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以西藏自治区为例

2023-03-04 09:21陈立鹏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意识

陈立鹏 范 航

[提要] 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出以来,不少学者从理论层面进行了广泛研究,一些学校也从实践层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西藏自治区因其特殊的区情和战略地位,在学校教育中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采取了多种形式,积累了鲜活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为深入了解西藏自治区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开展情况,研究者于日前赴当地进行调研,走访了八所大中小学校,详细了解这些学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情况,总结好的经验,并对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其他地区进一步加强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参考与借鉴。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原创性论断以来,我国民族工作进入了新的时期。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要求。有学者认为,在学校培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和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必然走向[1]。虽然近年来众多学者开始关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作用,但总体以理论研究为主,关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研究比较缺乏。如何推进学校场域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目前亟须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与此同时,已有的实践研究所关注的对象大多数是高校大学生,很少涉及中小学校如何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实践[2]。青少年时期是“三观”形成的关键期,在中小学阶段理论联系实际,正确有效地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仅关系到青少年自身的成长,也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3]。西藏自治区不仅是我国重要的边疆地区,在国家发展战略全局中具有特殊的地位[4],同时也是我国民族工作的重点地区,历来重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因此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也形成了不少好的做法和经验。

基于以上背景,课题组深入拉萨市和林芝市两地,实地调研当地小学(2所)、初中(2所)、高中(2所)和大学(2所)共8所学校,采用田野调查法,通过自然观察、座谈、访谈等形式对每所学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的做法进行了详细了解,总结好的经验,发现和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措施,对于进一步推进西藏乃至全国其他地区学校的这方面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西藏自治区学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要做法及经验

在调研走访的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西藏自治区各级学校(比如本次调研的8所学校)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结合本地和学校实际,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形成了不少好的做法与经验,值得全国范围内的学校参考与借鉴。

(一)教育内容针对性强,紧密结合西藏实际

西藏自治区的大中小学均设置有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关的德育课程,其内容也紧密结合西藏的历史和当地实际,教育主题突出,特色鲜明。

在中小学阶段,德育课程内容紧紧围绕反分裂教育、新旧西藏对比、防止宗教迷信思想影响三个方面。首先,对于反分裂教育,正如拉萨市某高中的一位校长在座谈时跟我们讲道的那样,“教育的本质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学校要为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就必须教育学生在国家民族等大是大非问题上坚定立场,绝不允许有分裂思想的存在”①。拥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是学校反分裂教育的主要内容。其次,西藏自治区内的所有中学均涉及新旧西藏发展对比的相关教学内容。例如,让学生了解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使农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千百年来一切反抗均以失败告终,只有中国共产党才帮助西藏推翻了封建主义的大山,废除了农奴制,解放了百万农奴,获得了土地和人权等等。老一辈西藏人民对党的感恩是发自肺腑的,年轻一代的学生由于生活在幸福和平的年代,没有经历过黑暗的旧社会,如何引发他们的共鸣就需要学校教育和家长的正确引导。在学校里,这些教育内容一部分以照片形式张贴在校园的德育走廊和教室楼道,另一部分则通过教师在课堂上以历史课和思政课等形式给学生们讲授,增强学生的了解和感受。再次,防止宗教迷信思想影响,树立科学观念。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藏族学生的家长信教比例较高。拉萨某初中德育老师讲道:“我们学校很多藏族学生的家长信奉藏传佛教,生病后会去庙里烧香磕头,而不会选择去医院接受科学的治疗”②。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深远,父母的宗教迷信思想观念会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子女。因此,学校明确要求理科老师要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自然科学观念,用科学思维去看待和解释世界万物;文科老师要在课堂上讲授科学发展史及其重大意义,防止学生们受到家长的一些错误思想影响。

在高等教育阶段,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相关的教学内容主要为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的教育,具体要求是“三入”,即入教材、入课堂、入学生头脑。据了解,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是西藏自治区高校开设的特色思政课,目的是让各民族的大学生都形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五个认同”,从而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目标。

(二)活动形式丰富多样,结合各学段学生特点

通过访谈了解到,西藏各级学校十分重视以实践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们切身感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通过丰富的主题活动提升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由于不同学段的学生认知理解水平存在差异,因此设计的活动主题往往会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有所侧重。

