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瓷 火中涅槃 玉润珠光
——访山东硅元新型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殷书建

2023-01-20 19:28崔文斐
山东陶瓷 2022年5期
关键词:匠心瓷器陶瓷

崔文斐

寓文于瓷是传承

西揖泰山绍鲁韵,东观沧海沐齐风。2022年10月11日,硅元“泱泱齐风”系列新品发布。瓷器莹润如玉,细腻地描绘出“海岱清风”的波澜、“太公封齐”的辉煌,温婉地讲述着 “稷下学宫”的恢弘、“孔子闻韶”的澄澈,将齐文化的地域属性、渊源肇始、集者大成、输出融合进行了艺术性的呈现。饕餮纹、夔龙纹以及双凤朝阳的盖钮,均借鉴自齐都青铜器、玉器的传统纹样,完美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手工艺,吸引着人们驻足、欣赏。

“三千年泱泱齐风,八百载海内名都。传承着革故鼎新基因的齐文化属于中华民族,应该也必须走向世界,当然也走入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硅元人心中。我们将讲好齐文化故事,传承弘扬齐文化,用陶瓷作为载体将齐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殷书建清瘦、儒雅,颇具君子风骨,他在发布会上的这番讲话,亦是承儒风、含古韵,蕴藏着对这方土地的热爱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

提起运用瓷器对文化进行“双创”,殷书建为我们讲述了“故宫借瓷”的动人故事。那是1999年,公司接到一项特殊任务——制作国宴用瓷。殷书建既激动又忐忑,“国宴用瓷什么样?我们都没见过。”现在回想起来,他仍为自己当时的冲动捏一把汗,也更为自己的大胆和闯劲感到骄傲和自豪。经过研讨,大家很快形成了共识:国宴用瓷要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气质。于是,陶瓷大师陈贻谟和时任总工程师刘凯民踏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车,他们要去故宫追寻历史、探索答案。在故宫档案室里,他们从一块明代的黄色瓷片中,找到了灵感。经过几个月的研制,硅元“中华龙”诞生了。一抹明黄,体现出庄重和神圣;龙腾四海,展示着龙的精神和智慧。从此,“中华龙”成为国宴用瓷,代表中国,宴请世界。

“故宫借瓷”的故事,只是山东硅元运用新技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个缩影。正如殷书建所说,“文化才是陶瓷的魂,我们要通过借鉴、创新和设计,让博物馆的文物活起来,让日用瓷器来讲故事。”

早在40多年前,硅元人就从汉代的铜蓝釉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集窑变、结晶和开片于一体的艺术珍品——鱼子蓝。从“中华龙”国宴瓷器到“儒风系列”君子之器,再到“泱泱齐风”系列,每个优雅的造型、精美的纹饰,都讲述着中国历史、中华文明;从国宴到家宴,再到文化盛宴,每件作品、每个故事,都见证着中华盛世、人间烟火。“硅元,不单做陶瓷产品,而且致力于做文化产业。硅元人将继续秉承‘弘扬中华陶瓷文化,开创现代陶瓷未来’的使命,接续奋斗!”殷书建坚定地说。

寓新于瓷是担当

1984年,淄博瓷器第一次进入国家重要部门。这批瓷器正是出自硅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庆典前夕,国家重要部门在全国范围内选用瓷器。硅元刚研制成功的高石英瓷作为超越欧美陶瓷的唯一原创瓷种,凭借极高的热稳定性和机械强度成功入选,至今已有38年。硅元瓷器被国家重要部门使用这么多年且从未间断,是新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传奇。此后,在国庆庆典、APEC北京峰会、青岛上合峰会等国家重大活动上,有硅元瓷器的身影;在国家有关部门出访时,硅元瓷器是文化交流的使者;在众多外国元首来华访问时,硅元瓷器又化身为见证者。硅元被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国家用瓷生产企业”称号,这是淄博陶瓷的荣耀。而传奇和荣耀的缔造,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硅元人对科技创新的不懈追求。

