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文化艺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初探
——《沂蒙精神艺术形态研究》的编辑立场

2023-01-22 03:05
齐鲁艺苑 2022年5期
关键词:沂蒙育人精神

沈 颖

(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300)

“沂蒙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是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是我们党和国家宝贵精神财富。”沂蒙精神扎根于齐鲁文化沃土,形成于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历经革命战争的洗礼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时期的考验,最终形成了被大众广泛认同的“党群关系、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基本内涵。基于此,中译出版社2022年出版的《沂蒙精神艺术形态研究》从美术设计、音乐表演、戏剧影视、文化传播等多维度,汇合了有关沂蒙文化艺术教学在五育融合中的实际应用,全面地阐释了沂蒙精神的人文情怀与历史底蕴。

一、沂蒙文化艺术教育研究现状

就目前学术界对沂蒙文化艺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研究情况来说,国外学术界已经开始关注沂蒙文化的研究。2011年《Energy Procedia》杂志发表《“Yimeng Mountain Madrigal”Highlights the Yimeng Spirit》,2017年在俄罗斯莫斯科举办的“第二届当代教育与人文社科国际会议”发表大会论文《Study on Yimeng Spirit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等。

国内相对较早研究此问题的则是1993年在《山东社会科学》发表的《沂蒙文化的起源与东夷中原文化的关系》一文,其后学术界陆续展开相关讨论。通过检索CSSCI期刊中的全部综合性社科刊物、高校社科版学报、教育部公布的31所专业艺术院校中和“艺术学”相关的学报、部分影响较大的非核心期刊中的艺术类重要刊物和艺术类集刊、山东省内重要的社科类和高校社科学报等,相关研究主要围绕沂蒙文化发展及其精神特征的研究文本和图像史料。就此范围来看,目前与沂蒙文化教育教学的相关文章50余篇、科研成果20余项,研究方向基本围绕沂蒙红色文化及其精神,或是思政教学方面的策略探究,抑或艺术某领域对沂蒙文化的实践性应用。

沂蒙文化艺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作为一个系统化的研究,还是相当薄弱的,尚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前期研究大都停留在“单元化”的范畴,或者局限于在某艺术领域中沂蒙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如果从研究者的角度来看,沂蒙文化艺术教育研究主要集中于临沂地区,其他地区略少,反而这种研究现象不利于沂蒙文化的全面发展与交流。尤其是在“十四五”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中,沂蒙精神应如何导向,如何传播,必将成为高等艺术院校教育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育人力量,因此对其系统化研究势在必行。

《沂蒙精神艺术形态研究》是在继承前辈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整合当前的研究成果,探索沂蒙精神艺术形态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与发展方向。深化从艺术的视角认识沂蒙文化,弥补相关专题的不足;从传播的角度探讨图像叙事、艺术表达的社会学意义;以沂蒙文化艺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为切入点探析艺术教育之于社会的文化意义。在此前提下,《沂蒙精神艺术形态研究》不仅可以丰富沂蒙文化研究体系,也对塑造红色文化的审美价值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并且还可以从艺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中挖掘沂蒙文化的育人价值。

二、沂蒙文化艺术教育文献构建与实践探讨

沂蒙文化艺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的理论构建应秉承着以美育促进德育、智育为宗旨,以沂蒙精神为引领,以协同创新为目的,依托沂蒙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文化艺术精品,促进高等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用艺术形式解读沂蒙文化的内涵,丰富高校校园文化生活,夯实以沂蒙文化艺术教育为特色的高等艺术院校教学模式。

从《沂蒙精神艺术形态研究》的编辑立场来看,不难发现既有对经典沂蒙艺术作品深入浅出的读解分析,也有在宏观视角下思考艺术教育对沂蒙形象塑造的文化命题。每位学者试图在当代沂蒙文化的问题意识驱动下,以沂蒙精神为养分,提炼前沿话题,打通艺术壁垒,拓宽育人平台,加强协同创新,无疑是当下红色文化艺术教育教学实践的首选方案。

