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陶行知生活理念提升乡村学生音乐欣赏素养

2023-01-21 16:27■文/朱
幸福家庭 2022年12期
关键词:陶行知教师应素养

■文/朱 婷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了生活教育理念,进一步说明了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与音乐教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然而,在当前乡村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存在生活元素缺失的现象,学生只能通过教师的介绍,简单地了解乐曲的节奏、旋律等,难以深刻领会乐曲的情感。基于此,教师应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通过搭建生活桥梁,优化音乐欣赏教学形式,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素养。

一、树立“生活即教育”理念,发展音乐欣赏素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核心观点。陶行知认为生活本身就充满了教育的元素,教师应当将教育内容置于生活背景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陶行知提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为了生活的教育,学生应能够通过教育活动获得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打造生活化的教育情境,挖掘教学中的德育元素,达到“给生活以教育”的效果。

(一)创建生活情境,激活音乐欣赏动力

陶行知提出,教育教学必须合乎学生的兴趣,才能够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真正地让学生获益。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尚不成熟,他们掌握的音乐知识和欣赏技巧有限。当教师让学生进行音乐赏析活动时,部分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难以全身心地投入音乐课堂。由于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较为熟悉,教师可创建生活情境,让乡村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积极地参与音乐欣赏活动。

例如,在带领学生欣赏《捉泥鳅》时,教师可以结合乡村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引导,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在假期或者闲暇时光都会做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回答。在学生说出各种各样的活动后,接着,教师再为学生播放歌曲《捉泥鳅》,对学生说:“这首歌曲描述了一种乡村活动,我们一起听一听,猜猜他们在做什么吧!”在学生听完歌曲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歌曲内容进行猜测。当学生给出正确的答案“捉泥鳅”后,教师可顺势引出课堂主题,将歌曲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请学生分享自己捉泥鳅的经历。教师还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历,对歌曲中的情感进行分析,从而感受这首歌曲表达的情感。在乡村音乐欣赏课上,教师主动地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能够有效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欣赏活力,促使学生基于以往的记忆,深入体会乐曲中的情感。

(二)挖掘德育元素,放大欣赏价值

陶行知认为真正的教育不仅是要用生活来教育,也要给生活以教育,为人们创建真正需要的教育。随着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每一个教师应当担负的责任和义务。为了使学生具备立足社会的基本素养,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教师在引导乡村学生欣赏音乐作品时,应带领学生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

例如,在《森林与小鸟》这首歌曲的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鼓励学生善待动物、善待自然、善待地球。在活动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运用分段欣赏的形式,分析音乐中描述的情景,感受歌曲节奏、旋律的变化。接着,教师可提出问题:“通过之前的欣赏,我们知道这首歌展现了鸟儿在自然中无忧无虑地生活的情景,那么鸟儿如何才能够在自然中无忧无虑地生活呢?怎样才能够唱出欢快的曲调呢?”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产生“要保护动物,保护动物生存的家园”的想法。然后,教师请学生思考:“当前地球面临着怎样的危机呢?作为小学生,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并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鼓励学生进行自主交流,使学生在探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生活教育,是与生活共生共长的教育。在乡村开展音乐欣赏活动时,教师要主动地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使学生在提升音乐欣赏素养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和养好良好的行为习惯,拥有立足社会的基本素养。

二、把握“社会即学校”的理念,增强音乐欣赏效果

“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强调了社会的教育价值,陶行知认为社会是广泛意义上的学校,教师应主动地借助社会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在培养乡村学生音乐欣赏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使学生在与社会紧密相连的情境中,提升音乐欣赏能力。同时,教师也要将音乐置于相应的社会环境中,鼓励乡村学生结合社会背景欣赏音乐作品,深刻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音乐欣赏素养。

(一)走出教室,开放欣赏空间

在乡村的音乐欣赏课中,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将教学场所限定在室内,使得学生犹如关在笼子里的小鸟,难以自由“翱翔”。对此,在陶行知“社会即学校”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教师组织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赏析时,应突破教育形式的局限,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户外,使学生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体会歌曲的真实情感,感受音乐的无限魅力。

