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福州实践

2023-03-01 17:42丁玥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22期
关键词:文旅融合资源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文旅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传统的观光游已经难以满足大众旅游需求,消费供给侧改革急需推进。在文旅融合政策的推动下,“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已经成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和发展路径,“非遗+旅游”逐渐成为探索推动文旅发展的新方式。非遗与旅游的融合不仅增强了游客的文化体验,同时也促进了非遗活态传承。非遗可以在旅游新场景中找到与现代生活新的联结点,开辟更大的发展空间,进而引领新消费,呈现出非遗与旅游全要素融合的可喜面貌。笔者从实践案例出发,进一步讨论“非遗+旅游”发展的重要性,探索实践方式和创新途径。“非遗+旅游”深度融合将有利于挖掘非遗资源,提供更多文旅产品选择。通过加强项目梳理、突出门类特点、融入旅游空间等方式,可以探索“非遗+旅游”的发展新途径。深度融合将为文旅产业提供更多的新鲜业态,推进非遗进景区、发展非遗研学课程、搭建非遗旅游融合空间,以古老非遗带动新鲜旅游。进入新时代,“非遗+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将进一步推动文旅产业繁荣,丰富文旅产品供给,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同时,也是凝聚国民文化自信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旅融合;资源整合;非遗研学

【中图分类号】G127;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2—037—03

引言

福州市拥有丰富而多元的资源,为非遗旅游产业打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旅游与非遗共同发展,既能盘货内涵丰富的文化资源,丰富旅游的供给,又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室印发一系列文件为非遗与旅游融合提供了坚实的法律规范基础,“非遗+旅游”有望释放发展活力。

一、“非遗+旅游”推动自身造血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其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中国现有43项非遗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截至2023年8月,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

随着人民文化自信程度的提高,非遗成为大众生活中的“时尚”,越来越具有社会认影响力,人们倾向接受更具文化内涵、展现历史风貌的消费品。非遗旅游逐步从部门“输血”向自身“造血”发展,多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也成为趋势。[2]

二、“非遗+旅游”整合有效资源

(一)非遗项目深度梳理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等。每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承载着一段回忆,印证着一段历史。

福建省福州市有著70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和2200多年的建城史,丰富多样、源远流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截至2023年8月,福州市共有215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6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4项。目前共有314名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7名,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0名。

(二)各门类非遗资源推动旅游发展

1.民间文学

福州话,属于闽东方言,是汉语的八大方言之一,是旧福州府“十邑”的共通语,也通行于宁德市和南平、三明的部分地区,甚至东南亚的一些地方。福州方言以语词丰富、语体多样、语流音变复杂而著称,使许多研究古汉语的专家为之神往。其底层应当是古闽越族的语言。魏、晋之前的早期移民带来古吴语和古楚语,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也明显地留存于福州话中。福州方言有古汉语的“活化石”之美称,在唐末五代期间就已定型,在福建方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3]

福州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示范基地——光与尘×真鸟囝福州语传承基地位于福州市烟台山商业漫步街区,年均接待游客达50万人次。基地寓教于乐,年轻一代的从业者将福州语的宣传推广对象着眼于热爱优秀传统文化、喜爱潮流时尚的Z世代,定期举办福州语、民俗文化等创意展览。通过开展福州语书法、插画、文创等形式的特色展览,内容包括福州话词语、熟语、歇后语等,采用猜谜的方式与游客互动。真鸟囝福州话学堂根据传统的福州话拼音创设了更符合时代发展和现代人认知的福州话拼音系统,结合福州话汉字的宣传展示,引导游客使用榕典小程序进行发音和拼写学习。开发“福客大挑战”等福州话游戏小程序,采用线上游戏闯关的形式,沉浸式学习福州语。古宅新生,基地在展示福州语文化的同时,也是一家精品咖啡馆,通过“非遗+咖啡”的形式延长了文化的体验感,也丰富了景区的业态。

