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处见神韵

2023-01-13 08:48殷亮琴
格言·校园版 2022年36期
关键词:马蜂习作文章

殷亮琴

记忆中,上小学的时候,每个星期都有一天的下午两节课是习作课,同学们闻之色变,统称“黑色日”。工作后,成了一名语文老师,传统依旧,孩子们内心依然抗拒。写作要么挤牙膏,要么仿写优秀习作,千篇一律。自从我校开展了“微型习作”这一课题,即在课堂上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去指导学生写作,写出有个性的生动的文章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的写作速度提高了,文章篇幅不再像兔子的尾巴短短的,习作时的恐惧感明显减少了。但如何有效地指导,让学生在十分钟里有所收获,离不开平时的生活观察,离不开平时的素材积累,离不开平时的情感体验。孩子的生活由一件件小事构成,一件事是由一个个片段、一个个画面充实。现在非常流行“微”,微信、微博、微视频、微课,我暂且称这些生活的片段为“微生活”吧。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关注“微生活”,理解“微生活”,体验“微生活”,表达“微生活”成了一个课题。为此,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留心“微生活”,丰富情感,充实写作内容

学生的生活越丰富,作文的内容才能越充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要从丰富学生生活,积累大量的作文素材入手。多积累,多储备,作文时才不会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无情可抒,才会有真实感的优秀篇章诞生。平时,我让孩子们坚持写日记,让他们去亲近生活,在生活中观察、聆听、感悟,积累写作素材。我还注意創设一些生活情境、抓住一些生活细节,引导学生去体会交流个人的独特感受,从而自觉、快乐地作文。

案例:

天气越来越热,尤其是每次上完体育课,学生们一个个满头大汗,回到教室总是找水壶。一天,我在班上展开了一段对话,下面截取几个学生描写的片段:

(A)师:今天太热了,你能围绕“热”描述一下此时的感受吗?

生1:太阳不知疲倦地散发着它的能量,把大地都快烤熟了,真可以用骄阳似火来形容了。

生2:这天热得我喉咙像冒烟似的,要是有一滴水润润我的嗓子也行啊!可惜忘带水壶了,哎……

生3:外面的太阳有些昏暗,但热度丝毫不减。一开始,我只是感到心里有些烦,渐渐地感觉有一股热气向我袭来,我们冷不丁被浇了一身汗水。我们疲惫极了,树下也被热气占据,好不容易熬到了下课,嗓子开始冒烟了,一股求水的欲望突然涌上心头。

(B)师:太热了,热得我想喝水,一口水下肚,你又有什么感觉?

生:(齐说)爽!

师:能用几句话说具体“爽”的感觉吗?

生1:别人带水喝,可我没带。只听“咕咚咕咚”,水顺着别人的嗓子流进了肚子,遍布全身,可我只能眼巴巴地望着别人,我按捺不住向别人借水喝,当水进入口中时,一股清凉让我一下子充满活力,凉到脚跟,它似乎激活了我的细胞,使我不再汗流浃背,使我恢复了旺盛精力。一口水只几秒钟内就被我消化,喝完还不忘舔舔嘴唇,不放过一滴水。

生2:拿到水壶,我就像见到救星一样连忙灌了一口。顿时,一丝凉意从我的大脑窜到了脚跟,真舒服呀!喝了一口后,我就舍不得把水壶还给同桌了,又“咕咚咕咚”地灌了两口,喝够后,该物归原主了,可水壶里的水差不多全转移到我肚子里了。

反思: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鲁迅说:“作文第一须观察。”渴了喝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有哪个孩子想到这也有文章可做呢?这就需要教师机智、细心地引导,抓住片刻,从而让他们认识到:只要留心,生活中处处皆作文。通过一次次的指导、训练,学生自己也感到有了观察的积淀,注意了生活中的平常琐事和对话,写作文时就有话可说,不再绞尽脑汁,费神伤脑筋了。

二、创设“微生活”,激发情感,增加写作素材

案例:

一天散学前,我故意宣布晚上要家访,孩子们听了,表情不一,可谓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师:你怎么这么高兴?

生1:最近我表现不错,希望老师去家访,让爸爸妈妈表扬表扬我!

生2:我家很漂亮,想请老师去参观!

师:你怎么皱着眉头?

生:怕家长告状

……

见学生们说得真切,我窃喜,又说:“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只打算去两家……”话没说完,教室里又沸腾起来,我随机采访:你刚刚在和同桌说什么?

生4:老师不可能选中我吧!

生5:希望老天保佑不是我家!

