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中月部字通用现象及其成因

2023-03-12 16:59肖雪
雨露风 2023年12期
关键词:俗字范畴

肖雪

南宋洪适《隶释·卷十三·清河相张君墓道》:“汉人用字,有假借者,有通用者,有奇古者,有变易偏旁及减省者。”随着印刷工艺的出现、应用、推广,异形文字开始规范化,走向标准化。在汉字的楷定过程中,俗字不断被修正的同时,也不断被“标准”吸收、沉淀。因此,无论是写本抄本,还是传世刻本,时常出现异体、疑难字。尽管繁难,不少正俗字的演变现象似乎有迹可循。张涌泉早年著作《敦煌俗字研究》《汉语俗字研究》谱写大量俗字构字方式等。近年来,俗字研究深化,不少研究者以俗字为切入点解决字词训诂疑难问题或者古籍中的讹混问题,如董志翘《字形讹混与古书校读——以“面”“而”“向”“回”为例》、孟蓬生《“匹”“正”同形与古籍校读》。相较之下,专门总结具体俗字替换规律则鲜为人所重。作为古籍阅读基础,俗字的辨识自是重要一环。本文聚焦俗字常用部件——“月”,并通过认知语言学中的相关理论加以分析,以期巩固俗字认识。

一、月与日、目等通用现象

(一)形近讹混

由于形体相似,两个意义不同的构形(既可能是字,也可能是部件或者偏旁)因素时常存在换用现象[1]139。月也存在类似情形:部件“月”常与“日”俗书形近讹混。刻本传世文献留下不少记载。如,段注指出昫俗譌作朐[2]304。

(1)旦明五通为发昫。鼜,千历反。昫又作朐,亦作煦。(《周礼注疏·卷十二·地官司徒二》清嘉庆二十年南昌府学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本)

朐,其俱切,义为屈曲的肉脯,并由核心义“弯曲”引申出“远”等义项。清杭世骏《质疑·礼记》:“屈中曰朐,屈其脯,朐朐然。”昫,“日出温也”。众多义项均是围绕义符“日”展开,如日光、温暖。由此可见,朐与昫意义无涉,纯为形体讹混。

(2)临朐冯琦观灯篇。(明 刘侗编《帝京景物略·卷下》明崇祯刻本)

(3)临昫有篾水去城四十里。(明 唐顺之撰《武编·后六卷》明万历四十六年徐象橒曼山馆刻本)

临朐,古地名,今山东鲁中地区。古籍常见的朐山正位于临朐县弥河东畔,朐山状似古代车马的軥,而朐通軥,《左传·昭公十六年》:“繇朐汏輈。”孔颖达疏:“盖朐、軥相通也。”前文已提及朐的核心义“弯曲”恰与軥的形状特点相通,因此,笔者认为朐与軥的通假现象不仅与音韵相关,也与赖以生存的隐喻相关:借助朐与軥的相似点——弯曲,将不相关的事物连接。至此,结合昫与日光相关的事实,我们基本可以断定临昫中的“昫”是“朐”的讹混。

“月”与“目”同样存在讹混现象。前人之述众多,如眚相混,眵混用,睐错讹。虽然许多形近讹混的俗字已在雕刻过程中修正,但是仍存在一些“漏网之鱼”。

(4)顾我今老矣。两肿蚀昏。(《永乐大典卷之八百五十一》明写本)

(5)昨返林泉,日亲汤液挛痺,不能以伸缩昏?。(《后村集卷一百十四·谢皇太子牋》四部丛刊景旧钞本)

(6)病剧,闻古有食眵肉愈者,即割食之。(《汀州府志卷之十四》明嘉靖刻本)

(7)患者多咳嗽、泄?,不思饮食,面赤,眼光如水生?,或喷嚏痰涎。(《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卷二十七》明万历二十七年刊本)

眵,“章移切,目汁凝。又侈支切。《说文》目伤眦也,一曰瞢兜。”俗称眼屎,亦指眼眶有病或者眼睑生眵,也引申为眼睛。?,《玉篇·肉部》:“?,肥儿。”《类篇·卷第四下·卷之十二》:“女加切。??不密也。又敞尔切。肉物肥美也。又女下切。腻也。又典可切。又乃嫁切。”例(4)若按原句理解,扞格难疏:肿为皮肤肿胀,数量词+症状的用法少见,而?多与肉相关,昏?相配,令人费解。

