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承与创新的刺法灸法学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

2023-02-13 02:05王洪彬武淑娟李佳凝邹德辉虞跃跃崔建美张占波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24期
关键词:刺法腧穴法学

王洪彬 武淑娟 李佳凝 邹德辉 虞跃跃 崔建美 李 旗 张占波

(1.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河北 唐山 063210;2.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中医科,河北 唐山 063000)

刺法灸法学作为针灸推拿学专业学习针灸技法的主干必修课程,介绍了22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和临床应用。目前,该课程开展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1)教师采用“边讲解边操作演示”的方法进行授课,但演示过程中仅距离教师较近的学生能够看清楚操作,不利于集体教学。(2)由于涉及的技术种类较多,学生很多技术得不到充足的练习;同时由于前期经络腧穴学中的“穴位定位”掌握不牢固,多数学生只会或者只敢针刺足三里、曲池等四肢部常见腧穴。(3)课堂教学与实训时,多是针对单独某种技术的练习,而临床治疗时,多是多种优势技术组合应用[1],学生缺乏根据患者病症选择行之有效的针灸组合技术的训练。(4)针灸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如新九针技术、针刀[2]、浮针[3]、脐针、腹针[4]等。这些技术在临床广泛应用,但并没有列入教材中,应该让有余力的学生对此加以拓展学习。因此,现有的刺法灸法学教学离满足临床实践的目标还有差距。如何使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实践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华北理工大学刺法灸法学课程组进行了如下的实践与探索。

1 教学模式改革

在刺法灸法学教学中,通过集体授课、跟师学习、择优培训的三位一体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结合同伴教学法[5]的生生互动,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提升刺法灸法学课堂活力,提高教学效果。

1.1 集体授课 跟师学习 择优培训 三位一体模式在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指导下,在刺法灸法学课堂边讲解边操作演示的集体授课模式基础上,将本科生导师制与中医师带徒模式结合。学生们跟师学习,教师言传身教,学生模仿实践。学长助教以及上届与下届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和模仿,传承针灸技法。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择优培训,利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河南邵氏和甘肃郑氏针灸学术流派传承二级工作站,开展针灸技法传承与创新培训,让其学习邵氏针法、郑氏针法、至骨针法及浮针疗法等传统与新兴技术,在实训与实践过程中提高针灸技能[6]。另外,学生们在导师的带领下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锻炼了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且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中的参与度及中标率大幅提升。

1.2 同伴教学法助学在针灸技法的练习过程中,每个小组有2~3 人,互为操作者(医者)和被操作者(患者);学生互相交流针感和手下感、交流手法操作心得体会,并分别从医者和患者的角度互相提醒,校正针灸操作手法。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规范操作能力、安全意识、诊疗思维、医患沟通及反思能力[7]。同时在“分部腧穴刺法”和“近现代医家刺灸经验”章节,借鉴同伴教学法,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采用分组授课及操作演示的形式检验学习成果,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思考、合作和表达能力[8],提高其针灸技能水平。

2 师生共建共享教与学双重资源

基于学生为主体、学习为主、学习效果为目标的“三学”教学理念[9],建立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学案例库和教学小视频。教学案例库包括创新创业案例,如“头针定位线争议”“针具改良进行时”等;科研反哺教学案例,如“无可替代的艾”“腕踝针镇痛效应”等;课程思政案例,如“出针意外之漏针”“拔罐致深二度烧伤”“大美针灸入非遗”等。并依此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BL)与案例教学法(CBL),打造有温度、有活力、精彩的刺法灸法学课堂。教学小视频是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刺法灸法学技能实训针灸技术操作”微视频基础上,借鉴河南中医药大学高希言教授[10]针灸临床特色技术课程微视频制作经验,针对华北理工大学针灸推拿学专业学生的学情定制。通过前期准备、脚本撰写、音频及视频录制、后期制作等,初步完成了进针、基本行针手法、辅助行针手法等35个小视频,每个视频3~5 min。这些小视频作为学生学习针灸技术的标准化操作范本,上传至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便于课堂上大屏幕的示范,适合集体教学及课下自学。同时,视频拍摄将针灸技术与针刺部位、治疗病症有机结合,发挥刺法灸法学课程在经络腧穴学与针灸治疗学之间的桥梁作用。

