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距离·标签:表情包中数字鸿沟的表现形式

2023-03-07 02:02陈勇杨方雷
视听 2023年9期
关键词:鸿沟代际中老年人

◎陈勇 杨方雷

近期,ChatGPT在社会各界掀起一股热潮,在新闻传播学界与业界也同样如此,无论是学者还是媒体从业人员,都对这一新兴AI形式充满好奇。ChatGPT是一种基于GPT 模型的聊天类型的机器人。GPT(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可以根据输入的文本生成语言内容,它是一种自然语言生成模型,通俗来说就是人与机器人对话,机器人可以利用互联网搜索对问题进行文字化解答与回应。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机器人也能够搜罗网络上的表情包与人类进行对话。

表情包发展至今已经逐渐脱离了当初单纯表达情感与情绪的范畴。从1982年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教师法尔曼首次打出了微笑符号“:-)”开始,到日本人栗田穰崇创造出的“emoji绘文字”,再到如今互联网发展和移动终端普及裹挟而来的表情包文化,表情符号经历三次迭代,并逐渐成为人们在社交媒体中进行信息交流必不可少的语言符号。Newzoo《2021 全球移动市场报告》预测,到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用户的数量将达到45亿人。由此可见,现实生活中大量的面对面信息交流逐渐转变为网络信息交流,并且在网络信息交流与沟通中,文字表达含义的不确定性与单一性导致沟通情境中缺乏视觉元素,表情包因此成为线上信息交流的“新宠”。品牌数字初创公司Swyft Media 的统计数据显示,每天有415 亿条信息和60 亿个表情符号通过手机通信类App传播,而在我国,每天使用表情包不足10 次的用户只占总用户数的20%。正是因为用户认为表情包能提供丰富的副文本与社交线索,表情包才能被如此广泛应用。正如文森特·莫斯可所警示的那样:“当技术变得稀松平常的时候,他们的社会影响力却达到了顶峰。”①因此,对于表情包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技术的进步总是使接受能力相对较强的年轻群体最先受益,于是数字鸿沟应运而生。数字鸿沟可分为“接入沟”“使用沟”与“知识沟”三类。“接入沟”是指个体使用互联网设备和获得互联网信息资源与服务上的机会差异;“使用沟”是数字鸿沟的第二道鸿沟,指的是媒介技能(包括工具技能、信息技能、策略技能)和使用上的结构差异;“知识沟”是用户因以上两道鸿沟导致的知识获取和分辨方面的差异。②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智能手机时代正在影响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并且由于新冠疫情的助推,更多的中老年人被互联网渗透。截至2022 年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 亿,50 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达到30.8%。③“互联网+”生活服务和“互联网+”社会服务的全新模式,可以为中老年人提供更优质、更方便的产品与服务,但这样的情况不会凭空发生。由于媒介素养有限、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老年人数字服务落实不到位等现实原因,即便是年轻人为中老年人配备智能手机,中老年群体在出行、消费、就医、办事等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诸多不便,无法充分融入互联网,因此产生“数字融入”障碍。尤其是新冠疫情中出现的多起中老年人“数字融入障碍”事件,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由此可见,厘清表情包中数字鸿沟的表现形式,探究表情包背后的数字鸿沟隐喻,借助表情包这一有趣的文化现象促进年轻人与中老年人的代际沟通,对于中老年人融入数字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一、作为媒介景观的表情包:管窥数字鸿沟中的代际差异

表情符号一般来说是指人们在文字交流时用以传达感情的静态或动态的视觉图像符号。当下,“表情”已经成为社交媒体即时交流中不可或缺的表意语言,表情符号开辟了一个不同于文字的符号领域。符号学家赵毅衡认为,人类传媒的发展经历了三次突变:“言语和符号的发明、符号的系统记录和文字的发明、电脑与互联网的产生。”④第一次突变使人成为“符号动物”,第二次突变使人成为“符号学动物”,第三次突变正在使人变成“符号元语言动物”。⑤表情包的符号表意功能正是第三次突变中的媒介景观,不同于单纯的文字和音频视频交流,互联网中的交流多以文字与表情包交融为方式。表情包并没有替代文字,反而是与文字并驾齐驱,表情包利用自身的副文本特征来弥补文字这一主文本表意不清的缺陷。因为表情包脱离了文字表意的含糊性、单一性、稳定性,多是通过“图”这样一种表意符号来表达假设的情感或情绪,所以人们才如此乐于使用表情包。

