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人文交流中的小学远程教学共建共享课程实践

2023-02-24 15:28宿强罗丝佳
教育科学论坛 2023年1期
关键词:双语人文师生

●宿强,罗丝佳

中外人文交流肩负着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的重要任务,日益凸显其育人价值和交流意义,成为当前中小学开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的必然路径。中小学应以培养学生国家和民族文化自信为底色,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探索中外共建共享课程开发与实践策略,拓宽中外人文交流渠道,为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全球胜任力的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一、小学中外共建共享课程的开发实践

(一)课程开发的教育价值与实施意义

中外共建共享课程的开发,从基础教育领域拓宽了中外人文交流途径,是增强中外民心相通的有效举措[1]。在课程生态的场域中,以知识、文化为载体,秉持理解、包容、共生的态度,中外民众思维碰撞、生长,情感得以共鸣、升华。

在小学中开发共建共享课程,能够为学生搭建起优秀文化互动交流、互鉴体验的平台。学生在人文性足、意义真实的学习任务驱动下,主动了解自己国家的优秀文化,感受国际多样文化的魅力。在增强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树立起国家、民族文化自信的同时,培养其国际理解素养与全球胜任力,全面提高其人文素养。

中外共建共享课程的开发,还能够增强学校国际理解教育,丰富学校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学校育人目标、发展目标的实现。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校开发中外共建共享课程的领导力、执行力;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形成辐射引领的作用,探索学校高质量育人路径,进一步促进学校高品质发展。

(二)课程开发的困惑与突破路径

1.小学生认知特点和中外学生认知差异下的课程主题选择有难度

中外学生由于文化背景、生活环境的不同,认知上天然存在着差异。此外,小学生的认知随着其年龄增长、不断学习,也在较为明显、快速地发展变化。在课程开发过程中,主题的选择往往需要兼顾中外学生的认知差异,以及小学低、中、高三段的学生认知特点。

同时考虑到中外学生以及学段的差异,课程在开发过程中首先应基于中外双方国家国情,主要选择有共同点但又存在文化冲突(非政治、宗教等敏感话题)的主题,再通过师生调查问卷、结合校情,确定最终选题。接着通过“目标引导”,将课程目标分段,再由分段目标选择匹配授课内容的切入点。

以我校与加拿大友好学校师生共同构建的中外共建共享课程 “Our Animal Friends 我们的动物朋友”为例。该课程从深受学生喜爱的两国不同的国宝和珍稀动物着手,逐步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动物保护”与“环境保护”的意义。低段课程主要从“Animal Friends”切入,引导学生对身边的动物及其特征有初步感知和认识,了解到保护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中段课程进一步围绕 “Loving and Caring”主题,探索奇妙的动物世界,探讨人类和动物互相依存的意义,学会关爱和保护动物。高段课程则主要着眼于“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继续调查和了解世界濒危动物及其习性,探索和研讨如何保护濒危动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远程教学下的课程资源征集与应用有难度

受到距离因素的影响,课程资源的征集与应用也是中外共建共享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大难点。中外双方人力资源的集中整合、场所资源的选点使用、物资资源的交流共用等都受到了制约。

在人力资源方面,首先要解决的是共同备课、授课的双语中外人文交流教师队伍的组建。中外双方学校的行政教师牵头合作,授课教师成立了线上教研组。此外,由于课程开发的整个流程与课程内容设计都有极强的专业性,学校还积极引进了校外专家资源定期到校对课程进行全程指导。其中包含省、市、区教育部门课程开发指导专家,以及课程专业内容设计专家。如在学校中外共建共享的特色武术课程中,我校邀请到中国传统武术国家队教练、(国际)峨眉武术联合总会理事季筠先生从专业角度全程指导此类课程的开发。

场所资源也受到限制。一是体现在疫情对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等场所开放的影响;二是体现在距离之下,与线下教学相比,中外双方师生缺少真实的文化体验环境。在课程开发过程中,须灵活选择线下教学场所,中外双方共同根据预约时间进行“线上直播”游学。在时间较难协调的情况下,也通过录制前置学习视频的方式,由“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带大家云游场所,向对方师生介绍自己国家的文化。此外,学校还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场所及信息化课程资源,搭建了微型的线上博物馆。

物资资源的交流共用,主要通过邮寄的方式实现。如在中外共建共享的特色岩彩画课程中,岩彩画授课所需的特殊材料与工具,以及评价展示环节中互赠的作品都是通过邮寄完成的。

3.师生语言交互有难度

课程的开发还面临着语言交互的困难。我们通过双语学习内容准备、双语教师共同教学来解决“语言”的问题。双语学习内容准备包括双语前置学习资料(预习单)、双语课堂学习资料(PPT 课件、视频等),这些都为学生实现“交流自由”提供了语言的帮助。以预习单为例,预习单中会将学生可能使用到的词语、句式进行翻译呈现。在正式学习之前,由各自教师带着学生预学语言,学生自行练习口语。同时,上课教师要求具备一定的中外人文交流知识,并且能够使用双语备课、教学,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语言帮助。