收集学生们的共同智慧[11],建立6 个学习资源库,助力学生学习往届学生经验,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提高学习效率[12]。学习资源库包括:(1)学生优秀操作手法示范库。将各年级学生优秀的针灸技术操作进行视频录制并编辑加工,明确指出针灸技术操作中的闪光点,供学生们学习模仿。(2)错误操作视频集锦。收集2018—2020级针灸推拿学专业学生进行各种针灸技术练习时易犯的错误,指出错误点,并进行手法校正,让学生们引以为戒。(3)分组授课资源库。包括眼部、耳部、项部等10个部位的分部腧穴刺法,以及任作田、吴棹仙、王乐亭等16位近现代针灸医家刺灸经验的分组授课及操作演示资源,如多媒体课件、讲课视频、演示视频等,供学生们学习借鉴,培养自学能力。(4)“感受针灸推拿”活动资源库。以“感受针灸推拿”活动自2008 年开展至今的宣传海报、活动的图片和视频、活动总结等各项资源,激发学生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实践。(5)假期针灸实践诊疗案例库。目前已经收集了包括针灸治疗运动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妇科等29种疾病的101 个假期实践诊疗案例,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为亲人及患者减轻痛苦,进一步锻炼针灸技能、增强医患沟通能力,增强专业自信。(6)针灸推拿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库。收集针灸推拿学专业开展的国家级、省级及校级创新创业实验项目50余项及相关论文、奖项、专利、软件著作权等资源,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科研素养。

通过师生共建教与学双重资源,学生参与建设并共享优质资源,提升学生积极性及各种资源的利用率,实现3A 式学习,即“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方式(Anyway)、任何地点(Anywhere)”,随时随地的碎片化学习[13]。

3 过程化考核及六合一实践检验

注重过程化考核。通过“进针-行针-补泻-艾灸-拔罐”和“三棱针-耳针-头皮针-腕踝针-电针”等主要操作的阶段性考核,结合“分部腧穴刺法”“近现代医家刺灸经验”自主学习,分组授课考核、针灸技术强化训练视频考核以及期末“知识+操作”的双重考核,综合考核学生的刺法灸法知识、能力与素质。在2019 级针灸推拿专业开展刺法灸法学过程化考核,结果显示学生知识目标达成度评价值为0.7158,表明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了刺法灸法的基础知识;技能目标达成度评价值为0.6341,表明学生运用针灸技术的能力有待加强;素质目标达成度评价值为0.7968,表明学生基本能够执行规范的医疗行为[14],具备一定的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医患沟通能力、互尊互学、团结协作等职业素养。

开展“六合一”实践活动。通过“感受针灸推拿”活动、假期医疗实践、针灸技能大赛、针灸见习实习等,将针灸技术与针刺部位、治疗病症有机结合,增强“腧穴-技术-疾病”一体化训练,强化针灸技术的组合应用[15]。借助华北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实验中心以及创新创业实验计划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开展医工融合特色的经络腧穴可视化、智能化探测,针具改良,针灸理疗产品和各种APP 的研发以及针法效应研究等创新实验,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及创新能力。多渠道、多角度构建基于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并重的多元化刺法灸法学课程体系,提高学生针灸操作技能、创新能力、自主学习素养,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见图1。

4 结语

综上所述,华北理工大学刺法灸法学课程组以“三学”、OBE 理念为指导,开展多角度改革,应用“集体授课、跟师学习、择优培训”三位一体模式结合同伴教学法,共建共享优质资源,加强过程化考核和实践检验,既解决了刺法灸法学以往教学体系的四大不足,又提高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真程度和参与度,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拔高培养,为培养基层针灸人才和高端针灸人才奠定基础[16]。

猜你喜欢
刺法腧穴法学
“四冲穴”阴中隐阳刺法联合止痫汤治疗癫痫的疗效分析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针刀松解颈周腧穴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疫情背景下基于QQ+超星学习通“刺法灸法学”在线教学体会——以“耳针法”章节为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中医针灸腧穴与泰医按摩穴的比较初探
法学
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偏瘫肢体痉挛状态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