表情包的使用群体虽以年轻人为主,但是中老年群体也逐渐壮大。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的报告称,2022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达到14%,中国社会由老龄化社会正式进入老龄社会。在如此庞大的老年人群体中,60岁及以上非网民群体仅占非网民总体的41.6%,可见老年人也在努力追赶互联网时代的步伐。目前表情包的编码主导者仍旧是年轻人,中老年人对表情包多只是拥有使用权,而没有生产权和定义权。2019年某项目组对中老年人使用表情包现状的调查显示,在50 位年龄分布在“60 后及以上”受访者中,仅有2位表示自己了解如何制作表情包,而使用过“晚辈发来的表情图”的受访者则有43 人之多,可见年轻人在表情包的编码上占据决定性引领权力。⑥布鲁默的象征性互动理论认为,事物本身不存在绝对的意义,它是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被赋予的,互动双方只有在同一社会情境之下去理解同一事物,才能顺理成章地进行社会互动。现实的情况却与之相反,年轻人为生产、使用与传播的表情包赋予的意义与中老年人有极少数共通的意义空间,为了与中老年人形成区隔,年轻人甚至制作了一种名为“中老年表情包”的标签,主动形成认知差异,与中老年人拉开距离。由此可以看出,表情包中的确存在着一道人为的且不可忽视的“数字鸿沟”,这道鸿沟的主要表现形式可以从接入沟、使用沟与知识沟三方面来详细探究,以此管窥如何弥合数字化生存中客观存在的数字鸿沟这一宏大命题。

二、数字鸿沟在表情包中的表现形式

(一)接入沟:缺失的表情包密码工具

“接入沟”是数字鸿沟的第一道鸿沟,在表情包中体现为接入表情包制作工具的机会差异。在表情包制作工具的查找以及使用方面,中老年人所拥有的机会十分稀少。彭兰教授在《表情包:密码、标签与面具》中指出,目前中老年表情包大多是由专门的制作群体以及年轻人制作而成。⑦老年人对于表情包的制作知之甚少,他们使用的多是年轻人制作的表情包。学者陆瑶、王思宇通过基于McCann 编制的全球代际沟通感知量表的实验得知,以人物为背景的照片在作为表情符号使用时,会拉大两代人的代际认知差距,从而阻碍代际沟通。⑧

当下由于5G 时代高带宽、广连接、低时延、低能耗的特征,图像化时代悄然而至。如今社交媒体上的表情包可谓是动静结合,字图兼备。表情包的编码多是以当下流行的热点事件、有流量的明星网红、有话题的电视剧为模因,配上通俗易懂的文字,要么是一个词语,要么就是一两句话,形成JPEG 静态图片或者GIF动态图片,用来表达特定的情绪与情感。一般制作出来的表情包多与社会热点事件、网络流行语、热门话题挂钩,或是为了调侃,或是为了引发热度,如B站爆火的“顶级厨师九转大肠”选手与评委的表情包,以及热门电视剧《狂飚》中的人物与经典语录都被制作成表情包,引发青年群体的追捧。事实上,这些表情包的制作步骤非常简单,但是中老年人在互联网上的社会资本和话语权本就处于劣势地位,容易被打上“大爷”“大妈”的标签而被削弱网络话语权。并且从社会分层上来说,社交媒体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去中心化,这与传统的权威结构和权力分布本就相悖。中老年人属于不太具备网络资源获取能力的“数字难民”,他们获取信息和媒介使用能力落后于年轻人,所以其表情包的定义权与编码权只能拱手让给年轻人。中老年人与年轻人所用的表情包虽然相同,但表达的意思天差地别,存在一种“悖论性使用”。当年轻人用一种表情包表达自讽、戏谑等消极情绪时,中老年人却常常用同样的表情包来表达积极情绪,并且乐于使用图片的表层意思。正是因为缺失了表情符号背后的文化背景以及隐喻文化的加持,才使得第一道鸿沟如此深刻。

