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2.0环境下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以小学教育师范生为例

2023-01-20 18:40丽水学院全州大学张太志
成才 2022年23期
关键词:师范生核心信息化

■ 丽水学院/全州大学 张太志

0 引言

21世纪,信息化驱动着各个行业的深刻变革,尤其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渗透,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教育信息化2.0环境下,师范生作为教育信息化的直接受益者,分担着驱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责任,面对更高要求和职业挑战,核心素养构成进一步丰富,其有效培养至关重要。

1 师范生核心素养

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高层次进化,“知识核心时代”已逐步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学校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其目标定位亦发生了巨大变化。时至今日,以素质教育为驱动的新一轮改革势在必行。核心素养,即是指一个人成功应对实际生活中某种活动所需要的“胜任力或竞争力”。以小学教育师范生为例,其现阶段的身份定位是“学生”,未来职业后的社会角色是“教师”,除了作为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基础素养,如思想道德素养、身心素养等,还需具备良好的核心素养。具体而言,小学教育师范生的核心素养构成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丰富的知识构成,以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战略为导向,重视国学教育,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从而满足现代教育要求;二是,强大的自学能力,同时掌握学和教的技巧,勤于反思,主动顺应教育信息化2.0趋势要求,能正确引导小学生的三观认知;三是,良好的创新素质,要求师范生深入了解素质教育改革的精髓,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尤其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善于应用信息化系统进行教学生态重构;四是,良好的交际能力,认识到教学活动是师生主体间的活动属性,依托师范生良好的交际能力,搭建坚实的师生情感链路,从而提高教学效能。

2 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现状

培养师范生核心素养,是现代阶段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国家系列教育政策的引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驱动力,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日益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取得了可喜成果,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增添动力、提供保障。但是客观维度上讲,受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我国现阶段对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未来仍有较大的优化空间。具体而言,部分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依旧包裹着应试教育的“外衣”,整个组织结构模态缺乏创新性,专业教师对师范生核心素养构成的认知不足,工作过程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无法进行系统、有序推进。事实上,相关调研结果显示,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仍旧偏重于教育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实践淬炼,第二课堂阵地开发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着学生的个性释放。同时,单一的知识来源,还限制了师范生的知识面,尤其是对于小学教育师范生,面对思维开放、行为活跃的学生,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容易树立教师的权威形象。除此之外,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应当是一个不断升级的过程,但是目前高校的评价模式较为片面,更多从专业教师的视角进行审评,不利于后期教学改革,影响了师范生的发展空间。

3 教育信息化2.0环境下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3.1 明确工作目标

教育信息化2.0环境下,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增添了新的指标构成,包括创新素养、信息素养等。因此,教育信息化2.0环境下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应将之视作一个整体化工程进行推进,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导向,从根本上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关键问题,继而围绕此中心,有的放矢地调整课程规划、教学方案。在实际践行过程中,高等院校需要加强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紧密契合教育信息化2.0趋势潮流,在全面促进学生发展的宏观框架下,作进一步细化、具化处理,并从中筛选出最有价值、必须培养的核心素养,从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以及实践创新六个板块切入,制定层次递进的育人目标体系,以更好地指引师生教、学活动展开。同时,在修订了师范生教学方案之后,教师作为主导,亦由此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要求,应当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化水平,夯实智力输出保障,从而有力保障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顺利落地。对此,高等院校可不定期组织展开多样化的培训教研活动,全方位解析教育信息化2.0的时代环境特性,找准师资发展方向,并广泛邀请学术大家、业内能手参与,同时邀请小学教育一线从业教师一道,共享有效工作经验,丰富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文化结构,鼓励创新创造。

3.2 丰富课程体系

课程是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依托,丰富其结构体系,为该项工程的完美推进“保驾护航”。具体而言,高等院校坚持国家教育改革需求导向,合理调整必修和选修课程结构,尤其要重视教育专业课程,这也是由教育职业的内质决定的,扭转当前教师重学科专业课程、轻教育专业课程的错误观念。在此基础上,增设以兴趣、研究为导向的任选课程开发,内容规划上围绕小学教育师范生的教学指导能力、交互沟通能力、创新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进行训练,从而使之更好地满足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在完成了上述工作框架的宏观规划后,充分把握教育信息化2.0的契机,设置通识教育、学科教育、创新教育三类课程平台,支持学生自主学习与发展。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平台,重点关注师范生的心智培养,从而打造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良性循环系统,可以选项课的方式出现,包括文史经典、科技进步、信息技术、心理健康等;学科教育课程平台,所汇集的是本学科领域内具有共通性、基础性的课程,重点训练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积极与小学教育对接,并增加一些限选包,如教师资格考试务实;创新教育课程平台,重点梳理我国小学教育发展历程,了解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内容设计可包括普通话、教育学、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等,并在基础上训练师范生的创新思维及相关能力。

3.3 注重实践淬炼

实践无疑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素质最好的淬炼路径之一,并有助于进一步夯实知识基础,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育信息化2.0环境下,小学教育师范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方式进一步拓宽,除了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外,还需重视与实际工作场景的关联,通过慕课、微课等模式,将小学教育实践案例引入到教学课堂中去,并适时提出一些富有探究性趣味的可课题,触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动性,使之首先站位“学生”的视角,感同身受般地探究解决方案,其次站位“教师”视角,积累教学创新经验。对于以往的师范生教学模态下更加偏重于“教”的技能训练,而忽视了具体教学情景下的教师指导技能的问题,一方面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在以往的工作模态上进行改进,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2.0优势,创造真实虚拟的场景空间,进行沉浸式教学,另一方面还要向小学教育现场推进,加强高校与小学之间的联盟体建设,提供真实的训练场景,让师范生通过教学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淬炼他们终身发展的良好品格和核心能力。

3.4 完善评价模型

某种维度意义上讲,小学教育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是一个不断淬炼、持续升华的过程,而这也正是终身学习的要义所在。而完善的评价反馈机制则可视作为是教育发展的“指挥棒”,及时发现其中存在问题,有的放矢地调整工作方案,最终达到最佳状态。学者崔允淳指出,“没有指向核心素养的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就不太可能指向核心素养。”因此,完善的评价模型建构应当从多视角切入,全方位进行布局。具体来讲,完善评价内容,将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有机地嵌入其中,结合整个教学进度计划,明确描述小学教育师范生各阶段学习后需要达到的水平,并细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完善评价主体,倡导多元化主体协同参与,包括教师、学生,其中教师又包括专业教师和实践单位指导教师,有机地将师评、自评、互评等组合起来,确保全面、真实、客观的信息反馈;完善评价结构,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一体化,重点审查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养成过程,充分利用积极心理学理论,肯定他们各阶段取得的成果,并及时发现存在不足及相关影响因子,针对性地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案,提高小学教育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效性;完善评价方式,依托教育信息化2.0环境,尽量采用线上虚拟身份进行评价,减轻各方参与主体的心理负担。

4 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信息化2.0环境下,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应当立足实际情况,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明确工作目标、丰富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淬炼、完善评价模型等方式,充分耦合教育信息化2.0优势,最大限度地拔高师范生综合水平。

猜你喜欢
师范生核心信息化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