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与思政教育结合的重要意义*

2023-01-10 02:24梁建庆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17期
关键词:基础理论专业课程中医药

梁建庆

(1.甘肃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2.敦煌医学与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00)

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是一个统一体,密切联系而不可分割。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建设的栋梁,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未来的奋斗者,在接受高等专业教育、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个人优秀品格、良好道德的形成。教师作为传道者,不仅要“教书”(传授专业知识技能),还要“育人”(思想政治教育)。但教学常态是专业课程教师将专业课程置于首位,却忽略了思政教育,导致出现学生对专业学习热情和兴趣缺乏、健全的人格培养的不足、良好道德准则的缺失等问题,这对于一个人的健康全面发展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说明课堂是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同时专业课程应参与到思政教育当中,与思政教育相互协作配合,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强化专业课程育人的效果,争取更大程度地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

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掌握与传承中医理论与技能的同时,应结合教学内容,挖掘该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恰到好处地寓思政教育于专业课教学中,实现二者有机结合。既能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更深刻地理解中医知识及文化,又能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因此笔者将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简介、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必要性以及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关键及体现,这3个方面来阐述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与思政教育结合的重要意义等相关内容。

1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基本理论和内容的基础性学科,是中医学生的入门课程,也是探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必修课程。课程内容不仅包括了中医相关理论的发展源流、基本概念及学说,还包括了中国古代的天文、地理、气候、传统哲学和传统文化知识。

由于其本身的普适性,使其具有能让其他中医学分支学科认同和利用的重要作用,是构筑中医专业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大学生专业热情、认知度和满意度的重要桥梁[2]。该课程作为中医专业学生进入中医领域的启蒙课及专业基础课,不仅为中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框架,培养了正确的中医思维,为后续经典课程的学习打好理论基础,还为未来成为一位医生构建精良的医疗处理流程和辨证论治逻辑。因此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对于培养一位合格的中医医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该课程作为中医学生选择中医药事业后首先接触和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工作相结合,让思政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程全程,实现全方位的立德树人目的。此工作对于培养品德高尚、拥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上进的个人,以及同时具有精湛专业技能、专业自信、民族文化自豪感的德才兼备的中医药高素质人才具有极深刻的意义。

2.1 加强中医药类新生专业思政教育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开设在大学一年级,中医药类学生刚入大学,往往会存在学习松懈的现象。此外,作为中医初学者,还会有对专业信息了解不全面、对专业思维能力培养和课程设置的认知度低等问题,学生在短时间内建立新的学习思维模式有一定难度。如学生首先要认识中医相关概念、理论、学说,而这些难以用较客观的例子说明,如中医之五脏与西医之五脏并不是同一概念,中医之五脏是建立在解剖学之上的五脏。在笔者看来,较为类似于中医的取象比类法,即根据五脏的解剖与生理学特点,以及五脏与五行的对应关系,是更加注重延伸功能特点的五脏[3]。基于课程特点,学生在适应从“学习人”到“中医药人”的转变时期,这些迷茫与困惑导致学生无法更好地理解社会责任感与职业幸福,进而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

针对以上专业思政问题,可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并采用数字化多语种在线教材,建立象思维来理解中医基本理论[4],既可有效地提高学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水平,同时也引导学生进行了中医理论科学性的思考。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见缝插针地介绍中医医家的医德、医风、医术,中医防治疾病的优势,以及结合当下新冠疫情介绍中医对传染病的防治贡献等,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培养专业自信心和自豪感,助力学生品德素质的塑造。

2.2 医学视角下培养医生职业道德及修养 作为医学生,其成才之路注定蜿蜒漫长,尤其需要加强思政教育。必有仁德之心,精湛之术,方为良医。因此加强思政教育是与中医专业教育同向同行的。

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的优秀医者,我们应鼓励学生将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理念作为自身始终奉行的职业目标与恪守准则,并为之不断努力。作为一名医生,我们不仅需要坚实中医专业知识、牢固临床诊疗疾病的技能,更要具备高尚的职业品德、仁爱的职业精神。面对痛苦呻吟的、生命危在旦夕的患者,我们应当尽力解决其痛苦、体恤患者、关爱患者,表现医者宽厚的大爱精神,为在夹缝中努力的顽强生命送去希望与善良。重温希波克拉底誓言、白求恩精神,以及在张孝骞“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从医感悟中体验一名医生对生命的敬重,培养未来医生的职业道德及修养,获得职业责任感。以德增才,为学生中医专业的终生成长打造坚实的基石,成为一个有温度、有尺度、有道德底线的、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的优秀医生。

