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新媒体赋能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实践探析

2023-03-02 01:21韩雪晴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思潮思政课程

韩雪晴

(内蒙古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思政教育是高校育人的核心,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一定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四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阵地作用,切实加强思政教育教学实践。以思政课为主线,建设好“大思政课”,同时把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及学生工作中,做到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学生工作等各方面协同一致,形成合力,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新媒体时代特别是5G时代的到来,成为互联网赋能教育的助推器,开创了崭新的教育模式。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新媒体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要充分发挥5G新媒体优势,助力思政教育提质增效。

一、5G时代的新媒体

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表现出传播的即时性、交互性、个性化、数字化等特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及智能手机的普及,新媒体可以做到即时传播信息,网民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信息,实现超越时空的快速传播。同时,网民在网络上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发出者,而且网民和媒体平台之间、网民和网民之间可以随时进行交流互动,改变了过去传统媒体单向的线性传播模式,成为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互动传播,真正实现了信息的交互。人们面对新媒体的海量信息可以自由选择、定制自己需要的、感兴趣的信息,新媒体能够为大众提供个性化的内容,并且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多媒体形式的信息传播。除此之外,新媒体还具有信息的海量性和共享性、传播渠道的多样性等特点。

2020年是5G元年,这几年我国5G技术在不断地发展进步,2022年8月在哈尔滨举办的2022世界5G大会数据显示:中国5G网络基站数量达185.4万个,终端用户超过4.5亿户,均占全球60%以上,全国运营商5G投资超过4000亿元。[3]5G的应用领域也是愈加广泛,在5G技术的加持下,新媒体也在迭代,5G低延时、大连接、高带宽的特点,使新媒体呈现出新的变化:加快了传输速度,视频不再受网速限制,音、视频内容优势更加明显,推动直播快速发展。另外5G推动了AI、VR、AR、云计算等技术与新媒体的融合,使新媒体内容更加丰富多样,而且可以对用户进行精准定位、分类,为用户提供更加有效的信息推送。

二、新媒体在思政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为了解我国高校目前在思政教育教学中新媒体的应用情况,课题组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与大学生进行交流访谈,并设计发放了调查问卷,本次问卷调查通过问卷星线上进行,共收回有效问卷402份,调查对象覆盖本科各年级在校大学生,所在学校类型包括财经类、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政法类及其他类型高校,高校所在地域涉及内蒙古、辽宁、天津、北京、陕西、湖北、吉林、香港。调查结果显示:

(一)新媒体参与思政教育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已融入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教育领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1.新媒体被普遍用于思政教育教学

目前,在高校思政教育课程及其他课程的教学中,普遍使用新媒体辅助教学。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在高校思政课堂上老师经常使用新媒体的占69.65%,偶尔使用新媒体的占27.61%。在其他课堂上老师也基本都会使用新媒体。基本不用的只有1.74%。现在,新媒体已经在课堂教学中被普遍应用,教师会利用新媒体进行在线教学、推送学习资料、进行案例分析、辅助课堂管理等。在此次调查中,有29.1%的同学认为新媒体会显著提升思政教育效果,有68.16%的同学认为新媒体对思政教育效果有提升作用。因此可以看出,新媒体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思政教育课的效果。

2.新媒体丰富了思政教育教学模式

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利用新媒体创新教学模式,使思政教育教学形式更加丰富。

线上教学及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自暴发新冠疫情以来,新媒体赋能教育,加快了线上教学的推广,各高校普遍采用线上教学的模式,实现了“停课不停学”。各高校利用超星学习通、钉钉、腾讯会议等各种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线上授课,这些平台大都支持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终端上课,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录播或直播的授课方式,以学习通为例,不仅能够最大程度地还原真实的线下教学场景,而且还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如学情统计的数据化、可视化呈现,教师可以轻松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此外,平台还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其中也有很多优质的思政课程及思政教育内容,用户可以个性化地选择。这些也可以作为线下课堂教学的辅助,打造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教学中课堂上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课后练习巩固的方式,改为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将学习内容制作成视频,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通过在线观看视频的方式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课上的时间主要进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更深入地学习。翻转课堂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式学习,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智慧教室。近年来国家一直在推进智慧校园、智慧教育建设,很多学校都建有智慧教室。利用物联网、多媒体技术、云计算技术等改变传统的教学环境,打造智能、交互、个性的教学场景。

