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外有“因”
——九年级心理辅导课教学设计

2023-01-29 13:02
江苏教育 2022年96期
关键词:归因挫折绘画

肖 婕

【设计理念】

积极面对挫折能够建构合理的认知、提升心理复原力,是初中阶段学生的重要议题。鼓励学生积极地表达情绪体验,有助于提升学生应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本课运用绘画表达、叙事疗法等心理辅导技术,通过手指绕口令、挫折体验画、积极归因、重塑命名4个活动,让学生学会表达遇到挫折时的情绪体验,调整不良情绪,从而理性看待挫折,采取积极行动。

【教学过程】

一、手指绕口令

教师:同学们,我们来玩个手指绕口令游戏——猎人来打鸟,双手从“枪打一”交替到“枪打五”。我们也可以增加数字,升级游戏难度。

师生游戏。

教师:请问完成游戏甚至挑战了更高难度的同学,你有什么感受?中途放弃挑战的同学,你的感受呢?如果再来一次,你能成功吗?

学生1:我开始以为很简单,实际做起来没那么容易。于是我放慢动作,保证不出错,最后能完成游戏,我很开心。

学生2:这个游戏实在太难了,我试了几次,两只手都不协调,有点难过。我没法挑战成功。

教师:大家在学习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挫折或挑战,也会感到开心或难过。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让学生放松身心,增进师生、生生联结,同时也能体验遭遇挫折时的挫败感和战胜挫折时的喜悦感,导入活动主题。

二、挫折初见

教师:请同学们轻轻闭上眼睛,回忆最近一次的挫折体验。当时发生了什么事?你有什么感觉?对你来说,这次挫折体验像什么?请选择你喜欢的色笔,把刚才回忆的事或感受画下来,内容不限,可以具体描绘,也可以用线条或符号。

学生自由联想并完成挫折体验画。

教师:请向小组成员介绍自己的挫折体验画,分享你的故事。然后每组选出1名代表在班级内发言。

学生1:黑色代表压抑、害怕;黄色代表紧张;红色代表有点兴奋。我画的是前两天的考试感受,图案是一团乱麻,我的心情很复杂。

学生2:我画的是生气时的爸爸,他像是一只黑熊,又大又凶猛,我很害怕。

学生3:前两天,我和好朋友因为误会吵架了,很难过,我把这种感觉比喻为一只小猪,小猪也有可爱的地方,它提醒我有了矛盾就要多交流沟通,所以我选了粉色。

教师:感谢分享,请组内的其他成员用一句话或一个动作向他(她)表达你的关心和支持。

学生1:我想对第1个同学说,我的感觉跟你很像,我也觉得遇到学习上的挫折像毛线团,我想给你和自己一个拥抱。

学生2:我前两天跟妈妈闹别扭了,能体会你的感受。

学生3:我很喜欢你的那只粉色小猪,好可爱。

教师:刚才,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挫折体验画。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产生挫败感,这是非常普遍和正常的。

设计意图:通过绘画和分享,让学生初步觉察和表达挫折感,将挫折体验外化、形象化;通过小组赋能获得心理支持,也为后续活动做准备。

三、积极归因

教师:哪些原因会让我们经历挫折呢?请你从多角度思考那次挫折发生的原因,并按照重要程度排序。

PPT展示:在心理学上,寻找原因就是归因,即对学习、生活中的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

教师:老师课前收集了班级一位同学的例子。这位同学的情绪感受是特别难过;情绪事件是期中成绩不理想。这位同学认为这次挫折发生的原因有5个,请对照挫折归因表(见表1)分析这5个原因。

表1 挫折归因表

学生1:排在第一位的原因是“试卷难度大”,属于外部、不可控的因素。

学生2:第二位的原因是“自己花的时间少”是内部、可控的原因。

学生3:第三位的原因是“觉得自己不够重视”,属于内部、可控原因。

学生4:“有些内容太难,我听不懂”是内部,不可控原因。

学生5:“旁边同学一直抖腿”属于外部,可控原因。

教师:哪些归因更有助于我们积极面对困难?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积极归因有2个原则:多找内部原因,激发自我责任感,不要一味抱怨外部原因;尽可能寻找自己可以改变、可以控制的原因,不要过多归因于不可控制的原因。

教师:我们一起来调整归因,看看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或启发?请用黑笔把你自己的挫折归因填入表格内,然后根据积极归因的2个原则用红笔调整。完成后和组员交换,用红笔为其他成员的归因做批注。对于同学的批注,你赞成哪些,你不同意哪些?

