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线上+线下”混合教育模式研究

2023-02-14 04:46张倩周海平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线上+线下大学英语教学三全育人

张倩 周海平

摘要:在落实“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背景下,依托“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做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探索,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育人作用,将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充分结合起来。文章在分析“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中应用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基于理论分析和调查问卷结果,探讨如何发掘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把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构建和实践大学英语思想政治教育“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旨在将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深度融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英语知识相融合,为英语课程思政研究、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三全育人”;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1-0122-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度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三全育人’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线上+线下’混合教育模式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GJJG644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通识教育课程,具有量大面广的显著特点,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需要理解“课程思政”的核心内涵,运用线上、线下资源和多媒体信息技术,种好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田”,推动形成高校“全员、全面、全程”的“三全育人”新格局。

本文以河北工程技术学院为例,分析当前大学英语在课程思政教学方面的不足,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要素,创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推动课程思政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实施,促进学生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用英语向外国友人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从总体上来说,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的具体实践。要种好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田”确实不易。

(一)学生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现状

鉴于河北工程技术学院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课题组邀请了该校软件学院2020级4个班级共165名同学进行了有关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问卷调查。在第一部分关于食物的9种常见小吃中,最高答对6个,只有3人,占1.81%。答对5个的有11人,约占6.67%。绝大多数学生只答对了1个或2个,分别占42.93%、45.78%。16人是空白卷,占9.84%。第二部分是关于5种常见菜谱,只有19人正确回答了1个,占11.51%。第三部分要求学生用英语介绍端午节,只有42名同学能正确写出端午节名称,其中只有31名同学能用略显苍白的英语介绍端午节习俗。最后一部分要求用英语介绍中国的名胜古迹,有效问卷答案只有36份,占21.81%。

研究数据表明,大多数学生不能用英语清晰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总之,学生明显缺乏母语文化知识,用英语讲解母语文化的能力更是不足,这一现状令人担忧。

(二)大学英语教师现状

对于英语教师来说,具备高超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系基本要求,教学中,不仅应该做好知识的传授,也应该主动承担起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传递正确思想道德理念的重任。然而,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局限于教材,教学手段因循守旧,只注重传授知识,却忽略思想文化引领,未能很好地在英语课堂中融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等思政元素,难以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基于以上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现状分析,课题组以河北工程技术学院软件学院2020级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依托河北工程技术学院超星教学平台、ismart智能外语学习平台,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实践,为英语课程思政研究、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参考,为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提供借鉴。

(一)深挖思政素材,推动网络平台载体发展

思政元素是推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有力抓手,开发利用好思政元素能有效树立学科的德育理念,提升思政育人的效果,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1]。挖掘思政元素要立足于课本内容,课题组成员针对教授的课程,立足单元内容深度挖掘思政元素,让课程思政教学有据可循,有章可依。

依托《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基础目标·上册)六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每单元思政元素总结如下。第一单元主题是谈论大学生活,思政元素为大学生活是人生新篇章、新起点;适应大学生活,树立新目标,融入大学生活。育人效果为培养学生积极向上、斗志昂扬的良好精神面貌,开启人生新航程;正确处理好学业和社团活动关系,实现全面发展。第二单元主题是谈论大学教育,思政元素為成功者具备的品质:独立思考,不依附,不盲从。育人效果为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理想思辨能力;追溯学校的发展历程,增强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第三单元主题是培养目标感,思政元素为收集目标明确的励志名人名言;讲述身边克服困难的励志故事。育人效果为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坚定意志品格;强化坚强勇敢、不怕困难、敢于实践的精神。第四单元主题是独立生活,思政元素为欣赏自立自强名句;分享阅读对自己的影响、启迪。育人效果为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读好书、好读书;学会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第五单元主题为社交,思政元素为播放英文歌曲《友谊地久天长》;社交让人幸福感满满;礼乐文化为中国成为“礼仪之邦”奠定重要基础。育人效果为让学生珍惜友谊,与人为善;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增强文化自信。第六单元主题为志愿服务。思政元素为抗疫中坚强不屈、克服困难的志愿者;学生讲述自己的志愿者服务经历。育人效果为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感受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效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互联网技术在高校被广泛应用,并逐渐在教学中占有较大比重[2]。特别是在近年来疫情防控中,为了保障停课不停学的顺利开展,网络直播平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量网络教学平台纷纷涌现,比如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云班课、智慧树、大学生慕课、与客体等教学平台。结合河北工程技术学院实际,最终该校大学英语教学选定以超星网络教育平台为主,ismart智能外语教学平台为辅的“互联网+教学”模式,推进线上、线下协同育人,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领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针对以上教学思想元素挖掘点,大学英语I课程教学根据每单元的主题和中心思想,依托CGTN网站资源、网络公开课平台、Ted讲座视频、微课视频资料、英文课外读本《中国好故事》等搭建资源平台,既立足中国文化又紧贴时代前沿,丰富学生英语知识的同时,又加强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思政教学效果

