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自信自强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3-03-01 10:08纪晓平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22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摘 要】随着国家的强大,我国文化自信自强意识逐渐觉醒,坚持文化自信自强也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方向,而传统优秀文化是我国文化自信自强的根本。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文化自信自强,本文将全面剖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深究文化自信自强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正视当前遇到的困境,然后综合各类因素提出相应的传承策略。

【关键词】文化自信自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策略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2—070—03

引言

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明确了文化领域工作方向。而要实现文化自信自强就要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将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作为基石与源泉,不断深化我国文化自信自强程度,同时,在传统优秀文化的丰富内涵中做好创新创造转化,以新时代发展角度来全面激活我国文化传承的生命力,不断增强人们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认同感,让我国文化自信自强的力量更强大,实现兴国运、强国运的目标。

一、在文化自信自强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近些年我国的物质类建设在飞速增长,让我国在世界舞台上展露光芒。而一个国家要想更好地实现奋斗目标就要做好物质与精神上的丰富。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了上下五千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家园,是民族发展的根本,更是国家的风骨。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沉淀,经过一代代人的取其精魄取其精华,足以让我们每一个人自豪,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如果国家发展中没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就会导致民族凝聚力下降,让人们容易迷失自我,不利于民族复兴与发展。其次,縱观世界各国发展情况,每一个国家都有自身文化的特殊与传承,如果没有那么这个国家的发展必定具备局限性,无法壮大起来。对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发展的根本,也是民族复兴的关键。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出无数的瑰宝,拥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做好其传承对于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的四大发明曾耀眼全世界,并为后续国家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此,中华儿女应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从传统中创新创造,形成中国特色,凝聚出中国独特的风骨,让中国以独有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舞台上。总之,在文化自信自强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推动国家建设与发展,向世界展现出属于中国特有的气派。同时,对于中华儿女而言,高度的认可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强化凝聚力,拉动国家内部建设与发展。

二、文化自信自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无尽滋养文化自信自强

中华大地上从古至今,经历的各个朝代,共同创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首先,在思想观念上有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等等,各有风采,相互碰撞出中华文化独特风采。其次,人文精神上有“和而不同”“民为邦本”“协和万邦”等等,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着不一样的沉淀。然后在道德规范上不同朝代有不同的规范,如公忠、正义、仁爱、中和、孝慈、诚信、宽恕、谦敬等等。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也为现代留下了许多伟大的作品、史诗或者是各类工程,不仅仅是关乎人文精神,还关乎民生发展,推动社会各项的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能不断滋养着当今文化自信自强,奠定我国特色建设与发展的基础。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文化自信自强展现非凡气度

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经了5000多年的风风雨雨,其文化的形成必定是从历朝历代文明中结晶,沉积着各朝代人们的精神文明,最终形成我国特有的精神标识。对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定具备丰富的内涵,从“仁政”“求大同”“重民本”等方面的精神特质不难发现中华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总结出独特的天下观、宇宙观、道德观以及社会观。同时,从古至今的文化产物也不难看出优秀传统文化中在不断地输送正能量,渗透给中华儿女特有的文化素养。对此,中华民族应当自信自强,全面做好文化传承,向世界展现出我国非凡的气度。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不断增强文化自信自强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当代年轻人对中国文化认同感持续提升,这无疑赋予了文化自信自强强大的力量,让中华民族的发展更为团结和睦,让我国各民族更加紧密,共谋发展。同时,在国际上中华文化的各类元素出现频率越来越高,如国外街头的古筝、古琴演奏,古典舞蹈、武术的表演等等。在认同感持续提升的背景下,国家与民众也更加自信地展现我国特色文化元素,让世界各国都看到中华文化,进而推动着文化自信自强力量的强化。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了文化自信自强不竭的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至今并不是一成不变,随着每个时代的变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地创造创新,这无疑给了文化自信自强不竭的动力。在我国发展中素有“取其精华”的说法。同时,中华民族的谦卑、自省能力更是让文化思想一直在发展的路上,当面对不同时代特点时,应当坚持在传承中转化,让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特点、社会发展相协调,让中华儿女更勇敢地展现民族文化特色,勇敢创造创新。如当下出现的汉服潮,从古代汉服中延伸出简约版、轻便款,在当下的街头上看到身穿汉服的人民都是稀松平常的事情。这一现象不仅体现了当下人民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高度认可,对其的创新改造也让文化传承有了不竭的动力传承下去,给世界展现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特色,让我国文化自信自强的底气更为充足。

三、在文化自信自强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困境

(一)缺乏全面多元的宣传手段

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当下人民群众接受信息的平台与方式越来越多,但在实际传承当中并没有做好相应的文化传承工作,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播方式较为单一,进而影响整体传承效果,导致民众的文化自信自强认知出现偏差。同时,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文化教育北京、文化素养,单一的宣传方式无法实现良好的传承效果,无法发挥出文化自身价值,让一些人无法看到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更不说实现文化自信自强了。