在小学阶段,活动类型主要有班队课、观看爱国影片、制作手抄报、国旗下讲话、庆祝中华传统节日和少数民族节日等。班队课是少先队员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主题课,学校思政处每周统一设置课程主题,由少先队大队长负责安排具体的课程目标、教案和课件,班主任为主要授课人。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还会鼓励学生准备演讲稿上台发言,分享自己对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认识和体会。另外,学校会组织各年级同学共同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等,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不少学校还会定期组织学生参与以民族团结和爱党爱国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优秀作品会被张贴在校园宣传栏和教学楼走廊处。每周一举行的升旗仪式,也能够让学生们在国旗下不断加深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认识。在节日方面,学校不仅会在中华传统节日(例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里组织藏汉师生一起过节,也会共同庆祝不同民族的传统节日,例如藏族的雪顿节、珞巴族的昂德林节、门巴族的曲科节等,这些民族的学生会邀请其他民族的同学一起在学校里庆祝节日,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友谊和了解。

在中学阶段,活动形式主要有“三联三进一交友”活动、朗诵比赛等等。据了解,“三联三进一交友”活动是西藏自治区从2014年起在全区教育系统全面铺开的重要活动之一,是指学校党员干部、班主任和其他岗位教师坚持联系班级、联系学生、联系家长,坚持深入学生班级、学生宿舍和食堂解决实际问题,坚持与各民族学生交朋友、促进不同民族学生间“结对子”交朋友。教师要尊重各民族学生的文化差异,事先了解各民族学生的文化特点和风俗习惯,在教学及日常与学生交流时注意措辞严谨,避免对学生造成伤害和不良影响[5]。在走访林芝某中学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该校要求每周都必须安排两名校领导或老师(藏、汉各一名)陪同学生就餐,了解学生的近期需求和困难。引人注目的是餐厅外有一面墙用来张贴学校领导及老师与学生们在食堂的合影,通过这样的活动拉近不同民族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有助于推动各民族师生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朗诵比赛往往在某些特定的节日里举办,例如每年七月一日党的生日、九月三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让学生们结合这些特殊日子自己准备题目和演讲内容,在国旗下演讲。通过比赛这一形式既提高大家的积极性,又让学生以朋辈的身份去影响台下的同学,加深对党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热爱,达到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的目的,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高校,活动类型主要有“四讲四爱”(讲党恩爱核心、讲团结爱祖国、讲贡献爱家园、讲文明爱生活)主题宣讲、民族团结月创建活动以及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等。“四讲四爱”是西藏地区重点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全区各级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向学生开展宣传教育。据我们对西藏某高校的实地调查,该校广泛发动不同院系的教师组成宣讲团,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主题宣讲。同时,学生会也招募宣讲能手加入宣讲团中,在课余时间深入学生群体当中进行宣讲,加深学生的理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月活动是以高校团委牵头,学生会和社团联合会共同承办,围绕民族团结进步和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开展的大型系列活动,旨在促进各民族师生相互交流、沟通了解,以活动为载体拉近彼此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大学生们还会根据学校统一安排,在暑假期间积极参与“三下乡”活动,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向群众宣传党和国家政策,传播文化、科技、卫生知识,加深对西藏基层社会的了解,体验不同民族的风俗和文化。在这过程中,青年学生也会帮助当地各民族群众普及其他民族的文化和习俗,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一个重要实践方式。

(三)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尤其重视思政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

要做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首先要培养一支素质好、觉悟高、专业强的教师队伍。当前,西藏各学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主要由学校思政课老师承担,因此各学校在整体提高教师队伍政治和业务素质的同时,非常重视思政课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在访谈中了解到,西藏的中小学高度重视每月一次的“三会一课”活动和教师“一考三评”制度,以提升教师的科学文化和思想政治素质,确保教育方向的正确性。拉萨市某高中校长表示:“我校教师的素质考核全部采用闭卷形式,分数不及格的教师会受到相应的处分,以此来提醒校内教师要予以重视,绝不搞形式主义”①。拉萨市某小学校长表示:“除了日常教学工作,我们学校每月还会对全体教师进行一次党史学习教育,教师课后轮流交谈心得,提升藏汉教师队伍的整体思想觉悟”③。西藏各学校都十分鼓励并支持教师外出进修培训,激发教师队伍的学习热情。林芝市某中学每年选派多名思政教师参加“国培计划”“区培计划”,始终把思政教师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工作的新要求,西藏各级学校组织思政教师以及其他任课教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论述和有关文献,确保教师思想认识紧紧跟上新时代民族政策的步伐,并及时向学生们宣传讲解最新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除了日常业务工作外,西藏的高校还承担了区内教师培训的重要任务。中小学教师除了前往内地高校访学交流以外,多数均会在西藏的高校里进行专题培训,了解最新的民族政策及民族教育研究的进展情况和发展趋势,不断形成西藏自治区各级学校联动的长效机制。

