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2023-01-24 02:02陈光耀
青海金融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中间品信息产业电子信息

■陈光耀

(中国人民银行东莞市中心支行 广东东莞 523000)

一、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的特征

从产业链上下游关系看,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的各环节技术关联性强,且具有层次性。电子信息产业链上游和下游有着大量物质、信息和资金方面的联系,具体可分为芯片、组件、整机组装三个技术层次,其中芯片技术最为关键,组件需根据芯片的性能和参数开发,整机组装主要解决器件筛选和零组件匹配问题。从产业链空间布局看,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全球化和区域化趋势明显。一方面,电子信息产品由于具有高价值、重量轻、体积小的优势,全球性采购、生产和销售的趋势非常明显。以苹果手机为例,芯片和软件设计在美国生产,显示屏在日韩生产,而最后的组装在中国完成。另一方面,产业链的各环节又会在某些区域聚集发展,形成规模效应。如美国硅谷是研发设计中心,日韩和台湾地区是核心零部件的生产中心,我国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是其他零部件和整机组装的基地。从产业链主体角度看,构成产业链主体的企业专业化和综合化并存,跨国企业主导地位突出。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企业专注于产业链中某个细分领域,不断积累关键技术,提升竞争力;另一方面,以跨国公司为代表,呈现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活动于一身的综合性发展态势。如在计算机领域主导的惠普、联想和戴尔等企业,在手机领域主导的苹果、三星和华为等企业,在芯片领域主导的高通和英特尔等企业,在通信设备领域主导的思科、华为、爱立信等企业。

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变化

为测度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和变化,本文基于国际贸易统计的全球价值链常用指标,选取了中国、美国、德国、日本、韩国5个国家的电子产品行业贸易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数据来源于联合国贸易数据库(UNCTAD STAT)。

(一)整体地位变化

从电子信息产品进口及出口占全球比重来看,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品最大的进口国和出口国。进口方面,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口的全球占比在20年间提升了超过14个百分点,2017年达到16.7%,其他电子信息产业大国中,除韩国的占比有小幅提升之外,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占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出口方面,我国在全球的占比从1997年的3.1%提升至2017年的27.3%。期间,日本下滑比例最大,美国次之,韩国则有小幅上涨。因此,从总量的角度来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不断提升。

(二)价值链条的位置和变化

1.中间品的进口比重。我国电子信息中间品进口的比重在过去20年大致保持在0.9左右,与韩国情况相近,但比例显著高于美国、日本和德国。这表明相较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通过积极参与进口外国中间品的国际分工,赚取了产业价值链下游阶段的价值。值得注意的是,自2012年以来,除韩国中间品进口的比重下滑之外,中、美、德、日四国的中间品进口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美国更是提升了9个百分点,显示美国制造业回流政策取得成效。

2.中间品的出口比重。虽然我国电子信息中间品的出口比重在过去20年中呈现攀升态势,但比重仍显著低于美、德、日、韩四国,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是组装成品的出口大国,从而拉低了我国中间品出口的比重。虽然中间品出口比重显著低于发达经济体,但从纵向来看,我国中间品的出口比重从1995年的0.49提升至2017年的0.64,提升幅度仅次于韩国(提升20个百分点)和日本(17个百分点),显著高于美国(5个百分点)和德国(7个百分点)。

3.中间品进口与出口比率。中间品进口与出口比率也称为覆盖率,它将一个国家的中间产品进口与其中间产品出口联系起来,其中,处于生产链上游的国家往往进口较少的中间产品,出口较多,导致覆盖率相对较低,而专门从事组装的国家,位于供应链的下游,往往进口更多的中间产品,出口相对较少,导致覆盖率相对较高。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覆盖率总体表现出下降趋势,从1995年的1.67降至2017年的0.97,尤其是自1999年加入WTO以来,覆盖率下降更为明显,表明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通过更多地参与国际分工,竞争力不断提升,正快速向全球价值链中上游迈进。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覆盖率呈现不断攀升的态势,主要原因是美国对竞争力强劲的软件服务业并没有列入统计,这部分产值非常巨大,因此美国该指标出现失真情况。