智慧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高校进行素质教育,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通过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协同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实践能力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塑造学生的品格,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与第一课堂协同实现培养目标。智慧第二课堂是基于智慧校园建设,将数字技术、大数据等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入第二课堂,提升活动的吸引力及参与度,辅助第二课堂管理等。如第二课堂成绩单管理系统“到梦空间”,已经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900多所高校使用。

3.新媒体成为大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

新媒体信息的海量性和共享性,为思政教育教学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各种时政要闻、史料文献、课程资源等等,种类丰富、形式多样。有些是直接的思政教育内容,如高校经常使用的慕课,有很多国内名师的思政课程,学生可以通过慕课随时随地学习优质的课程,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促进了教育的公平。有些是间接起到思政教育的作用,如时政新闻、史料文献等。此外,网上海量的信息也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案例素材。

调查显示,大学生通过新媒体接受思政教育的占72.14%,是仅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二大渠道。一方面,大学生使用新媒体时长较长,使用手机上网6小时以上的占38.31%,在3-6小时之间的占39.3%。另一方面,高校新媒体数量众多,除了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微信、抖音等账号外,各学院、各专业、各部门、社团组织等都有新媒体账号,这些校园新媒体成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媒介。有72.39%的同学表示会经常收到学院或学校利用新媒体发送的思政教育内容。

(二)新媒体在思政教育教学实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新媒体社会思潮的传播增加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难度

“新媒体社会思潮指的是在新媒体时代的文化和技术条件影响下,所形成的多元化社会思想发展新趋势。新媒体社会思潮传播的媒介是传统媒介的数字平台与新兴网络媒体。”[4]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加之网络空间的开放,在网络空间形成多元化的社会思潮,这些社会思潮在新媒体上快速传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据“2020年十大社会思潮新媒体传播影响力排行榜”显示2020年度新媒体传播十大思潮依次为:民族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民粹主义思潮、生态主义思潮、女性主义思潮、反智主义思潮、“泛娱乐化”思潮、消费主义思潮、新儒家主义思潮、人道主义思潮。[5]有些思潮与我国现行的制度是对立的,有些是非理性的、极端的,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煽动和利用。如新自由主义,最早作为西方经济学理论,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强调市场化、自由化、私有化,反对公有制,批判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后来逐渐政治化进入意识形态领域。传入中国后,形成一股新自由主义思潮,其鼓吹的“个人自由”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仿佛只有新自由主义才能实现个人自由,社会主义限制了自由。这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立的。

由于新媒体的草根性、虚拟性、交互性、全球性以及传播渠道的多样性,人人皆可在新媒体上发布信息,同时新媒体中的“把关人”角色弱化,对信息的控制难度增加,因此一些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带有政治偏见的社会思潮在新媒体中很容易散播,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圈层化,互动更频繁、信息传播更快、更具影响力。据西安交大相关研究显示,2020年社会思潮新媒体传播的方式更多为图文方式,微信成为传播量最大、传播面最广的平台,其次是头条。[6]微信是基于手机通讯录的强关系连接,是熟人社交,加之图文的传播方式,使这些思潮的传播更具有影响力和感染力。

新媒体特别是社交媒体,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据本次调查,大学生使用微博微信浏览新闻的占78.36%,使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占72.64%,远远高出其他渠道。大学生正处于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同时大学生思想开放、富有热情,具有探索精神,愿意接触新鲜事物,但其思想还不够成熟,很容易受网络上的信息影响。调查显示有7.46%的大学生表示网络上的信息和评论对自己的三观有很大的影响,有63.18%的同学表示有一点影响,由此可见多数大学生的三观会受到网络上的信息及言论的影响,只是影响的程度不同而已。因此大学生的政治信念、三观等容易受新媒体思潮的不良影响,增加了思政教育的难度。