学生1:老师在课堂上点我的名。我的归因是老师不喜欢我,故意让我出洋相。同学提醒我,老师也许是出于关心,希望我在课堂上更专注。我当时确实开小差了。

学生2:我们有个组员分析考试失利的原因是知识掌握不到位,导致考试紧张,丢分很多。这也提醒我只有平时夯实基础,才能提高成绩。

教师:通过刚才的归因训练和小组成员的共同分析,你有什么感受或想法?

学生:如果多从自身和可以改变的方面找原因,我就不会那么沮丧,会有更多改变的动力。

教师:在调整挫折归因时,如果把注意力和关注点放在通过自身努力可以改变的原因上,我们会更有信心改变现状。

设计意图:通过积极归因训练,引导学生调整对待挫折的认知。另外,通过小组活动调动同伴资源,提升学生的归因能力,增强学生应对挫折的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四、挫折重塑

教师:请带着新的体验和想法为自己的画添加内容,并为这幅画命名。

学生活动并分享。

学生:我画了一块石头,因为我姓熊,所以又画了一头小熊代表我自己。我胜利了,把挫折踩在了脚下,画名为《哈!!!》。挫折让我成长。

教师:同学们,希望大家将来面对挫折或困难时能够拥有更多的勇气和能量。

设计意图:通过绘画和命名活动,带领学生深化和整合对挫折的认知,提升应对挫折和压力的信心。

【教学反思】

本节课首先借助表达性绘画辅导技术,有效降低学生的心理防御和减少阻抗,通过选择颜色、描绘图案、命名等将学生的挫折感受外化、具体化,较好地达成了认知调整和信心提升这一课堂教学目标。其次,绘画分享环节,当听到同伴都曾遇到过挫折和压力以及小组成员对自己分享的支持、回应时,大部分学生在心理上获得了安慰和支持。当学生主动询问笔者的挫折体验时,适当的自我暴露会增进师生感情,激发小组动力和能量。最后,暖身活动时如果让学生深入讨论挫折产生的原因,可以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做准备。今后,还需完善暖身活动的设计。

【点评】

中学阶段是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帮助学生以积极的情绪正确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理性看待挫折与压力、获得自信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有以下3个特点。

1.艺术表达,把自己和挫折分开

这节课运用冥想和绘画的方式让学生将自己和自己面对的挫折分开,外化了自己所面对的问题,将问题客体化。这有助于学生更加客观地审视挫折和问题,看到挫折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为积极面对挫折奠定基础。

2.归因分析,将内因和外因区分

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正确归因是帮助学生应对挫折和困境的关键。如学生上课被老师点名批评,原本归因为外因即“老师不喜欢自己、针对自己”,后来调整归因为内因即“自己上课思想开小差,老师提醒自己专注听讲”,从而看到挫折背后的原因,并且寻找到正确化解的方法和路径。

3.画面重构,让挫折向资源转化

课堂中的两次绘画进行了有效的首尾呼应。第1次,学生绘画表达自己面对的挫折,以及内心的情绪感受。第2次,学生在原有的绘画作品上添画,通过重新审视挫折,看见自己和挫折的关系,懂得挫折如何影响自己,自己用怎样的姿态应对挫折,并且感觉到挫折让自己成长了。

猜你喜欢
归因挫折绘画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Holism in Education
高中生学习成绩与成就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
促进高中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归因方式研究
挫折使我更坚强
挫折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