了基础。

三、强化历史思维,形成科学史观

时空观念并不是对历史事件时间和空间的死记硬背,而是有以下层面的要求:能够掌握基本的时间与空间、能够串起历史发展主线、能够理解某阶段的历史发展特征。就第一层面来讲,以八上第一课“鸦片战争”为例,因为知识点多,时间节点细密,学生一直难以很好掌握,因此可以结合教材中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让学生分若干组整理进攻路线。教师最后总结:英军以珠江为突破口,攻占浙江定海,陈兵天津白河口,京畿门户洞开。战场上的失利引起统治者的恐慌,最终接受了屈辱的《南京条约》。从第二层面来看,很多学生认为林则徐的禁烟触动了英国商人的利益,判定战争爆发就是林则徐引起的,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和政治制度的显著不同。中国最终吞下了这一苦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清朝面临着成为殖民地的威胁,中国的社会性质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封建社会的宁静被打破,逐渐滑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也多了一个——推翻帝国主义。从第三个层面看,中国的民族危机随着西方列强持续渗透不断加深,千万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寻找强国御侮之道。中国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各派先后登上历史舞台,在近代化之路上缓慢前行。中国近代史就是万千志士不断自强的探索史和抗争史。这样拓展延伸,学生自然对这一板块知识有了清晰的认识。

2017年新课程标准对历史时空观念下的定义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历史人物生活在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其行为必然带有浓厚的时代底色。若以当今的行为准则去评判,显然是不全面的。如隋炀帝统治残暴,在开凿大运河这件事上,确实造成了赋税负担过重、征发无度的后果。但从历史延续发展来看,大运河便利人员物资流动,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一项重要举措,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所以,对于开凿大运河这件事应该辩证地看待。评价历史人物不能片面化、笼统化,应该关注历史人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从这点看,就是评价历史人物时要突出时空观念,这样对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才有清晰完整的认识。

四、突出主题线索,助推“双减”政策

目前,总结历史单元主题成为学生的薄弱环节。通过历史教学和试卷分析等,我们会发现少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扎实,考试成绩却不理想。经过了解,这类学生在解答历史材料题时,对某一阶段历史特征的概念理解不透彻。时空观念的缺乏正是这一问题的症结。因此,时空观点的培养在课堂中落地生根就显得极为迫切。历次由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让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剧,中国的仁人志士致力于寻找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这是中国近代史发展的主线。通过这样的梳理很容易明确中国近代化是以西方为目标,不断成长的过程。这样学生探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时,自然知道各派政治力量主张不同导致向西方学习是不全面、不彻底的,中国的近代历史是不断总结、不断探索的过程。

在长期的历史教学中,我们往往人为割裂空间与时间的关联性,强调“时间”忽视空间,导致学生不能形成大历史观,更不能用全局的眼光来分析问题。“双减”政策的出台,要求教师减少重复性的作业,强化学科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进行“破”与“立”:打破教材中的编排顺序,打破固有的知识安排,删除无效、重复的知识;树立大单元意识,对现有知识进行有效梳理与整合,加强时间与空间的逻辑联系,打通知识点间的内在障碍,合理构建知识体系。

以部编版七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为例,采用大单元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根据生产材料的变化,即铜器时代过渡到铁器时代,通过多种方式设置情境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的显著变化,初步利用唯物辩证的思维来理解春秋时期战国整体特征。

部编版教材将历史发展划分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部分,两部分内容根据时空发展顺序进行科学整合。但由于课时的间隔,教学中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被分割。教师有必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经验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链,这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自身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时空观念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历史这一人文学科重要的思维方法。在大单元教学改革背景下,教师应优化教学设计,以提问、练习等方式强化学生横向和纵向分析能力,突出历史发展的时间与空间联系等,提升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猜你喜欢
时空观念历史
维生素的新观念
跨越时空的相遇
坚持系统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镜中的时空穿梭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新历史
时空之门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