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航运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路径研究

2023-03-11 13:20刘涛张金华
长江技术经济 2023年6期
关键词:融合创新

刘涛 张金华

摘 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稳定经济运行、转变发展动能的重大举措。基于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出历程的梳理和不同层面新型基础设施内涵的分析,认为长江航运新型基础设施的内涵主要体现在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围绕推动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提出了长江航运新型基础设施的聚焦领域和发展方向;并从强化顶层设计、加强政策引导、构建发展生态、强化人才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词:新型基础设施;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长江航运

中图分类号:F552                                                     文献标志码:A

随着数字经济建设的深入推进,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成为稳定经济增长动力、增强市场要素活力的重要手段。加快发展新型基础设施符合“稳增长、扩投资”部署,适度超前部署前瞻性设施,发挥其对消费和投资带动强、乘数效应大的作用,将有利于稳固经济基础,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增强发展新动能。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基本明确了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的定位。此后,党中央、国务院密集部署新基建,中央政治局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等多次以新基建为主题,新基建连续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中。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要加强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新基建的内涵不断丰富,领域不断拓展。交通运输是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融合发展的重要领域。2020年8月,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推动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对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作出部署。2021年8月,交通运输部印发《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提出要组织推动一批交通新基建重点工程,依托长江干线等开展智慧航道建设,推动高等级航道电子航道图应用。此外,《水运“十四五”发展规划》《长航系统“十四五”发展规划》等均对数字航道应用、智能航运发展等提出了明确任务。在新的发展形势背景下,数字化、智能化成为长江航运发展的大趋势。长江是世界上运输最繁忙、运量最大的通航河流,是我国内河航运发展的龙头。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长江航运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也要成为全国发展的龙头,引领内河航道数字化发展。在此背景下,针对长江航运发展新的形势变化,分析了长江航运新型基础设施的内涵外延、发展形势和重点领域,探讨了初步思路,期望能为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 新型基础设施的发展形势

1.1 内涵特征

相关研究表明,针对水利[1]、交通[2-4]等领域的新基建发展,主要是通过融合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基础设施运行效率,促进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和公共服务智慧化。长期以来,我国基建投资主要集中在铁路、公路、机场等传统领域。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引领作用日益显著,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基建快速发展。综合公开报道信息[5-8],新基建涉及通信、电力、交通等事关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包括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是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9]。

新型基础设施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等。信息基础设施是依托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是传统设施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实现产业智能化发展。创新基础设施则是开展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产品研制的平台载体。与传统设施相比,新型基础设施更强调信息技术融合应用,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实现不同要素的全面连接,实现“一点接入、全网服务”。整体而言,新型基础设施顺应了高质量发展要求和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发展趋势,将推动形成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极[10]。

1.2 发展形势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推动数字经济加速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广泛应用,元宇宙等科技热点快速发展,技术迭代升级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加速布局、融合完善。

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加快构建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引领支撑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結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更大力度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资金、技术、人才、数据等要素资源高效配置,提高社会生产、供需匹配、技术创新效率,加快构建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为未来长期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开辟新空间。

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纵深推进,特别是长江经济带和交通强国建设的新使命,为长江航运发展指明了方向。在长江航运领域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具有基础条件和比较优势,通过系统布局推动新技术与航运业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具有行业特色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以长江航运智慧化发展助力交通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

1.3 长江航运新型基础设施

长江黄金水道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沿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关于推动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等文件,提出了智慧航道、智慧港口、智慧枢纽等方面的重点任务,明确了长江航运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方向。

长江航运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航道、港口、船舶及支持保障系统等要素。长江航运新型基础设施是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传统设施改造升级,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是其内涵体现。数字转型突出基础设施、业务流程的数字化,实现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的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和行业管理智慧化。智能升级以全方位的感知传输网络,推动传统设施迭代升级,实现航运要素整体协同和管理服务效能提升。融合创新是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衔接多种运输方式、集成航运物流要素、协同行业创新资源,提升公众出行品质和物流服务效能。

