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汉书》刘邦定三秦记载比较分析

2023-03-01 17:42李自兰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22期
关键词:汉书刘邦史记

李自兰

【摘 要】“刘邦定三秦”在《史记》和《汉书》中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和记录,通过对两部史书中的记载比较,能够对具体的历史内容进行更正了解,从而为史学研究提供支持。本文通过对《史记》《汉书》中刘邦定三秦的记载内容分析,结合其他史料内容,明确刘邦定三秦的具体情况,分析不同的行军路线和战略方案,为相关史学内容的了解,提供支持和帮助。

【关键词】《史记》;《汉书》;刘邦;定三秦;记载;比较

【中图分类号】K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2—021—03

引言

刘邦,字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即汉高祖,是汉王朝的开国君主,其政治才能、军事才能都是历代君王中的佼佼者。在关于刘邦的史书记录中,《史记》和《汉书》两书存在着大量的互见内容,同时,历代以来,关于《史记》《汉书》比较的文章著作也非常多,本文在地理角度,对《史记》《汉书》中刘邦定三秦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对相关历史内容进行深入了解。汉代距今时代久远,大部分史书、文献的留存不完整,但是,具体的行军路线以及山川河流地形却不会产生多少变化。同时,在秦末汉初,交通效率不足,渡河行军需要在特点的码头和津渡进行,山路行军也需要以前建成的山道,即使在平原等地形进军,也会因为粮草辎重、军用不急以及道路建设等因素选择既定的行军路线。因此,在《史记》《汉书》的考证中,通过对地形地势以及地理交通线路的分析,能够进一步了解刘邦定三秦在两部史书中的异同。《史记》《汉书》两部史书记载内容众多,《汉书》中也有较多内容是承袭自《史记》,但是二者也让有偏差之处,在刘邦定三秦的考究过程中,通过对地理形势和交通路线等内容的分析,能够对史书中的内容进行勘正,有去伪存真的功效,对于认知历史事件有积极作用。

一、《史记》《汉书》刘邦定雍地记载比较分析

刘邦定雍地是定三秦的第一个重要事件,根据《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又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丘,而遣诸将略定隴西、北地、上郡。”而《汉书·高帝纪》中则记载刘邦是五月从故道袭雍地,雍王章邯在陈仓迎击他,然后章邯兵败,返回;攻打好畤时,又大败,败走废丘。刘邦于是平定了雍地。向东进入咸阳,带领军队围困雍王章邯于废丘,并派各位将领攻占土地。《史记》《汉书》都记载刘邦在“故道”袭击章邯,根据李之勤《蜀道话古》的考证,故道即从益门镇出发,沿着清姜河向西南方向前进,再由西南途径黄牛铺镇、草凉驿村、五星台村、石门关、龙口村、草店村,最后向西越过马岭关、两当县、徽县,向南越过青泥岭、白水江、老爷岭,到略阳县,再向东南越煎茶岭、白马关到勉县,即可进入汉中平原。故道出袭章邯是刘邦定三秦的关键选择,据《史记·曹相国世家》中的记载,当初跟随汉王回军平定三秦,起初攻打下辩、故道、雍、帘等地。在好畤南面进击敌人的军队,打败他们,围好畤,夺取壤乡。然后,攻打三秦军土在壤东和高栎,又打败了他们。再次包围了敌人,敌人逃出好畤。于是进击赵贲和内史保的军队,又打败他们。最后向东攻取咸阳,并将其改名为新城。而《汉书》关于此段历史的记载和《史记》差不多相同,仅仅是部分地名的写法不同。因此,结合《史记》的内容,刘邦在定雍地的过程中,先是和章邯在陈仓交战,然后在途中攻下秦国的两座城池,包围了好畤,最后攻打了壤乡和高栎,再次围攻章平的军队在好畤,并向东攻下咸阳,改名新城,在废丘将章邯包围。陈仓古城、雍城以及好畤都是刘邦定雍地过程中较为关键的地点,经过合理的军事布置和出其不意的军事行动,刘邦在雍地将秦国的章邯部击溃。在《史记》以及《汉书》中,关于刘邦定雍地的描绘,多是对具体的行军路线和行动安排进行记叙,对于战争策略的描绘也稍有记载。对于不同环境、不同城镇的路径下,刘邦的部队会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相应的选择和研究,这是其出奇制胜的关键,也是保障部队战斗力和行军能力的关键[1]。

