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景”营造手法在室内设计中的沿用与创新

2023-03-01 12:31贾雲杰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22期
关键词:室内设计创新

【摘 要】我国传统园林中“框景”框出一方天地,营造出如画般的感官体验,使得两个封闭空间产生流动的视觉效果。本文以成都客从何处来甜品餐厅为例,从室内框景的元素、形态、功能、空间尺度等方面探析传统园林中“框景”营造手法在室内设计中的沿用与创新,为室内空间设计提供新的思考角度和设计方法。

【关键词】框景;室内设计;沿用;创新

【中图分类号】TU23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2—184—03

一、框景

(一)框景的概念與空间意识

框景是传统园林中最富代表性的造园手法之一,即利用门框、窗框、树框、山洞等,有选择地摄取空间的优美景色,形成如嵌入镜框中图画的造景方式。 [1]我国古人通过将自然山水收罗于户牖之内的方式表达“半升铛里煮江山”的空间意识。谢灵运在《山居赋》中提出“罗曾崖于户里,列镜澜于窗前”,表达其网罗天地于门户,饮吸山川于胸怀的空间意识;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出:“尺幅窗”“无心画”;张岱在《火德祠诗》中提出“瓮牖与窗棂,到眼皆图画”,这种将无限空间归纳于有限空间的空间意识,对中国的建筑艺术,特别是远离自然山水蛰居城市的造园艺术突破封闭的、有限视界的局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2]

(二)园林框景的造型与功能

框景的造型由“框”和“景”两部分组成。园林中门、窗作为“框”的样式最多,如意形、瓶型、花瓣形、石榴形等,不仅式样精美,更蕴含美好的象征寓意,廊和桥等元素由于具有框架结构有时也可以形成景框。园林中“景”的元素更为多样,一切园中可观、可赏的建筑、植物以不同方位存在于景框中,典雅的景框与秀美的景色共同构成一幅精彩的画卷。

框景营造需“因景择宜,式样雅致合时”,框景作为洞门、漏窗、桥洞、廊柱的功能在园林中最为常见。我国古人计成提出开设洞门、漏窗的原则是“处处邻虚,方方侧景。”漏窗的运用是园林“借景”的一种方式,漏窗可以有效地使空间流通、视觉流畅,在空间上起到互相渗透的作用。从漏窗内看,玲珑剔透的花式、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美学价值,显得灵秀而雅致;透过漏窗,竹树迷离摇曳,亭台楼阁时隐时现,远空蓝天白云澄澈,造成幽深宽广的空间境界和意趣。漏花窗则使景色于显隐藏露之间,所谓“擅风光于掩映之际,览而愈新”,使人倍感空间景象之幽深、朦胧恍惚的变化之情趣。而什锦空窗则营造出景区似隔非隔,似隐似现、景随人动的效果。[3]颐和园乐寿堂什锦花窗极富装饰性,既可以独立成景,又可以作为观赏昆明湖的新视角。扬州瘦西湖钓鱼台是洞门框景的典型,五亭桥、白塔透过圆洞框在不同的方位被分隔成一幅幅精美的“画作”,极具雅韵。何园的月亮门、寄啸山庄、片石山房, 狮子林的“探幽”洞门,用造型精美的“景框”框住园内的精彩的景色,令人心悦神愉。颐和园昆明湖上十七孔桥,每年冬至前后,夕阳光辉倾斜洒下透过十七孔桥洞,此时桥洞形成景框,每个桥洞透过一半夕阳光辉,共同构成“金光穿洞”的奇观,为人们津津乐道。从颐和园透过牌坊看排云门,廊柱作为景框,坐落于万寿山的佛香阁恰好成为框内佳景。传统园林框景营造作为一种重要的空间设计手段,体现了我国古人的造园智慧。

(三)室内设计中框景的元素与功能

在室内设计中“框”的元素中门、窗的应用最为常见,“景”的元素不仅有室外环境,还有室内局部空间作为“景”,同时“人”也在某一时段也成为“景”。例如,在室内楼梯转角处开设框景,减少了转角密闭空间的压抑感,增添了透光性。将室内景框延伸到二层空间,在形态和视觉上可以产生延伸感,框景由传统园林的二维变为三维。框景在室内设计中根据不同场景需要,引入室外自然环境和光感,在不同高度以不同形态设置框景,沟通了室内、外空间,密切了人与自然的联系,达到景框与空间的融合,让整个空间流淌着时代的气息又不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4]在今天的室内设计中,设计者吸取传统园林框景营造手法的精华,使得框景营造取得沿用和创新。

