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外宣翻译中的国家形象构建研究
——以冬奥会宣传读物《北京的长城》为例

2023-02-07 12:11王红丹刘凇含蒋鑫宇郭铭航张航菲
东北亚外语论坛 2023年9期
关键词:长城译文国家

王红丹 刘凇含 蒋鑫宇 郭铭航 张航菲 程 刚

东北师范大学 长 春 130024 中 国

一、引言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外宣翻译在国家形象的构建和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研究以Eugene Nida提出的文化负载词分类为理论基础,以冬奥会宣传读物《北京的长城》中英版本为语料来源,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进行研究,并从建筑、政治、经济、生态、文化等五个方面,探讨外宣翻译如何促进国家形象的构建和传播。

二、文献综述

1.文化负载词研究

文化负载词指在一个特定文化中具有特定意义的词汇(吴珍妮,2022),承载着该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信仰、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审美标准等方面的文化内涵,一般可划分为五类,即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Nida,1993)。具体而言,“生态文化负载词是指与自然生态相关的环境地貌、自然气候和动植物等方面的词汇;物质文化负载词则更强调与人类社会生活相关的事物……;社会文化负载词涉及政治制度和风俗习俗等方面;宗教文化负载词涵盖宗教信仰、神话传说和价值体系等;语言文化负载词……则表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古语词汇和诗歌格律等”(高文成 吴超异,2021:43)。

在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方面,国内学者主要从理论视角、文本类型和翻译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比如高文成、吴超异(2021)将体认语言学汉语成语英译的三层次观应用于《离骚》霍克思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既是体认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有益尝试,也拓宽了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的视野,同时有益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2.外宣翻译研究

综观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很少有国外学者专门从事中国外宣翻译研究。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以实践经验总结为主的研究;外宣翻译的多视角研究;外宣翻译本体及外宣翻译理论体系建构研究;从国家形象建构层面开展的研究。比如杨年芬(2018)运用翻译叙事理论的四个框架策略,分析四种类别的文化翻译,构建“形”“意”兼具的译文,实现旅游文化外宣翻译的交际目的,在世界范围内构建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这一独特的中国民俗形象。

3.国家形象研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我国关于国家形象的研究基本处于无意识的自发阶段,仅有少数文献提到国家形象的观点;九十年代后,中国学术界开始对“国家形象”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和探索。国内对国家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传播学视角、政治视角和文化视角。其中,在对中国典籍翻译与国家形象构建的研究中,苏小强指出“归化与异化是典籍翻译的基本方向性选择,只有在确定基本的方向之后,才能在典籍翻译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开拓出典籍翻译的新世界”(苏小强,2022:52)。

三、国家形象的构建与传播

《北京的长城》是冬奥会的宣传读物,也是具有科普性质的长城文化读本,包含大量文化负载词。为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理解中国长城文化,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运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在译文质量和文化传播效果中占据重要地位。本研究筛选了《北京的长城》中较为典型的文化负载词,包括生态、物质、社会、宗教和语言等五类,体现出建筑、政治、经济、生态、文化等五种国家形象。下面将从国家形象构建与传播的角度分析翻译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1.独具匠心、因势利导的建筑形象

古往今来,能工巧匠创造的建筑艺术之美,在文明的不断演进中产生并升华为对人类发展的持续影响。万里长城作为世界的伟大杰作之一,体现出独具匠心、因势利导的中国建筑形象,主要通过生态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体现。

例1:箭扣长城

译文:Jiankou(meaning “Arrow Knock“)section of the Great Wall

“箭扣”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这段长城位于北京怀柔区,形状似一张弓搭着一支蓄势待发的箭。译文采取音译加注释的方式,“Arrow Knock”中的“Arrow”为直译,而“Knock”强调建筑空间结构上紧挨着的状态,并非敲打的动作。类似情况另如“北京结”译作“Beijing Node section of the Great Wall”“北京结”是“箭扣长城”的一部分,处于极为罕见的位置,即三边重镇汇聚之所、内外长城分界之枢。将“结”直译为“node”,便于理解,且鲜明体现了这部分长城作为节点的重要建筑意义。