(四)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爱党爱国、民族团结的良好校园氛围

西藏各级学校不仅重视传统课堂的教育作用,还重视校园环境作为“隐性课堂”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墙体文化作为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的主阵地之一,发挥着推动学校教育发展和历史文化精神传承的重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在学校的走廊、教室所看到的一切,对他精神面貌形成具有重大意义,这里的任何东西都不能随便安排,孩子周围环境应当对他有所启示”[6](P.137)。西藏的大中小各级学校积极打造德育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主题内容紧密结合国情和区情。调研期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学校里几乎每一面墙壁都得到了充分利用,每一间教室黑板上方均挂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党的历代领导人画像,教室后面黑板报则以民族团结和爱党爱国为主题。在教学楼走廊和楼梯间也挂有学生参加民族团结活动的照片及书法绘画作品。林芝一所小学的一名女同学说:“每次学校组织的活动我们都会积极参与,都希望自己的绘画和书法作品可以被贴在墙上”④。通过这些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并内化为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对民族团结的拥护。除了教学楼区域外,学生宿舍也是不可忽视的教育场域。宿舍的墙体文化主要涉及各个民族的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目的是引导不同民族的学生尊重各民族的生活习惯。林芝市某高中的宿舍阳台摆满了学生自己种植的花卉,要求不同宿舍之间互相帮忙照料。一名回族学生在交流中对我们说:“我种的月季花现在是隔壁的藏族同学央珍在帮助打理,而我帮她养的是小向日葵,我们经常一起交流心得,有时候也会聊一些生活上的趣事,关系很好”⑤。可以看得出来,此做法在营造绿色舒适的住宿环境的同时,也拉近了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各民族学生之间建立互帮互助的同伴关系。

除此之外,调研的各所学校均建立了德育走廊或德育观摩室供学生们学习参观。陈列内容基本分为农奴时期旧西藏、社会主义新西藏、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伟大祖国、社会主义新时代等几大板块。教师会组织学生统一参观,并亲自为学生讲解西藏各个时期的发展历程。通过参观展览不断增强各民族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了解当今世界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进而铸牢学生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五)重视教研科研工作,推动“教学研”一体化

西藏自治区的各级学校不仅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学实践工作,还注重相关的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旨在打造“教-学-研”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扛起科研大旗的首先是西藏自治区内的高校,充分发挥了专家学者团队的学术研究优势。西藏大学成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组织校内13个教学科研单位,从多学科视角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并邀请区内外的专家学者共同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研团队,大力开展相关教学科研活动。每年西藏大学除了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课题外,学校科研处还设立了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研项目,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并且每年产出丰富的研究成果。除了高校,中小学校也鼓励思政课教师积极申报自治区教育厅设立的有关课题,鼓励与高校合作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并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来学校进行科研指导和交流,共同商讨课题研究事宜,推进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不断发展。通过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相结合,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进程。

二、西藏自治区学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改进的几个方面

虽然西藏自治区各级学校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因地制宜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成效明显,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整体水平较高。但是,目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可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教育主阵地仅限于学校场域,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不够完善

要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学校是责无旁贷的主要阵地,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也不可或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7]。这说明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最为深远,尤其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父母的言传身教。在走访过程中,某初中生告诉我们:“学校老师给我们讲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知识让我很有感触,长大后希望做一名解放军战士维护祖国安全。但是,家里父母希望我以后能赚钱养家就行”⑥。在之后与更多的学生接触发现,这种情况不在少数。有些父母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德育,导致家庭教育畸形,子女的理想抱负得不到支持。一名藏族女高中生在座谈时讲道:“在学校里学的普通话回到家根本用不上,爸妈不会讲,而且也不太关心国家大事,心思全都在小卖部生意上,有时候因为买卖不好还冲我发火,我每次都很难过”⑦。这反映出部分家长自身素质不高,自身教育行为和方法欠妥,不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更谈不上对子女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此外,在学校层面上,学校与家庭双方联动次数少,日常走动不频繁也间接造成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脱节,以至于双方没有形成教育合力,未实现“1+1>2”的教育目的。对于这一现象,当地教师解释道:“学校里面汉族教师占德育教师的一半以上,由于他们不熟悉藏语,跟学生家长交流存在困难,而且很多当地藏民家长听不懂普通话,双方交流都存在着阻碍”⑧。由于学生教育相关方面特别是家庭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对部分学生的心理和思维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最后,在社会层面上,虽然西藏自治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公众宣传和意识引领工作方面非常出色且充分,但如何将学校层面、家庭层面、社会层面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联动起来,形成一套协同育人机制还须各部门进一步深入思考。