检索文献,古書中昏眵多见,如“我有短檠元不弃,自悲双眼早昏眵”,[3]378“夜书细字缀语言,两目眵昏头雪白”。[4]186据此,“眵”误为“?”,“肿”当为“瞳”,宋欧阳修《获麟赠姚辟先辈》:“顾我今老矣,两瞳蚀昏眵。”大意应是顾及年迈,老眼昏花,易生眵。如此梳理,当为顺畅。例(6)割肉养母的情节,眵肉显然无法构词成功,当为?肉,即割身上肥美的肉以养母,例(7),《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第四百二十七卷》:“凡小儿生后或月内或百日痰多气喘目闭眼赤眵泪神困……”联系原文,两者为同一症状,“眼光如水生”当为“水生眵”,即婴儿眼红,常有眼屎。

上述讹混均是两个字形间的讹混,有些字形讹混则复杂更甚。《说文·竹部》:“筋,肉之力也。从力从肉从竹。竹,物之多筋者。凡筋之属皆从筋。居银切。”因筋从肉,故也有的俗书记载。但传世文献中,筋的另一种写法“?”更常见。

(8)骨弱?柔而握固,至也。(《老子河上公注·玄符第五十五》四部丛刊景宋本)

“?”中的角应是肉讹误而来。如表1所示,肉与角形体相似。同时,鱼、角形体相似,也存在大量讹混,如?与魝。由此,笔者认为:脍与鱠的产生经历了偏旁由月到肉再到角、鱼的过程。

(二)正俗字关系

关于正俗字的定义,张涌泉指出:区别于正体的异体字都可以认为是俗字。但同时强调俗字研究不包括形近或者音近致误的“别字”。出于简化或者习惯目的形成的两字同时记录一个意义,我们视为正俗字。[5]8作为部件,古文字阶段的“月”与“肉”在书同文之前极为相似(表2)。虽然“肉”在成熟定型过程中存在专门的表义字,但分化过程中,由于形体的相似,部件“月”承担了“+肉”义素。虽意义不同,但符号相似。因此,下文分别讨论月与肉两个义项。

1.月-日

日月不仅形近,而且义通。因而日月常常义近互换。《说文·门部》:闲,隟也。从门从月。古闲切,《广韵》古苋切。徐锴曰:“夫门夜闭,闭而见月光,是有闲隟也。”在后世中,间逐渐与其通用。《康熙字典·戌集上·门部》:“间,《正字通》同上(闲)俗字。”

(9)庄子曰:“秋水大至渚涯之闲,不辨牛马。”(《白氏六帖事类集·卷第二》民国景宋本)

(10)又曰:“秋水至时百川灌河涘之间,不辨牛马。”(同上)

再如,期,会也,古时偏旁位置不定,故也写作朞。《说文·月部》“古文期从日丌”,即。尽管日月形近,但日月两个义符均可指代时间,笔者以为两字的相通更多在意义层面,因而形成正俗字。

(11)轻罪如群饮之属,或?年或再岁以待明刑罢民。(《续文献通考补·卷二十户口补》)

2.月-骨

作为肉义的月则与骨同属于近义偏旁互换:月指人的皮肤或者脂肪层,亦指动物肉;骨则指支撑、保护人或者动物某些部位的坚硬组织。两者正如“骨肉相连”表面所描述,互为补充。或许由于两者所指生理位置相近,在更泛化的概念里,两者有了共通之处。如,骨可引申为躯体,唐李贺《示弟》诗:“病骨犹能在,人间底事无。”肉则在一些语境下有了“+人”的义素,如用于指凡夫俗子或者肥胖之子的肉人。由此,人们渐渐把功能不同但位置相近的“月”“肉”替代使用。如“胶”为“骹”的后起换旁俗字[6]883,《说文·骨部》:“骹,胫也。从骨交声。口交切。”《集韵·爻部》:“胶,胫骨也。”

(11)公顾左右曰:“有臣如此,佳哉!”骑而击球于公胶,以其所乘马赐公。(宋真德秀辑《续文章正宗·卷五叙事》明嘉靖十一年云南孙衡刻本)

