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新思路的探讨 *

2023-02-13 02:05董诚明纪宝玉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24期
关键词:药用植物山药中医药

乔 璐 王 磊 董诚明 纪宝玉 时 博

(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药用植物栽培学作为中药专业的核心课程,不但注重对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中药学学生前期所学课程如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生态学、药用植物生理学、中药学、药用植物资源学、化学、物理等的综合实践运用。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学生总是把药用植物栽培与农作物栽培相联系,从农作物的角度看待药用植物栽培,缺乏中药思维模式。这给后期课程中的中药道地性、环境与药材中有效成分关系等方面的学习增加难度,无法彰显中药专业的特色,造成认识和知识的局限。

作为药用植物栽培学的任课教师,作者就出现的问题提出个人见解,同时从加强教师自身修养建设及彰显专业课程特点、突出中医药思维特色、培养中医思维综合运用能力3 个方面[1],以中药学专业的必修课程药用植物栽培学为例,阐述中药思维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组织模式[2]。

1 引导研读中医药著作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而中医药经典著作则是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具体体现,是古代中医药学的宝贵遗产,如《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神农本草经》《唐本草》《本草纲目》等[3]。在课程的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重视对中医药经典著作的学习,并逐渐养成研读经典著作的习惯,以便中医药思维的形成,准确把握中医药理论的精髓。如在讲解中药轮作重茬问题时,以河南道地药材怀地黄为例。

我国地黄的栽培历史悠久,已经有1000多年,在明朝就有相关记载。宋代《图经本草》中记载地黄“种之甚易,根入土即生”“古称种地黄宜黄土,今不然”[4]。《本草纲目》记载:“大宜肥壤虚地,则根大而多汁。其法以苇席围编如车轮,径丈余……比下坛径减一尺……至春秋分时,自上层取之,根皆长大而不断折,不被斸伤故也”[5]。明代《本草乘雅半偈》中首先提到了种植地黄重茬的问题,“种植之后,其土便苦,次年止可种牛膝。再二年,可种山药。足十年,土味转甜,始可复种地黄。否则味苦形瘦,不堪药也”[6],说明在当时人们就已掌握地黄的栽培方式以及品种选育,同时发现了地黄的连作障碍及应对方法。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现阶段对于地黄连作障碍,主要是从化感物质和微生物等微观视角、机制进行研究[7-9]。古人已提出“种植之后,其土便苦,足十年,土味转甜”,我们运用现代科技去找出这个让土壤“变苦”的成分,解释“变苦”的原理。依托中医药古籍著作的研究,站在先人的臂膀上,结合现代技术解决地黄连作的关键技术问题,这是我们解决地黄连作障碍的思路之一。

2 从经典古籍中找线索

战国时期《晏子使楚》中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7]。在教材第二章第二节影响药用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因子中,可重点对学生阐述同一个品种的植物在不同的环境中,由于土壤质地,温度、湿度以及光等环境因子的差异性,引起植物品种及成分的差异性。又则《晋书·石勒别传》记载“初勒家园中生人参,葩茂甚盛”[10]。查石勒为西晋时后赵主,上党武乡羯胡族人;上党是古时人参产地,今山西省长治县。石勒将野生人参变人工移植栽培,据此可考,古人已掌握了仿野生栽培的方法。我国人参栽培可追溯至西晋末年,距今至少有1660 年以上的历史。南宋谢翱写的《效孟郊体》一诗中言:“移参窗北地,经岁日不至。悠悠荒郊云,背植足阴气。新雨养陈根,乃复佐药饵。天涯葵藿心,怜尔独种参”,描述了为适应人参的生态习性,栽人参时要“移参窗北地”“背植足阴气”[11],充分说明在南宋时我国栽培人参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充分运用了植物生理特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人工栽培三七最确切的文字记载始见于清道光年间,云南巡抚吴其浚所著《植物名实图考》一书记载:“三七茎叶,畏日恶雨,土司利之,亦勤栽培……盖皆种生,非野卉也”[12]。可引导学生思考人参野生变家种与第七章药用植物引种驯化与野生抚育中学习的方法是否一致,有哪些技术是我们要传承的、哪些技术是我们要改进的。