2 长江航运新基建发展现状

2.1 发展现状

长江航运是长江流域综合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沿江地区发展所需80%以上的铁矿石和电煤运输、90%的外贸集装箱运输,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运输服务保障。经过多年建设,长江航运基础设施能力明显提升,干线航道实现50 000 吨级海轮直达南京,10 000吨级船舶直达武汉,3 000 吨级船舶直达重庆,2 000吨级船舶直达宜宾。港口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形成了以主要港口为骨干、地区重要港口为基础、辐射全水系的总体格局。货运船舶日趋标准化、专业化,客船日趋旅游化、舒适化。长江自2005年起已连续成为世界上运输最繁忙、运量最大的通航河流。

近年来,坚持数字赋能,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交通强国试点在智慧航道、智能通航、北斗终端、全要素安全监管等方面形成一批特色应用成果,长江航运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取得积极成效。一是智慧航道发展。长江干线数字航道全线贯通,电子航道图实现长江干线全覆盖,并在汉江、赣江、信江、金沙江、京杭运河济宁段和苏北段等支流航道应用,智能航运先导示范应用系统见图1。二是智慧港口发展。智慧港口试点示范有序推进,太仓港、芜湖港等试点港区实现集装箱码头堆场自动化,阳逻港实现智能理货系统全覆盖,宜宾港智慧港口试运行。三是智慧监管设施。长江干线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实现全覆盖,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视频监控系统(CCTV)基本覆盖港区、桥区等重点水域,长江干线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投入运行并对外服务,率先实现航标、公务船、客船客渡船北斗应用全覆盖。四是智慧物流服务。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监管系统、物流服务、公共服务等领域广泛应用,跨行业、跨区域的信息资源共享合作不断加强,政务服务信息化系统实现初步集成和整合,信息服务应用平台不断拓展。

2.2 存在的问题

(1)数据基础依然薄弱。长江航运基础设施、客货运输服务等方面数据采集、动态感知等能力难以满足发展需要,数字航道还未实现长江干线全覆盖,航运与相关领域数据集成应用不足,监测感知的精准性、及时性仍需进一步提高。

(2)应用协同性不强。船舶、港口、航道等传统航运要素之间数字化发展不平衡,电子航道图的服务方式、功能有待优化完善,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不足,“一站式”智能服务体系尚未形成。

(3)新技术融合应用不深。先进信息技术与长江航运的融合深度、广度仍显不足,智能航运、自动驾驶、无人工地等前沿技术融合应用研究不够,“互联网+”等航运新业态发展不充分,智能化应用场景有待丰富。

(4)创新发展环境有待优化。长江航运相对传统、创新不足,行业科研资源较为分散,科技创新体系仍待完善,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和高层次领军人才缺乏,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保护能力不足。

3 推动长江航运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3.1 强化先进技术引领,加快建设信息基础设施

顺应新技术发展趋势和航运设施功能演化需求,注重新型基础设施的技术研发、形态培育、推广应用,加强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综合开发、智能应用,打造长江航运“数据大脑”。

(1)完善通信设施网络。推进长江干线航道重点区段、港口枢纽范围内5G等新一代通信技术应用,逐步实现连续覆盖。改造扩容长江干线光纖传输网,实现高带宽、高可靠、灵活接入,提高业务承载能力。建设长江干线无线宽带网,构建船岸通信网,建立融合VSAT、北斗、海事卫星、移动通信等多方式的应急通信系统。

(2)建设动态感知网络。加快布局运输动态感知网络,在重要航段、桥梁等关键部位部署主动预警设施,实现长江干线重点港区、主要航段全面感知。建设完善海事监管基础信息感知网络,加快VTS、CCTV、AIS等系统智能化升级改造,满足不同水域和管理模式的需要。推广无人机、无人船、水下机器人等先进装备,打造“水陆空天”一体化水上交通安全保障体系。