(二)使用沟:嘲讽与排斥的标签

“使用沟”是数字鸿沟的第二道鸿沟,在表情包中体现为使用与传播表情包的差异。表情包被年轻人分为表情包与中老年表情包。中老年表情包是指使用人群以中老年群体为主,带有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特色,以高对比度、高饱和度的花草树木为主,其中带有的文字多是含有积极鼓励作用的正能量词汇的系列表情包,如“祝福亲爱的朋友,天天开心,感恩有你,万事如意”等祝福语都是中老年表情包常用的话语。但是这类表情包并非由中老年人制作,而是由年轻人生产。福柯早在《话语的秩序》中就已经强调过:“话语即权力。”中老年人使用的表情包是在年轻人生产时便打上标签的“中老年表情包”,这本身就是一种被规训的行为。部分年轻人通过拼贴、解构和反讽等后现代主义手法构建表情包文化,但是中老年人认为图片与文字的组合就是表情包本意,并且是唯一的表意。事实上,年轻人认为中老年人不适合使用表情包,因此含有一种排斥在外的意涵,他们将中老年人简单地分割为中老年社群,而后用一个充满嘲讽与排斥意味的“中老年表情包”标签将他们排除在外,试图构建中老年群体的表情包文化。正如彭兰所说:“年轻人用他们分配给中老年人的符码,在代际群体间划出一道清晰的界限,并在这场以表情包为‘武器’的话语权博弈中进退自如。”⑨这一套符码的建立正是由于年轻人与中老年人的代际差异造成的审美差异。当下的年轻人多是Z世代(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他们的成长环境和接受的教育都是媒介高度普及下的产物,与过去的红色文化和改革开放有差别,因此才会存在“交流的无奈”。比如,“微笑”符号在中老年人看来就是表达善意与欣喜的表情,但是年轻人认为这一表情含有冷漠与蔑视的含义。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Z世代甚至会将意涵强行改变,让中老年人接受他们的文化。即便是中老年人使用与年轻人一致的表情包,部分年轻人也会存在一种执拗的刻板认知,认为这不属于中老年群体所应该使用的表情包范畴,中老年群体应该使用比较“土”的且符合年轻人构建场域中的中老年表情包。

(三)知识沟:失效的表情包面具

“知识沟”是互联网使用与信息获取以及技能操作上的媒介差异,在表情包中表现为年轻人将表情包视为社交面具,而中老年人却将其视为社交工具。因为中老年人并未将表情包视为一种互动的面具,不同于年轻人所表达的假定的情绪或情感,中老年人所使用的表情包表意直截了当,他们想表达的就是表情包的画面本意,并且还会进行联想,将对话者形象代入表情包。当中老年人看到表情包时,就好像看到了聊天对象的表情及神态情绪变化,甚至会对表情包发出者进行调侃,可谓是“失效的面具”。年轻人所使用的表情包多与社会热点事件或热点话题相连接,他们在与他人沟通时,本人的情绪可能并没有很大的起伏,甚至表情上没有丝毫的变化,但使用的表情包却携带着对方希望感受到的情绪。戈夫曼认为,人与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相互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作一种表演,生活中的每个人,总是在某种特定的场景,按照一定的要求,在观众注视下进行角色呈现。⑩用户在社交媒体中使用表情包进行交流也是如此,尽管脱离了表演的在场,没有实现身体的共在,但是媒介所塑造的虚拟空间让每个人都实现了“缺席的在场”,人们宛如一个个话剧演员,戴着形态各异的面具进行交流和表演。相比于文字,表情包更适合年轻人表演,抽象的图片、耐人寻味的文字,两者的组合展露出编码与解码的多义性。与现实交流中的表情、神态、动作相比,年轻人更热衷于使用表情包表演。中老年人与之截然相反,他们所使用的表情包直来直往,表意扁平化,并且中老年人会将表情包与对话者形象进行联想。例如,年轻人在家庭微信聊天群中发送一张小狗歪头的图片,长辈通常会将表情包发送者形象与表情包形象进行联想重合,并发出调侃:“你为什么要歪头呢?是没有听懂我们聊天的内容吗?”再如,年轻人发送了一张《狂飙》中经典的台词截图“吃饭坐小孩那桌”,中老年人也只会简单地理解文字的字面意思,并回复“不能对长辈说这样的话”,而不会去联想表情包所隐含的文化表达,他们仅仅将表情包当作一个工具使用,这样也会导致知识沟的扩大。

