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构建的思考

2023-02-06 16:21蒲文娟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共产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

蒲文娟

(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 730000)

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光辉历程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1〕15。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共产党凝心聚力、开创伟业的精神之根和力量之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培根铸魂、固根浚源需立足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时代需求,回应“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2〕323的 时代呼唤,构建系统完 备的马克思 主义信仰体系。只有沿着科学理性的方向,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心、社会主义的强大信念、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有机整合起来,做到整体推进、层次区分,实现理想信仰、理论信仰、事业信仰、政党信仰的多元统一,才能构建起完整统一、衔接有序、开放发展、独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进而有效培育起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积蓄力量。

一、明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的基本认识

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的构建需对其进行多维立体的考察和深入科学的分析,避免因误读其内涵和扩大其外延而导致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空泛化。基于这一考量,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的构建应厘清其内在的逻辑层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构筑包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科学体系。

(一)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一方面坚持用科学客观的尺度考察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另一方面借助黑格尔的“否定辩证法”,将历史发展过程理解为人的本质向更高阶段的复归。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的构建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深入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的内在领域,确立起与现实生活相对应的信仰世界。这一信仰世界克服了包括宗教信仰在内的其他信仰的主观性、个体性特征,而是将人的精神活动的内在超越性以及与之相契合的共产主义理想合理地安置在社会主体能动的创造历史的客观进程中。正如马克思所述:“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3〕527马克思主 义 信仰体系循 着历史唯物 主义的方向,确立起自身的科学性、实践性特征,从根本上变革了将人所虚置、将主体封闭于抽象的内心世界和意识领域的传统信仰追求,改变了宗教信仰之下人因外在力量压抑而变得渺小的境况,使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上升为一种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社会理想和价值关怀,也使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蕴含了能动创造的解放力量。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在历史唯物主义这一世界观的指引下,既防止了人的信仰陷入非理性主义的崇信和盲从,也避免了科学理性的发展对人的异化和操纵,从而科学建构了人们的主体精神,赋予了人的生命活动以真实意义、光明前景和强大动力。

(二)坚定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地位

任一体系的构建都需要科学的理论学说作为基础支撑。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的科学构建和系统发展需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支撑和价值基础,进而明确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的理论品格和价值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2〕35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其科学性、发展性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以深厚的理论说服力。人们实现理论观念上的彻底信服、抵达崇高信仰的本质规定,需发挥理论的唤醒、昭示、启发功能,既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论证共产主义终将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也用共产主义美好图景点燃社会成员对远大理想的强烈向往,进而引导社会成员产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恒久内在驱动,实现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由可信到确信的飞跃。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规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坚持“人民性”的根本价值立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1〕8马克思主义提出超越“政治革命”“政治解放”的“彻底的革命”和“人的解放”,追求“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建立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鲜明指出无产阶级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基于这一理论视域,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的构建应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以无产阶级的意识觉醒和全人类的现实解放为核心和关键,在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的过程中明确自身坚定的人民立场和高尚的人文情怀,最终实现对一切人的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的高度统一。

(三)牢固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的逻辑层次中处于先导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崇高理想和科学信仰的时代化、具体化和形象化表现,能够为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的构建筑牢心理基础、厚植情感优势。马克思恩格斯在领导无产阶级运动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必须要唤醒人民群众“必获胜利的信心”,必须在人民群众中广泛确立起“对自己事业的信心”“对现在和未来的信心”〔4〕。这些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鲜明体现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着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的构建需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先导,密切关联起每一位中华儿女的情感世界,唯有此,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才能在实践中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国全社会的智慧,最大范围凝聚人心、激发斗志,才能以巨大的精神鼓舞和情感激励筑牢自身共同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基础,凝聚起坚不可摧的力量,最终推动马克思主义崇高信仰内化为人民群众的集体意志、外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因此,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先导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是兼具理论深度与情感厚度的科学体系,“成为一个人们为了达到自己的崇高目的而结成的共同体”〔5〕的精神纽带。

(四)不断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社会主义信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之间承接过渡的中介环节,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的逻辑层次中处于接续发展的中坚地位。系统完备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需坚定社会主义道路信念,筑牢中华民族关于未来发展目标、方向、道路的观念支撑,凝聚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的行动意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具体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既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熔铸党的意志、凝聚国家共识、汇集人民力量的行动意志,也是人们保持政治定力,旗帜鲜明抵御思想侵袭的观念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总是企图让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其要害就是企图让我们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6〕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的构建需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在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重大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认知清醒、态度坚决。唯有此,才能依靠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片面认识和模糊观念问题上始终高举社会主义大旗,在关键问题上衡量曲直是非,敢于亮剑发声、善于解疑释惑。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以社会主义信念为接续,在促进社会成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强烈自信和自觉投入过程中发挥着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作用。

