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中医药文化自信与课程思政融合教学设计初探*

2023-01-10 02:24刘芳芳李琳荣郭文娟杜彩凤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17期
关键词:诊断学脏腑中医药

刘芳芳 李琳荣 郭文娟 杜彩凤 严 芳 曹 娟 刘 博

(山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山西 太原 030619)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是连接中医基础和临床各科的桥梁课程。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教研室中医诊断学课程组通过集体学习研究、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陈家旭、邹小娟主编)为蓝本,分章节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探究教学目标、探索教学过程设计、探讨教学方法,形成了《中医诊断学》每个章节内容的课程思政与中医药文化自信的融合。以专业教育、思想政治和综合素养的三位一体为授课目标,旨在培养优秀的具有中医诊断思维和技能的中医综合人才。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坚定中医药自信[1],健全医德医风,完善医技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 教学目标

以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三合一建立课程思政与中医药文化自信融合的教学目标。(以脏腑辨证为例)

1.1 知识目标 (1)熟悉脏腑辨证的概念、基本方法、意义及运用范围。(2)掌握各脏腑病变范围、病机特点、常见症状。(3)掌握各脏腑常见证候类型的含义、临床表现及病机。(4)初步学会对临床典型病例进行辨证。

1.2 技能目标 (1)临床思维能力:能够根据临床表现分析病位、病因病机。(2)临床实践能力:能够初步对各脏腑病临床典型病例进行辨证。(3)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横向、纵向联系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课堂讨论,初步进行案例分析、查阅论文资料。

1.3 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在学习中回顾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及经脉、官窍的联系,培养学生进一步建立整体观念,把握中医特色思维。(2)各脏腑病症广泛,能够通过学习认识到本单元内容的重要性以及根据临床表现确定脏腑病位进一步深入认识中医辨证的特色,从而认识到中医诊断学课程的重要性。(3)本单元教学目标要与课程目标、专业目标统一起来,融入中医药文化自信教育,并提供相应的支持。

2 教学方法

根据《中医诊断学》教材内容,结合案例式、情境模拟、启发式教学法为主体,引导学生坚定中医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

3 教材章节

3.1 绪论部分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几千年来,中医药一直守护国人的健康,生活中处处有中医药的烙印;接着又通过中医药抗击新冠肺的事件、一串串数据,系统梳理当前中医药在医疗、科研、教育、对外交流等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展望未来,铺开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恢弘画卷。学生会更容易形成中医文化认同感、职业认同感、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3.2 第一章 望诊

3.2.1 案例教学法 结合典型病案,尤其是中医治疗效果理想的典型病例结合病因治疗,巩固理论知识,增强中医思维。强调中医辨证论治的效果,增强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说明中医药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的优势。学生更容易形成中医文化认同感、职业认同感、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3.2.2 情境模拟教学法 在课堂上找几位有典型病理变化的学生做模拟患者,再找几位学生做模拟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做出诊断。使中医诊断学课堂“活起来”,让大家充分理解课程内容。

3.3 第二章 闻诊

3.3.1 启发式教学 中医专业课程背后是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其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医学精神,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源与案例素材。同时,我国拥有许多医德物化形象,“橘井泉香”“悬壶济世”等医药典故,融汇了诸多医林轶事、名家德艺,在讲授过程中逐步渗透中医医德至善之精神,启发学生思考。

3.3.2 案例教学法 结合闻诊所收集的辨证资料进行病案分析,尤其是中医治疗效果理想的典型病例,巩固理论知识,增强中医思维,增强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

3.4 第三章 问诊

3.4.1 启发式教学法 在问诊方法及注意事项的教学中,结合典型临床案例,围绕主诉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收集患者的临床表现,注重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在诊察过程中,由于医生与患者接触较多,患者会初步判断医生的诊疗水平,也会察觉到医生的工作态度,对自己是否尊重及关心等,这些患者的主观判断,常常决定了他们的依从性,从而影响疗效。进而强调:人文关怀(对患者的关怀)与医生的医技水平同等重要。

3.4.2 角色情景扮演教学 由学生分别扮演医生或者患者角色,模拟临床问诊的过程。课前给学生分组,每组选出一名学生扮演患者,并自己准备病种,查阅资料,模拟表演,课前教师会把关指导;其他学生选出代表扮演医生,对“患者”学生进行临床诊察。这样做一方面练习学生临床诊疗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作为医生的感受,该如何对待患者;而扮演患者的学生也能体会到,作为患者想要得到医生怎样对待的态度。以身临其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高尚的医德医风。

3.5 第四章 切诊

3.5.1 情景教学法 列举中医(望、闻、问、切)、西医(视、触、叩、听)在诊法方面的不同,模拟诊室,说明中医切诊是中医特色诊疗方法。

3.5.2 启发式教学 “切而知之谓之巧”,实践出真知,只有勤学多练,才能熟能生巧。中医专业课程背后是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其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医学精神,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源与案例素材。强调学习中医要注重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多练习,如:诊脉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举按循的指法等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巩固理论知识。