三、拔丁抽楔:弥合表情包中数字鸿沟的途径

(一)技术共享消除差异:提升数字生存能力

中老年人融入数字社会已经成为阔步向前的时代趋势,但他们仍是数字时代的弱势群体。他们与年轻人之间存在三条鸿沟,并且一条比一条巨大,因此,提升中老年人的数字生存能力成为弥合鸿沟的第一要务。目前,在表情包中,媒介中介化的传播主流仍是去实体化的传播,身体的缺席使人际传播存在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而表情包正是对这种缺憾的情感补偿。⑪中老年人与年轻人在表情包中的第一道鸿沟体现出的主要是技术上的差异,中老年人无法拥有表情包的编码解码工具,因此只能丢弃定义权。基于此种情况,技术共享是必要且首要的举措。年轻人与中老年人在表情包中鸿沟的主要体现即是情感上的期待差异、文本上的审美差异以及年龄上的代际差异。要想消除这些差异,首先要抓住最底层的弥合逻辑,即共享技术,而“共享”不仅是简单将表情包制作工具告知的共享,还是责任和扶持的共享,处于数字强势地位的群体应尽到自身义务支持弱势群体克服障碍,弥补鸿沟。鉴于目前数字鸿沟问题源于许多社交媒体及移动客户端中的表情包发送功能不适用于中老年群体,存在表情包按钮图案过于微小等问题,要想使中老年人能够便捷掌握表情包制作、使用与传播的技术,产生技术接入的心理意愿,“适老化”改造就显得尤为重要。从2021 年起,158 个常用网站和App 进行了适老化改造,成为界面操作更加简单、交互更加便捷的互联网信息产品。

(二)代际沟通拉近距离:倡导家庭数字反哺

数字反哺的概念源自文化反哺,贝尔的反向社会化以及米德的后喻文化都是文化反哺的概念来源。文化反哺是1988 年时我国学者用来描述“前辈反过来向后辈学习”的一种社会化和知识文化传递现象。如今,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基于数字鸿沟与文化反哺的概念结合,有学者提出了“数字反哺”这一概念。数字反哺指的是年轻人与中老年人之间围绕新媒体技能使用展开互动,尤其是年轻一代在新媒体技能、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流行文化和价值观对年长一代反哺的现象。在社交媒体上的代际沟通中,表情包的身影总是随处可见,无论是社交软件自带的表情包还是网络搜罗所得的表情包,都在交流中频繁出现,虽然用户身体缺席在场,但是交流并未存在距离。年轻一代所使用的表情包大多结合网络热点事件以及当下热门语录、明星等,特征就是拼贴与反主流,而中老年人使用的表情包多是那些年轻人认为很落后的表情包,两者虽处在同一空间,但体现出“交流的无奈”,因此家庭的数字反哺显得极为重要。相较于社会和群体,家庭更应该是数字反哺产生作用的核心场域。在这里,数字反哺成为祖代、亲代、子代角色扮演、关系维系、权力分配的重要手段。⑫中老年人的社交需求与想法并不比年轻人少,相反,他们愿意沟通,渴望交流,希望能够跟上年轻一代的步伐。可是,中老年人出生的年代并非信息时代,并且热点事件更迭之快远超中老年人的预想。在互联网时代,表情包的更迭往往与舆论事件的扩散消失成正比,中老年人往往刚获悉一个热点事件,另一个热点事件便接踵而至,他们根本没有反应的时间。这时候就需要家庭中的年轻人进行代际沟通,向中老年人传达一些表情包能够表达的含义,并且向他们解释一些类似于“微笑”“再见”等有歧义的表情包的含义,拉近双方距离,实现第二道鸿沟的弥合。