首先,换用“胶”无法文从字顺,但根据大字典,采用“胶”自身含义,仅胫骨能对应。此句其他版本:“骑而击球于公前,以其所乘马赐公。”“骑而击球于前,酌玉卮饮之,且赠以所乘马。”“前”与“胶”字形相去甚远,形近讹误的可能性排除。当“胶”作“胫骨”或“骹”,即为击球置于腿前之义,与“前”所表意义相通,如此理解可行。

二、从认知角度解释成因

自20世纪80年代认知语言学被提出、完善以来,相关研究层出,但是大多集中在语法,对于构字层面的关注相对较少。裘锡圭论及汉字结构变化时解释道:“汉字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之后,新增加的字多数是通过增加偏旁或者改偏旁等途径从已有的汉字分化出来。”[7]39从象形到形声,从正体到俗体,此类演变趋势应当如何理解?

人们对所处世界分类,进而形成概念的过程和能力,这被称为范畴化。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范畴化这种思维方式自然也体现在语言之中。“语言形式的意义形成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正是人们对所处世界进行范畴化的结果。”[8]50范畴化的结果往往形成一个层级系统,在这个层级系统中,最重要的往往是居于中间位置的“基本层次范畴”。基本层次范畴相较于其他层次,感知、功能、言语交际、知识组织方面具有相似性,能使人们第一时间联想串联。[8]60

具体而言,在俗字产生过程中,同义或者近义偏旁改换现象正是范畴化的结果。同义或者近义偏旁如果能够独立称为字词,通常有着相似的功能,即同一类别里,可以引起人们在行为上大致相同的反应。《说文·示部》:“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古文上)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凡示之属皆从示。”由许慎对示的解读,不难发现日、月、星是人类想象中神秘而遥远的神兆,显而易见,日、月均能引起人们的崇拜,继而演绎出相关的神话故事。总而言之,日月之所以能够近义替代,正是因为两者功能相近,属于同一基本范畴。

值得注意的是,范畴化的分类结果并非将事物清除联系。维特根斯坦提出的“家族相似性”认为:“类别中的成员就如同一家族中的成员,每个成员都与其他一个或者数个成员共有一项或者数项特征,但几乎没有一项特征是所有成員共有的,这样以环环相扣的方式通过相似性系联起来而成为一类。”[8]53如,肉、骨的意义分类上,都能引向可食性或者生命性上,两者在更广的范围里相通,进而可称为基本范畴中的成员。

再如,《大广益会玉篇·皮部》末存一字,注解曰:“毕吉切,画韦曰‘”。查《篆隶万象名义》无此字,疑为《玉篇》新增俗字。后世《正字通》《字汇》分别解为“补密切,音必,画韦曰‘”“壁吉切,音必,画韦曰‘”。在《类篇》中,有如下记载:“,壁吉切,韍也。”查阅可知,韍是古代大夫以上祭祀或朝觐时遮蔽在衣裳前的服饰。以此对应画韦,画可指纹饰,韦指柔软的皮革,画韦一词,当指有纹饰的服装。可见,与韍实为同一字。王力认为韍、韠同义,而韠的异体形式是。由以上三字,可大致推出三者关系:韍韍互换,俗字以皮易韦,形成新增字。而皮与韦之所以能够替换,恰是因为两者的相似性。既是同属一范畴,皮相较于韦更符合民众的使用偏好,进而产生新字。

“在文字形体演变的过程里……比较常见的情况,是俗字的某些写法后来为正体所吸收,或者明显地促进了正体的演变。”[7]44俗字有着自身的价值,正视俗字,一方面可协助古籍阅读整理,另一方面,众多异体字的产生与俗字密不可分,了解俗字,才能更好处理字际关系,助力字典整理编撰工作。

注释:

〔1〕刘钊.古文字构形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2〕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杨镰编.全元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4〕管士光.暖香红艳 中国历代咏物诗[M].长春:辽宁人民出版社,2018.

〔5〕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6〕张涌泉.敦煌俗字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5.

〔7〕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8〕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俗字范畴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余模范畴中的余倾斜预包络和余倾斜挠类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佛典疑难俗字补考
《日用俗字》词语考释九则
新出北朝墓志俗字例释
贵州契约文书俗字“”考释
清水江文书疑难俗字例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