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身份视角下《红楼梦》中平儿身份的建构研究

2023-03-01 15:16冯琨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22期
关键词:红楼梦

【摘 要】语用身份建构已经成为当今语用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在不同的语境因素影响下,出于不同的交际需求,交际者选择不同的语言实践类型,从而建构不同的语用身份。本文运用语用身份理论和语言顺应理论,分析《红楼梦》中平儿建构的多重语用身份,及其建构身份的话语实践选择和语境因素,以期为文学人物身份解读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语用身份;语言顺应论;《红楼梦》;平儿

【中图分类号】G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2—211—03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小说里塑造了许多熠熠生辉的角色。其中平儿一角深受读者大众喜爱。平儿性格和言行都呈现多面化:她亲切可人、心地善良;又治家有方、能委曲求全。从现有研究文献看,研究者们对平儿形象研究主要集中在英汉译著的对比研究(杨诚,朱健平,2019)或者称谓语研究(程伟,陈琛,2014;罗艺,2021;张征,2007)。而从语用身份角度研究平儿身份建构的文献却几近空白。而平儿在原著前八十回的回目中出现频率高达四次,由此可见作者颇重视平儿这一文学形象的塑造。因此,本文拟运用语用身份理论和语言顺应理论,选取几个代表性场景中平儿的话语实践行为进行分析,以期探究《红楼梦》中平儿建构的多重语用身份,及其建构身份的语境因素,丰富文学人物解读研究。

一、理论框架

(一)语用身份

身份研究由来已久,且呈现多领域交叉研究。仅就语言学领域而言,其理论基础也经历了从本质主义到建构主义的转变:前者认为身份是已经拥有的、静态的社会特征;后者认为交际过程中的身份具有多元性和社会性,如Tracy(2002)和De Fina(2006)都提出身份是在交际过程中不断建构的,具有动态性和情景性的产物。

基于Tracy等人的研究成果,陈新仁教授(2013)首次从言语交际与话语角度,系统地阐述了语用身份的概念:语境化的、语言使用者有意或无意选择的自我或对方身份,以及说话人或作者在其话语中提及的社会个体或群体的他者身份统称为语用身份。交际者在交流过程中为满足不同的交际需求,会使用不同身份参与会话,这种动态的过程就是语用身份建构的过程。

(二)身份的话语实践选择

语用身份可以通过特定的话语得以建构。Tracy(2002)指出了身份与言语交际之间的互构关系,并归纳总结了不同的话语实践方式。Verschuere也提出过,说话者选择语言的过程可以发生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基于此,陈新仁(2013)拓展并修正了Tracy(2002)提出的话语实践方式,对语用身份建构的话语实践类型进行了更为全面的分析。他提出的分析框架涉及到不同的话语层面,包括语码选择、语体选择、语篇特征、话语内容、话语方式、言语行为、称呼语、语法选择、词汇选择及副语言特征等。

由于本文基于中文文本进行研究,且选取角色间的日常对话进行分析,因此本文对陈新仁提出的话语实践归纳做出一些修正,即略去语码选择、语体选择和语音特征三项分析。

(三)语言顺应论

语言顺应论是由Verschueren提出的一种语用综观论,它从宏观的、全新的角度俯瞰语言研究的各个层面(孙炬,2007),将语言使用视作发话人与受话人在语言结构和语言策略等层面不断做出动态选择的过程(郭亚冬,陈新仁,2020)。而交际者之所以能做出这些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徐敏,陈新仁,2015)。语用身份建构的本质是语言的动态顺应性(袁周敏,2013)。Verschueren把语言顺应的交际语境划分为三种语境,分别是物理语境、社交语境和心理语境。交际者的语言选择与语境形式具有动态性和交互性。语用身份话语建构是基于交际者的交际需求,会受到语境影响,策略性的选择话语实践类型的动态过程。

语言顺应论的提出,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因其具有高度实用性和学科交叉性,被许多学者作为研究的基础理论框架。此外,在外语学界,一些学者也对其应用研究做出创新性尝试。(袁周敏,陈新仁,2013;景晓平,2010)

二、平儿语用身份分析

平儿是王熙凤的贴身丫环,王熙凤嫁给贾琏后,又做了贾琏的通房大丫头。通房丫头的地位不如妾,应是地位低下的仆人;但平儿又是王熙凤的心腹,是王熙凤的左膀右臂,在小说描写中不缺与王熙凤促膝深谈的时刻。在王熙凤不在场的场景里,还代表王熙凤行使管家权力,是“助手”一样的角色;此外,平兒还是一个本性善良、怜贫惜弱的人物,书中不止一处可以得见。笔者摘取部分场景,分析平儿通过何种语言构建方式来构建自己的多维身份。