(三)转变观念换标签:思维转化促进数字鸿沟的弥合

社会转型带来了社会思潮的巨变。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网络上的传统文化与权力结构时常出现被颠覆的情况,青年群体在这样的文化思潮影响之下,越发注意自我、关注内心,对传统文化抱持一种解构与重构的态度。由此,“佛系青年”应运而生,他们是平静温和、看淡一切、对任何事都保持一种不争不抢态度的青年群体。这个群体在中老年人表情包的使用上有重合的地方,他们主张使用字面意思的表情包,可称之为“反叛的反叛”。他们与中老年人达成了某种代际沟通上的和解与一致,因此“佛系青年”群体不失为一个有效的代际中介,他们通过技术与家庭的扶持关注自身。仅仅依靠社会来推进数字鸿沟的弥合显然不能取得突出的效果。传播学中的传播对象分为传播者与接受者,数字鸿沟的弥合也分为数字原住民与数字移民。当数字原住民弥合鸿沟时,也同样需要数字移民转变思维,接受网络文化的冲击,从而打破中老年人“大爷”“大妈”“落后”“古板固执”的标签,在思维上与“佛系青年”多沟通交流,抛下偏见与执拗。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言,信息社会中年轻人是富裕者,而老年人是匮乏者。⑬父母不得不承认Z 世代在新媒体时代对电子产品的适应性和学习能力都强于自己,因此父母应该更多地拿起手机向青年学习,从而尽力去弥合屏幕时代所撕开的数字裂缝。

四、结语

表情包不止是一套简单的符号系统,也是Z世代数字化生存的媒介景观。因其使用主体的不同而带来的使用群体在情感上的期待差异、文本上的审美差异以及年龄上的代际差异,能让人得以窥见两代人的差异、距离、标签。在数字化与人口老龄化交织的互联网时代,中老年人的网络生存空间一再被挤压缩减,并且人们对中老年人的刻板印象与污名化使得数字鸿沟有加深、加宽的趋势。因此,本文希冀从中老年人使用表情包所遭遇的困境出发,探讨数字化生存时代面临的代际差异和数字鸿沟这一宏大社会命题,防止中老年人数字边缘化趋向,让数字化生存的能力与机会惠及各年龄段群体。

注释:

①[加拿大]文森特·莫斯可.数字化崇拜:迷思、权力与赛博空间[M].黄典林,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7-18.

②韦路,张明新.第三道数字鸿沟:互联网上的知识沟[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04):43-53+95.

③CNNIC 发布第5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3-03-02.https://cnnic.cn/n4/2023/0302/c199-10755.html.

④赵毅衡.第三次突变:符号学必须拥抱新传媒时代[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01):67-68.

⑤王小英.论人类传媒史上的表情包“拟在场”表演[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29-35.

⑥袁媛,严宇桥.表情包传播现象研究——以互动仪式链视域下的中老年表情包为样本[J].新闻与写作,2020(01):46-53.

⑦⑨彭兰.表情包:密码、标签与面具[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104-110+153.

⑧陆瑶,王思宇.真人表情包使用对代际沟通感知的影响研究[J].东南传播,2018(02):69-71.

⑩[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黄爱华,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4.

⑪张雪,杨向荣.从表情符号到表情包——网络即时交流中的图文叙事[J].传媒观察,2021(07):48-56.

⑫周裕琼,丁海琼.中国家庭三代数字反哺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国际新闻界,2020(03):6-31.

⑬周裕琼.当老龄化社会遭遇新媒体挑战数字代沟与反哺之学术思考[J].新闻与写作,2015(12):53-56.

猜你喜欢
鸿沟代际中老年人
中老年人服药切记4不要
中老年人食物嵌塞的防治
中老年人应该培养什么样的爱好?
婚姻不是用来填补鸿沟的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鸿沟为界
论人权的代际划分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中的权力过渡与绩效影响
真实:作文难以逾越的鸿沟吗?
让学生都跨过说话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