2.3 助力中医药人才培养 传承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与疾病抗争的宝贵财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及精华。发展中医药就是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中医药人才是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的主力军。对于中医专业人才的培养,我们有着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一个中医专业毕业生最终要达到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因此,实现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彼此融合具有更为深远的现实意义。

对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通过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恰到好处的结合渗透,将生活实际与中医基础理论结合起来,在教授专业课过程中提升思政教育针对性。在让学生了解中医、感受中医药文化伟大中,认识到中医类专业的重要性,更加坚定专业学习的信念以及未来医生职业的目标,为未来中医药事业的进步做出贡献。时代的潮流趋势在不断变化发展,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通过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结合教学,助力高素质中医人才的培养,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3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关键及体现

3.1 挖掘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如今是一个网络大数据时代,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给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在遵循政治性原则、以生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和求实性原则[5]的基础上,合理运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实践[6],推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只有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自然又充分地结合,才能有效发挥课程思政的效果,落实教书育人的理念。在实现二者结合的过程中,除了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双方配合、课堂多样化设置、积极参与到思政教育教学等途径之外,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积极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这也是首要工作。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药知识的基础课程,只有把基础的中医知识融会贯通,才能更好地建立学习中医的自信。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蕴含着丰富、充足、又宝贵的思政元素,我们应当从中医基础理论中仔细挖掘这些中医文化的元素,将其与中国传统的自然观、人文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相联系,就能有效地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之中,无论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还是医者的家国情怀和救死扶伤的人格魅力都能够感化中医药学生,提升中医药学生的学习热情,端正其立志为医的态度[7]。

例如在讲授阴阳五行、精气神等内容时,引导学生思考以及讨论,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增强学生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培养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讲授藏象学说的内容时,根据五脏六腑生理特性及功能可延展引申到日常生活当中,如通过对五脏六腑之间既分工又合作的关系的教学,教会学生协调配合、分工合作的团队意识[8]。在讲授治则治法等内容时,强调仁心仁术、济世救民的无私奉献精神,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将养生防病原则与日常行为准则相联系,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讲授天人合一和谐的整体观和三因制宜的辨证论治的中医基础特点时,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树立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规律的思想观念。以上学说与理论等形成了中医学的生命观与方法论,同时又包含着辩证法、唯物论的内核[9],这些内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全链接起来的,因此是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重要的思政元素,可以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完美结合,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

3.2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具体体现 在中基础理论课程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实施与应用中,笔者有着深刻的体会。随着现代化进程,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在空气污染、快节奏、高压力的状态里,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很多人在生理、心理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健康问题,而且疾病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些日益凸显的亚健康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医基础理论中的病因学说,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等防治原则,养生思想都能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起到以下指导作用:遵守自然法则、顺应自然规律,在四季更替、阴阳变化中调整作息劳作,规律节制饮食,不透支身体。大概如此,我们才能终享天年,不因妄为而损精气神。

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轻者情绪低迷、对学习生活缺乏兴趣、对未来失去希望,严重者出现自残、自杀甚至恶性杀人等违法犯罪事件,对学生个人成长、学校教学秩序和社会和谐发展都造成巨大的不良影响。由于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多种多样,我们应当从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层面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全方位树立正确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理念[10]。大学校园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摇篮,应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目前高校思政教育中开展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11]。因此除了通过显性的高校思政教育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外,也可以利用其他专业课程,从中医理论出发来认识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适时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和疏导,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七情内伤”是引发心理疾病的重要病因[12]。我们可以运用中医基础理论提出的“以情胜情法”,又称“情志制约法”,根据情志分属五脏,五脏情志之间又存在着五行制胜的原理,来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心理调适,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或者及时对已有心理疾病隐患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妥善解决心理问题[13]。因此,“七情内伤”及“以情胜情”理论不仅是学生在课堂上应掌握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专业知识,同时认真学习这些中医理论,深刻理解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可以正确感知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状态,做好情绪管理和心理调试,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使身心健康发展[14]。

可以看出,应用中医基础理论,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实现与思政教育恰到好处的结合,对于指导教育教学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 小结

当前中医药教育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在人才培养上要尤其注重教育引领中医学生培养高尚情怀、坚守中医信仰、恪守大医准则、夯实专业技能、提正中医信心,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中医药后备人才[15]。对于高技能中医人才的培养各大高校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应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深入挖掘整理中医药的思政元素,将其融入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中。通过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相互结合,既可灵活有效地在专业课堂上开展落实思政教育教学工作,于潜移默化中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达到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又利用思政元素增强了专业课程的学习。二者的结合对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中医人才、实现全方位的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及深远影响。

猜你喜欢
基础理论专业课程中医药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李达与党的基础理论建设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中医基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