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生活化阅读与写作策略初探

2023-01-13 08:48赵金龙
格言·校园版 2022年36期
关键词:生活化初中语文情感

赵金龙

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是由外到内的“进”,写作是由内到外的“出”,二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学生“善读”便有利于他们“善写”,而“善写”也有益于他们的“善读”。阅读与写作都是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由此可见,实施生活化的阅读与写作教学能够对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素养提升起到促进作用,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强化他们观察生活的能力,借此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让整个教学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一、初中语文生活化阅读与写作的教学特征

(一)教学内容及学生思维的开放性

初中语文教材课内知识是有限的,如果要想让学生获得更为广阔的阅读与写作视域,就一定要让他们基于教材去拓展生活化的阅读与写作素材。因此,教师运用语文教材来实施课程教学时,就要通过教材内容,帮助学生认知基础的语文知识,让他们去热爱语文并了解语文,使得他们能够从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应用语文。所以说,生活化的阅读与写作能够让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桎梏,让他们从多元的角度去解读阅读与写作内容,使得他们能够独立思考,逐渐开拓自身的视域,让自己的思维更加活跃,这样便能够将传统的封闭式课堂变成现代化的开放式课堂。

(二)教学方法及内容选择的灵活性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的是讲授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会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十分低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式需要改变,但是改变的进程比较缓慢,效果并不显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生活化的阅读与写作教学,其实能够让教师的教学方法更为多元,会让他们尝试使用生活化的元素来展开多种方式的教学。比如,引入生活案例、创设生活情境、融入生活故事及游戏等等,借助多元化的手段便能实现高效的阅读与写作教学。而教师以生活元素为引导,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将更加注重多元性和层次性。他们会更倾向于选择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实现针对性教学,让整个教学更加契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由此也能够彰显独具特色的课程教学。

(三)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主体性特征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这一教育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也标示着学生学习地位的变化,而生活化的阅读与写作教学就能够着重于凸显整个课堂“以生为本”的理念,强调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核心价值。所以生活化的阅读与写作教学能够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性特征,让他们在写作与阅读中依托于自身的生活感悟逐渐充实写作内容,丰富自身的联想力和想象力,提升自己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以这样的方式所展开的教学,更为高效,能够更加彰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色彩,借此也能够体现整个课堂的“人本”特色。

二、初中语文生活化阅读与写作的策略初探

(一)在阅读中感悟生活,夯实语文基础

在实施生活化阅读与写作的过程中,教师一定不能忽视阅读的“夯基”作用,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生活,将阅读与生活进行有机结合,尝试从生活的角度去解读语文阅读内容,明白生活与阅读之间的紧密联系,然后积累丰富的语文阅读及写作基础,在写作实践中也能够实现生活素材与文本有机联系,达成语文知识的累积和运用。所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借助课内与课外的阅读,帮助学生串联现实生活场景,强化他们的阅读体验,让他们以既有的生活经验服务于自身的阅读内容理解,夯实语文基础。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散步》这一篇课文时,就可以让学生自由阐述与长辈一同散步的故事情景,这样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情感,去理解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以这种特定的生活情景作支撑,能够让学生对阅读内容展开更为多层次的分析,并且能够深入赏析文章中的一些优美句段,体会其中情感的表达技巧和方法,进而实现对文本内容的深度理解。又比如,教师在教学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后,需要引导学生展开一系列的名著导读活动,其中必不可少地会涉及《朝花夕拾》这一名著的阅读。让学生展开课外阅读是本着拓展学生阅读视野、服务学生生活需求与生命成长的目的和原则而展开的,所以课外阅读并不是让学生学习某一个知识点或者体会某一段情感,而是让学生在自由自在的阅读中体会作者的独特写作手法,能够从生活的角度去加以解析,让他们做到陶渊明所说的“不求甚解”,甚至达到“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境界。学生的课外阅读并不是在课内进行的,而是利用生活的空余时间来进行阅读。基于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时间来展开课外阅读,并且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批注,甚至可以写下自身的小感想,这样看似无意、无用的随意阅读,其实能够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成长产生十分深远且悠长的影响,能够夯实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基础,达成生活化的阅读与写作教学的目标。