《史记》与《汉书》关于刘邦定雍地的部分细节记载存在一定差异。首先,在《史记》和《汉书》的记载中,关于废丘这一地方,稍有不同。《汉书》中记载:“槐里,周朝的地方叫做犬丘,懿王用它来作为都城。秦朝就改名为废丘。汉高祖三年再次改名。废丘有黄山宫。”《嘉庆重修一统志》说:“槐里老城,在兴平县东南,原来是周朝的犬邱城。”关于废丘地址和历史的记载存在差异,现在考察也较为困难[2]。其次,对于刘邦从故道袭击章邯一事,两部史书的记载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汉书》的记载中,认为刘邦定雍地,出故道袭击章邯是在五月,而《史记》则记载刘邦出故道袭击章邯是在七月。但是关于刘邦就国则都认为是在四月。在《史记》中记载:“四月,战争结束,各诸侯都返回自己的封国。汉王的国家,项羽派三万士兵跟随,楚与诸侯之间仰慕跟从的有数万人之众,都从杜南入蚀中。”《汉书》中则记载:“夏天的四月,各个诸侯国停止征战,各自返回自己的国家,项王派遣三万人跟随汉王,楚和诸侯等人仰慕跟随有数万人,都从杜南进蚀中。”在《史记》《汉书》中都认为刘邦就国的路线是从杜南进入蚀中。程大昌的《雍录》说:“关中南面阻碍着南山,有小径可到达汉中的,只有子午谷,子午谷在长安的正南方,其向西则通向骆谷。这蚀中如果不是骆谷,那就是子午谷。”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子午道,是如今新开的道路。南面的出口叫做午,在洋县东面一百六十多里;北面的出口叫做子,在西安府往南一百里。整个子午谷长度约六一百六十里。项羽封沛公为汉王时,汉王的军队从杜南进入蚀中,就是经过此地。”严耕望的《唐代交通图考》中也说道:“骆谷的北出口距杜南非常远,所以蚀中应当以子午谷为进入的地方才对。”最后,在对刘邦定雍地不同行军时间的记录和研究中,没有其他书籍能够作为不同史料的验证,从而难以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真伪判断[3]。

二、《史记》《汉书》刘邦出武关记载比较分析

刘邦出武关迎太公是整个刘邦定三秦中的关键一环,经过出武关这一行动,汉有效地展开了对不同地区的攻略和收纳,大部分的土地和资源落入刘邦集团之中,为之后的兴起提供了支持帮助。在《史记》中记载:“刘邦让将军薛欧和王吸出武关,带领王陵的军队到南阳,用来迎接太公和吕后在沛地,楚国得知,发兵将其阻隔在阳夏,刘邦的军队无法前进……第二年,刘邦向东攻城掠地,塞王、翟王以及河南王都投降了刘邦。”《汉书》中则记载:“塞王、翟王都降了汉,到了九月,汉王让将军薛欧和王吸出武关,去沛地迎接太公和吕后,项羽听说了,发兵阻隔刘邦的部队在阳夏,汉军难以向前。”在《史记》《汉书》关于刘邦出武关这一事件的记载中,大体上的内容记载是一致的,都讲述了刘邦攻打其他封王,派遣军队去迎接太公,项羽出兵阻拦汉军的故事。但是,在关于具体细节和事件的记载中又存在许多差异[4]。首先,《史记》中,刘邦派遣两位将军迎接太公和吕后在前,接受几位封王的投降在后。而在《汉书》中,刘邦派遣两位将军迎接太公和吕后在后,接受几位封王的投降在前。且《汉书》中没有提及河南王投降的事情。但是,在两部文献的分析中难以判断谁才是真正地历史,因此,可以通过行军路线以及不同行军布置需要的时间的方面来分析[5]。

三、《史记》《汉书》刘邦如陕记载比较分析

汉王如陕是刘邦基业建设的重要环节,在《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是年一月,汉王刘邦离开关中到陕地,安抚关外的父老,这时张耳来求见汉王,汉王非常好地接待他。”《汉书》中则记载:“第二年冬天十月,常山王张耳被打败,逃到汉地,汉王很好地对待他……汉王出关到陕地,安抚关外的父老乡亲。”《史记》和《汉书》中关于刘邦如陕这部分的记载有一定区别。《史记》中,记载刘邦如陕是在汉二年的正月,对于张耳来降的大部分内容没有详细记述,前因后果也未曾交代清楚。而《汉书》中对于张耳来降的前因后果都交代清楚,且认为刘邦出关如陕这一段事情发生在汉二年的十月,和《史记》有差异[6]。

