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反欺凌服务平台建设现状与优化研究

2023-02-17 02:17王世萍李钟妍吕西萍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2期
关键词:校园欺凌优化路径现状分析

王世萍 李钟妍 吕西萍

摘 要:反校园欺凌工作的开展在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过程中起着显著作用,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完整的工作平台和系统,因此建立完整的反欺凌平台、形成规范的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通过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访谈调查以及统计分析的方法,对青少年校园欺凌发生原因、现状、解决方式进行研究,对以往反校园欺凌过程中存在的短板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提出从校园欺凌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三个阶段及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四个方面,来搭建完整的反校园欺凌“一站式流动服务平台”,意义在于推动反欺凌工作开展的体系性建设,从多元的角度构建完整的工作系统,同时为解决校园欺凌问题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不断优化现有的平台和工作模式,全面提升反欺凌工作水平。

关键词:一站式流动服务平台;校园欺凌;现状分析;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2.029

0 引言

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更是民族的未来,而其又正处于儿童转变成人角色的过渡时期。研究发现,校园欺凌的主要对象为青少年。而青少年因其年龄尚小,在认知上、心智上等诸多方面还不够成熟,以至于屡屡发生校园欺凌。教育是国之大计,校园本应是除了家庭以外充满欢声笑语的第二个大家庭。但是当前校园欺凌的现象愈发普遍,成了青少年健康成长道路上的一大阻碍,让部分孩子失去了和谐愉快的校园氛围,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长远的、深刻的、持续的甚至是不可修复的、终生的,同时也严重影响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就目前反校园欺凌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平台和体系,在国内传统反欺凌工作中,往往只侧重于从学校方面出发对校园欺凌行为进行干预,然而就问题的实际解决而言,单从某一方面入手总体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对照以往反校园欺凌工作的短板和不足,进一步完善相关反欺工作十分必要。本文提出从校园欺凌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三个阶段及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四个方面,来搭建完整的反校园欺凌“一站式流动服务平台”。文章分为调研设计与实施、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原因、优化路径五章,就反欺凌一站式流动服务平台建设现状与优化研究展开论述。

1 调研设计与实施

1.1 调研对象

于2021年7月,在湖北省咸宁市进行调研。主要调研对象为咸宁市咸安区马桥镇马桥中学、咸宁市咸安区人民法庭、咸宁市咸安区团委等多个单位的工作人员及学生,咸宁市咸安区主要街道和马桥镇以及大冶市的向阳社区、马叫社区、五里堤社区的居民。针对上述调研对象,共发放问卷1500份,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1462份,问卷有效率为97.5%。

1.2 调研方法

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了解情况。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对校园欺凌的认识、对于反欺凌服务平台的了解程度、反欺凌服务平台的实际运用情况、对反欺凌服务平台未来展望等。

1.3 调研结果

将数据统计分析后得出:能够正确认识校园欺凌的占比为1183人(79%);316人(21%)对现有反欺凌服务平台有初步了解、1184(79%)人不了解反欺凌服务平台;265人(18%)在生活中使用过现有的反欺凌服务平台;1389人(93%)希望能建立完整的反欺凌服务平台。由此可见,反欺凌服务平台的影响力及现实使用率偏低,应当对现有的服务平台仔细分析后提出优化路径,根据调研对象关切的重点问题、重点情况,从现状痛点切入,进行干预策略的研究。

2 反校园欺凌工作服务平台的现状

根据文献资料查阅及社会实践的结果来看,国内外针对校园欺凌的问题都采取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不同国家采取的措施也有所不同,一般都包括了颁布法律法规、出台相关政策、反欺凌知识宣传和开设课程等方式。国内外在开展一系列反校园欺凌的工作中,逐渐形成了平台化的倾向。

2.1 反校园欺凌服务平台搭建方式

从国外来看,主要从三方面来进行的:

(1) 以学校为基础的整体干预策略, 该策略主要在挪威和英国实施,要求全部师生和校长必须参与其中。

(2) 以学生个体为基础的干预策略,个体干预主要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攻击性行为的危害,由此增强个体控制能力。

(3) 针对同伴团体的干预策略,这种策略注重改变同伴关系,形成良好的同伴互动。

在国内,主要是颁布相应政策和学校方面开展具体工作来搭建的。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随之反校园欺凌工作也在进一步完善。国家层面陆续出台了《关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等有关政策。就目前我国的实际反校园欺凌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反校园欺凌工作开展的主力是学校。

2.2 反校园欺凌服务平台服务建设

反校园欺凌工作平台的建设应当是全面的完整的。反校园欺凌工作的开展中有时上一步工作不能顺利进行到下一步,比如国内外都有针对反校园欺凌的法律法规,比如日本的《校园欺凌预防对策推进法》和中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其中对于反校园欺凌都做了较为全面的规定,但是由于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导致法律法规的作用不能最大程度发挥。

2.3 反校园欺凌服务平台数量

反校园欺凌服务平台与每个国家校园欺凌的实际情况、出台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等因素息息相关,根据调研结果来看,目前国内有“反校园欺凌网”,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反校园欺凌服务平台。

