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当起源与名称流变考

2023-01-20 19:28赵延旭
山东陶瓷 2022年5期
关键词:瓦当纹饰建筑

赵延旭

《韩非子·五蠹》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1]698有巢氏开启了人类建造房屋以供居住的历史,被誉为“华夏第一人文始祖”,可见居室建造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意义。伴随生产力的发展,建筑在满足居住需求的基础上,逐渐被赋予身份等级的寓意,打上了民族、地域、时代的文化烙印。文献记载夏朝已经出现瓦当,考古发现周朝大型建筑中瓦当使用普遍,此后直至清朝末年,瓦当一直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独具特色的重要构件,其产生与中华文明缘起同时,发展则与古代社会相始终,集书法、绘画、雕刻等多重工艺于一体,兼具实用与艺术功能,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是中华艺术宝库中瑰丽的奇葩。研究瓦当对于梳理中国古代建筑工艺、时人艺术品位以及精神诉求等具有重要价值。长期以来,关于历代瓦当形制、纹饰、工艺等的研究颇丰,而考查“瓦当”名称由来及其流变的研究则相对寥寥,笔者以瓦当为研究对象,对瓦当起源、名称由来及历史流变等问题进行分析考证,从而为全面研究和探讨古代瓦当与建筑历史奠定基础。

一、瓦当的起源

屋瓦作为中国古代建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依据外部形态和具体用途可以分为板瓦与筒瓦,主要用于铺设屋顶。瓦当则是“用于筒瓦瓦陇的最前端的一块筒瓦”[2]481,主要由当面与瓦身两部分构成。探索瓦当的起源,需要明确建筑用瓦出现的时间。相关的文献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夏朝,至于首创之人,文献史料各据一说,其中夏桀与昆吾氏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观点。翻检史料,其间不乏夏桀造瓦的记载。夏桀即历史上著名的夏朝末代国君,《史记·龟策传》载曰“桀为瓦室”[3]3930,《本草纲目·乌古瓦》集解中更直言“夏桀始以泥坯烧作瓦”[4],将屋瓦制作流程一言以蔽之,以上均认为瓦是夏朝国君桀所创。除此之外,亦有部分记载支持昆吾氏为屋瓦开创者,战国时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君守》记载“奚仲作车,苍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5],魏晋之际谯周的《古史考·杂物部》亦有载“夏世昆吾氏作屋瓦”,均将屋瓦首创之功归于昆吾氏。《竹书纪年》载:“帝仲康,六年,锡昆吾,命作伯。”[6]昆吾氏为夏伯,是夏朝的诸侯之长,更是其统治的坚定拥护者,因此,即便昆吾氏为造瓦者,“盖是昆吾为桀作也”[3]3930,即昆吾氏遵从夏桀之命,为其制作屋瓦,所以说文献记载的夏时出现建筑用瓦当无疑义。

尽管如此,考古发现的夏商文化遗址中却始终未能寻觅到瓦当的痕迹。作为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宫殿建筑群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其起始年代测定为夏朝中晚期,正是传说中夏桀所在的时代。经考古发掘证实,二里头宫殿初步具备了“前朝后寝”的建筑格局,是一座坐北朝南、以殿堂为中心、十分壮观的大型宫室宗庙建筑群。即便如此,二里头宫殿依旧未能摆脱原始的建筑形态,仍是以木柱为支撑,夯筑为墙,茅草覆顶,而未见用瓦的痕迹。不唯如此,在其后近五个世纪才出现的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中的宫殿,虽然建筑规模更为宏大,布局更为规整,但依然未能改变“茅茨土阶”的原始形态,也没有找到任何建筑用瓦的实物佐证。

