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化学习的革命传统类课文教学探究

2023-03-03 05:01吴菀薇
中小学班主任 2023年4期
关键词:学习支架项目化学习

[摘要] 革命传统类课文教学受到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变化等因素制约,学生对历史事件和革命英雄容易产生固定的思维和空洞的理解,难以通过阅读文本产生情感共鸣。项目化学习能够优化革命传统类课文的教学路径。以《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为例,通过确定核心知识、设计驱动性任务、搭建支架优化实践过程、制订表现性评价单等活动,带领学生深入学习革命传统类课文。

[关键词] 项目化学习;革命传统类课文;学习支架

2021年2月,教育部印发了《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导中小学课程教材系统全面地落实革命传统文化教育。语文学科注重以文化人,引导学生深刻体会革命精神、深入感受爱国主义精神,体认英雄模范的高尚品质。然而,受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当代学生难以真切感受和理解革命英雄的形象,难以通过阅读文本产生情感共鸣。这种历史与情感的疏离感也会使学生缺少学习兴趣,从而在阅读文本时把作品当作一般的故事,对历史事件和革命英雄产生固定的思维和空洞的理解。

为了真正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情境体验中深化革命情感,笔者尝试运用项目化学习来优化革命传统类课文的教学路径。项目化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往往运用于综合学习和单元探究活动中,对单篇课文特别是革命传统类课文教学而言则很少开展。因此,笔者从确定核心知识、设计驱动性任务、搭建支架优化实践过程、制订表现性评价单等活动环节,开展革命传统类课文项目化学习。本文以《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例,展现教学实践的路径。

一、研读教材,立足学情,以核心知识统摄学习活动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星华从女儿的视角来回忆父亲李大钊被捕及遇害过程的一篇记叙文。作者运用对比烘托、前后照应等手法,表现了李大钊同志敢于牺牲、视死如归的革命大无畏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佩与怀念之情。在课前与学生的交流访谈和预习质疑环节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这篇革命传统文章,缺少必要的历史背景知识储备,对人物的形象理解停留在刻板膚浅的表层。比如,大部分学生对于李大钊同志缺乏了解,甚至并未听闻其人。大部分学生在阅读课文后都能感知李大钊的人物形象是伟大的,但伟大的深层意义则挖掘不到位,对人物精神品质的理解还处于“概念化”“贴标签化”的层面。

基于教材与学情,笔者将本项目化学习的核心知识确定为“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这是本项目化学习的核心要点,统摄整个项目学习活动。

二、创设情境,问题驱动,以活动链感知革命精神

(一)巧设情境,设置驱动性问题

教师创设情境: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百年以来无数的仁人志士为革命、为解放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是人民的英雄。娄山戏剧社将为建党百年献礼,请你作为导演,根据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与社团成员合作编排一出课本剧,以纪念李大钊同志,向革命先辈致敬。

真实情境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有助于驱动学生代入“导演”的角色,由静态听课转向动态沉浸式的活动学习,在情境活动中细读文本,解决情境问题。若要成功地编排一出课本剧,学生就不能只停留于对课文情节内容的简单概括上,而要关注人物在特定背景下的心理,深入探究李大钊的人物形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导演”,不断发展个人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分解任务,形成项目活动链

项目化活动的设计是有效学习的保障。在驱动性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设置子问题以形成活动链,给予学生完成项目的方法与路径,指导学生有效开展项目活动(如下表)。问题活动链的设置指向项目化学习的核心问题,帮助学生将驱动性问题进行分解,为学生完成项目任务提供思考方向,引导持续的学习活动。子问题的设置蕴含着语文知识的建构,引导学生走向高阶认知。子任务架构起项目化学习的活动链,形成系统化的学习活动,并能加深学生对于课文核心知识的理解。

三、搭建阶梯,引导过程,以支架深度理解革命精神

在项目化学习中,教师需要观照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带领学生拾级而上,破解难点,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主动探索能力,以此获得知识水平和能力素养的不断提升。

(一)材料支架

在查找材料的环节中,学生除了查阅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之外,还需要关注文中交代不明、内容留白之处。如文中母亲劝说父亲离京时,父亲坚决地说道:“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教师相机提问“现在”究竟是怎样的局势?李大钊承担着怎样的工作致使他明知危险却不愿离开?李大钊在庭审时“仍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头发则是“乱蓬蓬的”,他在狱中待了多久?遭遇了什么?顺着这些问题,学生获得了查阅资料的方向,补充了李大钊的生平、“三一八”惨案、狱中遭遇等历史资料,甚至有学生进一步查找到了刊登李大钊被害的报纸,将其影印出来并作为第四幕场景的道具。