3 存在问题分析

调研显示,相较于近几年发展较快的反欺诈平台,我国在反欺凌平台建设上没有具体落地已实施的平台。但目前山东师范大学已开设了“中国反校园欺凌网”,开设了校园欺凌及干预措施、校园欺凌案例、反校园欺凌图书与网站等板块对其进行研究和探索。同时,在“陕西省首届儿童保护高峰论坛”上,安康市高新中学宣布成立“校园反霸凌中心”,这也是全国首家校园反霸凌中心。基于以上研究发现,我国虽逐渐重视校园欺凌事件,但是平台建设尚不成熟,仍存在诸多问题,正处于急于创新和发展的阶段。

3.1 体系不完善,定位不清晰

英国社交软件Instagram 这款工具采用人工智能的识别技术,将在用户发布不当评论时进行提醒。例如,如果用户输入评论“你真是又难看又愚蠢”,发布时就会出现提示“你确定要发送这句话吗?(点击此处了解更多)”。如果用户点击“了解更多”,就会出现一条系统通知:“呼吁人们对那些可能造成网络欺凌的评论慎重。”同时,还开发了一款名为“限制”(Restrict)的附加工具,旨在帮助青少年过滤侮辱性言论,而无需屏蔽他人。相较于国外,我国在欺凌平台建设上体系不够完善。针对欺凌问题,多数人错误界定为儿童之间言语肢体之间的小打小闹,教师和家长便多采取语言沟通交流解决,无法正确认识欺凌。同时,也因为我国缺乏正规的反欺凌平台,所以未能有效抑制校园欺凌的再次发生 。

3.2 内容传统,缺少新机制

基于人们对校园欺凌的看法、社会的关注度等,现阶段我国已有的平台建设内容较为传统,多以学校开展的反欺凌主题班会、安全知识讲座以及少量欺凌主题绘本为主,且宣传内容大多流于形式,信息更新缓慢,甚至存在信息老化甚至建而不用的现象。

3.3 智慧化程度低

我国目前虽已借助互联网网站、电影影视等技术形式,但对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短视频等技术尚未有效运用于反欺凌中来,体现出我国在反欺凌平台建设上智慧化程度低。在满足反欺凌对象受众群体上,资源信息十分匮乏有限。多以线下主题班会的形式展开,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不能很好地强化青少年主体认知。

4 问题产生的原因

如今的校园欺凌呈现多样性、隐蔽性和网络化三大特征,校园欺凌逐渐复杂起来,因此对于干预欺凌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首先,不少老师、家长和青少年,还不能正确认识校园欺凌的形式多样化,错误以为某些行为不属于校园欺凌,比如校园欺凌实施者将被欺凌者的个人信息发布到网上,进行网络暴力。这属于形式新颖的校园欺凌,若造成严重后果的就涉及法律问题。在校园内开展的反欺凌工作与家庭内的教育存在部分脱节、校园欺凌的三个阶段不能很好地连接起来,最终导致了反欺凌工作体系不完善,定位不清晰。其次,我国教育的中心是在传授知识上,对于校园欺凌问题的关注度不够,同时缺少广为人知的创新性的反欺凌成功案例。最后,互联网之类高新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偏商业性,对反校园欺凌类似的公益性产品偏少,加上青少年对于互联网等的使用较少,所以在反欺凌工作开展时的智能化程度较低。

5 反校园欺凌平台优化路径

对于本文第三章节所指出的三点问题,本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5.1 “三阶四面”聚焦青少年

完整的工作体系和平台有助于更高效开展反校园欺凌工作。校园欺凌作为一种行为方式有行为产生前、行为发生时以及行为产生后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产生的危害性也有所不同。因此,完善三个阶段的反校园欺凌工作并形成完整的干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从各个阶段出发提供精准的以下几点服务:

第一,欺凌行为产生之前,进行预防工作。开展道德讲堂、法律知识宣传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低年级的学生因为年龄幼小对于事物的是非观念不强,定期组织志愿服务团队进入校园开展道德教育相关课程,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生命观,形成“生命共生”意识。未成年人实施的校园欺凌大多是实施欺凌者造成被欺凌者一定程度的损害,但不为刑法所评价的行为,此时就无法对实施欺凌者适用刑法制裁,但是仍然属于违法行为。由于青少年法律知识的普遍性匮乏,校园欺凌的行为人很难意识到行为的违法性以及行为所导致严重结果的法律有责性;对于被欺凌者,在欺凌行为发生后不知道用法律武器及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此组织各高校法学院学生开展普法活动,宣传校园欺凌的相关法律知识,明确校园欺凌行为的恶劣性质以及清楚校园欺凌行为要承担的法律后果。心理问题也是发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因素之一,比如自尊心强和控制欲强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心理从而预防校园欺凌的发生。

第二,在校园欺凌行为发生时,及时进行干预。阻止校园欺凌的继续,最大程度减少危害,同时安排心理老师对欺凌行为人和被欺凌者双方当事人进行不同的心理疏导。对于欺凌行为人,开展心理教育让其意识到給他人带来的严重伤害,明白自身行为的恶劣性质;对于被欺凌者,提供心理安抚,帮助被欺凌者尽快走出心理阴影,重新回归正常生活。