(二)教学内容融会贯通不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教学体系尚未形成

学校教育的内容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需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设置相对应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前文提到西藏自治区各级学校在举办活动方面做到了各学段分别设置不同类型的活动,但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教育内容在各学段却没有明确的侧重点,这导致中小学阶段容易出现教育内容重叠、与学生认知水平不匹配等一系列问题。由于课堂教学的内容没有做到融会贯通,尚未形成各学段有机衔接的教学体系,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效果有所折扣。例如,在某小学调研期间,随机访谈的一名藏族男生跟我们说道:“老师上课时会给我们讲各民族都要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但我们不太清楚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有时通过听老师讲这方面故事,也只能明白一个大概意思”⑨。说明如果不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和认知思维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很容易导致低年级学生无法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不仅影响课堂参与度,效果也会打一定折扣。某高中生在访谈时说道:“现在高中上的德育课和我初中上的这类课程在内容方面总体差不多,缺少吸引力”⑩。像这种每个学段的教学内容大致相同的情况如不改变,很容易导致学校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为一种形式,无法达到教育预期,进而降低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对象是全国各族人民,重点是青少年学生和大学生群体[8],而学校教育则包括学前教育(幼儿园)、初等教育(小学)、中等教育(初、高中)及高等教育(大学)四个主要阶段[9],因此,国家层面和当地教育部门应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年龄段学生设置科学合理、侧重点分明的教育内容,建立科学完善、有机衔接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教学体系,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关课程的设置不理想,难以保证教育成效

实践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文化教学则可以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目前,西藏自治区的各级学校均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来培育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但在理论知识学习上则略显单薄。有学者指出,目前在民族地区学校场域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存在一些形式化、表面化和被动化问题,违背了教育的根本目的[10]。学校作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需要脚踏实地加强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课程教学,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例如云南民族大学开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题的网络慕课,共55讲内容;中央民族大学开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识教育系列课程等。据了解,西藏的不少学校目前尚未开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关的文化课程。在访谈中,多名初中学生均提到:“我们没有专门的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课程,只不过德育老师会给我们讲一些,语文和历史老师也会不定时地提及相应的知识,多多少少了解一点”。在某小学调研时,一名小学班主任跟我们提到:“我们每周五下午有班会课,分管德育的副校长会不定期给我们拟定一个民族团结或爱国教育的主题,然后由每位班主任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学生们讲一讲”。由此可见,西藏自治区部分学校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要依靠各科教师在课堂讲课时讲一些,或是通过班会的形式给学生们讲授,并没有设立专门的课程。普丽春等人通过对云南民族地区学校的调查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教育课时短且常被其他学科占用,难以保证所要求的教学时长[11]。这导致学生无法系统地、科学地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相关知识,不利于学生自我内在知识体系和逻辑框架的建构。同时,民族地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还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便是教师短缺,即使设置相应的校本课程也难以实施教学,因此增加相关教师数量也迫在眉睫。