(一)注重理论视阈和前沿话题的提炼

美术设计、音乐表演、戏剧影视、文化传播等论文的遴选和收录兼顾高等艺术院校“新文科”综合学科群,学术视域求宽,理论融合求新,实践指导性强。一方面在思变、求变的过程,梳理艺术多学科在沂蒙精神的学术积淀,准确把握沂蒙文化艺术教育教学的内涵体系、历史体系、思想体系、学科体系、功能体系、价值体系。通过推进艺术本质特征、规律及其审美创造价值和理论的研究,才能兼收并蓄“他者”的学理、实践优势,才能在沂蒙文化的内核中搭建一个学用共融的范式体系,才能在中国“新文科”教育背景中取得建构性的发展。另一方面注意新视野、新背景、新观念的相互协调,收录的论文中目前已在图像多种叙事表现功能、空间生产场域、文化认同结构、公共传播效果、跨媒介创作、“互联网+”等前沿性理论话题做出了相应的创新与延展,试图打破艺术学内部划分细致的门户之见,不断完善和介入新媒介,突破传统艺术场域中的思维枷锁,拓展跨文化、跨专业的探究模式,打造“新时代”沂蒙文化发展的理论话题。

(二)打通艺术门类壁垒,设立艺术教育通识大讲堂

在歌德眼中“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在黑格尔眼中“美术与音乐有着密切的亲族关系”——显然艺术语言之间无界限,类之,其教育模式亦是互为贯通的。沂蒙精神的艺术表达应当打通专业壁垒,从音乐、美术、设计、舞蹈、影视、传播等多维视阈,构建沂蒙文化艺术教育的通识大讲堂。利用艺术跨门类、跨区域的表达和传播特性打破内在的壁垒与局限,探寻其内部的共融交点,以此拓宽沂蒙文化艺术教育多元发展策略。在艺术实践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开拓学生在艺术场域的创作思维和想象力,以此搭建一场艺术思政教育的通识大讲堂。山东艺术学院成立的沂蒙红色文化艺术科研创新平台,汇聚了来自美术学、音乐学、设计学、戏剧学、艺术理论等多个专业方向的人才,为沂蒙文化艺术教育教学通识课程的开展提供了保障与条件。

(三)提高教师综合学科能力,拓宽教学育人模式

高校艺术专业教师的自身理论素质和知识结构对艺术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他们既要具备广博精深的知识结构,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应具备相关学科或跨学科能力,才能将自身的能力贯穿到教育教学上。目前山东艺术学院对沂蒙文化艺术教育教学的育人模式,一方面采用科研反哺教学、项目式引入管理培养艺术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利用项目实施促使学生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将项目教学环节分步骤地参与到红色文化的命题当中,实现艺术理论向教学实践成果的转换。将专业教学及项目实践相结合,可以发挥各自专业独特优势,如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新沂蒙美术作品展”、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沂蒙精神的图像叙事”、山东省社科沂蒙专项课题研究已被成功引入教学,并取得丰硕成果。教师根据各艺术门类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环节,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灵活、新颖的教学策略,建立有效的思政教育价值导向。另一方面建立“以展(剧)促教”“以展(剧)促研”的培养模式,触发学生艺术创作与研究的动力,围绕沂蒙文化艺术的现场语境捕捉认知和体验,使得学生在成长中获取养分。山东艺术学院通常组织学生举办秋季沂蒙山艺术写生展、弘扬沂蒙精神主题摄影展以及音乐剧、话剧、歌剧与影视作品等教学活动,盘活整个学院的学习气氛,加强社会与学校之间的联动,促进艺术类学科建设的系统化、持续化和多元化发展。

(四)完善与综合高校、机构单位协同育人机制

从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学科评估的检测与考察来看,综合类高校凭借其雄厚的地域、师资、人才优势在人才培养与师资、科研等方面都占据绝对优势。因此沂蒙文化艺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除了要自我革新、自我变革外,还要与综合性院校齐头并进、互借互助,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的协同共享。其次,了解其他机构单位最新的育人理念和动态,以及先进的培育模式、评价机制和艺术家激励机制等,促成校内外资源共享,达成互惠共赢的合作交流关系,这对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起着重要作用。在沂蒙红色文化艺术项目的不断推进中,山东艺术学院与山东省文旅厅、山东省美协、山东省音协、山东出版集团、各地市文旅单位展开来了深度合作,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从某种程度来讲,对沂蒙精神艺术形态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在艺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中推动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活跃校园文化建设和艺术教育的氛围,以此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产生广泛的社会效应、发挥优秀的示范作用等。沂蒙文化与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紧密相连,其研究难度更在于“历史回望”和“时代亲历”的时空变换中,如何用艺术教育的形式传达和记录当代人在沂蒙文化艺术作品中感受到民族精神和人民力量的生生不息,如何将人民的这种“深情”始终贯穿在艺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研究之中。

