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新格局下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考

2023-01-09 23:15王春雷罗永华朱炎亮
商展经济 2022年24期
关键词:国际贸易贸易专业

王春雷 罗永华 朱炎亮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广东茂名 525000)

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自贸区自贸港建设等一系列深化对外开放的举措逐步推进实施。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明确提出“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主动扩大进口”等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1],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逐步形成。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对外经济发展将日益迈入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这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近年来全球经济合作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音符,逆全球化思潮愈演愈烈,对外开放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多变。高等院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应紧跟新时代国家对外开放战略需要和对外经贸格局的新变化,适时推进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1 新形势下国贸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新变化

1.1 对外开放的内容不断扩大

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多次阐述中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战略,在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2019年20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都指出要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同时明确了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等领域开放的举措。新时代中国的对外开放经历着由商品贸易、服务贸易向资本市场开放的演变,开放领域越来越宽,开放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随着中国经济与全球联系的增强,国内企业经营管理、投资发生着由“引进来”向“走出去”的深刻变化,这意味着国际贸易人才素质培养正面临着由“交易技能”培养为主向跨国投资经营管理素质全面提升的转变。

1.2 对外开放的形式不断革新

随着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以电子商务、大数据、区块链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数字贸易等新的产业形式、外贸业态快速发展,对外贸易形式也不断演变。截至目前,全球数字贸易占服务贸易的比重超过60%,119个国际经贸协定中包含数字相关规则,覆盖全球110个国家[3]。同时,外贸大数据在定位国际市场、寻找海外机会、降低客户拓展成本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往沉寂的生产和销售数字,正借助现代信息工具,改变着传统贸易方式,创造着越来越多的外贸价值。这些变革意味着国际贸易人才素质培养正面临着由传统贸易方式向数字贸易、有形的商品及实体渠道向无形的服务及数字渠道、由贸易实操向兼具大数据分析应用的转变。

1.3 对外开放的参与愿景不断深化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愿景、能力和外部客观需求不断增强,积极倡导参与构建开放包容的国际经济关系,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一带一路”为例,截至目前,中国已与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合作文件,与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积货物贸易额约12万亿美元,对沿线国家非金融类投资超过1400亿美元[4]。这意味着国际贸易人才素质培养面临着由培养参与者、跟随者向培养引领者、创新者转变。

1.4 对外开放的环境深刻变化

当前,全球新冠疫情大流行与国际大变局同频共振,逆全球化思潮呈现以国家安全名义实施贸易保护主义、以身份认同标签建构民族民粹主义和以民主人权旗号兜售“伪多边主义”的演进态势[5],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不利因素增多。2021年9月,“全球贸易预警处”(GTA)公布的报告称,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正在抬头,中国有可能成为最大的“靶子”。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意味着国际贸易人才在贸易冲突应对、危机管理类能力和国家经济安全意识等方面的素质培养亟待加强。

2 新形势下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既有模式存在的不足

2.1 人才培养目标需紧跟时代变化调整

根据最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新《国标》),人才培养目标要点可以概括为“掌握经济贸易专业基础知识,熟悉国际通行的经贸规则,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具有全球化视野”。目前许多高校沿用这一原则性、指导性的目标要求,而没有根据自身具体情况、时代变化进行更新细化。因此,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对笼统,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对外开放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等内容未能得以有效阐释。

2.2 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需进一步优化

从目前许多高校国贸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基本是按照新《国标》的指导性意见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管理学、财政学、金融学”等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世界经济、国际商法、服务贸易、电子商务、商务谈判”等课程。总体而言,体现“一带一路”等新时代国家战略、满足中国企业日益“走出去”的跨国金融投资知识需求,以及掌握区块链、人工智能新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国际经济与贸易领域应用技能、服务国家经济安全、贸易冲突应对、危机管理等课程设置较为不足。

2.3 人才培养平台需进一步夯实

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对实践性要求较强的专业,学生素质培养、全球化视野的形成、业务技能的锻炼都要求学生走出课堂,因此需要更多的平台资源支撑。尽管许多高校都以校企联合、校政联合、校校联合等多主体联合方式,推动人才培养综合平台构建,但限于合作经费、安全管理、工作协调等问题,很多的平台仅仅是“挂牌”,并未真正发挥实效。而且,近些年多数高校正处在扩招状态,平台建设相对不足,部分人才培养环节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处于学生自主管理的分散状态。

2.4 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需进一步提升

按照新《国标》人才培养师资要求,生师比不高于18:1,而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20年全国高校本专科在校生3285.29万人,在职专任教师183.30万人,生师比约17.92,总体上尚未达标。同时,从对国贸专业专任教师的知识背景要求来看,要求“一般应具有5年以上本学科专业教育和研究背景”,主讲教师应具有“实务工作背景或实践经验”,而很多学校的国贸专业师资质量达不到这一要求。国贸专业专任教师中,真正具有国贸知识背景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占比较低,很多专任教师实际上是多个专业的“共享师资”。