例如,在欣赏《校园的早晨》这首歌曲时,教师如果直接让学生聆听乐曲,则难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乐曲中流露的情感。对此,在课程开始前,教师可先为学生布置任务“利用休闲时光,走一走校园的小路,看一看校园的风景,并记录自己的心情”,鼓励学生主动欣赏校园的美景,增强对校园的喜爱之情。在正式组织学生欣赏这首歌曲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到校园中走一走、看一看,让学生伴随美妙的歌曲,进一步发现校园的美,对乐曲中的情感进行精准解读。教师打破常规教育形式,带领学生走向户外、走向自然,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置身于自然环境,正确理解乐曲,体会其中的情感。

(二)引入资料,深刻体会情感

陶行知提出,教师必须突破以往的教育局限,将学校教育与整个社会联系起来,打造开放式的教育模式。一些音乐作品是基于一定的社会背景创作的,教师应鼓励学生查找相关社会资料,了解音乐作品的创编背景,使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编创者在乐曲中渗透的情感,从而强化学生的音乐欣赏素养。

例如,在《爷爷为我打月饼》这首歌的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先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对学生说:“《爷爷为我打月饼》写的是战争年代托儿所里的故事,当时的人们正处于一种怎样的社会环境之下呢?不妨查查相关资料吧!”有的学生利用网络渠道,查找了战争年代的社会环境、国际形势等资料;有的学生通过翻阅图书馆的资料,了解了战争时期的相关历史。然后,教师请学生在班级中分享自己收集的资料,让学生深入体会“红军老爷爷”对“革命小娃娃”的关心。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能够帮助学生积累音乐常识,强化学生的音乐素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践行“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提升音乐欣赏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安排合适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长。陶行知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观点,他认为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做”的过程,完成对知识的探索。在组织乡村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时,教师应积极地践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实践活动中,提升音乐欣赏能力。

(一)大胆表现音乐,强化欣赏效果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会直接为学生介绍音乐作品中的旋律、情感,导致学生处于被动状态,难以真正地提升欣赏素养。陶行知批判了“传授式”的教育方式,他认为这样的教育形式是“死教书”“教死书”,学生也会表现出“读死书”“死读书”的行为。基于此,教师应创新音乐欣赏的形式,让学生基于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大胆地用肢体动作表现音乐,从而增强对音乐的感知。教师也能够通过学生的肢体动作,判断学生的鉴赏水平,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导。

例如,在《快乐的嚓嚓嚓》这首歌曲的欣赏活动中,教师可以先请学生初步聆听歌曲,使学生基于自身的音乐素养,对音乐中的旋律、节奏、情感等作出自己的初步解读。其次,教师再次为学生播放歌曲,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肢体动作来表现歌曲内容,倡导学生解放天性。最后,教师可以邀请学生上台表演,根据学生的表现,教师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学生对乐曲节奏、韵律的把握情况,从而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教师解放学生的手、脑,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去理解、去欣赏,能够促使学生基于自身的肢体动作,强化对乐曲的感知,不断提升音乐欣赏素养。

(二)展开自主创编,提升音乐素养

陶行知提出,人人是创造之人。他肯定了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才能。基于“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编,鼓励学生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当学生完成创编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展示,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比如,在《四季歌》这首歌曲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欣赏歌曲,引导学生把握歌曲的节奏。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首歌重新填词,鼓励学生进行歌曲的创编。当学生结合自己对四季的认识,用音乐表达自己对四季的喜爱之情后,教师再搭建“展我风采”的平台,请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创编作品,并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让他们从同伴的作品中探索创编的新思路。教师先带领学生欣赏歌曲,再鼓励学生进行歌词创编,能够改变以“教”为中心的教育形式,让学生在自主创编的过程中体会到歌曲的节奏美、韵律美,从而进一步提升音乐欣赏素养。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欣赏教学活动,将复杂的音乐作品简单化、生活化,从而提升乡村学生的音乐欣赏素养。对此,在今后开展音乐欣赏活动时,教师应继续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为指导,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创建生活情境,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编,使学生在新的学习体验中进一步发展音乐欣赏素养。

猜你喜欢
陶行知教师应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陶行知教育名录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