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传播视域下的儒家公私观

2023-03-06 15:27刘慧聪
今传媒 2023年1期
关键词:公私内向儒家

刘慧聪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7)

一、引 言

公私观是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重要范畴,纵观中国历史,“公”与“私”二字自产生之日起,它们的内涵便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渐发生变迁。就二者的关系而言,先秦儒家学派认为,“公”与“私”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并非相互背离,“私”是“公”的起点,“公”是“私”的最终理想与实现目标。在先秦儒家思想中,“私”对应着独立的个体,“公”对应着社会。个体是实现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个体通过“修身”可以廓然大公,达到同天地、同万物的境界。先秦儒家将公私观念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众人,儒家将“内圣外王”作为个体的最高价值追求,提倡个体通过“自省”“克己复礼”等主要方式塑造圣贤形象,构筑自我精神世界,从而充分展现个体价值。

内向传播也被称为人内传播和自我传播,内向传播的过程就是个体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过程[1]。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传入中国,从传播学的角度关照儒家思想的论著不胜枚举,其中经典之作更是多如繁花。笔者对照内向传播和先秦儒家公私观,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异曲同工之妙。先秦儒家关注“私”,提倡个体以“公天下”为目标,以“修身”为具体实现方法,这是求诸内在之心与修炼道德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先秦儒家关注个体的过程就是内向传播的过程,因此,本文拟通过内向传播阐发先秦儒家公私思想。

二、追本溯源:“公”“私”思想源流及其传播观念

(一)“公”“私”本意及其思想源流

《说文》对“公”的记载为:“公,平分也,从八厶,八犹背也。韩非曰:背厶为公。”由此可见,“公”的本意为平分。《说文》对“私”的解释为:“禾也,从禾厶声。北道名禾主人曰私主人。”并训厶为“奸衺也”,段玉裁在 《说文解字注》中说:“古只作厶,不作私”,“今字私行而厶废矣”。由此可见,奸邪而不能公开为私,这是“私”的本意。

在各个时期,“公”的内涵在不断地扩充。殷商时,便认为“公”与“祖先”同义;周朝初,在原意的基础上增添了“尊贵”之意;周朝末,作为“君”的含义开始显现,基于此,可以总结出在整个殷周时期“公”都是对人物的指称[2]。随后,“公”的内涵又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它在指代人物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事物和场所的指称。依据日本学者沟口雄三的研究,“公”从一开始便拥有与道德伦理相关的价值判断倾向[3],在这个逻辑上,“公”才慢慢地对我国民众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儒家学派中,学者陈乔见将“公”“私”观念划分为两种意思,一种是实义:“公”对应着国家、朝廷、社会,“私”对应着个人、小家庭;第二种是价值义:“公”对应着公正、公共,“私”对应着自私、自营[4]。而在本文中,笔者将运用儒家学说中公私的实义去解读其中蕴含的传播学原理。

(二)作为华夏传播观念的“公”与“私”

华夏传播研究是探索、梳理和研究中国传统社会中传播观念的学术活动,旨在建构一系列传播机制和思想方法,去阐释和推进中华文明的可持续发展[5]。与西方各国的传播理论相比,华夏传播理论是中国学者对人类传播规律的深刻领悟和总结,包含了中国人的传播智慧和技巧。

社会心理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在研究人的内向传播时发现,自我意识在决定人的行为上起着主导作用。米德将“自我”分解成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另一方面是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的“客我”[6],它们之间既互相关联,又互相作用。在他看来,“主我”与“客我”是相互统一的,“主我”既召唤“客我”,又对“客我”做出响应。儒家的公私观是对米德思想的延续,个体不仅要对作为个人的“私”有极大的责任,而且对作为社会的“公”也有着较大的责任。儒家注重“仁”与“礼”的结合,其实也就是“公”与“私”的结合,个人只有不断修炼自我的意识,使其符合“礼”的规范,才能为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由此也可以看出,个体是实现集体的手段,普通大众不仅要有为国家奉献的意识,还要有不断修炼自我意识,这样才能达到“公私兼顾”的境界。公私观是自我意识的凸显,是“主我”与“客我”之间的一种良性互动,在双方的不断对话中,自我实现了超越和更新,变成了更好的自我。因此,公私观既是一种内向传播,也是个人自我意识的体现。

三、“公”观念:蕴含在传播学中的智慧

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公”观念贯穿于始终。自古至今,人们都满怀对“公”的追求和期待,不管是对“公”这一理想的树立,还是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实施的具体方法,其实都是人们主动调整自我,不断推动自我适应社会的过程,这与儒家内向传播的价值不谋而合。