三、沂蒙文化艺术教育研究方向与路径

如果说之前的沂蒙文化艺术研究角度趋于零散化、单一化的现象和实践分析,对其精神内涵缺乏挖掘的广度与深度,那么《沂蒙精神艺术形态研究》的出版编辑则是站在艺术多维观景台上试图搭建一个可持续推进且专属沂蒙文化艺术的“百度文库”,从而逐步实现“有所聚合、彼此借鉴、敢于突破、继承创新”的教育生态模式,推动美术设计、音乐表演、戏剧影视、文化传播等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的突围路径,为其研究提供一份坚实的参考范本。

(一)研究思想的基础方面

沂蒙文化艺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旨在培养能够树立民族文化自信,传承和表达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促进多元文化交流,知识复合、创造力和实践力强的文化创意人才。不论是美术笔下的“沂蒙形象”,还是音乐表演的“沂蒙赞歌”,亦或是文化传播的“沂蒙景观”等研究母题,编辑《沂蒙精神艺术形态研究》的思考视角和研究逻辑始终立足于中华优秀传承红色基因,打造时代文化精品,推动沂蒙精神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赓续奏响红色血脉的时代强音。同时在民族文化自信与自觉的基础上,用艺术风貌传递沂蒙情怀、传承中国精神,调动学生对艺术创作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想学、愿学、乐学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美术技能、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从而形成“技能+人文+思考”并行的三维评价机制,全方位地塑造学生对人文素养、独立思维能力的培训和检验,以此带动学生的综合科研能力和创作水平。

(二)研究方法的运用方面

面对当代艺术视阈下沂蒙文化教育的探索之道,其研究形式开放且多元。因为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包罗万象的研究出艺术作品及其现象背后隐藏的社会形态的变化和不同经济秩序所带来的不同文化观念。本书融合了社会历史学、文化人类学、传播学、图像学、风格学等多种交叉研究的方法与路径,梳理了美术设计类的视觉图像、音乐表演类的舞台记录、戏剧影视类的视听语言、文化传播类的交互场域等与艺术相关的文章与札记。如图像研究视阈下的“沂蒙精神的图像叙事”,从本体发生、情境分析、意义生成等角度,对媒介语言、技法风格、社会心理等层面都进行了深度考究,等等。

(三)研究理论的目的方面

一是总结沂蒙文化艺术教育教学的人才培养的历史经验,深入研究分析沂蒙文化艺术教育教学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其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新定位新功能。二是发挥艺术专业优势,突出专业特色,创新“艺术+思政”育人模式,积极构建“以文育人、以画育人、以乐育人、以舞育人、以戏育人、以影视育人”特色育人体系,将教学与实践、课堂与舞台、艺术与思政、校园与社会有机融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本书便带有鲜明的艺术思政教育,不仅可以为广大学子建立起对审美的基本认知,也促使红色精神贯穿于高等院校的育人机制,进而落实艺术在沂蒙文化教育的实际应用,使艺术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贯穿于沂蒙精神之中。

自2018年教育部推进“新文科”建设的提出,艺术学各学科的发展就被置于社会的整体性发展语境之下,因此,沂蒙文化艺术教育教学需要建构跨学科的多元化的融通与汇合,既要有对自身相近学科的更多借鉴、改造和生发,又要创新自身艺术教育教学改革。其实“沂蒙艺术教育”的发展也受到文学、政治学、哲学、历史学等多门交叉学科的“浸染”,它们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相关体系之中也是相互借鉴、彼此验证。

《沂蒙精神艺术形态研究》是一项具有山东地域特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和红色基因传承发展建设项目,主要以沂蒙文化的社会本体作用为背景,结合艺术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阐述艺术对沂蒙红色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影响。这种研究形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拓展审美的基本认知,塑造学生的理想信念与精神世界,将中华民族红色文化基因贯穿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始终,让学生在教育的熏陶中,不断提升精神力量,完善人格品质,成为优秀的专业型人才。

猜你喜欢
沂蒙育人精神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建党百年视域下沂蒙精神的当代价值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沂蒙壮歌》
韩国汉诗中的沂蒙历史名人形象研究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