(五)接续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为人类社会向何处去指明的发展方向,以为全人类谋公平、谋解放、谋发展的崇高理想为终极使命,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最大限度的社会公平正义,具有崇高的道德感召力量和科学的实践力量。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究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凝聚公众意志的社会“黏合剂”,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能够将越来越多的人凝聚在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旗帜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而“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借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7〕。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发挥着凝聚人、团结人、感召人的功能,进而形成“集体行动”的意志。这就需要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核心内容和根本价值追求,在彰显和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进程中汲取其中内含的崇高道德感召力量和科学实践力量。这一力量超越地域、阶层、性别等限制,具有整合多方面、多样化的政治意识和价值观念的能力,能够把自发的价值追求调整为自觉而有益的建设性力量,使分散的利益、不同的民意转化成相对统一的政治共识和国家主张,最终使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高度认同、引发越来越多人的价值共鸣、转化为越来越多人的自觉追求,使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伟大的目标感召人、以光明的未来激励人。

二、明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的核心框架

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的构建、完善与全面深化有赖于科学严整、逻辑严密的体系框架设置。基于此,需从整体的研究视野出发,遵从严密的逻辑层次,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涉及的基本方面,构建以理想信仰、理论信仰、事业信仰、政党信仰为核心板块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框架体系。

(一)理想信仰

任何一种信仰特别是信仰体系,都内在包含着理想的成分。正是这种理想成分及系统性表达的存在,才使信仰不仅具有当下维度,更面向未来。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内,理想信仰是对马克思主义所描述的社会理想的信仰,具体表现为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信仰和追求。这一远大理想既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终极追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理想图景和核心内容。通过对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的解放和一切不平等根源的消失等多方面的追求,挺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双重维度,为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的人文关怀奠定深厚的物质基础、树立鲜明的精神指引。一方面,共产主义理想信仰坚信人类社会将以无产阶级为主导力量,在基本矛盾规律的作用下通过实践不断向前发展。共产主义理想的这一科学发展图景鲜明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的历史逻辑和客观规律。另一方面,共产主义理想尊重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坚信“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8〕,彰显着鲜明的人文精神。共产主义理想的这一人文精神促使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不断服务于个体的自我发展和完善,同时赋予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以精神抚慰、思想引领、行动指南等精神价值。基于此,理想信仰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的核心和关键,要求信仰者既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又立足现实、辛勤耕耘,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消解生活的破碎感、空虚感、恐惧感,把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憧憬向往转化为现实的奋斗力量,把自发的希望转变为自觉的追求。

(二)理论信仰

理论信仰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信仰。理论信仰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的理论基础,离开理论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将失去必要的说服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与时代共发展的开放理论体系,其具体理论伴随着时代进步和实践发展而不断深化。正如恩格斯所述:“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9〕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这一发展性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该理论与社会现实生活、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以及具体的时代条件紧密相联,决定了其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鲜明的批判性,也决定着其拥有不竭的创造活力和蓬勃生机。基于此,理论信仰一方面指向马克思主义,即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道义力量深深根植于社会成员内心,成为社会成员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并促进社会成员在思想之真理性与实践之时代性的互动对话中感悟马克思主义。新时代,理论信仰体现为在牢牢把握21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点、深遂内涵和世界意义的过程中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立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和审视当代社会发展困境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树立理论信仰表现为社会成员需在学习、理解与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深入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要义,感悟其真理力量、内化其实践要求,进而明确自身的时代责任与使命担当,提升自身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看家本领,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事业信仰

事业信仰是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实现过程的信仰,具有阶段性和实践性特征。现阶段,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内的事业信仰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仰。事业信仰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之现实性的具体表征,表明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的构建与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紧密相联,也是信仰者借助主体行为实践“真理”的现实过程,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的实践指向性。深化人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是奠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的现实基础,也是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根基的必要前提与客观条件。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立在我们党长期奋斗的基础上,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性成就,并在宏观层面上构建起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实现的宏大坐标,同时也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构建的基本走向。对这一事业的信仰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廓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迷雾奠定了历史基础、提升了历史底蕴,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构建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满足人民需要,进而推动共同富裕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切身体验,有力提升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和践行度,从而为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奠定坚实的现实基础。

