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陕南民歌特性及当前保护与传承

2023-02-06 16:51周静
百花 2023年11期
关键词:保护传承

周静

摘 要:民歌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它是先民在生产劳动中口耳相传、不断加工而成的,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南民歌流传于陕南秦巴山区,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随着时代的变化,目前陕南民歌出现传唱度不高、歌曲濒临失传等问题,如何保护、传承好陕南民歌是人们一直努力的方向和探索的目标。

关键词:陕南民歌;保护;传承

民歌是民间口头流传的歌曲的总称,是广大劳动人民为表现自己的社会生活与思想感情而集体创作的,它与人们的生活、劳动具有直接的紧密的联系。一首优秀的民歌往往要经过劳动人民口头创作、集体创作、不断再创作,甚至几代人的口耳相传、加工才趋于成熟。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地大物博,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与劳动中,由于地域、语言、民族的不同,出现了数量众多、风格各异的民歌。一首民歌经过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人们的传唱加工、再创作,变得更加完善,如此不断发展,因此具有无比顽强的生命力。民歌的表现形式简明扼要、短小精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特色。民歌与一般创作歌曲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受专业作曲技法的束缚,来源于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丰富多样,独具特色。据统计,我国已有民歌30余万首。

一、陕南民歌的特性

陕南民歌属于陕西省秦岭以南秦巴山区的传统民俗文化,陕南地域包括汉中、安康、商洛以及关中辖区秦岭里的几个县区,歌曲也主要体现了陕南地域的传统民俗风情,其中以镇巴民歌和紫阳民歌最具代表性。紫阳民歌、镇巴民歌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陕南地区受到汉水文化、蜀文化和三国文化的影响。陕南人民憨厚、勤劳、朴实,语调平缓柔和,因此民歌旋律优美动听、情感细腻柔和、结构舒展流畅,给人以山清水秀小江南的感觉。陕南自古有传唱民歌、山歌之风俗,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独唱、对唱、齐唱等演唱形式。在演唱风格上,陕南民歌多用真声、高腔和平腔演唱,给人委婉细腻的清新之感。陕南民歌还常用上下滑音及小颤音相结合的演唱技巧,给歌曲增添了几分悠扬和俏皮的情绪。歌手因为嗓音条件的不同,在演繹歌曲时都会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不同的风格,大部分高腔歌手会选择“山歌号子”或“山歌调子”的曲目,凸显了歌手声音清脆明亮的特点,具有较强的穿透力,仿佛置身深山密林、沟壑山谷,悠扬的回声会令听者心旷神怡,令演唱者自我陶醉。由于陕南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以及语言等诸多因素的差异,陕南民歌种类繁多,内容丰富,风格各异,是长期以来当地人民对于情感理解和民俗风格的艺术反映。汉中地区比较常见的有通山歌,它属于山歌的一种,多数在山上放牛、打柴、割草等劳作中用高腔或平腔演唱。唱词无固定形式,演唱者可根据环境和对象,有感而发,即兴而歌。锣鼓草也属山歌中的劳动类歌曲,主要用于群体在田间地头薅草时鼓舞士气,调动情绪。酒歌也是陕南民歌中的经典歌曲,是人们在喝酒祝酒时演唱的一种歌曲题材。中国有着深厚的酒文化,自然就少不了酒歌,酒歌表达了对宾客的欢迎和祝福,比如《巴山酒歌》,唱起来铿锵有力。在陕南民歌中,情歌是趣味性最强的一种,唱词诙谐、幽默,如《郎在对门唱山歌》趣味性极强,能很好地调节现场气氛。

陕南民歌常用的演唱技巧有“上扬、下滑音”,尤其用于演唱小调类民歌中。这种滑音大多数并非有意为之,完全是一种自然的旋律流向。滑音的使用,是根据当地人日常生活的语调习惯形成的。陕南人受地域影响,说话语气柔和,常有上扬、下滑的声调,所以歌手在演唱中受上扬、下滑语气的支配,就会出现很多自然上扬和下滑音,特别是在民歌的尾句拖腔的下滑音,使得歌曲更富有特色,如南郑民歌《十爱》。陕南民歌多是在乐句末尾出现下滑音,这种自然滑音,会让人听着有一种水的流动感,十分符合陕南语音语气的动态意境,与山水风物融为一体。

随着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陕南也涌现出一些优秀的新编陕南民歌。比如《雀儿歌》,这是一首由原生态陕南民歌改编的新民歌,最初由略阳文化馆干部白玉洁老师录记,后由汉中本土词作者潘晓春老师、曲作者周汉真老师再度创作改编完成。改编后的作品保留了作品的原汁原味,同时作者也对副歌部分旋律进行了扩张和创新,更能展现作品在演唱时的歌唱技巧。歌曲展现了陕南自然风情和乡村风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变化,极具汉中地区地域特色,人们很容易识别出歌曲的产地及风俗习惯。

二、陕南民歌的保护与传承

(一)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原生态陕南民歌已失去了生存环境和创作环境,那种处处有歌声的景象已不复存在,人们只能通过舞台的形式进行艺术化展示。年轻人更喜欢听一些节奏感强的流行歌曲。原生态民歌就像一件老物件慢慢被人们搁置起来,失去了受众和传播的途径。一首好的作品要想被大家认可,必须能让人耳目一新,与时俱进,既不能丢失原作品的元素,又要与现代音乐巧妙结合。为了适应时代发展进程中群众文艺生活的需要,人们要创编以地方元素为基础的民歌,对民歌进行搜集、整理、改编、加工,同时学习和梳理民歌的传统唱法。当然新民歌的创作需要几代人的传承和创新,无论是歌者还是创作者,最重要的是储备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了解陕南的风俗人情文化、深入学习陕南的地方语言特色,还要有大胆创新再创作的想法,在创作的道路上始终保持一颗初心,保持一颗热爱民歌的心。陕南民歌是陕西文化的活化石,是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是展示各自风土人情和人文历史的百科全书,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关心,同时也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地传唱和传承。

(二)保护与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优秀的作品来自广大人民,基层文化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做好地方民歌的搜集、挖掘、整理工作,形成文字性或者影像性资料,做到系统详细,井井有条。对搜集、挖掘、整理的原生态民歌进行再创新、加工,让它们焕发新的生命力,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寻找它们新的传播途径。在保护与传承的道路上要培养地方民歌传承人,注重提升传唱人的素养,多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与展示的平台,这样传承人、传唱人才能与时俱进,不被时代淘汰。群文干部要利用好文化阵地,通过文化进景区、进学校、进社区、进场矿等方式对地方民歌进行传唱、推广、宣传,强化全民参与意识,形成广泛的参与态势。文化工作者平时要多下苦功,多练真功,更要不放弃追求,唯有发扬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能创作出流芳百代的文艺精品。保护传承地方民歌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组织领导和大力扶持,还要建立健全完善的保护机制;需要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共同做好保护传承工作。

(汉中市南郑区文化馆)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江西武宁打鼓歌保护和传承的路径探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