(一)“公则天下平”:社会道德理想

在我国历史上,不少哲学家均从自身理论原则出发,对未来社会的整体结构以及民众的基本道德修养提出了各自的构想和观点。孔子的核心理念是“仁”,他从“仁爱”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天下为公”这一崇高的社会道义理念。在 《礼记·礼运》一篇中,孔子为天子的选拔提供了一种新的形式,尧舜禹的禅让不再以私相授受和“家天下”为主要方式,而是要把真正品德高尚、有才能的人选拔出来治理国家,这也体现了内向传播学中的“客我”期待,为政者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产生,“公则天下平”这一伟大的社会理想才能成为现实。

“公”观念体现在对社会和国家的美好构想上,它对古代君主和个人都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和目标,目的是实现“天下为公”的社会道德理想。但是,提出的具体目标并不是社会中的他者,而是以圣贤为标准的“客我”,在“客我”的感召下,“主我”不断显现出来,只有将这种标准转化为激励自我的内在动力,这种“公天下”的伟大目标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二)以“中庸”化解出世入世矛盾的价值论方法

在 《尚书·酒诰》中,周公提倡“中德”,如此看来,“中”的本意是中正、正确、得当。至于“庸”,东汉何晏所解是“常道”的涵义,即自然、社会、人生的准则。将“中”与“庸”结合起来,意思为:正确处理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方法与规则。儒家认为,要实现全社会的文明和谐,大众需要传承中庸之德,践行中庸之道。在个人处理外部的各种事情时,中庸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在对待个人和君主的关系时,孔子强调既要尊敬、忠心于君主,又要保持住自己的初心,不人云亦云。

中庸的主要特征是将个人的内在需求作为出发点,这与内向传播的根本特征相一致;中庸也需要合理把控外部环境,从而达到内部与外部相对稳定的状态。中庸之道是一种至道,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法则中,中庸思想无处不在,它不仅能调节自我,而且能让自我和外界得到和谐的互动。先秦儒家的“中庸”思想体现了主体不断在内心与自己对话,并且不断调适公私关系这一内向传播的显著特征,使之达到内外和谐,并且使主体在为人处世时能够做到不偏不倚,逐步达到“致中和”的境地。总而言之,中庸真正体现的是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以及内向传播的要求和旨趣,处处彰显着个人的智慧,它对我们的为人处世提供了非常明确的指导意见和建议。

四、“私”观念:关注自我的内向传播旨趣

在儒家学说中,“私”观念主要体现在对自我的关心上,在 《论语》中主要表现在孔子及其弟子对自己言行的反省上,其实这与内向传播学的目标极为一致,即在个人的内心深处实现自我对话,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反省,推动个体向完善自我、适应社会的理想境界前进。而要实现此种境界,修身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方法。在儒家的思想观念中,“内省”和“克己复礼”是实现修身的主要途径。因此,下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展开具体阐述,以求探讨其中蕴含的内向传播智慧。

(一)内省:儒家内向传播的实现方法

内省强调个人对自己心灵的省察和审视,即追求自我完善的同时,考虑实践中个人的智慧能否成为治世的方法。内省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思想基础,可以从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中看到其始末,曾参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孟子从道德论的角度,肯定了个人对待善恶的主体意识和自由选择,提倡“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他认为,一个君子道德的好坏并不能被他人的思想左右,而是个体内省和能动的结果[7]。这种内省体现了内向传播的主动性,使个人的行为在一次次主动的思考过程中更加与社会适应。

反思内省不仅是道德高度自觉的表现,也是儒家内向传播追求至善的心路过程。儒家学派的修己观,既从正心和修身两个方面重视个人对内在世界的感性介入和理性批判,又从内向传播的角度来判断认知、观念、行为规范的合理性。儒家学派的内向传播是在人的心灵深处完成自我心灵的净化,因此,人们只有进入这种自觉、深刻的反省状态,才能超越世俗的喧嚣,为自己建立一个至善、淡泊的精神家园。

(二)“克己复礼”:内向传播的具体要求

儒家学派的核心观点是“仁”,而修身观点一直都是在“仁”的指导下践行的。个体在修身过程中呈现出的自觉性一直是孔子关心的,而且孔子还强调,要约束“私”之己身来维持道德与公共社会的秩序。正如他所说:“克己复礼为仁”,这里的“己”在孔子的语境中是一个行为主体,他在重视自我地位的基础上,也十分强调个人主体精神的发扬[8]。孔子所说的“克己”之“己”其实指的是个体非正当的利益和不切实际的欲望,“克己复礼”是指克制住这些利与欲,使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只有掌控自己的不合理欲望,人生才能真正被自我掌控。在控制欲望的过程中,孔子认为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关键,提出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观点。由此可见,个体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违背规矩,突破道德的底线。