3 新形势下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考

3.1 优化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数字贸易”正引发国际贸易方式的深刻变革,国际贸易的内容正发生着由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的转变。同时,随着国际分工合作的不断深入,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增加,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对中国来说,随着未来国内市场大幅度放开,国家整体经济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这意味着新时代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应由传统贸易人才向“新贸易”人才培养转变,由实务型、技能型人才向贸易冲突危机管理、国家经济安全管理等管理型人才培养方向加强,着力培养传统贸易与数字贸易、技术贸易等新贸易知识皆通,业务技能与经济安全管理、贸易争端应对等管理技能兼备的新型综合素质人才。

3.2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安排、实践环节、考评环节等方面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的优化调整。在满足传统贸易理论、实务知识学习及技能培养要求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新贸易”知识、管理技能培养考核占比。在满足传统课堂教育要求的同时,进一步增加高端讲座、专题研讨、业务实操、仲裁模拟等实践性环节占比。在“通识”“通才”教育的同时,重视面向新一轮扩大对外开放的重点领域、“一带一路”倡议重点区域的专门人才培养倾斜,形成“特色人才”培养方案模块。

3.3 优化人才培养平台

重视加强同国内自贸区、新一轮扩大开放重点产业、企业平台的交流合作,加强同海关、外经贸管理部门等政府部门的交流合作,获取最前沿的信息、利用最前沿的资源、把握最新的改革动向,动态反馈理论和实践教学。重视加强同国内外知名高校平台、远程教育平台的交流合作,实现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共享,进一步丰富人才培养平台资源,夯实校企联合、校政联合、校校联合等多主体联合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以时代要求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拓展、提升现有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基地,实现“零距离”实践教学、创新创业项目“零距离”培育、毕业生就业与市场“零距离”接轨。

3.4 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加强大数据分析、国际知识产权管理类课程,适应国际贸易数字化、高级化的客观要求。加强贸易冲突危机管理、国家经济安全管理类课程或讲座、研讨等教学环节,适应新时代国际贸易冲突频发和国家经济安全问题进一步凸显的新形势。加强面向新一轮扩大对外开放的重点领域、“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区域的经济社会常识和专业知识教育,形成具有产业或区域特色的课程模块。进一步完善学生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管理,鼓励学生结合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新问题进行毕业论文选题,体现论文写作的时代性和创新性。

3.5 优化人才培养教材管理

目前,高校多数课程的教材选择主要由任课教师自行决定,在人才培养管理中处于薄弱环节。任课教师在选择教材时,有时出于减少备课量的考虑而沿用老教材;有时出于自身考虑选择自己擅长而难度偏高的教材或软件工具,从而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时代变化。而且,目前许多课程教材主要是由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家学者编著,理论性较强而实践性较弱,一些教材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可考虑组建一个包括教育教学专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外贸企业家、外贸专业技术人才、外贸管理部门专家在内的专家库,共同编写一批理论性、实用性、创新性兼具的新教材,及时沟通交流国际贸易领域最新理论、实务、政策方面的重大变化,实现教材或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以满足新时代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3.6 优化人才培养考评体系

根据不同课程特点,探索建立包括笔试、上机考试、业务实务操作演示、贸易情景模拟、大数据模拟比赛等在内的多元化考核方式,增强课程考核评价的差异化与合理性。在学生评教方面,进一步完善“学生+督导组”的综合评价制度。目前一些高校实行的学生评教方式,可能出现教学过程中比较严格、认真负责的老师被评低分,而一味迎合学生,上课“讲故事”不讲知识的老师被评高分的情况,这就需要学校管理部门或教学督导组的专家,通过随机听课或事后审查给出公正评价。在教师评学的过程中,除了例行的考勤、作业、考试外,可适当增加教师对学生“退教”的灵活性,比如在公选课中设置前两周为试选课时间,如果教师讲得不好,学生可“退选”,同样,如果学生学风较差,老师可以“退教”,禁止学生选修本门课程,通过双向选择进一步提高教学互动效果。在教育教学事后评价上,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强化反馈渠道,建立包括往届毕业生、用人单位在内的事后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往届毕业生事后对学校教育教学经历的“亲身感悟”的直接评价作用,以及用人单位对学校培养的学生整体素质的间接评价作用,最终形成包括“课程、学生、教师、学校、用人单位”在内的五位一体的考核评价体系。

3.7 优化教师队伍建设

重视加强精通国际贸易法规、世贸组织规则、国际投融资、贸易危机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及跨境电商实务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支持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高层次兄弟院校、海关、国际贸易企业、跨境电商平台进行交流进修、考察调研,不断进行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更新,提升教学科研能力。通过“全职、兼职、访问、荣誉”等多种形式,聘请国际贸易领域知名专家到校担任名誉教授、客座教师,聘任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外贸企业家、优秀创业者到校担任兼职导师,或者邀请跨境电商业务资深讲师到校指导实务教学,进而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师资结构。

猜你喜欢
国际贸易贸易专业
莱克勒(天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贸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