建构主义为混合式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国外混合教学研究开始于2000年,2006年Graham等学者开始将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教学视作一种教学新常态。2013年外国学者开始以混合教学模式对学习者开展道德修养教育的理论研究,如Kerri-Lee等人提出了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并重的混合教学理论模式。我国混合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2004至2015年,随着MOOC、个性化学习、新媒体的发展,混合教学研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如基于“云班课”“微信”的混合教学研究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2016年,在习近平总书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重要论述的引领下,国内很多学者开始在理论层面尝试构建课程思政混合教学模式[3]。如曹进等人提出了外语课程思政混合教学理论模式;岳曼曼等人提出混合教学与思想政治教学在教育理念、目标、环境等宏观层面上是一致的,并提出了英语课程中混合思想政治教学的理论路径。回顾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尽管混合教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在课程思政这一新型教育理念方面,尤其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方面,如何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发挥混合教学模式的育人作用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值得深入研究探讨。

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应是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具有较高品德修养、综合素质,即学生在不断的引领、培育和熏陶下可以养成一双慧眼和一颗智心,将德育教育与日常生活、学习和实践有机融合,无缝衔接,并能主动进行自我调节、自我完善,从而真正达到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为了实现思政育人目标转化,本课题组提出了以思政元素为抓手的“三位一体”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和实践体系,强调思政元素的开发、利用及其在育人过程中的教育作用。通过教学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育人阵地,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反思和不断实践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塑慧眼,育智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新形势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创新开展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注重转变教师角色,做学生活动的设计者、学情的诊断者、学习效果的评估者。课前在平台发布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学习,课上进行任务完成情况评价与重难点分析,课后及时复习整理、归纳反馈。为了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有更深入的理解,本课程组在大学英语教程中采用BOPPPS教学模型,以有效教学为终极目标。以形成有效的教学互动和反思的闭环反馈模式,不断完善教学设计,提升教学质量。利用先进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内容和课堂活动,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笔者以大学英语I第四单元课文self-reliance为例,简单阐述课程设计。

1.新课导入

设计新课导入环节的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此篇文章的主题是作者在阅读了爱默生《论自立》这部著作后对其认知世界、认知自我产生的深远影响。课前在学习通发布爱默生生平简介视频,阅读《论自立》文章节选,并让学生思考自己最喜欢的著作对自己产生的影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使学生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体会自立自强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2.教学目标

新课导入后,向学生阐述本课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本次课程知识目标为理解文章段落大意,能力目标为提升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思政目标为引导学会独立生活,独立思考,不依附,不盲从,自立自强。

3.前测

前测目的是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通过将核心词汇设置成问题的形式,快速了解学生的知识盲区和对教学内容的了解深度。

4.参与式学习

学生讨论自己最喜欢的一部书籍和对自己产生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以提问的形式加深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篇章结构分析总结。在学习通发布主题讨论,探讨文章核心,让学生懂得学习的不仅仅是一门语言,更要学习语言背后所蕴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5.巩固提升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关键词复述文章内容,概括文章大意。学习文章写作结构,在阅读中灵活运用略读、扫读阅读技巧。

6.后测反馈

后测内容则在课后发布在超星平台中。测试题既有基于文章内容理解的5道阅读理解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深度。又有对“自立”这一主题更深入的探索,为本单元的话题写作“自立的重要性”奠定良好基础。

(三)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评价方法是总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其中,总结性评价包括写作(20分)、选词填空(20分)、段落匹配(20分)、阅读理解(20分)、英译汉(10分)、汉译英(10分)六大基本题型,阅读理解、汉译英、写作均可突出课程思政内容,把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内容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因为混合式教学模式更注重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自主学习,因此应更应重视过程评价。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课堂讨论、项目合作、小组汇报、角色扮演等多種活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团结合作,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潜移默化地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目标。

课前线上平台评价,课中教师/小组/平台相互打分,实时互评,课后平台/教师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及时反馈和评价。整个过程充分体现大学英语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在锻炼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推进人文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实现大学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和思政化[4]。

课程思政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在高校人才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大学英语作为一门范围较广、参与人数众多的公共基础课,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就是落实“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任务的重要渠道。在“三全育人”背景下,构建和实践大学英语思想政治教育“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和实施,培养有责任、有担当、有家国情怀的跨文化交际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爱菊.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案例探究[J].英语广场,2022(15):110-113.

[2] 甄伟锋,张瀛.我国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文献分析[J].红河学院学报,2022,20(5):122-126.

[3] 蒋婷婷.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模式建构[J].丽水学院学报,2019,41(6):121-124.

[4] 蔡金秋,丁爱群.“新文科”视阈下英国文学史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1(9):59-61.

作者简介 张倩,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周海平,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猜你喜欢
线上+线下大学英语教学三全育人
中级财务会计“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大学英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探析
基于微信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
基于网络资源的“线上+线下”双向互动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
翻转课堂在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应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思考
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