(四)政党信仰

政党信仰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信仰。恩格斯指出:“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10〕139中国共产党正是这样的政党,不仅具有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亦能引领时代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绘就清晰的战略蓝图。因此,中国共产党是值得人民信仰的伟大政党。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构建过程中所要确立的政党信仰即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仰和永久追随,对中国共产党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高度维护,这是政党信仰的核心要义和最高原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确保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宏伟目标的核心。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构建过程中,应将政党信仰摆在极端重要位置,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确证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所产生的动员组织力。其一,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历史进程中,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切合中国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的构建唯有将政党信仰纳入其中,方能以科学先进的思想价值为支撑和引领,以持久的时代发展力永葆生机与活力。其二,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具有密切联系群众的强大政治优势。这一政治优势有利于将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上升为党治国理政行动力的重要来源,使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得以将党和国家的意志与人民的意志统一结合起来,有效提升自身的群众动员力和组织凝聚力。

三、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在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坚定其立场、明确其方向、完善其层次的同时,形成了自身鲜明的整体性、衔接性、开放性等原则。对于上述原则的阐述与把握,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构建的方向性指引和系统性保证。

(一)整体性原则

构建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是新时代回应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需求的现实需要。其构建和完善需遵循严格的整体性原则,从整体上内含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宏伟蓝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伟大事业、揭示理想实现的根本路径等核心要素,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内涵的丰富完善。其一,就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源与流的统一性而言,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发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发展规律的探索。马克思恩格斯在领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创建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中,分析批判了愚昧宗教信仰、资产阶级价值取向、空想社会主义设想,详尽阐述了自己的共产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政治信仰建设的相关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建设的根源所在和一脉相承的理论依据,凸显着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的统一性。其二,就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立场方向的一致性而言,人民立场和党性原则贯穿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构建的始终。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立足人民主体视野、着眼中国共产党这一领导核心,把诸如“上帝的召唤”“神灵的体验”“彼岸的牵引”等宗教信仰问题彻底还原为人的问题,并致力于培养具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时代新人。其三,就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内容结构的系统性而言,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构建过程中应当形成自身相对独立、层次严密的逻辑体系,形成布局科学、涵盖全面的内容框架,从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的理论内涵、价值立场、原则遵循等核心问题出发,在理论积淀和实践指向的契合中不断彰显其内容结构的系统完备性。

(二)衔接性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11〕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的构建并非是割裂传统、脱离前人思想的开创性过程,而是在继承基础上实现发展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扎根中华文化传统,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中走来,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转变中走去。因此,这一体系不仅内部各层次各板块之间相互衔接、有序存在,更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相契合,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承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含修己慎独的道德理想、重义轻利的价值理想、和谐大同的社会理想。其中,道德理想强调人自主自律的道德修为是人精神世界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价值理想强调舍生取义、民族大义等爱国情怀。社会理想则是中国人民对未来社会最朴素美好的愿景期待,表达着中国人民的高尚追求和中华民族的博大襟怀。这些皆与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中人的自由发展与全面解放、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等高度契合,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构建的深层力量来源和牢固精神纽带。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构建的理论支撑、价值基础和方向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构建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动力。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的核心内容和使命追求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脉相承、发展创新的实际转化,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刻总结和接续助力。

(三)开放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来源于对社会现实的切实认知和理性构想,并以马克思主义为遵循,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而不断创新、发展、完善,遵循着鲜明的开放性原则。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12〕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的开放性原则表现为体系的发展创新性。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13〕。随着世界局势日益复杂、时代背景日益多元、群众实践日益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原有社会状况发生变化、新的社会现象层出不穷,为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的发展创新开辟了广阔的空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应视野开阔、胸怀世界,在世界历史发展变化的宏大背景中科学、客观、辩证地分析时代新挑战和新形势,准确、全面、历史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变化和新格局,积极扬弃和发展创新,以强大的历史自觉肩负历史使命、引领社会价值、造就时代新人。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的开放性原则表现为体系的普遍适用性。新时代的中国是开放发展的中国,新时代的世界是多元包容的世界。这一形势之下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不仅要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实现,更要致力于满足世界范围内共产主义运动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为超越自身实现为世界“谋大同”的崭新战略格局贡献力量。

(四)阶级性原则

任一思想理论体系都有自身存在发展的阶级基础,代表与之相关的阶级利益。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实现,有着鲜明的立场。这一阶级性特征规定着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的基本立场、根本出发点以及最终使命。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具有自己鲜明的阶级立场,应当明确自身立足人民的根本出发点,即“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4〕。基于此,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的构建完善和作用发挥不仅要体现党的主张,更要反映人民心声,尽职尽责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的需求服务。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需把准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持党的领导、防范政治风险。在价值引领方面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矢志不渝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升人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理解中国理论、分析中国实践、解决中国问题的能力,培育理想信念坚定、政治清醒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需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培养人、塑造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人民群众的意志和需要,在发展人民和服务人民的过程中实现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价值追求。

