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害怕出国

2023-01-29 13:02蒋梦超
江苏教育 2022年96期
关键词:小艾信念咨询

蒋梦超

一、越临近出国越害怕的小艾

小艾(化名),18岁,高三毕业班男生。通过高中三年的不懈努力,他早早收到了国外知名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老师、家长和同学都为他高兴,小艾自己却不开心。小艾自述当下有很多问题,如做事拖拉、社交困难、情绪低落、食欲不佳等,但最突出的是他越来越害怕即将到来的留学生活。同时,高三下学期的最后一次大考将至,小艾很怕自己目前的混乱状态会影响考试。

二、关于“害怕”的个案概念化

小艾的父亲是工程师,常常出差。过去,小艾一直很依赖母亲,母子间的交流很多。升入高中后,母亲换了一份收入高而忙碌的工作,他们之间的互动逐渐变少。小艾自述虽有同学、朋友和老师的相伴,但母亲与自己的疏远让他很不适应。小艾一想到自己即将离开家,离开熟悉的环境,就会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与恐慌。因此,他渐渐产生了一些消极应对策略来“说服”和“证明”自己无法胜任,试图从心理上逃避留学这件事。

在我与小艾的反复确认下,小艾的种种症状符合分离焦虑的大部分特点:与依恋对象(母亲)分离感到痛苦,对独处(留学)过度担忧,出现身体症状(食欲、睡眠不良,有时胃部不适)等。这些症状在小艾身上持续了3个多月,并且给他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明显的困扰。

基于上述分析,我与小艾共同商定了2个咨询目标:一是缓解焦虑情绪,从容应考;二是寻找并调整“害怕”背后的不合理信念,恢复良好的自主学习和生活状态。

三、咨询过程

1.第1~2次咨询——现实问题的处理

通过认知行为技术中的“识别自动思维”方法,小艾发现自己的紧张、烦躁情绪均来自对考试的“灾难化预期”以及对自己的过度消极评价。但事实上,这是一种“自己吓唬自己”的不良反应,具体见下页表1。

表1 小艾的思维变化表

小艾悟性很高,对考试的焦虑情绪也减轻了不少。为了积极应考,小艾和我一同制订了短期的备考计划;制作了“情绪应对卡”,将积极的替代思维写在卡片上,经常看看,以防负面情绪的突然“造访”。考试结束后,小艾报告自己发挥正常,但感觉似乎还有未解的心结。

2.第3~6次咨询——探索分离焦虑背后的“中间信念”

受一个网络博主讲述“留学梦碎”视频的影响,小艾对自己即将孤身踏上异国他乡、独自处理所有留学事务感到恐慌,觉得自己既无法胜任学业,又无法开展人际交往,未来或将一事无成。另外,对于身边人对他的鼓励、夸赞的话语,他一句也听不进去。

小艾:别人都觉得我offer拿得好,都夸我,但我真的高兴不起来。

我:是有什么原因吗?

小艾:因为现在有很多人(如老师、母亲、中介)帮我,我才有这个成绩的,我觉得这个成绩不是我一个人的。

我:“有人帮你,你才有这个成绩”,听上去,你的话好像只说了一半。

小艾:嗯,我是想说,如果未来没有人帮助我,我就不会这么好了。所以,我现在不想听到有人夸我,压力很大。

我:听起来,“拿到好offer,大家夸你”这件事,并不会让你心情愉悦,反而会有压力,是这样吗?

小艾:也不全是。我当然也会高兴,有人夸我、祝贺我,至少说明有人关注我。

可见,当小艾心理状态稳定的时候,中间信念是以积极正面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旦小艾心理状态出现波动,中间信念就会以消极的形式干扰他:小艾害怕因无人帮助他而变差。事实上,高中期间的众多考试、竞赛、项目活动都是小艾自己或作为团队核心成员圆满完成的。小艾意识到这点后,我们接下来的调整工作就很顺利。小艾的新信念:无论是否有人关注我、帮助我,我都是独立的、有能力的。

同时,他内心最需要的是来自母亲的关注和帮助。在得到小艾允许后,我增加了一次与小艾母亲的沟通,建议母亲在小艾出国前继续保持与他的良好互动。会谈的最后,小艾母亲向小艾表示,“不管走到哪里,你都是妈妈最大的牵挂”。

3.第7~8次咨询——巩固与结束咨询

之后的咨询,我带领小艾进行行为检验。我让小艾向身边的3种不同角色(老师、朋友、路人)寻求帮助,小艾都获得了良好的回应,这极大地增加了他留学的自信心。他意识到只要依然对生活、对人保持热情,未来出现在他生活中的其他人都会给予支持性回应。

回顾整个咨询历程,之前强烈情绪驱动下的错误评价对小艾影响很大。现在,他已经可以及时识别情绪,找出负性认知并自我调整。后期回访时,小艾说他已经联系了国外导师并订好了机票和宿舍,一切都在有序进行中。

四、咨询反思

面对高中生,认知行为技术往往是我的首选。一是处于青春期向成年早期迈进的高中学生具备完备的认知水平和觉察能力,他们可以在指导下进行认知识别与重建。二是咨询的开端从现实问题出发,一方面可以解来访者燃眉之急,另一方面也为后续咨询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小艾信念咨询
为了信念
小艾奇遇记
吉祥数
发光的信念
扁biǎn鹊què学xué医yī
信念
咨询联盟大有可为
小艾
信念的传承
健康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