2.非遗演艺

福州评话是以福州方音讲述并有徒歌体唱调穿插吟唱的独特说书形式,约形成于明末清初,是以福州方言讲述,并由徒歌体唱调穿插吟唱独特的传统说书形式,源于古老的唐宋说唱艺术,是福州方言艺术的集中体现和典型代表,在中国曲艺界素有“活化石”之称。福州评话的表演多以一人为主,分有高台演出、书场演出两种。讲究说、吟、做、花,以说为主、兼有吟诵。[4]

在旧时消遣娱乐方式都还很是单一的年代,茶摊、澡堂、书场曾是老福州人最爱的“休闲老三宝”。去茶馆书场听说书先生讲演上一段曲折跌宕的故事,是那时候不少老福州人闲时最热衷的消遣。在书场,短短几个小时,就能听到沙场边关的刀光剑影,贤臣良相的运筹帷幄,才子佳人的卿卿情意,市井人物的嬉笑怒骂……

位于福州市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星河巷8号的舒叙茶馆,致力传承和推广福州传统地方曲艺,活用古厝,将古厝与古音有机结合。2018年10月以来,公益演出千余场,接待游客近数万余人。以景区古厝为载体,以曲艺新生为媒介,静态的历史建筑与活态的文化遗产,为非遗演艺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多元化、多层次、多平台的商旅文化在福州上下杭这一方沃土融合,闽都非遗文化与时代文化相结合,福州的乡音乡韵,也悄然复兴,薪火传扬。

3.非遗食品

闽菜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在漫长的时光里,见证了福建一方水土源远流长的历史。以聚春园佛跳墙制作技艺、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永和鱼丸制作技艺、同利肉燕制作技艺为代表的中华老字号美食店铺都在福州的历史文化街区承租商铺对外营业。

同利肉燕是福建福州一带的地方传统名小吃,属于闽菜系。肉燕选用猪后腿的精肉,搭配番薯粉通过手工打制而成。圆头散尾,形同飞燕,入眼如润玉翡翠,入口则滑嫩清脆,其口感和形状均不同于馄饨。肉燕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燕子意味着家业兴旺、团圆,所以逢年过节和亲友、朋友聚会一定都会吃肉燕,因此,福州又有“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之说。肉燕还是思乡菜,福州人不管走到哪里只要能吃到肉燕就仿佛回到了故乡。

以同利肉燕老铺为代表的老字号福州传统美食店铺在景区内不但是售卖、品尝肉燕的商铺,更是展示制作技艺、开展研学活动的宣传展示窗口,极大丰富了市民游客在景区旅游的体验感。

三、“非遗+旅游”融合发展新生态

(一)非遗进景区

近年来,福州市多措并举积极推动优质非遗展馆及非遗业态进入景区,推进非遗的活态传承。2021年,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获全国文化遗产旅游优秀案例,2022年,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入选“全国非遗旅游街区”。

鼓励古厝焕新,打造非遗载体。推进“非遗进古厝”,在全市历史文化街区及古厝设立非遗宣传展示场所,集中展示福州、福建乃至全国的优秀非遗。目前,福州市引进各类非遗博物馆及文化场所60余个,如三坊七巷叶氏民居福建省非遗博览苑、二梅书屋福建民俗博物馆、朱紫坊芙蓉园沈绍安漆艺博物馆、上下杭罗氏绸缎庄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多方位展示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软木画、寿山石雕等非遗项目。

推动活态传承,促进非遗消费。联动开展非遗技艺展示、戏曲展演、文化沙龙等活态展示展演活动,不断探索发展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新思路。2022年,举办超千场非遗活动,吸引众多游客走进景区,感受福州非遗魅力,有效展示福州非遗活态传承成果。同时搭建线下非遗展销平台,用好“夜色经济”策略,打造非遗市集,为福州非遗搭建了优良的宣传展示载体,拓展消费空间,成为广大市民游客畅享非遗购、探访非遗味、共赴非遗游的首选之地。

加大扶持力度,助力产业聚集。福州市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对符合条件的非遗项目及从事传统手工艺展示、民间艺术展示、非遗产品展示等文化产业予以相应租赁面积比例的资金优惠扶特,鼓励传承人开办非遗课堂或传习所,为引入优质的非遗业态提供有效助力。2022年起,福州市推进福州三宝城建设项目,为脱胎漆器、寿山石雕、软木画等非遗项目提供聚集性展示空间,引入配套商业业态,助力非遗产业发展。