难以想象,如今被称为“当代国窑”、被赞为“轻若鹤翎,色凝青苍,声如钟磬,彩比霞裳”的硅元陶瓷,也曾是粗笨的“傻大黑”,难登大雅之堂。由于山东没有做白瓷的原料,过去的产品大多是粗瓷黑陶。怎样利用山东现有原料,做出山东特色陶瓷?“只能依靠科技创新!”殷书建说,带着科研人的坚持。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老一辈硅元人的攻关会战,硅元研制出了白度高、透光度好的滑石瓷。滑石瓷的诞生,在山东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实现了产品由黑到白的转变,结束了山东陶瓷没有细瓷的历史,也打破了“自古北方无好土,名瓷名窑出江南”的行业之咒,更为山东陶瓷铺就了创新的底色。滑石瓷也因此荣获国家发明奖、国际博览会金奖。

在硅元尚瓷文化馆的奋进厅里,摆放着自主研发的5块晶莹剔透的石头,分别是高石英瓷、滑石瓷、高长石瓷、鲁光瓷、人工合成骨质瓷,被誉为中国陶瓷界的“五朵金花”,曾获国家发明奖等多类奖项。除此之外,公司研制的堇青石耐火材料让匣钵的使用寿命从2-3次提高到100多次,有效解决了匣钵堆积如山的问题,荣获国家发明奖;无苯陶瓷金水的发明让陶瓷工人从此避免了苯对人体的毒害,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陶瓷丝网颜料的技术进步解决了中国陶瓷出口欧美受限的问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新研制或恢复的鱼子兰、星光美钻、梵花境界、宝石红等名贵釉料,为艺术陶瓷的发展开拓了空间;拥有对陶瓷脱水元件产品的独立知识产权,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近年来,硅元陶瓷取得重大成果200余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部级30余项。

硅元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辱使命、穷则思变的创新史。公司的前身是山东省硅酸盐研究设计院。昔日的研究机构虽已改制为企业,但科技兴业的创新精神一直刻在它的基因里。公司的定位是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工程陶瓷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分中心等3个国家级、9个省级技术创新平台。还有100余人的研发团队和“以人为本、尊贤尚功”的用人理念,每年的研发投入能占到营收的10%。从材质到器型再到图案,创新贯穿在陶瓷生产的每个环节。殷书建指出,陶瓷作为一项传统产业,需要不断创新与突破,我们要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不断提升陶瓷品质,引领行业发展。

寓汗于器是匠心

夏日炎炎,在45 ℃的车间里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有些工序要求在自然密闭的环境中完成,所以车间不能开窗、开风扇,更没有空调,有时连温度计都会热得爆表。而奋战在一线的硅元人即使汗流浃背,仍然专心地画好每一条线,专注地做好每一处黏接,专业地对待每一次打磨。这份投入,凭借的是匠心。

陈贻谟大师曾作诗曰:“心灵雕琢塑,汗水拌泥土。小品皆爱慕,谁知陶工苦。”这是对陶瓷人的精准概括,亦是拳拳匠心的生动体现。“故宫借瓷”设计“中华龙”时,陈大师已经67岁,却仍然一头扎在工作室里,想了画,画了改,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目的只有一个,让作品既有中华气质、民族风度,又有淄博风、硅元特色。他12岁开始学习雕塑,在硅元工作几十年,退休后返聘,一直干到82岁去世。“一生只干一件事,一干就是70年。”这种奉献,凭借的是匠心。

殷书建的师父夏侯聘卿,在简陋的实验条件下,凭借一块玻璃板、一个用于研磨的玻璃瓶盖、一个手持放大镜以及几台电炉,就与团队一起开发出了A型丝网颜料等多项科研成果。这种探索,凭借的亦是匠心。

殷书建是颜料研究室第一个本科生,夏侯老师把仅有的一本《陶瓷颜料生产工艺学》交给他学习,并对他说:“希望你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升颜料研究的水平。”殷书建一笔一画地将这本书全部抄录下来的时候,匠心已经得到传承。