(四)缺乏相应的教材和配套读物,课堂教学形式单一

文化传承离不开物质载体,同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材或读物这一载体。当前,国家层面供学校使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材建设滞后,无法满足相关教育需求。同时西藏自治区也缺乏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地方教材,使得教师在备课时没有教材可依,缺乏教学大纲的指导,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课余时间也缺少相应的配套读本阅读,结果导致部分学生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具体内涵以及有关知识无法深入了解和掌握。一名高中教师在座谈时提到:“在学校要求各班级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班会活动时,办公室的老师们会讨论怎么组织进行,我会听取一部分建议,再加一些我自己的理解,做成PPT给学生们展示,但有时候也把握不准材料是否全面准确”。除了中小学,高校情况亦是如此。西藏某高校的教师表示:“高校内除了思政课那几本传统的教材外,同样缺少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课外读物,学生课堂理论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较低”。可以看出,抓紧出版适用于幼儿园、中小学、高校学生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材和读物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此外,缺少教材导致了部分学校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形式单一、难以吸引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较少,课堂氛围较为平淡,无法保证所授知识很好地让学生掌握。在与学生座谈时一名藏族高中生说道:“像这种班会大多数都是班主任在台上讲,我们坐在下面听,互动的机会不多”⑦。因此,学校教师主体应当重视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五)缺乏客观的教学效果评估方法,教育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当前大多数学科教学的评价标准都以教学完成度以及学生考试分数为依据,忽略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果和学生的课堂体验。这种教学考核和教师评价标准更多适用于传统学科,例如语、数、英等学科。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由于缺乏相应的教材、教学大纲和标准,衍生出的一个现实问题便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无法客观评价,同时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水平也无法客观评估。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部分学校只能依靠教师课后与学生交流来掌握学生总体的理解程度。某初中德育教师就曾表示:“在工作中往往很难了解学生的全部情况,学习方面全凭学生个人理解。当然,对讲课不明白的同学我会给他再解释一下”②。另外,由于学生个体之间认知水平存在差异,不同的学生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知识的理解水平也不同。某高一学生在访谈时说道:“‘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个词老师讲过,但理解得不是很深刻”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属意识形态范畴,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和行为倾向,因此如何客观评估并有效改进甚为关键。特别是西藏自治区地处我国边陲,受境外敌对势力和不良言论的影响频率高,如不能掌握学生意识形态方面的具体情况便无法有效地进行阻止和干预。与此同时,教师的相关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也应当给予评价和考核,确保教师队伍的先进性和专业性。由于目前国内几乎很少有学校或第三方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成效进行考核,也缺少对教师教学过程及效果的评价,因此,当下很有必要开发相应的评估方法对学生的共同体意识水平进行评估,同时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评价机制。这样在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过程中,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也是促进教育优化的一种有效手段。

三、加强和改进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几点建议

当前,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在全国上下蓬勃开展,理论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为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特别是实践层面的有效跟进,笔者认为,应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一)打造“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教育机制,同频共振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通力合作,三方应各司其职,凝聚出强大的教育合力,共同培育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首先对于家庭而言,一方面,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自身的言行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对子女产生影响,因此父母需要提升自身素养,秉持民主科学的教育理念,正确看待学习成绩,尊重子女的兴趣爱好和未来规划,给予充分的家庭支持和情感理解,学会倾听子女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另一方面,作为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当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生活中主动关心国家大事,将爱国主义、民族团结进步以及“五个认同”等思想进行言传身教,引导子女逐步树立民族团结一家亲观念,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生活中多与子女交流时事政治和国家要闻,节假日走出家门体验民族风情,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逐步提升“五个认同”水平,加深民族自豪感。

其次对于学校而言,校方需要强化家校联系,可以定期举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关的家庭讲座,邀请家长们来学校参观,为家长们普及相关知识,从而帮助家长提高认知。例如贡山独龙族自治县开展的“山水家校”合作机制建设活动,有力推动了家庭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教育活动[11]。开展活动时还可以邀请社会知名人士来校指导,共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开展。校方还需要合理安排德育教师的民族比例,例如在接待学生家长时,主要以本民族教师为主,有效减少语言交流上的障碍。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建立微信、QQ群等,相互交流与分享,促进双方的沟通。

最后对于社会而言,当地党委政府牵头,宣传部门、统战部门、教育部门、民宗部门以及其他各级组织需要通力合作,共同打造联合育人体系。例如在公共广场、车站、公园、大型商超等人口流量大的场域中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内容,同时借助社会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等网络力量积极宣传,引导人们广泛关注,争取社会各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解和支持,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从而配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方同频共振,共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安排各学段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学习内容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处理好普适性和适切性的关系,既要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普遍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也要根据各民族、各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9]。因此,教育部门在相关教材编写过程中须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相应调整。心理学家朱智贤指出,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逻辑思维仍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青少年思维的特点主要是可以将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分开,离开具体的事物,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发展成熟[12](P.398);在成年早期,个体具有稳定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主要以辩证思维为主[13](P.330)。所以,相关教材、读本的编写,教育内容的设置及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要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各学段教学的要求,始终坚持科学性、适切性的原则。

