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保障制度探析

2023-01-10 11:15董婧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审计工作损失情况

董婧

(江西省烟草公司景德镇市公司,江西景德镇 333000)

1 引言

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运行中地位举足轻重,领导干部的任职更是赋予了责任与权利。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监管缺位也滋生了职务舞弊、腐败现象,更是造成了国有资产损失。自十八大以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与约束,成为一项重要工作。随着国有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给监督工作造成一定的难度,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能够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各项活动展开全面、有效的监督,更好地纠正问题,避免损失。

2 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特征分析

为了加强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职能力的监督与约束,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已成为我国审计监督领域的重要工作内容。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指导意见等,对干部经济责任履职情况进行审计,目的在于保障国有资产、财产的安全与完整,加强干部管理,规范干部行为,促进廉政建设。同时,亦有利于工作的交接,保持连续性,在其不断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显著特征:

第一,“经济责任”内涵不断丰富。在我国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背景下,领导干部任职被赋予更高的责任与权力,其二者具有一定的对等性。原有的“受托经济责任”主要由国有资产管理人开展审计工作,监督其管辖范围内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干部履职能力,而随着向领导干部下放权力,也就意味着可能参与更多的管理决策、财产支配、用人提拔等,由此,实际责任不断扩大,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也不断丰富与外延,包括任期内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情况,基层党建工作开展,人才选拔聘任聘用情况等,不仅仅再局限于对财产支配的监督,全面扩大到干部任期内所有工作履职情况。

第二,审计对象与范围逐步扩大。在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过程中,经济责任审计权力逐级下放,既成为衡量干部履职、管理绩效的重要指标,更是通过开展审计工作,全面了解企业运行情况,揭露经营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重大缺陷,提出整改建议,不断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例如,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不再局限于大型国有企业,更是深入项目建设、子公司中,综合考虑投入、产出效益,对经济活动展开监督与约束。

第三,呈现“自下而上”发展态势。近年来,为了有效监督国有企业经营活动、干部履职能力,各地着手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更是大胆实践和摸索,总结出丰富的经验,特别是结合所赋予干部的责任与权力,开展全面离任审计,例如,四川省提出发挥审计“治已病,防未病”功能,强化经济责任审计成效;江苏扬州等构建数字化经济责任审计平台,有效解决审计的“盲区”。

3 国有企业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注重结果导向,可能存在短视行为

部分审计工作开展中,单纯的以结果考核进行评价,不能客观反映干部任职期间的履职能力,还易导致短视行为。例如,当企业出现经营不善、投资失败造成损失时,不能仅以此认定干部履职不力;又如企业经营效益较好,资产规模持续增长,不能仅以此认定干部廉洁自律、认真履职。过于注重结果导向,可能导致评价存在片面性,也可能存在干部为创造经济效益而做出短视决策,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

3.2 审计评价标准不一致

采用定性化的评价方式,导致评价结果不具有可比性与参考性。根据干部任职期间资产损失的严重性,片面地追究责任,导致审计评价标准不一致。例如,当企业经营发生损失后,未深层次地了解干部履职情况、是否采取了积极措施防止损失扩大,而是“一刀切”地追求经济责任,导致审计评价不具有客观性。

3.3 经济责任界定不明确

在针对企业经济损失、项目投资失败中,存在经济责任界定不明确情况,主要表现在:第一,“先离后审”的情况较为普遍。离任干部与接任干部工作交接不明确,甚至因企业内控制度执行不力,未对相关工作进行交接,中途甚至还存在领导缺位情况,在后期开展审计工作中,责任界定较为困难。第二,集体与个人责任界定不明确。在开展经营活动中,重大项目投资决策是否采取集体决策制,是经济责任认定的关键,由于缺乏相关资料记录,如会签资料,导致无法真正落实经济责任。

3.4 国有资产监管部门的监管缺位

对国有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管,仅仅依靠内部审计、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在加强国有资产改革背景下,监管部门存在监管不力的情况,未真正深入企业中,对经济活动、投资决策、资产管理等全面落实查处责任,对提出的问题整改情况未进行动态跟踪。在开展审计活动中,未及时对审计结果进行公示,缺乏整改反馈机制,导致审计整改工作浮于表面,审计质量不高。

4 国有企业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保障制度的建设

在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完善经济责任审计模式,并结合当前存在的不足,提出保障机制建议,有助于不断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纵深发展,起到良好的监督与约束作用,提升国有企业经营效率。

4.1 构建完善的经济责任审计法律体系

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干部履职能力、管理绩效等实施监督与约束,需要全流程地开展审计工作。目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相关制度体系不够完善,要进一步提高审计效率、规范审计活动,需要加快专项法规制定,细化审计工作指导方案。十八大以来,在全面推进廉政建设背景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深入到地方政府、各行各业。一方面,构建审计法律法规,在实践中收集经济责任审计所面临的问题、困境、矛盾点,对相关的条款不断细化,从而为审计实践提供指导与法规依据。在经济责任审计条款细化过程中,必须要具有可操作性,包括审计程序、范围、评价等,以便对审计行为进行约束,提升审计的效率。另一方面,结合行业、地域、企业的特征,制定具体的审计操作守则,从而规范审计活动,降低审计风险。例如,地方政府在开展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通过实践经验的总结,细化操作守则、操作指南等。同时,不断优化流程,构建具有地方特色、行业特征的审计实操守则,为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供有益参考,亦能够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效率,更好地发挥监督与约束效用。