孔子基于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克己复礼”,并将它运用于社会网络中,期待建立相对完善的社会关系网络和制度体系。“克己复礼”以“己”为中心,追求个人内在的修炼,这符合儒家内向传播的法则和规律。首先,它认可“自己”作为道德行为的主要方面,并认为所有道德观念、道德行为的出发点都是自己。其次,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这个道德自我,孔子认为要“克己”,控制自己的欲望,专注个人道德品质的提升。但是,先秦儒家的理论体系并不是以否定自我、抑制个人的正当欲望为宗旨,恰恰相反,它极其重视自我的价值和意义,因而孔子提出“为仁由己”的思想主张,他不仅关注个人理想的达成,还提倡凡事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恰恰也符合儒家的内向传播原则,首先强调对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而后再推己及人,以自身的言行影响别人。

五、“公私兼顾”:化解自我内心矛盾与社会冲突的最终目标

“差序格局”这一理论是费孝通先生针对中国的社会结构,并结合自己在田野中观察到的许多社会现象而提炼出来的,从他对这一社会结构的解释来看,可以发现中国的社会关系是以个人为中心,不断地向他人扩展的一种同心圆结构,这其实和传播学中的内向传播极为相似,先修己,再渡人,最后实现个人和社会的有效联动,从而达到“公私兼顾”的目的。

(一)从“差序格局”看中国社会传统结构

费孝通先生以一个生动形象的例子来表示中国的社会关系:“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9]我们每一个人就是涟漪的中心,一圈圈的波纹就是我们的社会关系网,亲疏远近各有不同,内圈就是我们关系亲近的人,越往外推关系越远。费孝通先生指出,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其实与儒家的道德体系息息相关,不仅如此,“差序格局”还体现了儒家的公私观,它形象地描绘了儒家构建理想社会的基本框架,即“个人——家——国——天下”。

“差序格局”是儒家内向传播最生动的体现。孔子首先承认的是自己,也就是个体,对此要克己于礼,也就是说,首先要修身,然后沿着这个同心圆将好德行向外推至社会。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儒家以“己”为中心,重视人的自我意识。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即自己总是处于宇宙的中心位置,像四季不移的北极星,其他的星辰都会围着它转动。由此可见,孔子所讲的“公”“私”关系其实就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基本路径的思维路线。因此,只有将满足个人基本需求作为出发点和根本价值依据,才能保持人与物的平衡,并在此基础上,以“私”作为中心点,逐渐向“公”推进,进而实现“公私兼顾”。

(二)“公私兼顾”是化解矛盾的最优法则

“差序格局”就是一个将个体作为核心的社会网络,在这个社会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被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也导致了矛盾和冲突不断地发生。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红人直播带货变得日趋流行,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偷税漏税现象层出不穷,因此,有关部门必须重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整治此类现象的蔓延。

由此看来,在中国社会中,要杜绝或减少违背道德的不良行为,加强个体道德修养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个体需要在自身道德修养的基础上,将自己的价值观在自己的社交网络中传播,最终通过“差序格局”将优秀的道德品质向外不断推开,从而逐步营造一个良性的社会氛围,促使个人价值和团体价值得以正向增长,公私之间的矛盾得以化解,“公私兼顾”得以真正实现。

六、结 语

学者张立文指出:“儒家哲学无疑是时代的精华,它是一定时代的深层本质特征的体现,也可以说是这个时代民族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和文化理想。”[10]时至今日,儒家哲学仍然在对中国人产生着深刻影响,探究儒家内向传播的机理归根结底就是探究中国人的灵魂以及中国人身上几千年来的时代烙印。华夏民族始终渴求自己成为圣贤和君子,并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希望自己在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上都达到一定的高度,不断通过“修身”来探求内向传播的真理。从儒家内向传播学的角度来说,处理“公”与“私”的过程,其实就是内向传播的过程。个体在头脑中合理把握公与私的内在联系,权衡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其实现“中合”。也就是说先秦儒家在“天下为公”的崇高道德理想指导下,通过“内省”“克己复礼”的方法实现修身的目的,并“差序格局”的社会中传播个体的思想,从而达到影响他人、影响社会的效果,最终在实现自我价值以及和谐、仁爱的理想社会的同时,实现人的自我价值。

猜你喜欢
公私内向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非公担当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公私之交 存亡之本
对内向人的8个误解
内向的人,也能拥有高配的人生
做最好的内向者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规范公私合作很紧迫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