笔者认为,在幼儿阶段至小学低年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以影视作品、图画、民族团结故事等生动直观形式,让儿童易于接受;而在小学高年级,教育者则可以讲解一些简单的概念,以普及知识为主要目的,使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初中阶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以了解基本概念,掌握中华民族的历史知识为主,使学生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在高中阶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以理解并掌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结构和内容为主,以及培养学生能够理解抽象形式的文字和材料的能力,深入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实体。在大学阶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以学习研究为主,用理性辩证的思维去解读目前我国的民族理论政策,了解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做法,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如何在实践中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只有通过大中小学教育一体化的推进和科学有机的衔接,才能建立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让学生真正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加紧教材和配套课外读物的编写,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更好地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效果,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应当加快制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课程大纲,并且针对大中小学各个年龄阶段的认知水平出版与之相适应的教材和辅助读本,保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教材可依、有大纲指导、有读本阅读。2023年1月18日,国家民委召开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编写专题会,集中研究部署概论教材编写工作。笔者认为,不仅要针对高校学生群体编写教材,还应当组织各方专家编写适用于中小学学生的教材,各民族地区的教育部门也可以根据当地实际,组织专家和一线教师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和读本,以供当地学校教学和使用。除了编写在校学生使用的教材,国家还应当编写出版供全国党政干部、社会民众、海外华人华侨学习使用的读本,以期营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形成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互促互进的教育发展格局。

有了教材和读本,各级学校可以针对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设置相应的课程,教师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进行备课和教学。学校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改变以往单调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当今时代数字媒体资源日益充分,获取便捷,使用率高,可大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眼界,提升思维高度。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注重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通过案例研讨、小组分享、个人展示、知识竞答、短剧表演等形式,引导学生喜欢并接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相关课程学习,确保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科学化、参与度和实际效果。只有理论学习与主题活动相配合,讲授与互动交流相结合,才能使学生们在思维层面和情感层面达到一定的高度,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实际行动中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四)制定课程考核标准,完善教育评价机制

与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形式转变相对应的就是教学质量考核和教育效果的评估问题。一门课程的内容在多大程度上被学生所掌握,教学目标在多大程度上达到预期,需要一个客观的依据。因此,民族地区当地的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制订一套考核标准,在义务教育阶段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关课程纳入考试科目的范畴,高等教育阶段可将其设置为学生必修课同样纳入期末学业考核的范围之内。对各级学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水平进行系统摸底,一方面可以督促教师专心备课,精心教学,另一方面也提醒学生认真对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学习,提高重视程度。由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属于心理范畴,因此也可采用心理学使用的测量办法进行相应评估,例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14]《民族团结意识量表》[15]等,根据客观的测量分数来评估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水平。

除了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科任教师同样需要接受监督和评价考核。当前,针对专业教师短缺的实际情况,当地有关部门应当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引进优秀人才,确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队伍的质量和规模。对于新任教师,学校应当大力培养,提供外出学习和专业培训的机会,使其尽快适应民族特色课堂的教学,将自身能力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及时衔接,不断扩大知识储备,提升教学技能。为了考核教师的教学效果,学校行政部门须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综合各方意见,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教师评价机制,评选优秀教师并分享经验与心得,对不合格的教师提出警告,促其提升教学能力,保证教学效果,更好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服务。

结语

西藏自治区的部分大中小学校在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经验以及存在的不足虽然具有一定的“个性”,但放眼全国各民族地区很大程度上具有“共性”的一面。因此,切实有效的经验做法值得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存在的问题则需要引起重视,以国家层面为主导,各地方各部门群策群力,着力解决制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深入推进的一些问题,切切实实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理论教育及实践途径嵌入人心、浸入灵魂,从而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像石榴籽一样彼此紧紧依靠在一起,共同为实现全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注释:

①访谈时间:2021年7月17日,访谈对象:李校长(男),访谈地点:拉萨市某高中党建会议室。

②访谈时间:2021年7月18日,访谈对象:王老师(女),访谈地点:拉萨市某初中第一会议室。

③访谈时间:2021年7月19日,访谈对象:孙校长(男),访谈地点:拉萨市某小学德育教研组办公室。

④访谈时间:2021年7月21日,访谈对象:张同学(女),访谈地点:林芝市某小学德育室。

⑤访谈时间:2021年7月20日,访谈对象:买同学(女),访谈地点:林芝市某高中接待室。

⑥访谈时间:2021年7月18日,访谈对象:王同学(男),访谈地点:拉萨市某初中第三会议室。

⑦访谈时间:2021年7月20日,访谈对象:卓玛同学(女),访谈地点:林芝市某高中接待室。

⑧访谈时间:2021年7月22日,访谈对象:刘老师(女),访谈地点:林芝市某初中教师座谈室。

⑨访谈时间:2021年7月19日,访谈对象:扎西同学(男),访谈地点:拉萨市某小学咨询室。

⑩访谈时间:2021年7月17日,访谈对象:孙同学(女),访谈地点:拉萨市某高中学生活动中心办公室。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