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小学语文“诗立方”课程设计与实践

2023-01-14 12:54王爱玲
阅读(教学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课程设计核心素养

王爱玲

【摘要】教师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要立足于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以小学语文“诗立方”育人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为案例,立足语文核心素养的学科特征,探讨以儿童诗为课程内容的拓展性整本书课程设计与实施。

【关键词】核心素养;“诗立方”;课程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和构成要素为语文整本书和跨学科课程设计与实施提供了方向指引。新课标中,“整本书”和“跨学科”成为高频词,同属课程内容规定的拓展性任务群。围绕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强化学科关联,立足学科特征,增強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综合育人,实践育人。本文以小学“诗立方”育人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为案例,立足语文核心素养的学科特征,探讨以儿童诗为课程内容的拓展性整本书课程设计与实施,为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提供参考路径与策略。

一、小学语文“诗立方”课程的内涵

中国素有诗教传统,孔子提倡“以诗教化、教育民众、治理社会”,后来,诗教的社会教化功能逐渐兼具对人才的培育功能。中国诗的历史源远流长,是民族的精神食粮,儿童诗作为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努力找到合理有效的儿童诗歌教学模式,使儿童诗歌教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学校要努力建立丰富、优质的儿童诗课程,发挥儿童诗教学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此背景之下,我们提出了“诗立方”育人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立方”在数学概念中表示三个相同数的乘积。立方运算不是简单的叠加或单一倍数增长,而是数字几何倍数的增长。从字面上看,“立”是立德、立人;“方”即方圆规矩,要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儿童诗歌作品的“求真、向善、尚美”的特质对应了育人的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可以说儿童诗歌也担负着为儿童打好人生底色的重任。

“诗立方”育人课程是以儿童诗为切入点,充分挖掘、发挥跨学科的整体育人优势,策划多样的学习活动,立足思维提升,鼓励审美创造,培植文化自信,让学生在课程的浸润下养成良好的诗性思维和诗性品质,在广阔的综合实践学习情境中使核心素养落地。

二、小学语文“诗立方”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

“诗立方”育人课程是与小学语文课程有着紧密联系又独立存在的校本课程,是指向全面育人的课程。其目的不在于培养儿童诗人,而是以儿童诗为媒介,“呵护天赋、润泽心灵、厚植自信、启发创新”,为学生打下语言和精神的诗意底色。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使每一位学生获得基本的诗性素养;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全学科参与课程,让学生在不同学科的融合渗透中,获得全面的成长;是全程关注儿童立场的课程,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该从儿童立场出发,发挥涵养化育功能。

2.教学内容及课程教材开发

“诗立方”课程内容的编排遵循了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贴近儿童心理,从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自身到关注社会,遵循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发展的规律。各年级教材分别以不同的主题来划分学习单元。

低年级自然之光课程。开发“自然之光”课程,包含“日、月、星、云、风、雪、雨、露、虹、天空”十个主题的诗歌。每个主题包含8篇左右的经典童诗,80篇短小精致的小童诗,贴近儿童心理,满足儿童对大自然探索的愿望。

中年级成长之美课程。开发“成长之美”课程,包含“爱自己、爱家庭、爱母亲、爱读书、爱质疑、爱童年”等十个主题的成长课程,立足“成长之美”,在感受诗歌之美的同时,感受成长之美,促进学生精神成长。

高年级文化之蕴课程。开发“文化之蕴”课程,包含“四季之美、文字之美、节气之美”等十个主题的诗歌课程,在课程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到文化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自觉成长为祖国优秀文化的捍卫者和自然的保护者。

3.教学原则与建议

为了提高“诗立方”课程教育教学的效果,在教学中要遵循以下教学原则:正确把握诗歌教育的特点,发挥诗歌的涵养化育功能。儿童诗人文内涵丰富,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文化,厚植家国情怀;寻找契合童心的学习方式,尊重多元体验,发挥跨学科联动育人优势,形成诗教合力;诗歌和语文相结合,把握语言文字学习的规律,在大量诵读和赏析中形成诗歌语感,激发表达自我的需要;诗歌和科学相结合,渗透科学方法,涵养科学精神;诗歌和艺术相结合,发挥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优势,提高审美能力;诗歌和劳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劳动品质和劳动能力。

基于以上教学原则,提供以下教学建议:依托相同主题组建学习单元,以调动儿童的生活体验为基础,以诵读欣赏为主要方式,以激发想象为核心要素,以名篇仿创为写作支架和路径。

三、小学语文“诗立方”课程实施

如果说课程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教学则是具体的施工工程。儿童诗课程必须依靠有效的教学才能得以实施。我们参照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式,围绕核心素养的落实,多角度挖掘儿童诗课程的教学价值,基于儿童立场,针对不同目标,设计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供教师灵活选用。

1.课堂教学模式

重在培养兴趣、积累感受的低年级主题诵读课。主要教学流程为:情境呈现主题—“闯三关”诵读理解—熟读成诵,集聚提升—总结升华,明理导行。

新课标指出要引导学生“诵读儿歌、儿童诗和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诵读、积累与梳理,重在培养兴趣、语感和习惯……倡导熟读成诵,建立自己的创意语言资料库。”教学儿童诗,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诗情诗意、在读中培养语感诗感,给学生美的享受和善的启发。