(二)在阅读中强化积累,合理过渡写作

要想让学生实现从阅读到写作的过渡,需要教师保有足够的耐心,循序渐进,层次递进,不骄不躁,逐渐培养学生感知阅读与生活之间联系的能力,带领学生在分析、体会中模仿、创造和迁移,实现对积累素材的有效迁移与应用。这样便能够让学生从阅读过渡到写作,并且能够引入生活化的素材,夯实写作根基,使得写作有数之不尽的素材源泉,保证他们写作的内容更加真实、生动、深刻,字里行间也能够荡漾着真情实感。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济南的冬天》这一篇课文时,就可以根据课文中细腻生动的景物描写和可以触发的、唤起的细微感觉,引导学生进行感悟和分析,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深度的文本剖析中体会到济南冬天的美,体会到作者在描写上所运用到的手法,所展示的情感思想和态度。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冬天”作为关键词,让他们结合自身的经历,选取更加合适的事物和角度进行课堂“小练笔”。以“小练笔”的形式来实现阅读到写作的合理过渡。而学生在展开课堂小练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现更多的生活化素材。比如,引入本地区冬天的图片、学生们在冬天玩闹的场景,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的生活情感得到調动,然后在小练笔当中顺势引入这些生活化的素材,将自己脑海中的冬天完整地叙述下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写作是基于阅读而进行的。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大量的阅读与生活积累势必会引导学生的思考与感悟,所以他们就会有想要表达的需求。因此,教师就应该从生活出发,从阅读出发,让学生以阅读的课文或者段落为范例,指导他们展开课堂小练笔,他们在多次类似的练习中逐渐提升写作水平,将积累的生活素材借助阅读文本中的写作技巧能够熟练地运用、融入其中,使得他们的写作更为高效,更为丰富,更为出彩。

(三)实现读写融会贯通,增长写作功力

在初中阶段实施生活化阅读与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实现读写的融会贯通。因为初中生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写作和阅读能力,但是生活经验毕竟有限,他们从阅读中吸收到的知识和方法掌握程度并不是很高,也不能广泛地运用于写作过程中,所以即使学生积累了一定量的优美字词句段,却不会有效地运用,只会在写作过程中生搬硬套、堆砌辞藻或者舍本逐末、文意不明,甚至出现矛盾,这些都是初中生写作中常见的问题。而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并没有将在阅读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内容进行有效的内化,没有融入生活经验进行融会贯通,使得他们的读写功力得不到很好的提升。对此,教师就应该采取有效的策略与措施,实现读与写的融会贯通,引入生活元素,达成学生“知”与“行”“情”与“思”的贯穿与融合。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背影》这一篇课文时,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用写作来记录自身的生活。很多学生在写作的时候言之无物,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缺乏真实的生活经验作支撑,缺乏真情实感,所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难忘的时刻,然后用文字来记录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感受,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对此,在学习完这篇课文之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回家观察自己的父母,然后在观察的过程中回忆从小到大父母对自己所做的事情、难忘的时刻等等。围绕这一素材来描写父母之爱的伟大。有了这种较为真实的生活感受,学生的文章就有了坚实的骨架。有了真情实感,就使得文章有了血肉,这样能够杜绝学生在写这一类情感文章中“空洞无物”的问题发生;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彰显自己的个性,锤炼自己的写作。学生在阅读中能够积累足够的语言文字基础,并且感受到文学巨匠的语言魅力,学习其中的谋篇布局技巧、遣词造句能力,在掌握到这些写作方法与知识之后,结合生活经验,在写作中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更加彰显自己写作的个性和特色,凸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风格。比如,学生在写父母之爱的时候,他们会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借助生活中的小事,例如在冬日某一天早起的时候,听到窗外“沙沙”的扫雪声,自己从窗边的小角缝看到母親瘦小的身影,她在为自己扫去上学路上的积雪。这就是一种十分平常的生活小事,而学生通过对这件事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实现以小见大手法的有效运用。学生在描写的时候,会刻意通过对母亲扫雪背影的描写来展现自己的情感。并且在篇章结构、语言组织、修辞手法、情感表达及人物刻画方面形成自己的思考,这样能够凸显学生的个性化写作特色,提升学生的写作功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入生活化的元素,将其与生活进行紧密地结合,引导学生从感悟生活着手,激发他们的阅读与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夯实写作基础,使得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更为高效,凸显生活“味”,借此来达成阅读与写作素养双重提升的目的。

猜你喜欢
生活化初中语文情感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情感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