瓦当的实物资料最早发现于陕西扶风、岐山的西周时期遗址之中,即所谓的“周原遗址”。周原考古队自1976年开始,对岐山凤雏村宫室(宗庙)建筑遗址和扶风召陈西周大型建筑基址进行了系统的考古发掘和清理,取得了关于西周时期建筑规模和建筑技术的丰富资料,仅出土建筑用瓦,数量庞大、种类丰富,具体又可划分为早、中、晚三期。同时,伴随建筑用瓦的出现和发展,西周中晚期遗址挖掘出了大量的纹饰瓦当,当面形制均为半圆,依据尺寸可分为大、中、小三类。其中,“大型瓦当边轮内饰一周重环纹,中心横饰重环纹。中型瓦当边轮内饰三周弦纹,再饰重环纹;中心饰同心圆纹,所附筒瓦背上饰黼黻纹,也有素面的。小型瓦当只发现素面一种,所附筒瓦背上饰黼黻纹。”[7]由于这些瓦当发现于西周中晚期地层之中,而且形制规整统一,多刻划有简单纹饰,因而推测在此之前大型建筑中应该就已经开始使用瓦当了,所以说瓦当起源不迟于西周时期。此后,瓦当作为中国古代建筑中独具特色的重要构件,开启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二、“瓦当”名称由来

爬梳史籍,“瓦当”一词清代已经出现,《清史稿·艺文志二》载曰:“《秦汉瓦当文字》二卷,《续》一卷。程敦撰。”[8]可见程敦著录之时“瓦当”一名已定,具备非常明确的指向性,然而,清代以前则尚未见“瓦”“当”二字合用之例。“瓦当”一词缘何得来?是研究瓦当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世人皆谓“秦砖汉瓦”,足证汉代为建筑用瓦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的瓦当纹饰丰富、制作精良、使用广泛,尤其是瓦当纹饰的种类,在继承前期图案纹饰和图像纹饰的基础上,文字纹饰异军突起,各类吉语、宫名、署名、冢名等瓦当屡见不鲜,成为汉代瓦当纹饰的一大创举,在中国瓦当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标志着瓦当艺术自此走向全盛。丰富多彩的文字瓦当,不仅是重要的建筑构件,也是生动的艺术作品,同时更是书写历史的物质载体,蕴含了深厚的时代背景和时人的精神诉求,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瓦当”一词的由来,最早即缘于瓦当上的文字纹饰。

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文字瓦当,其字数少则一二,多则十数,书写的内容多为吉祥祝祷之语,抑或宫殿、官署、祠墓、姓氏的名称。前者即“长乐未央”“千秋万岁”之属,后者有“成山”“黄山”“上林”之类,所书之名均为当时的宫殿苑囿,内容简明扼要。此外,这类书写名称的瓦当亦常见有四字之文,如“长水屯瓦”“都司空瓦”,据考证,分别为长水校尉的屯兵之所和都司空官的公廨官舍所用瓦当。此外,类似书写名称的瓦当还有“蕲年宫当”“披香殿当”“京师庾当”“神灵冢当”等,皆为当时的宫殿、仓庾及冢墓建筑所用瓦当。由此可见,其时虽无“瓦当”之名,但“瓦”“当”二字广义上均具有后世瓦当所指之义。

逮及清代,金石学渐趋兴盛,瓦当收藏和研究之风日盛,此时金石学家的著录之中,仍继续沿用“瓦”字以代瓦当,如中国研究瓦当文字的第一部专著——乾隆年间朱枫所著之《秦汉瓦图记》,此外还有钱坫的《汉瓦图录》等,而以“当”字单独用于指代瓦当的则几乎不见。与此同时,“瓦”“当”二字合用的现象却日渐普遍,“瓦当”一词随即产生并传播开来,这在此时的金石著述中亦可得到佐证。例如,除前文所述程敦之《秦汉瓦当文字》外,还有毕沅的《秦汉瓦当图》、陈广宁的《汉宫瓦当》、王福田的《竹里秦汉瓦当文存》及清晚期罗振玉的《秦汉瓦当文字》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由此可见,及至清代,“瓦当”一词已成为此类建筑构件约定俗成的专用名称,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三、“瓦当”名称流变