笔者还借助多媒体向学生补充了李大钊名言、相关影视片段及中国国家博物馆一级文物——李大钊就义的绞刑架图片等材料,助推学生突破认知障碍,深化革命情感,走向革命英雄的内心世界。

(二)图表支架

子问题三“你将安排哪些角色”,这一任务看似简单,但对剧本编排而言,学生宜深入理解角色特点,架构人物关系。因此,笔者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绘制人物关系,帮助学生从“亲友”和“敌人”两个层面梳理人物关系,分析角色特点,并与主角的言行表现进行比较。比如,在局势危急之时,母亲和朋友都劝父亲离京,可父亲却坚持留下,亲友的担心与李大钊的坚定形成鲜明的对比。面对凶狠的敌人,李大钊始终安定沉着,展现出革命者无畏牺牲的勇气,在角色的正反对比中,主人公的形象更为突出。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明确各角色的特点,以及角色安排对主角形象起到的烘托作用。

(三)文本支架

文本本身就是学生解决问题、发展语文能力的支架,因此笔者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给予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子问题四场景道具的选择,学生众说纷纭,如文件、火炉、手枪、报纸等。这些都是文中一望即知的物品,而关键的细节物品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观照全文,前后联系,从物品与人物形象的联系来选择。如引导学生细读第三幕场景,找到一个在庭审时消失的道具,学生此时发现父亲“没戴眼镜”,可见李大钊在前两幕戴着“眼镜”,而庭审时没戴则透露出他在狱中经受了折磨,这也与编排前学生查阅李大钊遭受酷刑的材料相照应。李大钊虽受酷刑,却依然“表情非常安定”,更凸显其沉着冷静、从容赴死的革命精神。

学生所找的道具基本围绕主人公李大钊,笔者引导学生思考:第三幕中哪个道具被重复提到?学生发现了法官的“惊堂木”,文中“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上拍了一下”“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通过“惊堂木”这个道具表现了法官的凶狠残暴,衬托出李大钊无畏敌人嚣张气焰,具有革命者的浩然正气。

(四)知识支架

项目化活动涉及跨学科环节,往往需要教师为学生补充搭建相应的知识支架,帮助学生获取并运用知识。如子问题四的活动借选择镜头,引导学生关注文中人物的动作、外貌、神态、语言,而学生对于摄影镜头的运用较为陌生,因此需要提供相关的辅助知识。如下表所示,笔者通过表格融入镜头运用的相关知识,推动学生开展项目化活动,给予有效支撑和引领。

四、评价过程,深度学习,以量表深化体悟革命精神

蔡可在《美国项目学习与我国语文教学改革》一文中提出以“成果为导向”“以终点为起点”,构建基于表现性评价的教学流程来提升项目化学习的实效。基于此,笔者围绕“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这一核心知识,设计项目化学习评价量表,指导学生运用高阶思维解决问题,明确活动中的具体方法和路径,构建知识网络,并且从自评、他评和师评三方面来评价学习的过程和质量。如《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本剧评价表及项目化学习个人评价单所示,评价贯穿项目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能具体对照,客观审视自己和小组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并进行反思,及时调整,促进真正投入项目学习。

通过《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本剧项目化学习,笔者发现,在教学革命传统类课文时,需要打破惯用套路,不能停留在情节、人物、手法、主旨等内容问答的模式,而是要通过目标—实践—成果—评价的过程进行项目化活动,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来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走进革命英雄的心灵世界,深入体悟、传承革命精神,真正发挥语文教材中革命传统类课文的育人价值,实现革命传统教育的切实落地。

吴菀薇   上海市娄山中学。

猜你喜欢
学习支架项目化学习
STEM教育视野下信息技术学科项目化活动设计与思考
数学“项目化学习”与“STEAM教育”的深度融合
以项目化学习为推力的初中思想品德实践教学策略研究
生本理念下初中物理“支架式”教学的实践思考
学习支架在学习支持中的作用探究
当项目化学习遇见STEAM课程
“学习支架”的继承与融合
强化支架意识提升学习效能
“项目化学习·多元呈现”教学模式的探究
项目化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