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最小的孩子提供最周全的照护
——《浙江省幼儿园托班管理指南(试行)》解读

2023-01-09 22:03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虞莉莉
早期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托班师幼保教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虞莉莉

到2020年,浙江省已基本建立起“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学前三年入园率已超98%,基本满足学前儿童所在家庭的入园需求。随着二孩、三孩政策的落地,越来越多的家庭期望社会能提供托育服务,尤其是幼儿园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托育服务。

目前,浙江省托育服务资源短缺,尤其是幼儿园举办托班的数量有限,质量也参差不齐。为此,教育部门重点围绕托幼一体化等进行全面统筹,对幼儿园托班的办学行为进行规范,包括硬件配备、师资配置,保教活动安排等,并研制出台了《浙江省幼儿园托班管理指南(试行)》(以下简称《管理指南》)。

托班班额不超过20 人,师幼比不低于1:7

《管理指南》明确,托班每班人数不超过20 人;托班应当配足专任教师和保育员(以下简称保教人员),保教人员与婴幼儿的配比不低于1:7。《管理指南》尤其强调托班教师需获得适用的教师资格证并获得托育保教方面的相关培训;托班保育员应取得保育员上岗证及参加过托育保教方面的相关培训。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当前部分幼儿园托班班额和保教人员配比不合理等问题,比如班额大、保教人员配备不足、保教人员专业性不强等。

师幼比是影响机构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它在保障儿童实现更好的发展上起着关键作用。师幼比会直接影响师幼互动的频率和意义,高师幼比可以确保儿童所处的环境更加安全。师幼比通常还应与班级规模结合起来考虑,因为即便师幼比较高,但如果班级规模较大,同样会影响儿童基本的安全、生活和学习。较小的班级规模和较高的师幼比,被视为能确保教师对儿童有较多的个别化关注,它直接影响如师幼互动、家园沟通等过程性质量。

在合理师幼比和限定班级规模的基础上,配备合格的专任教师和保育员是托班工作质量的基本保障。这是因为,幼儿园的保教人员不能把幼儿班的保教经验通过简单移植来解决2~3 岁幼儿的发展问题。因此,承担托班保教任务的工作人员需要进行专门的培训来提升其专业性。

班级空间合理、安全,便于活动

《管理指南》明确规定,托班用房应设置在1~2楼,按班级独立成套,配有活动、盥洗、就寝等空间,室内人均面积不少于2.5 平方米,应为2~3 岁幼儿提供尺寸适宜的桌椅、橱柜等家具和盥洗设备,活动区地面宜铺设柔软、有弹性的材料。应当提供就近、相对独立的户外活动空间,且人均不少于3平方米;运动器械适宜,以确保幼儿爬、走、钻、攀等活动的开展。

这些规定是针对目前部分幼儿园托班硬件不达标、不到位的问题而提出的规范性引导。比如,有的托班教室所在的楼层过高;教室通风、采光欠佳或面积等条件不足;教室便利性不够;教室功能不能同时满足幼儿活动、盥洗、就寝等基本生活需要;教室的设备不适合托班保教生活需要。

托班用房的选用位置、班级空间布局、室内面积标准、户外活动面积、环境材料等会直接影响2~3 岁幼儿生活、身体活动、游戏活动的开展。因此,对这些关键性结构要素,《管理指南》都明确提出了要求。

环境适宜,材料充足,满足幼儿多种需求

《管理指南》明确提出,创设家庭式的环境,空间规划合理、卫生安全、温馨童趣,便于幼儿日常生活、玩耍和阅读等活动的开展。各类玩具、材料及图画书配备应数量充足,能满足幼儿多种感知体验、感觉统合等发展的需要。提倡多使用日常物品、自然材料和非结构性材料等。

这些规定为幼儿园托班的环境创设和材料置办提供了依据,以解决目前部分幼儿园托班环境和材料不适宜的问题。比如,有的托班环境创设过于幼儿园化;有的托班环境中玩具、游戏材料匮乏,幼儿被禁锢在狭小的空间中,缺乏丰富的活动;有的托班管理者一味购买高价的成套玩具,自然材料和非结构性材料匮乏。