既然“瓦当”一词在清代得以确定和传播,那么,在这一建筑构件产生和使用的漫长历史之中,其不同时代的名称为何,成为梳理古代瓦当史的关键所在。“瓦”与“当”单独用于指代瓦当最迟始于汉代,不仅源于出土瓦当的文字纹饰,也与时人对瓦当的认知有关。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载:“瓦,土器已烧之总名。”[9]269恰可说明包括瓦当在内诸多瓦器的制作方法,即泥土制作成器后烧制而成,以之指代瓦当较为合理。“当,田相值也。”[9]292清人段玉裁注曰“值者,持也。田与田相持也。引申之,凡相持相抵皆曰当。”[10]初看似乎与作为建筑构件的瓦当并无太大关联,令人费解。然而,结合《韩非子·外储》所载:“今有千金之玉卮,通而无当,可以盛水乎?”[1]131古人释此“当”为“底”,所谓“玉卮通而无当”,即没有底的玉制器皿,自然是不可以盛放水的。基于以上对“当”的理解,《辞海》中“瓦当”释义为“瓦覆檐际者,正当众瓦之底,又节比于檐端,瓦瓦相盾,故有当名。”也就是将瓦当视作整齐排列于檐端的筒瓦的瓦底。关于此种解释,部分学者存有疑义,如陈直先生在《秦汉瓦当概述》中所言:“余谓瓦复于檐际,在众瓦之上,不在众瓦之底,以当训底,甚属牵强。”[11]与此同时,其援引班固《西都赋》中“裁金碧以饰珰”的记载,给出“当”的另一种解释,即“珰”通“当”,为椽口出头之木,由于瓦当正位于椽头之上,故而得此名。西汉司马相如的《羽猎赋》中有“华榱璧珰”之语,颜师古注曰:“榱,椽也。华,谓雕画之也。璧珰,一曰以玉饰瓦之当也。”[12]亦可佐证这一释义。与此同时,考古出土瓦当中亦有“长陵东瓽”,得之于咸阳汉高祖长陵陵园以东,宋人李诫《营造法式·窑作制度·瓦》载:“其名有二,一曰瓦,二曰瓽。”[13]434可知“瓽”亦可代指瓦当。基于以上的文献考证与考古发现,汉代“瓦”“当”“珰”“瓽”等均可单独使用以代瓦当应无疑义。除此之外,今人施蛰存先生也对“当”字进行解释,即“‘当’字即‘挡’的初文,是阻挡、遮挡、抵挡之义。”[14]由于瓦当装饰椽头,蔽护屋檐,遮挡风雨,故而得名,则是依据瓦当的实用功能给出解释,这也为理解汉代人将瓦当称之为“当”打开新的思路。

汉代为瓦当发展的鼎盛时期,瓦当的制作工艺和艺术造诣均达到顶峰,对于后世瓦当影响深远。魏晋至隋唐,瓦当之名仍继续沿用汉时制度,即以“瓦”“当”或其相通之字代之,翻检史书,此类记载屡见不鲜。例如,《晋书·石季龙载记》记载石虎所修太武殿及东西二宫“皆漆瓦、金铛、银楹、金柱、珠帘、玉壁,穷极伎巧”[15]2765,“铛”通“珰”,与“当”同义,“金铛”即“盖以金饰瓦之当也”[15]2765。《洛阳伽蓝记》卷一所载永宁寺:“外国所献经像皆在此寺。寺院墙皆施短椽,以瓦覆之,若今宫墙也。”[16]北魏永宁寺院墙效仿宫墙的建造式样和标准,其椽头覆瓦,也就是瓦当,这从永宁寺挖掘出的大量瓦当实物也可得到验证。

伴随制作工艺的改良,这一时期不惟皇家宫苑、祠庙寺院中用瓦普遍,不甚贫穷的普通百姓,其居室建筑中也多有用瓦的记载。《宋书·周朗传》载:“又取税之法,宜计人为输,不应以赀。云何使富者不尽,贫者不蠲。乃令桑长一尺,围以为价,田进一亩,度以为钱,屋不得瓦,皆责赀实。民以此,树不敢种,土畏妄垦,栋焚榱露,不敢加泥。”[17]2094其中“屋不得瓦”与“栋焚榱露”相对应,榱即椽,此瓦亦覆椽之瓦,椽头则盖以瓦当。此外,《宋书·后妃传》亦有相似记载,明帝贵妃陈妙登“丹阳建康人,屠家女也。世祖常使尉司采访民间子女有姿色者。太妃家在建康县界,家贫,有草屋两三间。上出行,问尉曰:‘御道边那得此草屋,当由家贫。’赐钱三万,今起瓦屋。”[17]1296足见其时建筑用瓦的范围更加广泛。及至唐代,甚至远离中原的边远地区——广州也开始用瓦,《旧唐书·宋璟传》载:“广州旧俗,皆以竹茅为屋,屡有火灾。(宋)璟教人烧瓦,改造店肆,自是无复延烧之患,人皆怀惠,立颂以纪其政。”[18]