4.课程实施时空有难度

近年来在疫情背景下,以及中外人文交流常态化的需求下,中外双方师生共同实施课程的时空都受到了制约。课程空间的搭建主要依靠网络空间实现。时间主要是由授课教师根据双方在校时间、时差等提前通过邮件、在线会议沟通协调,预约双方共同的上课时间。为保证课程的实施频率,在时间较难协调的时候,也会通过录制视频资料进行前置学习,以邮件的方式辅助沟通交流。

二、小学中外共建共享课程的实践

(一)中外线上课程实施环境条件探索

1.第三方机构的介入为实施提供便利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校引入第三方机构的力量。该机构在现代教育、互联网等方面有着较为成熟的技术,在协助搭建中外机构、院校等国际交流与合作优质平台方面也有着较为丰富的经验,为我校实施中外共建共享课程提供了便利,如协助中外双方教研、课堂的线上空间搭建,双语教学视频资源的拍摄、剪辑,部分线下课程所用材料和成果反馈的邮寄、共享等。

2.信息技术为教学现场提供真实互动场景

线上中外共建共享课程的互动交流主要依靠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三种方式上。其一,在线视频为中外双方师生搭建起真实的课堂交流环境。其二,在线直播能够带领对方师生真实感受自己国家、民族的文化,在“身临其境”中真实激发起对文化的兴趣,实时问答也能增强学习的反馈,引起思考和共鸣。其三,学校云端空间的再开发,充分利用学校的“岩彩艺术”“川剧艺术”等特色文化,搭建起微型的线上博物馆,为本校学生提供作品展示平台的同时,也为外方师生提供了真实的线上文化感受场所。

3.双师队伍的预演配合提高课堂切合度

“双师队伍”主要指课程开发以及实施过程中中外双方教师组建的教研组。为确保课堂的顺利实施,双方教师须具备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外人文交流知识以及外语沟通能力。同时,在正式上课之前,授课的中外双方教师需要对课堂可能存在的难点进行预判,共同提前预演,二次修改教案并准备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中外线上课程实施课堂实践策略

1.课前集思准备

课前集思是在组织学生进行正式上课之前完成的学习任务,总共分两个步骤。其一,通过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感兴趣的课前调查与任务设置,调动学生参与学习、交流的积极性,同时对自己国家并与话题有关的文化知识进行学习、收集、梳理。其二,在上课前,中外双方学生各自调查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并记录结果。在“Our Animal Friends”高段课程中,学生根据预习材料中提供的内容进行单词、句型及课程背景知识的预习,并按照课前调查问题(你家里有养小动物吗?你的国家的国宝动物和其他代表性动物是什么,它们有什么特点?你的国家有哪些珍稀动物或濒危动物?)进行自主前置学习,同时在上课前各自进行交流。

2.课中任务驱动

为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自主性,中外双方师生根据课前集思调查及准备,通过在线平台进行互动交流。以问题讨论、任务实操推进教学流程,教师做好各环节的引导以及语言方面的协助,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在互动环节充分展示、积极讨论,在思维碰撞之中打破空间壁垒,形成良好的共学共进氛围。在“Our Animal Friends”这一课程中,中外师生的交流、分享按照其三个调查问题展开,分享自己身边的动物,讨论中国、加拿大的国宝及其特性,讨论中国、加拿大的代表性动物及其特性,最后通过视频观看、问题抢答,认识到保护动物、爱护自然的重要性。

3.课后共享互评

中外共建共享课程最后一个环节是“课后延展活动”,在实现所学内容展示、共享的同时形成评价。课后延展活动仍以“任务”驱动学习,鼓励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完成知识的“输出”。如继续围绕主题进行宣传小报绘制、思维导图绘制、视频制作、调查报告写作等。在“Our Animal Friends”高段课程中,课后延展活动设置为:中加双方各学生小组进行组内合作,并完成“我与动物朋友”小报制作,小报涉及所在国家及对方国家的代表性动物介绍、其栖息地的保护、对生命的思考等内容。

课程的互评主要由“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构成。中外共建共享课程注重学生的体验参与,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沟通和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等,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活动体验等。评价由学生自评、他评、教师评价共同组成。教师通过收集学生课前预习单,观察学生课前交流以及每个调查问题分享环节的表现,生成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评内容通过“课后感悟”方式进行记录。同时,在交流分享环节,鼓励学生以欣赏的眼光去学习、评价他人观点。课程的终结性评价主要通过“课后延展活动”的设置来完成,活动形式是开放多元的。最终评价侧重通过活动反馈关注学生学习内容的输出与生成性,并以“鼓励”为主,为积极参与课程各项活动的学生颁发“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证书,同时学校积极搭建网络展示交流平台,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学校在中外共建共享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基于学校“根植华夏,拥抱世界”(Embedding in Chinese,Embracing the World)的“双E”教育国际化理念和“美浸生活、美润人生”办学理念,以实践精神为引领,整合多方资源,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难点,践行国际理解教育,拓宽中外人文交流渠道,提升师生人文素养、提高学校中外人文交流水平。

猜你喜欢
双语人文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麻辣师生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