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谎言的“面纱”

2023-01-29 13:02马国英
江苏教育 2022年96期
关键词:面纱作业本信念

马国英

栏目主持人:吴伟红

一、说谎的可可

可可(化名),12岁,五年级女生,长相清秀,交谈时眼神回避;独生女,父母做小生意,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成绩在班里中等偏下。她经常不做作业却声称自己“写完了”,并且把作业本藏起来,在老师检查时谎称“忘记放哪了”或“本子没发到”。父母重视可可的考试成绩,母亲常羡慕“别人家的孩子”,遇到可可学科测试成绩不理想,会口出脏话,甚至动手打她。她在与同学交往中常感觉到自己被欺负,心情压抑。首次来咨询是因为与同学有激烈争执,由班主任推荐前来。

二、对可可的概念化理解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适应不良的情绪和行为源于错误的认知。当咨询师帮助来访者找出不合理信念和自动化思维并使他们学会用更加现实的方法来评价自己的思维时,来访者的情绪状态以及行为都会有所改善。可可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以下2个方面。

第一,“无价值”的核心信念。母亲常拿“别人家的孩子”与可可进行比较,教育方式粗暴。可可觉得“我是无价值的”,她有一类与“无价值”的核心信念相联系的“思维—情绪—行为”模式。当可可觉得同学的耳语是在取笑她时,她体会到的是自卑、孤独、愤怒等消极情绪。这种消极情绪影响了可可的判断力,因此可可与同学产生了激烈的争执。

第二,用“说谎”自我保护。因为担心别人认为自己能力不够,可可很少向人请教。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加,可可遇到不会做的题时就会拖欠作业。四年级时,曾因补作业到天黑才回家,遭母亲打骂并告诫“再拖欠作业就别回家”。此后,可可开始说谎。可可清楚自己的作业本没交,当老师问她“有没有交作业”时,因为不想让老师认为她很差,就谎称“交了”。可可害怕母亲知道了会“不让回家”,就再次说谎“忘记放哪儿了”,她试图用圆谎来维护自尊,保护自己。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商定了咨询目标:一是学习如何理性地思考,客观地看待问题,自信地与同学相处;二是学会正确认知,积极寻找策略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三、揭开谎言的“面纱”

第一阶段:建立咨访关系,初识“极化思维”。首次咨询,我和可可建立了良好的咨访关系,初步了解了她的成长经历。第二次咨询,可可主动叙述了与同学发生争执的经过。争吵的起因是可可觉得他们在取笑自己。咨询中,我采用认知连续体技术进行评估,帮助她识别极化思维——他们一定是在取笑我。我用一条直线标上刻度,左边是0,右边是100。我让可可判断,“取笑”的可能性在线的哪个位置。可可认为,可能性在80的位置。我让可可体会100与80的区别,并且具体讨论了不在可能性内的部分。这个方法让可可意识到自己思维中的不合理性,情绪开始缓和。

第二阶段:识别自动思维,矫正错误认知。母亲常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总是不满意可可,这对可可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我设置了特定的情境,帮助可可认识自己的消极认知模式。

接着,我引导可可进行自我评估:“假定最有用的人是100分,妈妈不满意你的时候,你给自己打多少分?”可可给自己打了50分,她说自己是有用的,只是不够好。然后,我用填写“自我肯定清单”的方法,与她一起梳理生活中做得好的部分。如,跳绳班级第一,爱做家务等。可可看到优点写满了一页纸的时候很惊喜。我让可可再给自己打分,这次她给自己打了85分。

接下来的咨询中,我试着问:当你拖欠作业的时候,是什么让你说了谎话?我发现可可的另一个自动思维:如果我回答老师“作业本没交”,老师一定会认为我又懒又笨,不喜欢我。我引导可可假设“向老师承认了作业本没交”,预期最坏的结果是“老师认为我又懒又笨,不喜欢我”。我让可可思考其他可能性,她回忆起曾经有次语文作业没交,后来补交了作业,老师还表扬了她。这一正面事例让可可意识到负性预期并不一定会成为现实,可可整个人变轻松了。

第三阶段:尝试行为实验,聚焦问题解决。我帮助可可进行了一次行为实验:向数学老师坦承学习遇到了困难,看看老师的表现是否像自己担心的那样?实验开始前,我先和可可谈话,澄清并鼓励:不懂就问的人并不差,而是具备了诚实、好学的好品质。于是,有了如表1所示的行为试验。

表1 可可的行为实验记录表

在接下来的咨询中,我针对可可遇到的学习困难一一进行分析,鼓励她分别用请教同学、查询工具书、上网搜索等行为策略尝试主动解决问题。

四、重见阳光的可可

为了给可可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我与可可母亲也进行了深入沟通,希望她能合理期待,多鼓励孩子。经过8次认知行为疗法的个别咨询,可可变得阳光开朗起来,她在班级里有了新的朋友,还参加了学校舞蹈社团,期末获评“学习进步小能手”。

猜你喜欢
面纱作业本信念
为了信念
揭开“河洛古国”的神秘面纱
揭开人脸识别的神秘面纱
作业本
发光的信念
作业本里的故事
揭开藏北草原的神秘面纱
信念
换作业本
搞笑作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