除单独出现的“瓦”字外,“屋瓦”“材瓦”“砖瓦”合用之例也较为普遍,如《魏书·李崇传》载:“颇省永宁土木之功,拜减瑶光材瓦之力。”[19]《旧唐书·文宗纪下》载:“(开成元年)京师地震,屋瓦皆堕。”[20]564瓦与材、砖、屋等合称,可见此时的瓦已成为与木和砖同等重要的建筑材料,主要用于铺设屋顶。

及至宋元时期,李诫所撰《营造法式·瓦作制度·结瓦》记载:“凡结瓦至出檐,仰瓦之下小连檐之上用燕颔版,华废之下用狼牙版。其当檐所出华头筒瓦,身内用葱台钉,下入小连檐,勿令透。”[13]276据考,华头筒瓦即建筑“瓦陇最前端用的一块筒瓦”[2]205,依据其所在的位置,“华头筒瓦”所指正是瓦当,“华头”应与前文“华榱璧珰”涵义接近,即雕画瓦当的当面,可知“华头筒瓦”为瓦当在两宋时期的又一名称。除此之外,其后亦有称其为“瓦头”者,如元代李好文之《长安志图·杂说》有载:“汉瓦,形制古妙,工极精致,虽尘壤渍蚀,残缺漫漶,破之如新。人有得其瓦头者,皆作古篆,以为华藻。其文有曰‘长乐未央’,有曰‘长生无极’,有曰‘汉并天下’,有曰‘储胥未央’,有曰‘万寿无疆’,有曰‘永奉无疆,’亦有作‘上林’字者。”[20]439这些正是汉代文字瓦当的典型纹饰,可知此时“瓦头”亦指代瓦当。

逮及明清时期,瓦当的名称发生了新的变化。梳理史料,此时“瓦头”一词较为罕见,而多以“勾头”代之。例如,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歇山硬山各项瓦作做法》中载:“每坡每陇除勾头一件分位,即得数目。”[21]其后,李斗之《扬州画舫录·工段营造录》亦有载:“每陇每坡,除勾头分位,以得其数,瓦垂檐际。”[22]即通过探出檐头的瓦当数量来确定瓦陇的多少,赋予了瓦当又一新的实用功能。除此之外,此时“钩头瓦”“钩头筒”等亦用于指代瓦当。清人姚承祖之《营造法原·屋面瓦作及筑脊》中载:“底瓦于檐口处置滴水瓦,盖瓦则置花边,筒瓦则连有圆片之钩头瓦,即古之瓦当。”[23]208“凡花边、滴水、钩头筒,均烧有花纹,亦可设计定造。”[23]56可知钩头瓦、钩头筒即覆于檐头最前端的带有纹饰当面的筒瓦,也就是瓦当。

综上所述,瓦当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独具特色的重要构件,文献记载建筑用瓦产生于夏朝,考古发掘瓦当则出自西周,由于其制作规整,刻划纹饰,故而推测此前便已开始使用瓦当。“瓦当”一词于清代出现并传播开来,其名称由来源自汉代瓦当的文字纹饰;两汉至隋唐时期,“瓦”“当”及其相通之字多用于指代瓦当;宋元时期,时人称瓦当为“华头筒瓦”“瓦头”等;明清时期,“勾头”“钩头筒”“钩头瓦”等亦为瓦当的特定称谓。至此,瓦当历代名称流变脉络梳理清晰,由此可按图索骥探寻古代瓦当发展历程。

猜你喜欢
瓦当纹饰建筑
纹饰艺术在石材装饰中的应用
蜡染的纹饰探讨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瓦当响当当
朱克敏重装《秦汉瓦当文字》考略
雕漆纹饰的修复
建筑的“芯”
方寸见佛韵——隋唐佛教瓦当浅析
吉利永长——中国传统纹饰之回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