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红色音乐融入高校美育的价值策略研究

2023-03-01 12:31孙倩茹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22期
关键词:策略

孙倩茹

【摘 要】甘肃红色音乐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创立的中华优秀文化新形态,集中展现属于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化特质,是建设中华现代文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基因。发挥以甘肃红色音乐文化赋能本地高校美育的资源作用,将其融入高校课程思政、艺术教学、美育实践并建立完善融入保障机制,多措并举创新高校美育特色,努力实现高校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甘肃红色音乐;高校美育;资源价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2—163—03

近年来,各地高校加快实施党和国家《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重视并全力推进高校美育改革,美育教育被深度融入课程思政、艺术学科教学等创新实践,成为高校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甘肃红色音乐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资源价值分析,提出红色音乐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艺术教学改革、丰富美育实践、完善美育机制等策略探讨,为将甘肃红色音乐纳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为创新高校美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一、甘肃红色音乐的美育资源类型

甘肃红色文艺作品作为我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时代的精神化身,始终秉持先进的革命性、强烈的大众性、崭新的艺术性,接续发挥引领文艺时尚、鼓舞人民前进、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作用,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永不泯灭的“心灵史诗”,是高校美育教育最具特色、弥足珍贵的资源宝藏。

(1)以新编民歌为代表的甘肃早期红色音乐。甘肃红色音乐的标志性作品是根据陇东民歌改编的《绣金匾》《军民大生产》等红色歌曲。这一批闪耀初心光芒的红色音乐作品,即从陇东边区走向延安、遍及全国,成为鼓舞革命根据地军队和人民英勇斗争的思想武器。民歌《绣金匾》是40年代初甘肃新正县民间木匠汪庭有根据小调《绣荷包》改编,传唱至今仍是全国人民最喜爱的红歌之一。红歌《军民大生产》之前是音乐家张寒晖1942年随抗大七分校七七〇团进驻甘肃华池县东华池镇时,与民间掌夯把式根据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编唱的夯歌《边区十唱》。1964年《绣金匾》等入选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唱响大江南北。产生于陇原的红色歌曲还有歌颂红军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的《会师歌》,以及《实行共产》《练兵石峁湾》《王震将军到庆阳》《劳军歌》《交公粮》《支前应积极》《男女老少支前忙》等大量歌曲、民谣,还包括新宁县刘志仁等创作的新秧歌剧《张九才造反》《减租》等新戏曲作品。边区新文化运动产生的红色音乐艺术,以先进的思想性、浓烈的大众气息、崭新的艺术形式激荡成中国革命红色文艺滥觞,开启了传统民间音乐向现代化发展的先河。

(2)红色文化引领下的新时期甘肃文艺精品。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导和红色文化引领下,甘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新文艺事业发展迅速,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弘扬传承红色文艺的创作精神和艺术风格,迅速聚起地方民族艺术事业的发展态势,创演了以歌剧《向阳川》等为标志的大量红色经典作品。甘肃戏曲工作者发扬延安新戏剧运动的创造精神,化传统为神奇创立了以陇剧《枫洛池》为标志的新的地方剧种,《枫洛池》被排成电影在全国放映影响巨大。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特别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甘肃文艺事业赓续红色文化根脉,持续发展繁荣,文艺创作高原突起,高峰林立,强力撑起甘肃文化大省地位。入选2022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的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彩虹之路》、陇剧《官鹅情歌》、小品《你笑起来真好看》等舞台艺术精品,和历年来创作的赞美党的领导、反映发展成就、讴歌美好时代的大量艺术佳作,强烈凸显着甘肃舞台艺术创作的深厚底蕴,展示了陇原大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丝路文化高点、永攀文艺高峰的丰硕成果。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创作保留的经典文艺作品,是对甘肃红色音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高度统一,是开展高校美育教育的本土化优质艺术资源。

二、甘肃红色音乐赋能高校美育的资源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创立的中华文化新形态,集中展现属于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化特质,是影响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根源。甘肃红色音乐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富有强烈的革命性、先进性、现实性品格,具有崭新的时代精神、坚定的大众立场、鲜明的地域特色、瑰丽的艺术特色,对于赋能高校美育具有多元、獨特、深邃、宝贵的资源价值。