师:暂时保密,请所有同学做好准备(一个个忧喜参半)

第二天班会课,我又与孩子们交流:昨天老师说要进行家访,你们准备了吗?

生6:我一到家,就告诉了妈妈,然后和妈妈一起打扫卫生!

师:为什么要打扫呢?

生7:老师第一次来,当然要干干净净的!

生8:我妈妈还去买了好多水果!

……

师:你们等老师等到几点?等老师时都干了些什么?

生9:我等到九点半。我边等边看书,可一点也看不进去,耳朵关注着门外的声音,心想老师怎么还不来?

生10:我等到十点。我不像以前闹着要看电视,我一会儿去阳台看看,一会儿去小区门口张望。妈妈也陪着我。

生11:老师,我等你时还闹了个笑话:我听到门铃声以为是你来了,抢着开门,门一开看也没看,就叫:“赵老师好!”(其余人大笑)

师:刚刚大家说得都很好,如果整理一下,加个题目,就变成一篇完整的文章了。就这样,学生在我的精心策划下亲身体验,在欢乐的气氛中亲自动口、动脑、动笔写出感情丰富的文章。

反思:作文是生活的感悟,是感情的宣泄,是学生的内心世界对生活和情感的真实反映。学生是热爱生活的,也是有感情的,学生甚至对生活的洞察和对感情的揣摩要比成人细腻得多。可现在的孩子每天重复着“家——学校”的路线,每天重复着“吃饭——学习——睡觉”的事情,没有什么新鲜的事物能引起他们的注意,所以作文本上看不到学生任何真实的语言和创造的火花,感受不到孩子们充满童真的感情和对生活的体味,反而充斥着虚假和空洞。如果教师能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才有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才会避免写空话、假话的弊端。为了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我带学生种植植物,打扫教室,参观校园,认识花草树木。指导学生留心自己的劳动过程,体验劳动中的真实感受,燃起他们作文兴趣之火。有时候我还利用班队活动课,走进大自然,看蓝天,看草地,放风筝,做游戏,呼吸新鲜空气,在大自然中寻找写作的灵感,从而激发写作的欲望,孩子们也不会因无话可说而烦恼了。

三、巧抓“微生活”,抒发情感,增加写作契机

教者必须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善于引導学生随机观察,捕捉生活中可供写作的材料,把握时机拨动他们心里诗的琴弦,让孩子体悟生活中的美好,这样我们的孩子就会写出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文章。

案例:

一天,学生正在写作业。突然从窗口飞来一只马蜂,靠窗口的学生吓得不敢动,其他学生也不敢出声。一会儿,马蜂飞向了我,我也惊慌失措,孩子们笑了。这时,班主任老师拿起书打死了这只马蜂。我抓住机会,在班上展开交流:

师:刚刚看到马蜂,你们怎么不说话?

生1:怕它听到声音向我飞来!

师:为什么马蜂飞向老师,你们又笑了?

生2:没想到老师竟然也这么胆小,还拿着书挡着。

师:请问这几位同学(窗口的),马蜂在你们身边打转时,你在想什么?

生3:千万别蛰我,别蛰我!

生4:我好怕呀!

师:大家还记得刚才这几位同学的动作吗?

生5:有的钻到桌子下,有的用手捂着脸……

师:最后这马蜂丧生于老师手下,只见于老师……

生6:随手拿了本书,瞄准目标,用力拍,那可怜的马蜂一命呜呼了!

师:教室又恢复了刚刚的平静!把刚才大家说的整理一下,再加个合适的题目就是篇习作了!可以以什么为题呢?

生7:不速之客。

生8:英雄救美。

师:瞧,生活中时时处处有作文,只要你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

反思:《新课程》告诉我们,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现实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有许多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素材,教师要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热爱生活的一颗真心,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小浪花。从身边的人、事中寻找兴奋点,抓住瞬间念头,去观察、去感受、去描述。课前,师生问好时,有同学低头寻找东西,我不作声,引导其余学生默默观察,形成了《那瞬间》的佳作;课堂上,一个眼神,一个哄笑也能下笔成文;手捧试卷时短暂的沉默,复杂的内心世界是体验;餐桌上,大家的吃相百出……可以说每一个“微生活”都能成为一篇大作文。

作文教学,就应该努力使生活与情感在学生的作文中共生,把艺术的甘露浸润到学生灵魂的至深处,使学生对人生百味越来越敏感,情思越来越高雅。做到“生活无小事,处处皆作文”,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作文有血有肉拥有灵魂,作文教学才能达到最高境界。

猜你喜欢
马蜂习作文章
追踪
新年快乐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逛超市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一只马蜂引起的风波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