(3)推动北斗行业应用。长江航运是北斗应用的先行领域,已在公务船艇、航标遥测遥控、航道测量、枢纽通航、船舶防污、安全监管等业务领域推广。加快北斗在长江航运领域融合应用,建设通导一体化北斗地基增强基准站,在航道沿线、港口枢纽等加密布点,使长江航运率先实现北斗信号全覆盖。深化北斗系统高精度导航与位置服务应用,推进北斗时空信息服务网络全覆盖。建设长江航运北斗应用推广中心和数据基地,支持船载智能终端、电子航道图等导航服务。

(4)推进产业互联网融合。产业互联网是新基建的重要领域,有利于提升精细管理能力和协同生产效率。以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将为长江航运产业“大连接”扫清障碍,推动实现万物互联,搭建长江航运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数据”的生产要素作用,释放长江航运数字效能。

3.2 聚焦航运全面转型,有序发展融合基础设施

充分利用新技术推动传统设施升级,积极完善智慧航运、智慧物流等基础设施,推动传统设施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提升长江航运基础设施供给水平、保障能力和运行效率,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平化。

(1)智慧航道建设。建设长江航道多维数据动态信息采集和决策支持系统,完善航道测量设施和监测感知网络,加快构建智慧长江数字航道体系。推动长江电子航道图应用拓展和干支联动,开展传统导航设施数字化改造,建立长江航运基础设施数字孪生模型。加快航道建设、管理、养护全过程的信息化,推进BIM技术、数字长江三维可视技术向管理、养护领域延伸,提升航道条件研判、预测预报和综合信息服务能力。

(2)智慧港口建設。加快北斗导航、5G等技术应用,建设码头垂直运输装备智能控制、水平运输设施无人驾驶、运输船舶智能进出港等集成系统设施,推进码头作业装备自动化,提升装卸设备自动化运营、堆场自动化作业、集疏运车辆自动驾驶、船舶自动靠离泊能力。加快新型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堆场建设改造,推进大宗干散货码头设施无人化系统建设。推进港站智能调度、设备远程操控等综合应用,推进全程物流业务在线办理,推动临港物流园区应用物联网、自动驾驶等技术。

(3)智能船舶建设。推动船舶装备智能化改造升级,加强新型数字化智能船用设备研发应用,推进无人船舶研发。建设适应智能船舶的岸基设施,推进航道设施与智能船舶自主航行的配套衔接,增强船岸协同能力,支撑船舶智能辅助航行。

3.3 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前瞻部署创新基础设施

创新基础设施是实现技术突破、成果转化的重要基础。聚焦从初始研发到产业化的创新长链条布局,构建特色鲜明、水平先进、开放合作的研究平台体系,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转化应用水平。

(1)科技创新设施。推动长江航运研发机构优化整合、科学布局,促进行业有关科研设施、仪器设备、数据信息等资源开放共享。推动港航运行监测预警、风险研判、指挥调度等平台系统建设,为长江航运新基建提供基础性科技支撑。加强专业配置,培育研发团队,提升行业智库咨询服务能力。

(2)运维监测设施。积极探索航道整治、通航等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健康状况在线监测、性能评估、风险预警,提升基础设施自身安全和运行状况监测能力。推动三峡—葛洲坝船闸三维运行管理和监测保障能力建设。部署应用水下地形、洲滩、岸线快速测绘装备设施,推行航道设施智能监测养护。加大港口设施有关数据信息自动采集、实时储存和动态监测分析力度,优化港口运营管理流程。