2.协和万邦、济恤安宁的政治形象

长城这座浩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屹立于风云诡谲的时代变换中。长城内外的文化在冲突中相互吸收、相互融合,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社会文化负载词体现了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原国家为了稳定边境,力求止战,和平共赢。

例2:怀柔政策

译文:a policy of control through conciliation

“怀柔政策”和战争手段相对应,是用温和的政治手段结纳其他民族或国家。“怀柔”出自《中庸》的“怀诸侯也,柔远人也”“怀”为“招揽、笼络”“柔”为“安慰、安抚”。译文中“conciliation”有“抚慰、安慰”的意思,因为目的语中缺失相关文化背景,故采用归化法,体现中原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厚待和结纳,以避免战争的爆发。这也是历朝历代封建社会国家在笼络一些少数民族和优秀人才时常用的方式。

3.产业多样、经济兴旺的经济形象

经济形象是国家形象的基础。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提升了高质量发展的空间。从物质文化负载词可以看出,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交流,推动了人际交往,丰富了社会生活。

例3:菜篮子、米袋子

译文:an essential producer of rice and vegetable

“米袋子”主要是粮食,“菜篮子”是粮食以外的其他产品,如蔬菜。我国粮食库存保持高位,米面油加工和应急保供能力持续增强,田头产量足、库里储备足、市场货品足。果蔬肉蛋奶鱼等也供应充足,完全满足居民消费需求。译文采用意译法,把“菜篮子、米袋子”译为“producer”,将其内涵意义“供应”直接体现出来。

4.绿色文明、持续发展的生态形象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哲学思想体系。长城能够完美地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合为一体,衍生出多元文明,彰显了古代哲学思想对于长城修建的深远影响,主要体现为宗教文化负载词的使用。

例4: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译文:Respecting the unity of Man and Nature and following Nature’s course

“天”作为体现中国哲学的文化负载词,含义丰富,包括主宰之天、义理之天(如“良知即是天理”)、自然之天(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揭示了人生于自然、返朴自然的哲理,“天”即指自然,译为“Nature”。“合一”指在“主宰之天”的约束和赏罚下,人顺从于天理,所以将“Respecting”放在“天”与“人”相通、人”顺从“天”之前。“天人合一”是一个复杂概念,是传统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翻译有利于中国哲学文化的传播和“人与自然融合”的哲学形象构建。

5.底蕴深厚、薪火相传的文化形象

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长城文化的意义在于,我们不仅有一个物质的长城,而且也形成了精神的长城,那就是自立、自卫、自强、自信、团结统一。语言文化负载词体现了以长城精神为核心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例5:众志成城

译文:being as united as the impregnable Great Wall

“众志成城”这一语言文化负载词,原义是齐心协力,就像城墙一样牢固,比喻众人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译文采用增译法,增加“impregnable”,将原文中隐含的长城坚不可摧之意显化,把团结的程度和长城的坚固进行类比,体现了长城坚如磐石,两千年屹立不倒,弘扬了长城文化。

四、结语

《北京的长城》双语宣传读本将奥运精神与长城文化相结合,向世界展现了北京作为“双奥之城”的魅力,同时构建了中国形象,传播了中国文化。研究发现,由于文化负载词的内涵不同,即使类别相同却也译法各异,所以各种翻译方法的灵活运用有助于国家形象的构建,如增译、意译、音译加注释、归化等。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首先需要明确其内涵,然后在译入语文化中寻找是否有对应的文化内容,以便采用恰当的、能够联系源语和目的语的译法,构建起跨文化的桥梁,深化译入语读者对于中国外宣材料和中华文化的理解。

猜你喜欢
长城译文国家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下)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上)
译文摘要
守护长城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I Like Thinking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