2.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新,学生参与度不高

新媒体的融入,丰富了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途径和手段,但是对于新媒体思政教育内容的设计、打磨、研创工作没有跟上,普遍存在内容固化、形式单一的问题,缺乏创新,学生的参与度与接受度不高。对此,学生的反响也很强烈,调查显示62.94%的学生认为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新。虽然部分高校、个别教师做了一些成功的突破和尝试,但是从整体而言,基本还是创新不足,在教育过程中没有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教育机制。理论多、实践少,说教多、互动少。

从思政理论课教学来看,大多教师主要利用新媒体进行线上教学、推送学习资料、充实案例等,内容上基本是把线下课搬到了线上,以理论讲解为主,依旧枯燥乏味。对于“翻转课堂”,虽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对于教师而言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工作量增大,而且目前对于翻转课堂的实践探索不足,研究应用方面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许多教师不愿意尝试,有些则是“新瓶装旧酒”。

近年来,虽然许多高校都建设了智慧教室,但是使用效果不尽如人意。据某高校智慧教室使用情况的调查显示,智慧教室的使用频率低,超半数老师从来没用过,使用过的教师基本也是简单的应用。任课教师在智慧教室用到最多的教学方法是分组研讨式,达97%;其次是用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开展混合式教学,占89%;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师相对比较少,占比仅为12%;在教学设计方面依然偏向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课堂互动表现为浅层次的师生互动。[7]

从其他课程来看,教学过程中使用新媒体的情况与思政课基本相似。从课程思政方面来看,在思政要素的挖掘、教学设计方面不够深入、完善,有些思政要素的挖掘显得牵强附会,且课程思政内容很少,基本是以理论说教为主,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从学生工作来看,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主要是从学生管理入手的,主要以校园新媒体为主,如学校或学院、社团等官方的微信公众号、微博以及各种微信工作群等。内容方面主要以新闻传播正能量、工作安排、通知为主,形式上主要是采用文字图片、视频推送,比较正式、严肃;此外还有一些利用新媒体开展的线上活动,如短视频、微电影大赛等,这些形式学生的参与度比较高,其他的一些线上活动基本上就是线下活动的翻版,加之赛制的设置以及活动的组织方式等原因,学生实际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包括第二课堂的活动,很多同学都是为了获得学分而参与。

从总体来看,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缺乏新意,大多是把传统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借助于新媒体移植到线上。缺少专门针对新媒体平台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媒介使用习惯、兴趣爱好而量身定制的内容。

3.新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水平较低

目前高校思政教育中对于新媒体的应用多数停留在简单应用的阶段,只是作为辅助工具来使用,如开展线上教学、查阅资料、教学管理、利用校园新媒体推送信息、举办线上活动等等,缺乏更深入的技术层面的开发与利用,没有把新媒体与思政教育教学真正融为一体。即使是智慧教室,虽然已经融合了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能够实现交互式学习等全新的教学模式,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只是停留在低层次的使用上,“89%的教师在智慧教室使用雨课堂教学工具实施教学,教学模式和无线网络全覆盖的普通多媒体教室区别在于,教学过程只是多了分组讨论环节,用触控投影一体机代替黑板展示教学内容及课件,其他没有区别。有些功能利用率较低,或者几乎不用,比如课堂实时录播、人脸识别考勤、大数据学情分析。”[8]只是把线下与线上简单的“组合”或“整合”在一起,没有做到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没有充分发挥智慧教室的优势。

三、新媒体赋能思政教育教学实践策略

抓好思政教育教学工作,注重实效,要以思政课为核心,善用“大思政课”,课程思政全面跟进,学生工作协同联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重,结合新技术,创新教育内容和形式,打造全方位、立体的思政教育体系。

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9]我们要立足于当地,挖掘可以利用的本土资源,采用“5G+新媒体+思政教育”的模式,充分发挥5G新媒体优势,让科技赋能思政教育,创新思政教育教学内容,丰富思政教育教学实践,利用新媒体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连接起来。