正常脉象的特点:有胃,有神,有根。脉象有根主要表现为沉取应指有力。高楼大厦平地起,根基很重要。肾为先天之本,元阴、元阳之所藏,肾气充足脉象必根基坚实。中医的根是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

正常脉象的生理变异:脉象随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有相应的生理性变化,这是天人合一、整体观念在中医诊法中的应用。运用中医的思维方法:运动、整体、功能的思维,整体审察脉象、人、自然的统一性。

3.6 第五章 八纲辨证

3.6.1 故事教学法 在讲授八纲辨证源流时,有目的、有设计地加入传统文化的渗透,比如通过PPT介绍古代医家的成长史,经典的故事,推荐学生研读古书,向学生们展示中医学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使学生真正做到“文化自信”。进而增强和树立“四个自信”,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对国家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

3.6.2 案例教学法 利用误诊案例,培养责任意识。医生是一个责任重大的职业。患者的身家性命都系于医生之手,稍有不慎,可能会引起无法弥补的后果。所以作为专业课的教师,要在授课的过程中注重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例如在讲到辨证诊断这部分内容,教师展示一个误诊病例,由于医生的大意,诊断失误,错误的治疗延误了病情,导致患者死亡。通过病例的讲解,介绍相关知识,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作为医生责任重大。医生必须要对患者认真负责,做到胆大心细,医生一次小小的马虎大意,代价可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

3.7 第六章 病因辨证 采用启发式教学。六淫致病,受本难知,因发知受。根据六淫邪气的致病特点,如风邪致病常其性轻扬,善行数变,而且多以肢体的动摇为表现的证候。寒邪致病,收引凝滞,联想日常生活中河水结冰,凝滞。古人通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及医疗实践积累,为中医诊断提供辨证依据。运用中医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及黑箱理论,司外揣内,测知人体内在脏腑病理变化。

湿邪致病,重浊,黏滞。“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激励学生志存高远,立大志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前行。

3.8 第七章 气血津液辨证

3.8.1 启发式教学 挖掘孝道文化教育,积淀和谐,家庭正能量教育,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懂得“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从一言一行,从小事做起,敬亲,在精神生活中敬重父母;养亲,在物质上照顾父母;推恩,将孝敬父母的爱心推及到关心他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3.8.2 案例教学法 结合典型病案,尤其是中医治疗效果理想的典型病例,如:心脉痹阻证,采用活血化瘀的药物结合病因治疗,巩固理论知识,增强中医思维。强调中医辨证论治的效果,增强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

3.9 第八章 脏腑辨证

3.9.1 启发式教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湖南考查时提出“实事求是,因地治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古人言:“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学习中医,要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脏腑辨证同样要实事求是,将四诊收集到的资料综合分析,分析脏腑的病位、病因、病性,只有准确辨证才能“精准扶贫”对证治疗。

3.9.2 案例教学法 结合典型病案,尤其是中医治疗效果理想的病例,如:心脉痹阻证,采用活血化瘀的药物结合病因治疗,巩固理论知识,增强中医思维。强调中医辨证论治的效果,增强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通过大事件、大数据(如:新冠肺炎),说明中医药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的优势,学生更容易形成中医文化认同感、职业认同感、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3.10 第九章 其他辨证方法简介

3.10.1 启发式教学 以《伤寒论》自序告诫学生,应力争做到 “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秉承张仲景“生命为本,仁爱救人”的大医精神,尊重生命,救死扶伤;以张仲景“坐堂行医”及“驱寒娇耳汤”的故事,教导学生大医精诚。

3.10.2 案例教学法 叶天士在《温热论》[3]中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和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创立的三焦辨证,揭示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大大丰富了外感热病 (包括传染病)的辨证论治内容。强调中医辨证论治的效果,增强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

以足厥阴肝经循行为例,我们在讲解肝经“上贯膈,布胁肋”“与督脉会于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等循行特点时,一方面通过结合中医基础理论中肝经郁滞的临床病理表现(如胸胁胀痛、头痛、眼疾及口周病变等)等内容进行讲解。另一方面,通过挖掘肝经循行理论中育人内涵,在教学中引入肝气郁滞所致的乳腺病变临床案例或热点话题,让学生在理解足厥阴肝经“布胁肋”循行特点的同时,进一步明白调畅情志对乳腺健康、乃至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4 小结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医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4]。“仁、和、精、诚”的中医药价值观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教学设计中结合古今验案,尤其是2020年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独特优势,培养学生对国家、社会、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责任感,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价值取向,以及关爱生命、尊重患者、热爱生活、团队精神等。

猜你喜欢
诊断学脏腑中医药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Summary on Professor QIAO Bao-zhang's Experience i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for Pancreatic Cancer
PBL教学结合标准化病人在诊断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互动式”教学法在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
脏腑疏通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