(二)发展非遗研学旅游

青少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力量。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研学的重要课题,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培养青少年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重要意义。将非遗与研学体验结合起来,不但让非遗在研学中得到了活态传承,也丰富了研学活动的内涵,达到“研有所值、学有所思、旅有所乐、行有所获”理念。非遗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业态,一种基于产业融合而形成的新兴非遗保护路径,它的兴起与发展都不是偶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和教育行业的融合,与目前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2023年暑期,为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青少年暑期文化生活,福州市开展“清新福建·共享非遗嗨一夏”主题活动300余场。福州市及各县(市)区非遗保护中心组织开展非遗夏令营、非遗研学课堂等活动,仓山区文化馆暑期非遗夏令营、两马少儿闽剧团公益课堂等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青少年儿童的暑期生活,激发孩子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由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福州市文化馆、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我是小小传承人”2023年非遗夏令营活动在福州市非遗展示馆举行。本期非遗夏令营活动包含展馆参观、手作体验、研学课堂等内容,用丰富的文化志愿活动和多彩充实的非遗体验,“点亮”孩子们的暑期生活。

福州市非遗项目传承示范基地于暑期推出各类非遗产品和文旅活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福建咏春拳传承示范基地推出“暑期艺起过暑期”暑期课,学习咏春拳法,弘扬中华武术。沈绍安漆艺博物馆开展漆艺非遗研学夏令营,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州市朱紫坊芙蓉园内,体验中国传统漆艺的魅力。

(三)打造融合旅游空间

福州市非遗展示馆坐落于福州市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罗氏绸缎庄内,占地面积1500多平方,是隶属于福州市文化馆(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公益性非遗展示场所。自2021年1月开馆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是呈现“非遗+旅游”深度融合的重要空间。

展示馆以“五福”元素——“福乐”“福匠”“福韵”“福传”“福人”为贯穿主线,通过静态展陈、动态展演、数字体验等方式将古老非遗与现代生活融合。一进“福乐”,展现福州表演艺术璀璨多样。二进“福匠”,展现福州各行巧匠济济。三进“福韵”,展现福州本土文化独特多彩。四进“福传”,是新生力量集合体,也是非遗不断发展前行的推力。展示馆不仅是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场所,更是一座“非遗数字体验馆”。馆内采用多种现代化数字技术,营造动静结合、视听融合、交互沉浸式的非遗空间,打造线上展厅,搭建720度VR全景数字展馆,配合普通话、福州话、童声三语导览讲解。

为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特点,展示馆每月推出“非遗日历”,开展“古厝戏台”专场演出、“非遗拾光”文化沙龙、手作课堂、研学体验、中医义诊等活动,更有研讨讲座、创新化研培活动,打造“传承人之家”,构建非遗立体化保护展示格局,为喜爱优秀传统文化的市民游客提供更多感受非遗的平台与机会,成为展现闽都優秀传统文化的新地标和“网红打卡点”。

四、结语

2023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进一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讲好优秀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提供理论指导。通过加强项目梳理、突出门类特点、融入旅游空间等方式,可以探索“非遗+旅游”的发展新途径。笔者认为,还可从深度挖掘独特的非遗资源、打造沉浸式的数字化融合空间、创新社会组织参与等方面探索融合发展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1]苏斌.鼓浪屿的文化传承危机与对策[D].泉州:华侨大学,2014.

[2]佚名.让非遗在旅游中活起来|非遗旅游[J].西部旅游,2020(8).

[3]陆徽.刍议福州方言歌曲发展之现状[J].闽江学院学报,2015(3).

[4]杨晓雯.福州话里的文化传承[J].政协天地,2021(12).

作者简介:丁玥(1992—),女,福建晋江人,本科,群众文化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为群众文化、非遗保护。

猜你喜欢
文旅融合资源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
少先队活动与校外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探析
文旅融合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智慧高速资源整合方式实践
文旅融合下文化遗产类景区体验型产品开发研究
“文旅融合”奏响“城乡大合唱”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