(1)开掘甘肃红色音乐思想之美,有益于强化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早期甘肃红色音乐文化的革命性、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其坚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路线;坚持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努力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革命文化;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的正确方向;坚持旗帜鲜明地动员人民大众推翻“三座大山”,以文艺形式吹响革命的战斗号角。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甘肃文艺事业的发展始终赓续红色文化精神,坚持“双百方针”“二为方向”,讴歌新时代,传播正能量,鼓舞人民群众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高校开展的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党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主题教育活动,将甘肃红色音乐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美育,深入发掘红色音乐文化的精神之美、思想之美、属性之美,创新高校德育美育特色,引导青年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树立理想信念,培根铸魂、立德树人。

(2)剖析甘肃红色音乐人文特质,有益于启迪青年学生的人性之美。早期甘肃红色音乐源自民间、传唱于人民群众,富有鲜明的大众性、地域性、人文性。陇东民歌《绣金匾》、庆阳打夯号子《军民大生产》等革命歌曲,植根于古老的地方民族民间文化沃土,用人民的情感、大众的语言、民间艺术形式传唱发生在家乡土地上的革命故事,生动形象地反映如火如荼的边区战斗生产生活,质朴表达人民群众对共产党、人民领袖、革命军队的拥护爱戴。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甘肃地方文艺创作秉承红色文化的人文精神,艺术创作始终发掘和赞美民族进步、和谐共生、文明发展等理想追求,用文艺形式服务大众,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高校美育中,通过剖析红色音乐的人文特质,有利于启迪青年学生对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人文精神的深层思考,激励青年学生完善人格塑造、拓展提升自我,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3)研学甘肃红色音乐创作理念,有益于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精神。甘肃红色音乐文化坚持科学、民主、自由、文明、进步的人文精神,推陈出新、独辟新径的艺术创作手法,富有的科学性、先进性和生命力,经历了百年历史、人民大众、艺术实践的反复捡验,历久弥新,长时期主导、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创作繁荣,凝聚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方针。早期的甘肃红色音乐将地方民间说唱艺术创新转化为革命的、新式的、大众喜爱的革命文艺,深入浅出宣传革命真理,吐露大众心声,组织发动群众,凝聚革命力量,推动革命走向胜利。这种化传统为神奇的文艺创新精神,是丰富高校美育内涵,培育青年学生创新精神的鲜活教材。

(4)总结红色音乐艺术之美,有益于提高青年学生的专业技能。红色文艺采用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以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创立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革故鼎新的艺术创作技巧,赋予红色文艺以简洁的艺术样式、浓郁的地域风格、清新的时代气息,给人以积极、向上、豪迈、愉悦的审美感受。甘肃红色音乐创建了中国民乐调式调性、曲式结构及表演(奏)方式等新的技术体系,对当代中国音乐艺术的繁荣发展产生着世纪影响。发起于陕甘边区时期陇东南梁镇的秧歌剧活动,是将南方籍红军战士带来的南方插秧歌舞和陇东社火乐舞相融合,创成热烈粗犷、火爆至今的陇东及陕北秧歌。歌剧《向阳川》坚持红色文艺的民族化创作导向,以向阳川抗洪救灾典型故事人物为主线,以甘肃“花儿”音乐基调,将西方歌剧和秦腔、眉户戏音乐及表演方式相融合,成为了中国民族歌剧的创作典范。20世纪50年代,甘肃戏曲工作者传承弘扬延安新戏剧运动创作思想,以陇东渔鼓道情为基础,吸收当地民间音乐营养,创立了甘肃新的地方戏陇剧,成为我国地方戏发展史上脍炙人口的长期佳话。