(二)文化价值认知模糊,文化自信自强根基不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内涵与本质传承的根本,也是民族发展的关键。但在实际发展当中容易出现对优秀传统文化本质与内涵的误解。首先从各个节日来看都应当有着不同的意义。如春节是团圆、辞旧迎新的节日。但当下年味却越来越少,人情走动、礼尚往来现象越来越表面,很多都是一个红包就了事了。美其名曰简约,给钱让对方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会更好。但其中的情谊就浅了很多,给完红包就开始各干各的。尤其是当下电子产品的普及,人手一台的智能手机,很多人就算坐一起都是各玩各的手机。当下发展中的种种现象说明民众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认知程度不够。

四、在文化自信自强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策

(一)基于时代发展,创新宣传手段,全面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元的宣传方式,为传承带来新的契机,也为强化文化自信自强带来新的手段。对此,首先要全面分析了解先进的科研产品,梳理细化宣传渠道。然后针对每一个渠道进行深入地了解,清楚各个宣传工具的特点,并结合优秀传统文化特点进行宣传。如在博物馆中强化VR产品的利用,将古人、古物从二维世界转化成三维世界,让民众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实现与古人古物的互动。甚至还能基于某一事件、场景,建立出VR虚拟实景,让民众穿越会古人的时代,相互沟通交流,实现精神思想的碰撞,达到更好的传承效果。其次,充分利用各类传媒,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多的宣传方式。如强化短视频渠道的应用。当下网络技术的发展,有着超强的算法,能够按照不同人群的喜好进行推送。对此,在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当中应当做好人群特点分析,针对不同的特点制定出不同的宣传短视频,让更多的民众看到自己喜欢的宣传方式,激发起民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进而推动民众深入了解文化的本质与内涵。同时,在优秀传统文化宣传节目当中也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的特殊进行调整。其中《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非遗里的中国》等节目就是较好的创新宣传模式,值得持续深究,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渗透。

(二)优化学习环境,全面强化认知,提高民众的认同感

良好的环境能够实现更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我国文化自信自强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此,要从民众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环境中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文化传承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实现文化价值认知的全面强化,提升文化的整体认同感。首先,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强化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效果。家庭环境是每个人学习的第一环境,需要父母承担起良好的传承文化的使命。如尊老爱幼、饭桌礼仪、日常礼仪、人情往来等等。同时,家庭人员的关系、节日中家族的情感交流等等。良好的家庭范围让年轻一代能够置身其中,潜移默化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其次,学校环境。学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必须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年轻一代深度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强化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认知。如学校开设优秀传统文化专题课程;在传统节日当中营造出浓郁的节日氛围,进一步强化青少年的感受。同时,在学校中营造出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让青少年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此外,在学校开设优秀传统文化互动交流平台,让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进行深度碰撞,进而奠定创造创新的基础。最后,在工作环境中,企业应当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不断提升社会人员精神文明建设。

(三)增强文化自信,强化辩证思想,客观对待外来文化

时代发展中各国文化交流愈发频繁,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应当具备辩证思想,而是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拥有中华民族自我的立场。首先,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要坚守本心,始终相信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所拥有的丰富内涵,立足于我国国情来看待外来文化。其次,针对外来文化要保持学习的态度,可借鉴与学习他国文化的精华,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文化的融合。最后,对我国优秀传统很好和外来文化要有清晰的认知,始终保持清晰头脑,坚定不移地提升自身文化自信与质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增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独特魅力。

(四)持續创新发展,加强传统转化,增添文化新的活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人们结合时代发展、文化发展规律进行科学合理转化,实现文化创新,推动文化自信自强的提升。首先,基于当下时代发展的情况进行转化,永葆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如结合最新两会的相关政策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让民众在物质、精神层面的需求先量变再质变。在不断实现民众精神需求的质变过程实现文化自信自强的建设。其次,基于社会经济发展来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变。都说社会的发展呈现阶段性,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会发现当下经济发展的某些阶段与过去是具备相似的本质的。对此,在当下发展中应当多结合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全方位融合社会经济发展,并将具体措施落实到社会实践当中,进而增强文化自信自强的信心,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文化自信自强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会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是中华民族走向时间舞台的重要过程。同时,在文化自信自强中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是新时代建设的重要任务,给世界展现出中华审美风范和创新的中华文化形象,让中华民族姿态昂扬地屹立在世界当中。对此,应当唤起每一个中华儿女传承之心,强化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可与肯定,增强中国人们的文化自信自强,延续好民族的根。

参考文献:

[1]艾小娟.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传承路径[J].汉字文化,2022(23).

[2]郭齐家.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新时代文化自信自强的力量[J].教育史研究,2022(4).

[3]赵信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22.

[4]梁志玲.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2.

[5]张瑜.习近平外交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21.

[6]秦冰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1.

作者简介:纪晓平(1974—),女,汉族,山西怀仁市人,大学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教育。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浅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友善”核心价值观
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
思想品德教学渗透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究与实践
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地方传统文化对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高学历人才思想政治的启发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意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