在对相关事件的分析中,通过对与张耳相关联的具体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就能够明确具体的发生事件,从而进一步判断史料记载的真伪情况。在对当时地理形势以及相关事件的研究中,能够发现,从陈余派遣使者到进攻张耳,整个路途所消耗的时间大约是五十日。而田荣陈余整军备战,并且与张耳交战所需要的时间,至少为两个月。因此,《史记》中记录的张耳在汉二年七、八月投降汉王是较为可信的。

四、刘邦定三秦为后来战争和作战提供的经验意义

刘邦定三秦的过程中,精于谋划,选贤任能,在战略局势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下,借助计谋和布置,有效地获取有利地位,并逐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最终完成定三秦的任务。在定三秦的过程中,刘邦先是采取张良的计谋,烧毁出汉中的栈道,借以麻痹项羽;其次,用萧何的计谋,登坛拜将,任用韩信,经营汉中,做足了攻占三秦的准备。最后,刘邦采纳韩信的计谋,出故道,奇袭关中,功成。刘邦的军事才能以及战略才能远不及其手下的大将和谋士,因此,知人善任是他能够成就帝业的关键。在刘邦定三秦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历史内容获得相应的战争经验,对于现代国家安全保障有积极作用。首先,虚实结合,出其不意。在刘邦定雍地的过程中,其出故道袭击章邯的军事行动在表面上让敌人疏于防范,有效地提升了军事行动的成功概率,为之后的定雍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在如陕的过程中,刘邦厚待张耳,安抚关外的父老乡亲,在人民群众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战争的有利局面引导到了自己一方。对于有益势力的拉拢和利用是刘邦在战争过程中屡战屡胜的关键。最后,刘邦善于根据地形地势等自然因素合理地布置军事行动的内容,这样能够在行动过程中最大化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并找寻敌人的弱点,从而实现军事行动的目的[7]。

科学性以及灵活性是刘邦定三秦能够成功的关键,在中国历史上,汉作为延续几百年的王朝,其建立和发展,刘邦都有不可忽视的贡献,其个人的能力和魅力是成就汉朝基业的重中之重。同时,刘邦在平定三秦的过程中,细致谋划,具体的方略都能够环环相扣,整个行动整体性极强,也是能够成功的关键。在刘邦定三秦的同时,项羽因为谋划不当,在与齐国的战争中越陷越深,不仅给了刘邦很好的机会,也对自己的长远经营造成了阻碍,为以后失去天下埋下了隐患。

五、结语

不同史料中关于相同事件的记录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因此,需要借助其他的资料和内容来对相关的史料辨别真伪。因此,对于史学的研究,需要重视全面地研究利用,从而在不同的资料中寻找关键的判断内容,为具体史实的研究提供支持。刘邦定三秦是中国军事史和王朝發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该事件对刘邦组织反楚联盟,划定楚河汉界以及最后打败项羽打好了基础,对于汉朝基业的创立做出了贡献。通过对具体史料的分析,能够在《史记》和《汉书》中了解到刘邦定三秦的具体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认知这段历史,并对不同《史书》中记载的具体内容进行勘正和更正。同时,对于相关史书资料的了解也让地形地势分析以及其他史料分析的方式成为历史研究的关键手段。相关行业的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需要重视不同手段的应用,根据对不同历史内容的分析,逐步明确不同的史料勘正方式,为具体工作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持,为文化内容的认知做出贡献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大可.司马迁写历史转折的三大战役[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

[2]代剑磊.论刘邦行赴封地过程中的交通路线[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

[3]王宏波.韩信与“还定三秦”——与《真韩信》商榷[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1).

[4]康清莲.刘邦的扶翼之臣——扶嘉[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5]冯岁平.汉王刘邦在汉中诸史实考辨[A].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秦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

[6]郭清华.陈仓道初探——兼论“暗度陈仓”与陈仓道有关问题[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2).

[7]李之勤.凤县陈仑沟和韩信北定三秦的路线问题[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1).

猜你喜欢
汉书刘邦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古今字研究应该重视出土文献*——以颜师古《汉书注》古今字研究为例
悬梁刺股
李学勤《〈汉书·李寻传〉与纬学的兴起》手稿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汉初刘邦集团“入都关中”事迹查验
刘邦记嫂之恨
刘邦斩丁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