(一)场景一

场景一是《红楼梦》第五十五回(曹雪芹,2008)。探春理家,遭到下人们的刁难。正巧碰到亲舅舅赵国基去世,探春依照惯例发放二十两赏银,但赵姨娘抱怨赏银太少并且当众哭闹。平儿这时出场。她先传王熙凤的话,说探春可以斟酌具体情况,多发一些赏银,但遭到探春的呛声。平儿“见探春有怒色,便不敢以往日喜乐之时相待,只一边垂手默侍”。平儿后服侍探春洗脸、传饭等并不需要大丫鬟做的事情。正在这时一个媳妇进来禀报要从公中支取贾环和贾兰的学费。平儿说到:“你忙什么?你睁着眼看见姑娘洗脸,你不出去伺候着,倒先说话来!二奶奶跟前,你也这样没眼色来着?”平儿冷声呵斥完没有眼色的媳妇后,又陪笑向探春说了一番话:“姑娘知道,二奶奶本来事多,那里照看得这些?保不住不忽略。俗语说:‘旁观者清。这几年,姑娘冷眼看着,或有该添该减的去处,二奶奶没行到,姑娘竟一添减。头一件,与太太有益;第二件,也不枉姑娘待我们奶奶的情义了。”

这个场景中平儿的默认身份是王熙凤的丫鬟,是贾府里的地位低下的仆人。而通过几段话语,又同时构建了严厉的管家助手以及圆滑的公关身份。平儿出场时便看见探春在生气地训斥下人,所以选择 “垂手默侍”“暂时静默”以及后文中“陪笑”等副语言特征构建了一个听话的、谨小慎微的仆人形象,同时也对其他仆人作以引导。当有下人冒失地进来禀告时,平儿用严厉的语气说“你不出去伺候着,倒先说话来!”指责下人们的无礼,并威吓下人们有可能会报到王熙凤那里,平儿此时用指令和批评的微观言语行为构建了严厉的管家助理形象,此举也意在帮助探春树立管家的威严地位。同时,这种话语方式选择的不同,正体现了平儿根据所处不同的语境和不同的听话者所选择的两种语用身份。平儿又身负王熙凤“代言人”的职责,因此需要构建一个公关的身份,对外维护王熙凤的身份和地位。她时刻用“二奶奶”“我们奶奶”的称呼语,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和立场,也让众人体会到王熙凤管家的不易,又保证了管理权的平稳过渡。

(二)场景二

场景二选自《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和四十二回(曹雪芹,2008)。刘姥姥二进贾府,在大观园受到众人优待的同时也受到了丫鬟夫人们“居高临下”的捉弄和取笑。离开大观园的时候,平儿送别刘姥姥,除了送她主子们吩咐的礼物外还以自己名义另外又添了礼物,她“悄悄笑道”,说:“可是我送老老的。”刘姥姥感动于收到很多东西,而平儿态度也非常谦逊,忙着连声感谢。平儿却说到:“别说外话,咱们都是自己,我才这么着。你放心收了罢,我还和你要东西呢”以及“你只管睡你的去,明儿一早打发小厮们雇辆车装上,不用你费一点心儿。”

这一场景里平儿除了按照王熙凤的吩咐,送出提前准备的礼物。又悄悄地送刘姥姥一些自己准备的礼物,构建了同情弱者的大丫鬟的身份。陈新仁指出一些词汇或者短语在交际中明显具有身份建构功能,如提示自己身份或者双方身份关系的标记语、语气词等。这个场景中平儿说“可是我送姥姥的”。在刘姥姥表示万分感谢的时候,平儿还说“咱们都是自己”,平儿用“我”和“咱们”的语用身份标记语表明自己的身份并没有高于刘姥姥多少,都是普通受苦人,拉近了与刘姥姥的距离,避免刘姥姥的局促,建构了平儿同情弱者,内心善良的身份。

此场景中,平儿还使用了一些间接性指令类的言语行为,如“你只管睡你的去”“不用你费心”等增强话语力度,却没有直接命令刘姥姥在原地等候,建构了大丫鬟的身份,又同时保留了刘姥姥的面子。

(三)场景三

场景三仍然选自《红楼梦》第五十五回(曹雪芹,2008)。平儿帮助探春解围之后回凤姐那里复命。主仆私下没有外人的时候,凤姐还邀请平儿在一个桌子上吃饭。饭桌上凤姐听了探春秉公执法的做法后,连声称“好”,并且嘱咐平儿探春是“新官上任三把火”,一定要主动配合,不能为保凤姐面子而和探春争执。原文中平儿不等凤姐说完,便笑道:“你太把人看糊涂了!我才已经行在先了,这会子才嘱咐我。” 王熙凤心中之事落定,对平儿处理事情的方式也非常满意,语气轻松地调笑平儿道:“这不是你又急了,满嘴里‘你呀‘我的起来了!”