二、框景在室内设计中的功能沿用

(一)设框取景、对景设框的沿用

通常我们把先有框后有景称之为“设框取景”,把先有景后有框称之为“对景设框”。“设框取景”的例子在园林空间中如颐和园中仁寿门作为景框所取的景为门内太湖石,而在室内设计中常常在封闭角落空间设置景框,如通过增加小区域内天花厚度和地板高度形成景框,再配置休息椅垫营造出一个休憩空间。“对景设框”的例子如颐和园中云辉玉宇牌楼正好框住佛香阁的典雅景致,而在室内设计中常用开窗的设计手法将室外美景引入室内,如当卧室墙外有远山的秀美景色时,可在墙面对应位置开设窗洞作为景框来汲取景物。由此可以看出在室内设计中可以恰到好处的沿用传统园林中“设框取景”和“对景设框”的营造手法。

(二)框景空间嵌套的沿用

在谐趣园中从饮绿垂直方向望向涵远堂,由远及近一层层门窗形成连续的空间嵌套的序列。在室内设计中,将门框与窗框布置在同一轴线排列嵌套的设计手法增添了空间的前后贯通性和层次性,常常应用于展厅等较大空间的室内设计中,通过连通各个空间,营造出具有纵深感的空间氛围,延伸了使用人群的视线。可见,园林中框景的空间嵌套手法可以应用于较大场所的室内空间设计中,以此增加空间纵深感。

(三)框景对空间分隔作用的沿用

在园林中利用景框划分空间的手法无处不在,颐和园乐寿堂建筑群与昆明湖用带有什锦窗的墙面隔开,借助什锦窗将昆明湖的景物引入园中,增添了空间的通透性和趣味感。谐趣园的瓶形洞门、永寿斋的菱形洞门,用门洞框景的手法也对空间起到灵活的分隔作用,极具美感。在宽敞的室内办公空间中,划分空间不再仅使用封闭的墙面,还可采用在墙面开框洞的形式,增添了空间的灵活性和通透感。由此可见,园林中用框景分割空间在室内设计中同样适用,且能够起到联系和贯通前后两个不同空间的作用。

三、框景在室内设计中的创新

(一)成都客从何处来甜品餐厅案例介绍

客从何处来甜品餐厅选址位于始于唐代的成都大慈寺西北侧,店铺主立面朝向红色围墙,室内共两层均层较高,通道由剪刀梯、夹层平台和无柱旋转楼梯组成,设计师以红“珊瑚珠”作为贯穿一二层交通的色彩,其间串联着几处可停顿空间,丰富了体验内容。取景窗既对内也对外:对室内定格一片墙景;对室外,在楼梯上行走的客人也构成了风景本身。穿行在夹层走道的挑高空间,缓冲休息的同时可俯瞰一层活动场景,以及欣赏专门为之预留挑高空间的装置。客从何处来甜品餐厅如一个日常生活的舞台,各种活动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展开,络绎的客人是临时的表演者,也是移动的视觉景观。成都客从何处来甜品餐厅以“取景窗”作为设计手段,古为今用,注重用设计方法对传统建筑元素进行合理的再创造,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实现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再传承[5]。因此本文以成都客从何处来甜品餐厅为例,研讨框景在室内设计中的沿用与创新。

(二)室内设计中框景的形态、色彩、材质、功能的创新

对传统园林框景可以继承传统趣味、意境,又能融入现代设计环境,产生新的趣味。[6]在室内设计中框景的形态、色彩、材质都较园林中的框景有所创新,材质由园林中的石材变为木制装置或钢材质(图1—A);形态由传统园林中二维空间变为三维景框,延长了人的视线;色彩由园林中的灰白色增添为鲜艳的色彩,更为引人注目(图1—B)。室内设计中框景的功能由园林中单方向观赏变为双向观赏,人在看“景”的同时也在被别人观看,“人”在某一时段成为“景”(图1—C),且框景可以作为文化象征,如室内空间中具有文化象征性的框景装置。