三、甘肃红色音乐融入高校美育的策略路径

(1)将甘肃红色音乐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甘肃省内高校可充分利用甘肃红色音乐这一特色文化资源,将红色音乐的形成历史、创作故事、文艺形态、审美属性等融入普通学科课程思政和美育教育,丰富和创新高校德育美育实践,实现树德立人、培根铸魂的育人目标。还可探索将包括红色音乐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及艺术实践纳入相关学科公共课程实行学分制管理,引导青年学生从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文化特质等多层面领略红色文化富有的革命性、科学性、创新性、大众性等深刻内涵,加强理论探索和实践体验,激励青年学生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树立使命意识。

(2)将甘肃红色音乐融入艺术辅助课程资料。省内高校艺术类学科可将以陇东革命根据地诞生的革命歌曲、红色戏曲舞蹈音乐、器乐作品等纳入专业课程辅助教材,在低年级音乐学科增设甘肃红色音乐演唱演奏、视唱练耳等曲目。在音乐、戏曲、舞蹈学科的高年级学习阶段,增设基于红色艺术的艺术赏析、作品改编、创作研究等课程内容,学习掌握甘肃红色音乐文化的创作手法,遵循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传承发展方针,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使红色音乐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艺术教学相适应,实现甘肃红色音乐文化的当代表达和现实意义。在研习甘肃红色音乐文化的同时,将省内先后成功创演的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和交响诗《慈悲颂》等敦煌题材经典舞台艺术作品纳入专业赏析课程,构建丰富厚重、特色鲜明的美育资源体系,丰富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识,增强审美能力,提升专业学习水平。

(3)拓展学生的甘肃红色音乐研学实践。本地高校应动员普通学科学生积极参与甘肃红色音乐文化等沉静式体验,尤其组织来自革命老区的学生对当地红色文化展开踏访研学,引导学生从人文哲学、行为方式等层面思考发掘红色音乐文化蕴藏的核心理念、传统思想、革新精神,从中汲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力量。高校艺术学科的声乐、器乐专业人才培养,可采用课堂教学和舞台实践相结合的美育模式,遴选学生及学生艺术团体参与国内外各类演出活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音乐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践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可组织艺术专业学生投身甘肃红色音乐的调查研究、典籍整理、理论研究,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增强青年学生对红色音乐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运用甘肃红色音乐优质资源为高校美育注入活力。

(4)优化甘肃红色音乐之于高校美育的融入机制。将甘肃红色音乐融入高校美育,首先要提高对高校美育文化建设的认识。要认真贯彻实施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德育美育的讲话精神,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认识高度出发,肩负新的文化使命,优化甘肃红色音乐融入高校美育举措,取得美育实效。其次,要落实高校美育教材建设主体责任,通过改革创新高校美育课程及活动内容,将甘肃红色音乐融入高校各学科美育课程载体,扎实做好教材研究、编写、使用工作,探索形成以甘肃红色音乐等地域文化艺术为特色资源的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材體系。高校艺术学科的专业课程设置,应按照各专业教学大纲规定标准,在单科课程的基础内容中增补一定比例的红色音乐等特色内容,结合知识传授进行价值塑造。第三,完善红色音乐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保障体系。高校可通过探索创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考核评价标准体系,配备好美育教学所需器材设备,改善甘肃红色音乐资料汇集传播等现代科技手段,创建将甘肃红色音乐融入高校美育的活动平台,多措并举让广大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了解甘肃红色音乐的发展变迁,触摸红色音乐文化发展脉络,汲取红色音乐文化精髓,最大限度实现甘肃红色音乐在高校美育教学中资源利用成果。

四、结语

从高校育人的本质要求高度出发,以甘肃音乐文化资源赋能地方高校美育教育,让学生在参与甘肃音乐文化的学习研究、传承保护、推广交流过程中,吸收红色音乐文化的知识技能和精神营养,帮助学生用科学思维、现代意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达到强化理想信念,提升自身文明素养的美育目标。也是促进高校美育改革,丰富高校美育内涵,全面开拓时代特色鲜明、社会成效凸显的高校美育新局面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20-09-15].https://www.sohu.com/ a/425435152_273128.

猜你喜欢
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几何创新题的处理策略
求初相φ的常见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数据分析中的避错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唱反调”的策略
价格调整 讲策略求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