3.4 着力提升服务效能,丰富智能航运应用场景

聚焦高品质出行和高效率物流服务,以支撑应用端的场景服务为导向,持续深化建用结合,强化场景牵引,更好汇集、对接供需信息,完善智能应用生态,加快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1)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地方政府、行业管理部门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全面融合海事、运政、航道等政务信息数据资源,联通地方省市水运主管部门和港航物流企业业务系统,实现数据流量、视频流量“一网双平面”承载的新型政务服务网,支撑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网络互通、数据共享、应用协同。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实体政务大厅向网上办事大厅延伸,实现政务受理线上线下联动。建设“AI+一网通办”基础平台,逐步实现审批、服务、监管等应用场景的智能化。

(2)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长江航运信息平台架构,推进长江航运大数据中心建设,打造智慧航运基础设施运营管理平台。整合完善长江航运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高度融合的航运物流服务系统,优化安全、出行和物流服务功能,做到全程电子化、可视化、可追溯。打造以长江电子航道图系统为基础的航道全要素信息服务平台,提升信息服务智能化水平。推动建立港航物流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平台,打造不同运输方式一体衔接的全程电子化服务体系,提供高品质多式联运服务。支持航运企业建设电子商务平台、第三方交易平台。

(3)智能应用体系建设。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航道、港口、船舶和决策支持、运行服务、监管执法、安全应急等领域创新应用,构建智能航运技术体系。加快自主航行试点示范,推进船舶智能航行岸基协同系统、安全保障系统和远程操控系统建设,促进港口、航道、船闸与智能船舶自主航行、靠离泊、自动化装卸的配套衔接,培育以高度自动化、智能化为特征的航运新业态。

(4)以新基建推动航运绿色发展。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以新型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发展引领长江航运绿色转型。强化技术创新,加强环境友好型材料、技术、工艺、结构等研发应用,以数字化手段推动绿色航道、绿色港口、绿色船舶发展,推动布局建设低碳/零碳港口设施,积极培育低碳/零碳船舶。强化以绿色转型为代表的减碳技术应用,降低装备设备能耗,促进航运领域用能结构优化,推动长江航运数字化升级的同时实现绿色化转型。加快充电桩、储能设施等清洁能源设施建设步伐,推动船桩协同发展,开展储、充、换相结合的新型充换电场站试点示范,不断完善航运领域清洁能源用能体系。

4 典型领域建设要点——以航道为例

统筹高质量发展需求与新技术融合应用,全面推进长江航道要素数字化,提升航道数据感知与分析应用能力,大力推动智慧长江数字航道发展。

(1)加快推进长江干线智慧航道建设及应用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构建全天候、全覆盖、可视化的长江干线航道动态监测体系,构建航道大数据系统,打造长江干线智慧航道一站式综合服务体系。推进长江干线典型航段智能航运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构建智能航运科技示范区,实现数字化场景、智能化模拟、精准化决策,为智慧长江提供航运示范(见图2)。

(2)建设数字化采集体系,将数字航道监测要素从水下地形、水位、航标等扩展到水文、气象、整治建筑物、跨临河建筑物等,加强传统助航设施数字化改造,推动重点航段及桥梁、船闸等重要节点云端互联感知网络布局,加强航道与港口、气象、水利等相关行业数据共享,鼓励船舶应用智能终端设备,实现对船舶数据自动化采集。

(3)打造航运智慧大脑,依托地理空间数据资源构建长江数字孪生底座,建设长江航道条件分析预测平台,加强长江航道数据资源分析,构建长江航道数据治理体系,提升航道运行监测能力,支撑航道养护管理决策和智能航运服务。

(4)推动电子航道图干支联动,完善长江电子航道图系统功能,加快推进长江电子航道图与长江口电子海图的衔接,以及向主要支流高等级航道、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延伸,加强支流航道、船舶、船闸等信息的采集分析,丰富服务内容,拓展服务方式和渠道。

5 發展建议

长江航运新型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尚需全面统筹,信息基础设施供需匹配程度有待提高,融合基础设施应用广度深度有待拓展,创新基础设施引领支撑作用有待增强。加快长江航运新型基础设施发展,要强化顶层设计,深化政策创新,注重场景牵引,强化人才保障,形成统筹协调、支持创新、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