托班班级的环境创设要兼顾满足2~3 岁幼儿情感与社会性发展、动作运动发展、认知发展、语言发展、审美发展、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需求,注重良好心理氛围的营造和丰富的物质支持,并着重考虑材料的安全性、耐用性、可变性和生活性。

坚持教养合一的保教方式

《管理指南》明确提出了40 字保教原则:教养合一,互相渗透;身心和谐,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积极回应;前后关照,自然衔接;了解差异,因材施教。

这主要是针对目前部分幼儿园的托班保教活动方式还不尽科学而提出的原则。比如,有的保教人员过于偏重“保”,倾向于看管型照护;有的保教人员过于偏重“教”,强调按照成人预设的目标轨道去实施教育。

托班管理者和保教人员必须明确托育保教方式具有教养合一、积极回应和个别化教育的特点。托班幼儿的全面发展有别于3~6 岁幼儿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必须把安全健康工作放在首位,且早期情感关怀尤为重要,生活与游戏是托班的主要活动方式。

因此,不能只把托育工作简化为“吃、喝、拉、撒”,而忽略了2~3 岁这一时期既是幼儿身体快速发育成长的重要时期,也是其情感、社会性、认知、语言、动作、运动、审美等领域快速发展的时期。

回应性照护,让师幼关系更有温度

《管理指南》明确提出了“回应性照护”的要求,即在一日生活中,保教人员与幼儿要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个别交流,即时观察与细心解读幼儿的动作、表情、声音和言语,并及时给予积极回应。

这些规定是针对目前部分托班师幼关系缺乏“温度”而提出的。当下,有的保教人员倾向于“权威型”角色,如经常性地用命令式口吻跟幼儿交流,对幼儿提出的问题和求助消极回应,甚至置之不理;有的保教人员倾向于“包办型”角色,认为幼儿年龄小、能力弱,因此一味包办代替,剥夺了幼儿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可能。

师幼关系是影响保教质量的关键因素。2~3 岁幼儿的发展是积极主动的,它循着一条不以成人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教师对幼儿的“积极回应”是积极主动地对幼儿的需求做出及时且恰当的回应,而不是成人为幼儿发展预设目标,并通过训练来达成目标。

因此,回应性照护应成为托班师幼互动最好的方式。在回应性照护基础上形成的基于尊重与理解的、温暖的、支持性的师幼关系,能让2~3 岁幼儿保持活动的积极性,在教师的积极回应中,开展有效学习。

弹性安排,合理组织一日活动

《管理指南》指出,要科学安排托班作息时间,包括睡眠、进餐、如厕、学习、运动、游戏等环节,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活秩序;一日活动模块化、弹性化,要从时间长度、活动量、动静程度、个体差异等方面精细化安排;一日活动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丰富幼儿的直接经验;保证幼儿充足的身体活动时间,尽可能多地把活动安排在户外进行等。

这些规定是针对目前托班一日活动安排和组织不尽合理的问题而提出的。如有的托班一日活动时间安排固化而缺乏弹性;有的保教人员缺少对婴幼儿在活动中的个体差异的考虑,严格按照一日活动流程带班,造成按时间赶场现象;有的班级一日活动各环节以集体组织为主,缺少“小组化”“个别化”等形式;有的班级一日活动中幼儿的运动时间和强度不够,接触电子产品时间过长等。

《管理指南》重点阐释了一日活动的安排和组织,凸显了对2~3 岁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全程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管理指南》的要求延续了幼儿园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因为幼儿在一日活动各个环节的经历及所获得的经验都会对他们的学习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一日活动的质量、结构也会影响幼儿经验的获取。让2~3 岁幼儿在有秩序的一日生活中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一定的规则意识和安全意识,积极的生活态度,是托班生活教育的重要价值。

猜你喜欢
托班师幼保教
科研引领科学保教
关注幼儿日常生活 开展师幼有效互动
荷兰0~4岁婴幼儿保教质量评估和提升项目及启示
公益暑托班,不妨尝试推广
幼儿园半日保教工作细则
共享区域活动资源 滋长师幼幸福
师幼互动视域下幼儿教学活动策略探讨
多措并举,缓解托班幼儿入园焦虑
师幼互动那些事
沪上托班火热,看质量要折扣来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