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硅元人正是如此。一代又一代硅元人坚忍不拔、匠心不辍,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和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为了制作出精美的瓷器,为了完成国宴的制瓷任务,为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了全面提升产品工艺,我们加班加点、克服任何困难,都无怨无悔。”殷书建说。

抟土为器,澄泥淘浆。火中涅槃,玉润珠光。走在硅元的展厅里,瓷器以优雅的姿态展现着不同的风韵:或是清风明月空山新雨的恬淡,或是云水禅心拈花微笑的顿悟,或是喜上眉梢阖家团圆的幸福,或是碧龙青云扶摇直上的豪迈。既可荣登庙堂,又可惠适大众,无不体现着匠心独运、匠艺精湛。人生如瓷,瓷如人生。经历了烈火的淬炼、汗水的洗礼,陶瓷人的匠心如陶瓷般玉润珠光,惊艳了时光,温柔了岁月。

寓情于器是使命

陶瓷,是中国的伟大发明,其制造技术曾经引领世界一千多年。中国以之为名,中国人因此而骄傲。然而,时代变迁,辉煌不再。让中国陶瓷再次领先世界,重现辉煌,成为每个陶瓷人心中的梦想。“作为陶瓷人,让中国陶瓷的艺术水平领先世界,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殷书建说。

一直以来,硅元都致力于文化与科技的创新融合。从传统文化出发,通过材质、设计和技艺等的创新,赋予陶瓷全新的设计理念和诗意表达,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陶瓷上得到极致展现,也让中国陶瓷实现了华丽转身,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在那个“低质低价”劣性竞争的陶瓷粗放发展时代,整个陶瓷行业都竞相增加生产线、扩大生产规模、抢占市场份额,硅元人却始终坚守初心、守正创新,不拼价格拼价值,不拼数量拼质量,要做就做能代表时代、代表中国的精品。每一款新产品,都要经历几百个方案的精益求精,经过一两年时间的准备,才最终推向市场。“公司的发展理念是‘以创新求发展,以专业成就卓越’。好产品自己会说话,产品只有具备自己的特色和过硬的品质,才能在国际上具备竞争力。”殷书建说。正是这份清醒与坚持,把硅元陶瓷一次又一次推向中国乃至世界文化舞台的中央。

提起企业发展的愿景,殷书建认为,不是赚很多钱,也不是成功上市,而是要成为最受尊重的陶瓷企业。做企业如做人,要做一个有情怀、有担当、有作为的企业,为民族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殷书建担任着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淄博市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等职务,一直为了振兴陶瓷行业而努力。他认为,淄博陶瓷在陶瓷工艺、陶瓷材料等方面都是国内一流,取得了“当代国窑”的地位。今后,要继续以市场为导向,在创意方面下功夫;要进行市场化运作,好产品要让更多人知道;要互相支撑、理解、包容,形成各自的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

《山东陶瓷》自1978年创刊,此前由山东省硅酸盐设计研究院、淄博市陶琉轻纺产业发展中心、山东省陶瓷工业科技情报站等单位主办。2020年5月,原主办单位与山东理工大学协商后,决定将《山东陶瓷》无偿转归山东理工大学主办,而无视了有些企业想出资200多万购买书号的请求。殷书建认为,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办,才会越办越好。希望《山东陶瓷》能够守正创新,牢牢把握正确办刊方向,充分利用互联网,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办出自己的特色。硅元也将尽己所能,一如既往地支持期刊建设与发展。

千载其望,前途正长。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山东硅元必将继续坚定文化自信,从延续中华文化血脉中开拓创新,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力量。虽前路漫漫,但若星在汉,必如日璀璨!

猜你喜欢
匠心瓷器陶瓷
姚建萍:始于初心,臻于匠心,成于决心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解析元代瓷器——釉里红瓷器和钧窑瓷器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致敬匠心
老艺人的匠心
陶瓷艺术作品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洪州窑”瓷器赏与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