平儿回嘴:“偏说‘你!你不依,这不是嘴巴子?再打一顿。难道这脸上还没尝过的不成?”

这一场景中两人的默认身份是主仆,但此时因为平儿又可以充当王熙凤的得力助手和知心参谋,因此,在电视剧版里,平儿可以和王熙凤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商讨对策。平儿不再像平常一样称呼王熙凤为“奶奶”“二奶奶”,而是采用特定人称代词“你”来构建平等的身份关系,此时,平儿构建了王熙凤的知心伙伴的身份。而王熙凤也戏称平儿“满嘴里‘你呀‘我的起来了”,语气上没有生气,反而是对平儿身份的默认和同意。根据陈新仁的解释,在各种语法范畴中,最能典型地指示交际者身份的范畴就是人称代词,而且文中的人称代词其语法性支撑意义淡化,语用性身份意义凸显。“平儿不等凤姐说完”,看起来不符合礼貌原则,与丫鬟的身份相悖,但平儿运用抢夺话论的话语方式进行交际,恰恰反映了她建构的知心参谋和心腹身份。

三、平儿语用身份建构的语境顺应分析

说话人的语用身份选择是由其当前语境下的交际需求驱动的。(陈新仁,2013)说话人通过话语选择来构建身份的过程具有顺应性,即顺应当前的语境因素。

从社交语境的顺应来看,平儿的话语实践选择顺应了各种社会因素,如权势关系、社会距离、文化因素等。如在场景一中,平儿构建了地位低下的仆人、严厉的管家助手以及圆滑的公关身份,默认的仆人身份顺应了主仆有别的权势地位和社会距离,也顺应了当时传统大家族的行为约束要求的文化因素。而平儿与探春的第三段对话中,却又构建了圆滑的公关身份,突出她作为王熙凤助手的存在,缩短了与探春间了权势地位的差距,达到保全王熙凤的面子,缓和探春对王熙凤的针对性心理,顺应了交际的实际需求。

从心理语境的顺应来看,场景二中平儿与刘姥姥的对话中顺应了交际双方的感情和面子需求。心理语境包括交际双方的个性、情感和面子需求等因素。平儿对刘姥姥的困难生活充满了同情,同时也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认为和刘姥姥是地位同等的下人,话语实践中顺应了自己的感情需求。同时也缓解了刘姥姥的尴尬境地,顺应了刘姥姥的面子需求。而场景三中平儿与王熙凤的对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平儿的话语选择主要是基于王熙凤的情感顺应,在这个场景里,平儿被王熙凤看作心腹,甚至是知心密友,选择这种交际方式顺应了彼此的心理需求。

四、结语

本文基于语用身份视角,分析了《红楼梦》中平儿的语用身份建构。文章通过三个场景中平儿的话语实践选择,分析出平儿建构的身份低下的仆人、严厉的管家助理、圆滑的公关以及怜贫惜弱的大丫鬟的多重身份。本文同时基于语境顺应论,从社交语境和心理语境分析了平儿建构其不同身份的语境因素。本文也存有不足,如场景选取较少,没能全面展示平儿身份建构情况,有待后续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诚,朱健平.平兒形象在霍译《红楼梦》中的定向重塑[J].红楼梦学刊,2019(3).

[2]程伟,陈琛.称谓语使用的语境动因——以《红楼梦》中平儿的语言为例[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3]罗艺.礼貌视角下《红楼梦》女性奴仆不礼貌称谓语研究[J].青年文学家,2021(3).

[4]张征.《红楼梦》人物换称的语用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

[5]Tracy K.Everyday Talk:Building and Reflecting Identities[M].New York:Guilford Press,2002.

[6] De Fina A,D Schiffrin,M Bamberg. Discourse and Identity[M]. Cambridge:CPU,2006.

[7]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8]孙炬.维索尔伦顺应论的语言哲学观[J].山东大学学报,2007(6).

[9]郭亚东,陈新仁.语言顺应(性):概念与操作——Jef Verschueren 教授访谈与评解[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20(2).

[10]徐敏,陈新仁.课堂语境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身份建构及顺应性[J].外语教学,2015(3).

[11]袁周敏,陈新仁.语言顺应论视角下的语用身份建构研究——以医疗咨询会话为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4).

[12]景晓平.语言顺应论视角下的新闻话语转述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0.

[13]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基金项目:本文系太原学院院级科研项目“移动互联网学习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语用身份建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1TYKQ14)。

作者简介:冯琨(1987—),女,山西大同人,硕士,太原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语用学、二语习得、外语教师专业发展。

猜你喜欢
红楼梦
《红楼梦》处处都是慈悲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话中话:《红楼梦》直接引语中的元话语分析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红楼梦》(四大名著大字本)
论改琦《红楼梦图咏》的观看之道
茹志鹃与《红楼梦》
《红楼梦》中侠义抒写述论
《红楼梦》(纪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