4.2 审计资源要素向重点领域倾斜

随着国有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给审计工作的开展造成一定的难度,特别是结合干部的职位所赋予的责任与权利亦不同,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中,要紧紧围绕重点领域。

第一,重点项目、重点政策实施情况。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关注行业盈利弊端高发区,例如,近年来随着国家固定投资持续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型基建项目、民生工程建设,这往往也是贪污、腐败领域的高发区,审计工作必须深层次地渗透到重点项目中,多维度地开展审计工作,包括项目经济效益、建设进度、资金拨付情况、招投标领域合规性、物资采购、金融资本运营情况、提供借款担保情况等,关注容易触发风险的环节。

第二,财务报表审计。根据审计准则,关注会计信息质量、成本费用核算、会计政策选择、税款征收等,通过深入分析报表数据与经营情况的匹配度、同行业数据对比、历史数据纵向对比等,防范财务舞弊情况。

第三,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审计。在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背景下,内控制度的制定已日趋完善,进一步关注内控制度执行情况,如不相容岗位设置、操作流程执行、决策机制、用人选人机制等,关注干部是否存在滥用职权情况。同时,严格执行内控制度,有助于防范职务舞弊情况,有效落实廉政精神尽职尽责。

4.3 进一步对干部经济责任进行界定

国有企业在经营中面临一定的复杂性,在激励竞争格局下,要保持有序稳定经营,必须要强化干部责任意识。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中,通常是干部离任时,为了保障企业的有序经营及连续性,必须要对经济责任进行准确的界定。

第一,督促离任干部做好工作交接。干部离任时必须要对履职期间的工作进行总结、确认,并将相关的资料交给新上任的领导,以保证工作管理的连续性,包括任职期间的财务报表、经营收支、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情况、项目投资情况、资产盘点情况等,在交接中两位领导对工作内容进行亲自确认。针对一些细节上的工作,则由中层管理者进行汇报。

第二,处理经营不善的问题。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投资失败、项目开发损失等情况,在工作交接中不仅需要进行说明、移交相关资料,同时,审计机关还需要对导致经营不善、项目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对干部责任进行界定。同时,不能仅仅依赖结果导向,而应对整个决策过程出现失败原因等信息全面分析,若造成不良影响,应重点考察干部处置方案,若造成损失已无法回收,则重点考察干部是否采取有力措施,防范损失扩大。整体而言,在整个损失责任认定中,要强化过程跟踪管理,根据相关的法规制度,界定领导干部是否尽职履责,客观反映干部在任期内的履职情况。

4.4 逐步采取定量评价手段

审计机关在对干部任期内企业经济损失的认定中,要谨慎使用“严重破坏”“巨大损失”等词汇。尤其是要转变评价理念,客观地评价干部任期内的履职情况,确实存在损失的,应尽可能采用定量评价的手段,避免使用一些描述性词汇,导致评价不具有可比性、参考性。例如,因投资决策失败给企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时,要从多维度进行分析评价,查询领导班子工作流程,是否是因个人主观决策、“一言堂”所导致,包括项目前期调研资料、会签资料、会议记录等。在造成损失后,关注领导干部是否积极响应,采取干预措施减少损失的发生,避免经济损失进一步扩大。同时,定量分析损失大小,进行客观评价,例如造成损失所占企业规模的百分比,任期内企业整体经营情况等,由此进行损失责任的客观认定。

4.5 建立健全审计结果运用机制

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对干部履职能力、企业经营情况进行客观评价,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审计结果的运用,从而有序地发挥审计监督、约束职能,推进国有企业的稳定运营,保障国民经济安全运行。

第一,及时公示审计结果。在企业内部,公示干部任免变动情况,补充公示审计结果,提升审计机关工作透明性,调动全员积极参与到企业内部建设中。

第二,实施对审计报告质量责任负责制。提高审计工作人员责任意识,客观评价干部履职能力,同时,针对审计中所发现的问题,纪检部门及时介入进行严查。

第三,建立整改反馈机制。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中,及时指出内部管理所存在的薄弱环节,要求相关责任部门进行整改,关注整改进度与整改情况,积极有效发挥审计监督、约束职能,提高管理效率。

5 结论

当前,实施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能够深入到国有企业内部对各个环节、重点领域展开监督与约束,保障经营效率,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的任职,被赋予了更高的责任与权利,过去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一言堂”现象严重,甚至给国有企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滋生贪污、腐败现象。自十八大以来,在反腐倡廉道路上,全社会对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愈加重视,亦出台了相关指导意见,以优化审计方法、建立审计监督机制,结合在具体执行中所面临的困境,提出构建完善的经济责任审计法律体系、审计资源要素向重点领域倾斜、进一步对干部经济责任进行界定、逐步采取定量评价手段、建立健全审计结果运用机制等保障制度,旨在有序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约束作用,提高国有企业经济运行效率。

猜你喜欢
审计工作损失情况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胖胖损失了多少元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脱发 养“老金”
玉米抽穗前倒伏怎么办?怎么减少损失?
一周融资融劵情况
关于如何提升计算机审计工作质量的研究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菜烧好了应该尽量马上吃
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