三、目前电子信息产业链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一)基础科学研究领域落后

发达国家凭借其先发优势,在基础科学领域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技术储备,并不断投入大量资金和加大激励机制,始终牢牢掌控着电子信息行业核心技术的绝对领导地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依靠承接发达国家转移的低端生产力慢慢发展起来,经营中注重模式、管理和市场方面的创新,对生产电子信息产品所涉及的基础工艺、基础装备、基础材料和零部件,以及工业设计软件等方面的投入较少,长期依赖海外跨国企业的知识产权授权或直接进口。近年来,受中美贸易战等影响,我国加大了对关键技术的支持力度,但关键领域的突破需要一段时间的知识、技术积累,我国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和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在特种材料、生产装备、工业设计软件等方面。

(二)部分细分领域存在断供风险

美国一方面阻碍中资企业对美投资,另一方面阻断我国引进高精尖技术的渠道。通过制定实体清单等方式,加大对某些高科技企业的打击力度。以智能手机行业为例,我国与智能手机行业高度关联的手机芯片、操作系统和关键零部件对美国高度依赖,电子元器件的优势品牌多数来自日本、韩国、德国等企业。而且,不少制造企业的核心设备来自欧美日韩,其中美国在检测类设备上占据优势,日本、德国在自动化生产设备上占据优势。因此,我国未来很可能在部分高科技领域出现断供的风险。

(三)电子信息产业链外迁风险不容忽视

一是由于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和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倾向有所升温,加上中美贸易经贸关系不确定性持续,影响了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发展。二是由于新冠肺炎疫情而产生的供应链中断,导致全球产业链加速调整。一些经济体经历了生产中断、物流价格飙涨、供应链按下暂停键等问题,纷纷重新布局产业链。三是越南等东南亚地区制造业加速发展,对我国电子产业链的发展带来挑战。目前,越南电子信息产业链已聚集一批产业龙头,形成三大国际电子大厂聚集区。既有三星、诺基亚、松下、索尼等电子产品整机制造厂商,也有LG、英特尔等重要零部件的制造厂商,以及鸿海、捷普等组装厂商。随着跨国公司加快产能全球调整,向越南转移产能的影响不容忽视。

四、对策建议

(一)加快电子产业链延伸深化

一方面,为企业拓展全球市场提供多元化服务,支持有竞争力的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欧洲、非洲、美洲等地区的双边、多边贸易关系;进一步释放跨境融资、投资、贸易便利化等政策红利。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涉外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指导企业增强规避汇率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支持电子信息企业深化全球产业链拓展、价值链增值和整合,强化产业的国际化合作,搭建技术、项目、产品沟通对接平台,发挥进出口展会的支持作用,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

(二)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创新突破

一是设立核心零部件研发风险补偿基金,鼓励企业加快在基础材料、关键技术等领域的突破;二是鼓励上下游企业联合开展研发,提高核心配件和材料的国产替代能力;三是评估进口替代的影响,在与美国谈判中兼顾行业和企业的需求,避免中美贸易关系不确定性变化造成国内企业生产经营的大幅波动。

(三)合理利用国际贸易规则应对纠纷

建议在指导企业增强法律意识、强化合规经营的基础上,参照国外行业协会设立专业法律团队、应对国际贸易纠纷的做法,依托国内行业协会等平台,组建进出口企业权益保护中心,形成专业处理国际贸易纠纷的法律团队联盟,加大贸易救济方面的法律宣传力度,组织国内企业集体合作、联合起来积极应诉。

(四)多渠道吸纳海外优秀人才

进一步创新引才机制,拓宽引才渠道,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一是紧抓海外人才回流窗口期,多方位提升对海外归国人员的吸引力,加大对创新科研团队的政策扶持力度,吸引全球精英集聚。二是简化知识产权出资、股权登记等方面的流程,鼓励企业以智力、专利合资、人才合伙等方式留住人才,加大人才补贴、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探索人才在国外也可异地协同设计研发等新模式。

猜你喜欢
中间品信息产业电子信息
美国对华反倾销与我国出口产品质量——以中间品进口为视角
7524亿元
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与处理的措施探讨
以创新力为导向的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就业结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新郑产业新城:“屏”“芯”双轮驱动,打造中部电子信息产业新高地
中间品进口对出口增加值影响的文献述评
电子信息通信工程中设备抗干扰接地设计方法研究
四川省信息产业发展研究
进口中间品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出口技术结构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