(一)融合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教育

1.VR/AR沉浸式智慧教室

沉浸式智慧教室,是5G+VR+教育的典型场景应用,依托多通道视景同步技术、环绕式巨幅屏幕、VR全景视频、三维计算机图形技术、立体投影技术等打造的沉浸式体验教学场景。VR智慧教室可以将思政理论教学与实践完美结合起来。我区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如五一会址、民族解放纪念馆、乌兰夫办公旧址、乌兰夫故居、内蒙古党委办公旧址、大青山抗日革命根据地、红色草原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思政教育实践资源,但由于东西跨度大,实施现场教学有一定的局限和难度,因此可以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和AR增强现实技术,在VR智慧教室打造虚拟红色文化场馆,把这些红色资源引进智慧教室,360度全景观看,让学生在教室中就可以体验现场教学的效果。另外还可以把一些特殊的场景以虚拟的方式让学生沉浸式体验,如草原英雄小姐妹、三千孤儿入内蒙、航天精神等场景,给学生提供一个身临其境的体验式课堂,在沉浸式的体验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革命精神。

2.VR直播

VR直播是一种5G技术加持下实现的沉浸式全景直播。利用VR直播进行授课,能够最大限度地还原真实课堂场景,为学生呈现720度全视角的沉浸式课堂体验,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接收VR直播视频,划动屏幕可自由选择观看视角,突破了传统视频视角的局限,通过自主操作即可跨越时空与老师及同学互动交流。

目前的线上教学平台虽然都具备直播教学的功能,并且为了尽量满足教学需要,开发了很多配套应用,但是直播效果不是很理想,存在诸如缺少课堂氛围、学习体验感较差等不足。而VR直播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不仅能够还原真实的课堂体验,而且借助于VR/AR技术,还可以进行资料整理及数据处理等,使直播教学更加便捷。目前VR直播已经在体育赛事、重大活动等场景使用,而且很多平台也已经或正在开发VR直播应用,具有可实施性。

(二)整合优质资源,搭建“思政云平台”

整合优秀的思政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思政教育云平台,为各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提供资源支持。根据思政教育教学需要设置专家名师、思政案例、思政金课、课程思政、教师交流、理论前沿、教学改革、影视教育等专栏,满足思政教育教学的多场景应用。可以由政府、高校、党校联合建设,整合各方优质资源为思政教育教学服务。

(三)建设“虚拟教研室”,深化课程思政

针对课程思政的薄弱环节,为推动课程思政的深化,按学院或者专业、课程成立虚拟教研室,组织集体备课、交流研讨、课程打磨等,深挖思政元素,将思政内容和课程内容融为一体。虚拟教研室可以邀请思政课老师及校外相关领域专家加入,为专业课教师提供思政理论指导及专业课程指导。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提高课程思政成效,确保其他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与课程思政形成合力。

(四)健全教师培训机制,提升新媒体素养

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机制,定期组织专题讲座、专题课程等各种形式的媒介素养及新媒体教学设备及软件等操作技术的培训,掌握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及规律,提升媒介素养,提高教师使用新媒体教学的能力,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

(五)加强校园新媒体建设,推动内容创新

校园新媒体是直接联系思政教育主体,关系到思政教育的成效。可以聘请专业的媒体运营人员负责,也可对现有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掌握各类媒体的传播规律,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创新内容和形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推送。比如可以采用生动活泼、“接地气”的网络语言,将思政内容制作成动漫、说唱的形式进行传播,会更受学生欢迎。

(六)加强网络监管,做好舆论引导

从国家层面来讲,加强网络监管工作,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在网络上散布不良信息、恶意煽动情绪、制造谣言的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同时要做好网络舆论引导,确保意识形态安全。

从学校层面来讲,要加强网络监管,做好校园媒体的把关,过滤不良信息,避免对学生造成恶劣影响。

此外,还有一些工作也要加强,如:学校要开设相关的媒体研究方面的通识课,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帮助学生合理地使用传播媒介,能够理性辨别媒体信息等等。

猜你喜欢
思潮思政课程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