(三)室内设计中远景、中景、近景的尺度

室内设计中远景、中景、近景的尺度也有其空间特点,以成都客从何处来甜品餐厅为例,室内的中景树作为一个节点,从A景框垂直方向看向室内树距离2.5米,从B景框垂直方向看向室内树距离7米。在同一景框中,从B景框视点垂直看向室内,水吧作为画面的近景,距景框1.5米;树作为中景,距景框7米;远处墙面作为画面中的远景,距离景框11米(图2—A)。在立面图中可以看到室内设计中人作为某一时段的景构成看与被看的关系,当人作为被看的景时,平台水平方向活动区间为0—2.5米,延长空间为1.2米,当人看向窗外景物时,距窗外景物8米(图2—B)。由以上数据得出,由于室内空间范围相比园林变小了,取景尺度也随之变小,室内的中景距离尺度与园林中的近景距离尺度相似。

(四)室内设计中景框的空间维度

在室内设计中框景的创新还体现在空间维度的变化上,以成都客從何处来甜品餐厅为例,普通窗台高度为0.9米,在一层空间中,景框在室内窗台位置最低降低到距地面0.5米,最高抬升到1.8米,景框向外延伸1.2米,起到延长人视线的作用,景框由园林中的二维空间变为三维空间,丰富了空间的构成,增强了人在空间中的互动性。同时,室内设计中可以运用景框大小对比的手法来丰富空间结构。

(五)室内设计中游览路径上的框景应用

我国传统园林自古便有移步换景的美誉,造园者以框景为视点移动的连接点引导着观者游览,向我们展示了如何运用移动视点营造视觉错觉以丰富观者的体验。[7]在游览路径上框景给客人设置一个个的惊喜瞬间,室内框景设置在建筑边缘和功能区间的分界处,与园林中的框景相似,不同的是在甜品店的室内设计中框景设置在一、二层楼梯间的过渡处,丰富了空间层次。此外室内二楼的景框(靠窗一排卡座空间)运用疏密关系对比的设计手法与园林中框景相似,不同的是甜品店中“人”做为“景”的密集部分设计为2—3米的空间,而留白的景框部分为0.2米,密集部分远大于景框的空白部分,与传统园林颐和园中鱼藻轩框景的留白总是大于密集部分且留白一般为密集部分的二倍关系恰好相反。同时在室内设计中景框尺度变得极薄,只有0.2米,仅约为一个普通室内墙体的厚度,而在园林中鱼藻轩的景框厚度为1.2米,为室内景框的6倍,与室内尺度对比明显。可见,园林中设计者注重突出景框在框景中的雅致效果,而在室内中设计师更加注重“人”做为景的参与性,更为强调密集空间中的“人”而较淡化景框的表现。

四、结语

将传统园林“框景”营造规律应用于室内设计中,有利于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设计师提供了多种划分空间的方法,丰富了空间层次,使得室内空间更为生动灵活,各个空间具有渗透感。在室内设置框景,把室外景致引入室内,沟通了人与自然的交流,且“框景”营造手法在室内设计的空间维度上由园林二维框景变为室内三维框景,“人”在某一时段成为景,加强了人与室内外空间环境的互动参与感。将传统园林中框景营造手法应用于室内设计,赋予其新的材料、色彩、形态,成为现代室内设计空间语言新的表达方式。

参考文献:

[1]唐铀钧,秦华.“框景”在当今国外景观中的运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

[2]张家骥.中国造园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

[3](明)计成.园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7.

[4]舒帆,袁傲冰.“框景”理法在室内空间中的应用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8(3).

[5]孙迟,王合连.新中式风格中文化元素的传承设计[J].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6(8).

[6]宋宇豪,杨绍清.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方法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6(7).

[7]罗原,高小华.立体主义视域下的苏州园林框景研究[J].美术研究, 2018(6).

作者简介:贾雲杰(1996—),女,汉族,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南开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室内设计创新
陈奕含室内设计作品
室内设计作品
DOE深业上城店室内设计
住宅室内设计
作品三
低碳理念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