聚焦思维提升和语言发展的中年级主题创作课。主题创作课是努力建构诗教课堂自身读写融合运行机制,建立主题情境读写实践模式的抓手,主要包含四个环节,可以用“读—仿—联—创”来总结。创设情境,读相同主题的组诗,走进不同的诗歌情境,比较阅读,形成、积累童诗的分类意识,感受诗人独特的表达;在对重点诗节的品读中,用不同的句式、段落支架进行仿写;联系生活激发直觉思维,同类诗歌主题唤起独特情感,联系科学知识,辩证思考问题,艺术表达生活;激发想象,类比迁移,在大量阅读实践中产生用诗歌表达的欲望,围绕同一主题当堂创作。

聚焦审美提升和整本书拓展的高年级名家导读课。“整本书阅读”是新课标拓展性任务之一,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整体感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童诗教学必须打通学生课内外阅读的联系,除课堂进行主题诵读、开设创作课外,还要引导学生读整本诗集,通过聚类读诗,对著名诗人的不同创作风格有所体会,在阅读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个性,整体提高诗歌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主要包含以下四个环节:例诗品读,体会风格—了解诗人,激发兴趣—介绍诗集,目录导读—规划阅读,分享阅读。

聚焦问题解决和艺术创作的跨学科童诗项目式研究课。“跨学科学习”是新课标拓展性任务,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渠道。以儿童诗为切入点的跨学科研究性学习为联结课内外、校内外的语文实践活动打开了一扇窗,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探究问题,形成独特认知,并进行丰富多元的成果表达。本课型不是单课时能完成的主题研究课,可以细分为四个过程,引导学生研究,让创作走向深入:引发思考,选题指导—观察体验,过程指导—艺术创作,个性表达—分享辐射,成果汇报。

2.课堂教学策略

“诗立方”童诗教学策略同样遵循了“立方”这一关键词承载的多种教学策略。

多形式朗读感悟。朗读不但能促进语感的提升,更能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诗歌难以言传之意趣。“诗立方”采用多种形式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闯三关”游戏读: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情感,给学生奠定坚实的朗读基础;与同学挑战读:营造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角色扮演读:想象着走进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同身受地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提高孩子的审美情趣,提升个人的感知力;对比探究读:从多个角度比较不同之处,在比较阅读中学习整合信息。

多角度体验生活。艺术体验来源于生活体验,深度的人生体验和广泛的生活体验是根基,要让小学生创作出生动的、有生命的诗句,就要引导他们多视角地参与体验活动。在“诗立方”童诗课上,学校结合传统节日、节气、季节、德育活动、特色活动等,通过“项目式活动”设置各种体验式活动,丰富儿童生活,激发儿童的诗歌潜能,让他们尝试用诗歌表达自己丰富的体验。

多感官感受诗意。儿童诗歌表达的“色彩”“味道”“声音”“冷暖”,会让学生既熟悉又陌生,这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同時也刺激学生“五官”的敏感性。多种感官的融合使学生的理解更丰富,表达更细腻。在带领小学生参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知活动的同时,还要带领他们进行想象、思考,投入情感,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形成丰富而深刻的审美体验。

多方式仿写练习。儿童诗语言生动、形象、简洁、优雅。学生熟读成诵,在慢慢积累语言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多种形式的仿写,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鼓励学生灵活应用文中高质量的语言说话、写话,这样的练习能让学生体验成功,也能激发学生更加主动地积累有新鲜感和陌生感的语言,形成自己的话语系统,从而逐步提高自己语言表达的质量。

多情境激发想象。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很多诗歌都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儿童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创设良好的“诗境”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以情感的体验为纽带,以积极的思维方式为核心,类型主要包括外部环境、图片文字、语言导入、声音引导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多与自然、社会进行亲密接触,更能让孩子们在亲身经历中积累阅历,训练思维能力,进而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多学科联动提升。新课标中“跨学科主题”是热点,也是难点,更是我们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力支点。现代教育为了更好地实现普及教育,进行分学科教学。知识是分学科的,但智慧是立体的,产生智慧的方式也要尽量立体些、丰富些。“诗立方”儿童诗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巧妙勾连,让学生既能感受诗歌之童趣,又能感受诗歌之理趣,激发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求知欲。在学习“日、月、星、云、雨、虹……”等大自然主题时,科学、美术、音乐等学科的加持,让孩子们浸润在多学科的主题实践中,“左手思、右手诗”表达“眼中景、心中情”,看画写诗、给诗配画,让思维显现出来,手工、雕刻让想象力飞起来,表演、运动把诗歌舞出来。

多平台展示激励。表达是阅读的出口,发表是创作的出口。为了激发学生读诗、诵诗、写诗,一定要充分搭建各种平台,让孩子诵读的诗歌、创作的诗歌让更多的人“看见”,再辅之以适当的点评,更能充分激发学生积累、运用的动力。班级空间、学校公众号、视频号、学校校报、班级诗歌角、童诗长廊等都是展示学生诗作的舞台,积极给各种报刊投稿,展示学生创作的作品,来自于家人、同学甚至陌生人的鼓励和赞美都是学生源源不断的创作动力。

“诗立方”儿童诗课程立足核心素养的达成,努力让儿童诗中所传达的真、善、美浸润他们的心灵,激发他们的智慧,提升他们的审美,为儿童成长助力。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师将立足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不断深入研究有效的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模式,调整课程内容,打通学科壁垒,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课程服务。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小学)

猜你喜欢
课程设计核心素养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中秋明月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MOOC环境下微课程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