3 采用案例式带入教学法加深实践理解

案例式的带入教学方式,对学生认知度和理解程度的影响远远大于纯理论教学;通过实例教学,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第三章土壤制度的学习中,土壤质地、土壤理化性质的概念常显得枯燥无味,但却是必须掌握的。土壤作为药用植物的种植媒介,其原生矿物的形成,不同质地的划分,每种质地的特点及形成的土壤类型,对于植物生长、药材中有效成分的累积都是有差异性影响的,学生常常学了就忘,甚至下课就“还给”老师。以河南道地药材怀山药为案例,垆土铁棍山药除有铁棍山药的基本特点外,最大的特点是长的弯曲,硬度更高,口感更“干、面、香”,药性价值最高。沙土铁棍山药除有铁棍山药基本特点外,最大的特点是粗细均匀,细且长,通常直径1~3 cm,硬度够,口感“干、甜、面、香”,但药性价值比垆土地铁棍山药稍弱。同在怀庆府种植,相同的气温、降雨量、湿度,只因为土壤的质地不同,药用价值就略有不同,口感差别较大。造成这种差异性的原因在哪里?带着问题阐述土壤的构成、质地的划分及特点。黏土质地黏重,耕性差,土粒之间孔隙少,通气透水性差,既不耐旱也不耐涝,但其保水保肥力强,养分不易流失,养分含量较砂土丰富,有机质分解慢,腐殖质易积累[2],因此生长出的怀山药口感“干、面”。沙土的有机质含量少,土质瘠薄,水分不足,但耕性好,热潮,通透性强,因此生长出的山药粗细均匀、细长;又因为沙土保温性差,导致生长周期中昼夜温差较大,故积累的糖分较多,口感偏甜。同时,现代研究仪器测定显示,垆土铁棍山药中水分、灰分、淀粉、氨基酸、黏性多糖的占比分别为41.28%、2.05%、19.29%、7.54%、1.69%,而沙土铁棍山药中水分、灰分、淀粉、氨基酸、黏性多糖的占比分别为56.78%、2.01%、15.31%、6.34%、1.59%[13]。

通过案例式教学方式的引入,学生结合生活中所见、所闻、所尝,去感受这种“区别”。同时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科研文献的实验结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实践理解。

4 引入线上线下微课混合教学模式

在“互联网+”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模式不能满足时代的变革。混合教学模式打破现有学习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因其具有结合线上平台预习、课堂微课和传统教室授课三者的优点,迅速在不同学科教育中广泛推广[14]。比如利用中国慕课等线上学习资源,学生在线上学习之后,再通过师生线下面对面的学习交流、总结讨论,实现学习者内化知识的学习目标。通过在线网络教学平台等,教师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等不同教学环节引领学习。课前,设置预习课程案例,教师在自身专业书籍的研读中,摘取课程相关的文章文献等专业资料利用线上平台分享给学生;课中,通过例题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组内讨论、组间讨论、小组互评、成果汇报等形式检验学生线上学习效果,教师对教学内容重、难点进行释疑;课后,通过在线习题、学习指导、前沿拓展等强化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能力,利用网络进行线上教学评价,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对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改进反馈[15,16]。在课堂上就所讲授的内容,与古文献相结合,跟学生分析、探讨,相互学习,加深学习印象,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微课是将课程的重点、难点或特色内容录制为5 min左右的教学视频,主要特点是短小精悍、启发性和互动性强,能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迅速传播,给传统课堂带来新一轮的改革;近几年已成为一种较成熟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和教学模式[17]。比如将中药材目前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录成短小有趣的微视频,供大家课下讨论,形成小组问题,让学生去探讨、发现、设计并自行思考。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时间进行深层次、多维度的思考,发掘自身知识创造潜能。而且,也能在“西瓜视频”“抖音”等平台发布,扩大知识传播范围[18]。

5 增加探索性实验内容

理论教学的最大缺点是抽象,现在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农作经验,给药用植物栽培学课程的讲授带来一定困难。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记忆和模仿,而探索、交流和实践是当前较流行且有效的教学活动方式。因此,在理论授课过程中,可以增加部分动手操作内容。例如在第四章营养繁殖这一章节,可以选取扦插繁殖或分离繁殖内容,让学生自学,课下准备素材,课上进行演示和讲解,教师最后进行点评。通过这些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扦插的重点、难点和手动能力,充分融入课堂中;同时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药用植物栽培学课程的特点是实践性较强,将课堂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是本门课程的目标之一。目前现有的中药栽培课程的实验多为一些验证性实验,缺乏创新性、实践性。因此,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了解药用植物栽培技术前沿进展。比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中,通过在野外观察药用植物的形态特点和野外生存环境,调查药用植物栽培生产的各个环节,加深印象。另一方面,以河南中医药大学的药园为载体,设计探索性综合性实验,让学生查阅资料,分工合作,根据不同的实验处理结果形成实验报告,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通过学生和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

6 结语

药用植物栽培学作为一门综合实践课程,中医药思维是专业学生破解专业奥秘的钥匙[19],中医药经典古籍的研读、实践课程的全新设置、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关键。依托中华优秀的中药传统文化,在认识和诊治疾病、中药的开发和应用过程中,形成一种新的教学学习模式。

猜你喜欢
药用植物山药中医药
药用植物保育研究团队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药用植物亲缘学研究中心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治病山药 美味山药
山药记
山药提早上市栽培技术
我的“魔法山药”
药用植物资源与育种团队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