四、确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的价值功能

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既是个体精神发展的价值支撑,亦是社会进步、国家富强的力量之源。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在构建和完善的过程中,需不断增强自身的思想性、先进性,提升动员力、凝聚力,实现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以崇高理想激励人心、以先进价值凝聚共识、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文化的价值功能。

(一)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

以往的信仰形态多以虚幻的满足、天国的慰藉、灵魂的安抚等形式发挥着社会控制的功能,但因其主观性、盲目性等局限使自身成为“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15〕,使人在信仰过程中丧失自身而非获得自身,使社会在稳定的假象中停滞不前。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则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阐述人的全面解放和自由发展过程中,为信仰者提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解放自身的思想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通过理论说服人、掌握人,进而破除人们内心的种种虚假信仰和迷信心理,排除鬼怪存在的空间、消解迷信存在的基础,为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廓清思想迷雾、提供根本依据。正是源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和展现,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才具有彻底的真理性和强大的说服力,才能使人们明确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真正认识自己的历史、正确审视自己的现实存在,从而在社会发展问题和人生发展方向上形成正确认知,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放之当下中国,就表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科学理论,这一思想理论亦是构筑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的重要理论基石,是人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武器”和“钥匙”。

(二)以崇高理想激励人心

《共产党宣言》中明确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所服务的终极理想。共产主义是要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自由人的联合体”〔10〕422。在这一联合体中,个人不再依赖于外在的人或物,人与人之间的阶级差别消失,所有人都能按照自己的禀赋和喜好自由发展自己的才能,摆脱“单向度的人”的束缚。此外,共产主义理想并非虚无缥缈的空想,而是遵循着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共产主义理想为团结起千千万万的人为共产主义而不懈奋斗提供了共同的价值标准、价值取向和行动评价标准,能够引发价值共鸣、有效凝聚人心。一方面,历史发展规律充分证明,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即是为正义的事业而奋斗,具有道义的正当性。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使人理直气壮、无所畏惧,以强烈的情感、坚定的意志和巨大的动力超越自身局限、挖掘自身能力、最大限度释放生命的能量,持之以恒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入推进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实现而奋斗。另一方面,共产主义理想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基础上,反映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们追求理想的行为符合历史的规律性、代表历史的必然性。邓小平指出:“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的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16〕因此,共产主义理想能够激励人们更加理性客观地面对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袭,始终坚定党的全面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并为之不懈奋斗。

(三)以共同价值凝聚统一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凝聚改革共识难度加大,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17〕所以,这就更需要我们下功夫去凝聚共识。在这一现实挑战之下,构筑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形成社会合力。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既属于思想理论体系的范畴,也是一种价值观念体系,为共产主义运动从思想和精神上赋予了强大的现实性和科学性,展现出深刻的价值整合与评价功能。因此,确立一种理想信仰,也就等于接受一种价值观念,并在接受过程中逐步构建起一种价值生活的参照系、形成一种行为选择与评价的价值标准。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通过共同富裕这一经济价值目标、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政治价值目标、文化强国建设这一文化价值目标等促进各类价值的整合,为社会成员确立社会主义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尺度,促使社会成员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价值观引导、统领、整合多元社会价值,自觉将国家的价值主张转化为自身强烈的思想共识。社会成员在共同价值的引导下,对内评价、整合自身行为动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有机统一。对外理性审视社会现实,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核心价值追求,使自身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有所依归和遵循,最终“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2〕41,不断夯实全体人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四)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文化

面对多元复杂的社会文化纷涌态势,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决代表人民利益,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中国实践,有力回应了诸如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破产论”“失败论”等错误思潮的冲击和挑战,引领了主流社会文化,展现出强大的真理力量。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引领社会文化的目标并非形成“价值一元论”的局面,而是通过科学甄别、精准判断以反对错误思潮,吸收采纳多元文化中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步的合理因素,最终形成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主导与多元共存”态势。马克思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3〕286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引领社会文化、抵御错误思潮侵袭的关键即在于其对于社会成员切身利益而言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说服力,以是否能有效满足社会成员发展需要、有效解决社会成员精神需求、有效引领美好生活实现作为导向,引导社会主流思想文化的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需厘清社会民众的利益诉求、洞察社会现状、透视社会思潮,以正确区分并对待不同社会文化,实现科学合理的兼容并包和正确引导。一方面,对来自内部的封建传统文化合理扬弃。对其中积极进步、符合时代发展的先进因素进行吸收借鉴,对落后腐朽的思想观念进行引导批判。另一方面,对来自外部敌对势力的渗透瓦解进行坚决抵制,及时发现并精准判断有悖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进行坚决防范和有力应对,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文化环境。

猜你喜欢
共产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
黄龙飞: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