第三,在校园欺凌发生后,进行跟踪工作。校园欺凌的发生往往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被欺凌者肉体的损伤,甚至残疾,心理上自卑,缺乏信心和勇气,形成懦弱胆怯的性格。但针对校园欺凌的帮扶活动往往会忽略这一部分,因此向被欺凌者提供心理治疗服务,进行跟踪关怀十分必要,确保被欺凌者重建对社会对家庭对身边老师同学的信任,回归到正常的生活轨迹中。

学生所接触到的是多方面的,除了学校还与家庭和社会接触,所以需要从多方面共同进行干预。

第一,社会方面。青少年作为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保护青少年的茁壮健康成长社会各界都应肩负的责任。营造良好健康的社会大环境、督促有关部门和学校进行反校园欺凌工作及时更新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等。注重引导社会公众正视校园欺凌事件,提倡防治校园欺凌人人有责的观念。

第二,从学校方面,学校是校园欺凌最常发生的地方,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反校园欺凌工作的开展。学校定期组织开展反校园欺凌的知识讲座,举办相关的趣味性的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校园欺凌。学校应在校园内实施无死角安全监督,根据本学校实际情况安装监控,如胡同、偏僻地或者监控死角区等。组织教师进行校园欺凌的培训活动,将处理校园欺凌事件的能力纳入教师考核,提高教师处理校园欺凌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建立专门的反校园欺凌的志愿者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将反校园欺凌工作常态化。

第三,从家庭方面。家校共育是近年来学校着力推动的教育方法之一,也是防治校园暴力和校园欺凌的有效手段。家长和学校应当紧密联系,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同互补、互相促进,最终实现家庭、学校教育的协调发展,引领教师、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

第四,从学生方面。青少年正处于儿童转变成人角色的过渡时期,青少年因其年龄尚小,在认知上、心智上等诸多方面还不够成熟,以至于发生屡屡发生校园欺凌。因此,提升青少年对于生命、对于校园欺凌的认识感,增强法律意识尤为重要。

5.2 内容更新,创新机制

针对校园欺凌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不断更新,比如2021年6月1日起,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施行,法律明确“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对教职员工、学生等开展防治学生欺凌的教育和培训”,并新增“网络保护”专章,禁止网络欺凌行为。对于更新的内容,首先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及时了解,再将其宣传给青少年。为校园欺凌工作注入新的指导思想和内容具有重要作用,在内容更新的同时还要注意机制的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开创新的工作方式从而适应解决新的问题。

5.3 提高平台智能化程度

在如今疫情的大背景下,几乎所有的青少年都会接触网络,2020年我国实现了网课全覆盖,线上教学在如今的学习过程中占了很大比重。青少年与网络的接触也越来越多,为校园欺凌打开了新的大门,实施校园欺凌行为的同学将被欺凌者的个人信息发布到网上,进行网络暴力。由于网络自身传播快、用户数量巨大等特点,利用网络实施欺凌行为呈上升趋势,传统的干预机制已经不能完全满足青少年校园欺凌网络化及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

充分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以广大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反校园欺凌工作,实行线上、线下双结合,在线上利用融媒体,如抖音短视频、微博、小红书等大力宣传反校园欺凌的知识,拍摄反校园欺凌主题的系列影视作品,主动吸引青少年的关注。同时利用大数据统计和分析,实时了解反校园欺凌工作开展情况,改进不足总结经验。在线下,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反校园欺凌活动,充分将道德知识、法律知识、心理知识运用其中,提高活动的科学含量。双管齐下,推动一站式流动服务平台的建设。

6 结语

在深入调研和向有關在校学生、家长、教师了解反欺凌平台情况后发现, 反欺凌平台数量少,实际使用效率较低,信息交流资源少等。 综上所述,反欺凌平台难以产生落地建设的首要原因在于人们对于欺凌界定不清晰,重视程度不够高。我国应重视青少年反欺凌一站式流动服务平台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明确青少年的用户需求, 强化用户认知, 通过整合技术资源, 扩展智慧服务内容, 并在伦理规约的规范下保障平台科学有序地运作, 打造出服务智慧、 内容个性、 特色发展、 内涵发展的高质青少年反欺凌一站式流动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戴兴华,张红永,雷帅,等.校园欺凌及防治机制建设[J].亚太教育,2022,(10):2224.

[2]乔东平,文娜.国内外校园欺凌研究综述:概念、成因与干预[J].社会建设,2018,5(03):515+64.

[3]徐艳平.未成年人校园欺凌行为法律规制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2(03):117119.

[4]龙兴云.中小学校园欺凌的危害及其防治策略[J].法制博览,2022,(19):160162.

[5]张嘉琦,祖彤,马亚楠,等.校园欺凌预防对策[J].法制博览,2021,(21):2526.

猜你喜欢
校园欺凌优化路径现状分析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运用激励理论开展企业管理面临的困境分析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