(1)强化顶层设计。坚持系统观念,注重整体布局,加快制定长江航运新基建发展的短期行动计划、中期规划方案、远景战略目标,明确发展路线图和各类建设标准规范。统筹传统与新型、存量与增量、供给与需求,把新基建作为长江航运规划体系的重要内容。合理确定建设时序与资源配置,适时启动重大工程建设,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规模过度超前。

(2)加强政策引导。推动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在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对长江航运新基建发展予以支持。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调动社会资本积极性,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更好发挥市场对长江航运新基建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研究制订促进涉及智慧航道、智慧港口、智慧枢纽、自主航行等长江航运新基建发展的政策体系、实施办法等。加快推动交通强国试点有关长江航运新基建项目的实施,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案例。

(3)构建发展生态。推动长江航运物流企业与信息通信制造企业强化合作,促进新基建全领域生态链良性循环,保障航运物流供应链的完整性、可靠性。鼓励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攻关、融通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推进打造行业联盟,全面提升行业科技创新能力。探索新型基础设施可持续运营模式,支持构建多元化示范应用场景。

(4)强化人才保障。坚持需求导向、应用导向,注重发挥人才对新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强化产学研协作,加快培育新基建所需的复合型、高素质产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建云,刘九夫,金君良.关于智慧水利的认识与思考[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19(6):1-7.

[2] 阳建云,黄纯.长江口智慧航道的初步构想[J].水运工程,2017(11):7-11.

[3] 李红,王大成,刘婷.我国智慧港口建设中的问题及发展建议[J].水运管理,2020,42(1):23-25.

[4] 郭胜童,徐凯,彭宜蔷.全球智能船舶及规范发展动向[J].中国船检,2019(4):29-34.

[5] 曹方,王凡,姬少宇.科技创新赋能“新基建”的潜力、实践与思考[N].中国计算机报,2020-06-01(13).

[6] 王兴钊.新基建应该怎么建[J].项目管理评论,2020(3):50-51,9.

[7] 温晓君.“新基建”发展白皮书[N].中国计算机报,2020-05-25(8).

[8] 潘高远,李超.新基建的实质与影响[J].中国金融,2020(7):74-76.

[9] 韩鑫.新基建如何加速落地[N].人民日报,2020-06-07(2).

[10] 杨梽永,袁钰.新基建背景下的大数据中心行业洞察[J].软件和集成电路,2020(4):32-36.

Strategic Pat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type

Infrastructure for Yangtze River Shipping

LIU Tao1,ZHANG Jinhua2

(1.Yangtze River Navigational Development & Research Center,Wuhan 430014,China;2.Changjiang Chongqing Navigation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Designing Institute,Chongqing 401147,China)

Abstract: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infrastructure is a major measure to stabilize economic operation and switch development momentum. In this paper we examined the proposed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new infrastructure and analyzed the connotation of new infrastructure at different levels. We believe that the connotation of the new infrastructure of Yangtze River shipping is mainly reflected in digital transformation,intelligent upgrading,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With the aim of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Yangtze River shipping,we propose the focus area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s for new infrastructure of Yangtze River shipping. Subsequently,we put forward recommendations in terms of strengthening top-level design,enhancing policy guidance,fostering a favorable development ecology,and protecting talents.

Key words:new-type infrastructure;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fusion innovation;Yangtze River Shipping

收稿日期:2023-03-04

作者简介:刘 涛,男,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航运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E-mail:lt14@cjhy.com.cn

猜你喜欢
融合创新
浅析新趋势下酒店管理的融合创新
校企协同的物联网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探索
浅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
试论融合创新思想对新时期图书策划和营销的指导作用
小学“优课”教学模式的多元分析
东西方人本管理思想的比较
企业文化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促进
新趋势下酒店管理的融合创新
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新形势下酒店管理的融合创新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