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场视角下元宇宙的场域体验设计

2023-03-21 17:23刘思琪
大众文艺 2023年3期
关键词:虚拟空间虚拟世界场域

范 伟 刘思琪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012)

一、元宇宙的空间体验

(一)“元宇宙”的概念

元宇宙由英文单词即“Metaverse”直译而来,是由前缀“meta”(意为“超越”“元”)和词根“verse”(源于universe“宇宙”)共同组成[1]。在虚拟“宇宙”里,人们可以借助虚拟身份尽情享受沉浸化的虚拟娱乐活动。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元宇宙其实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跨越数字和物理世界构建而成的一个完整虚拟“世界”。

(二)现实世界空间的虚拟构建

现实世界指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物理世界,而虚拟世界是近几年科技发展的附带结果——一种由高新技术打造的交互虚拟空间,其中具备了拟真的感官体验。正如万物皆有的辩证矛盾关系一样,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也是如此。一方面,现实世界是虚拟世界的客观基础。另一方面,虚拟世界是现实物象的映射和高度仿真,也会具备某些现实空间中的物质属性,同时又参照了现实世界的基本法则,两者相互依赖又各自独立[2]。

由于“空间形态不仅是现实空间中包容实体形态与虚空形态的有机整体,也是意识空间中对事物存在的主观判断,能够在虚拟空间中呈现交流信息的综合体”[3]。

可以说,虚拟世界是基于人工智能发展基础上的数字化新形态,是基于不同场景下人们情感体验对形态的主观需求,二者在相互制约又彼此依附的状态下培育出虚拟空间新形态。处于元宇宙中的玩家通过自身对虚拟场的初步体验,对其中的造型、色彩、质地、式样产生认知上的具体判断。模拟现实语境的元宇宙场内的局部形态也总是会在“形场”的四参数制约下,借助新的数字技术、表现形式等获得相应的空间形态样式,如虚拟山丘飘浮在空中,虚拟的溪流能反重力上流等。在这虚拟世界里,物质形态的物理局限被打破,玩家可以自由地建立更多超现实想法,具体操作方法就可根据形意场中的“形变六法”原则作为表达方式,找到合适虚拟场景内万物形态的演变途径,以获得元宇宙中全新体验且合用的空间语言。

二、形意场下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衔接

(一)“形意场”视角下空间的内涵解读

从形意场角度来看,空间中各个可感知的实体物质通过特定的组织就能营造意识多元化的有机状态,并在人的取舍使用中构成一个有机平衡的整体场。非物质信息刺激下的意识主题可归纳为以下八个方向:经济场、美观场、技艺场、伦理场、功用场、时代场、民俗场、情趣场,任何物质形态都可以从这八个场中去阐释其构成关系。元宇宙中的虚拟世界用一种数字化的形态构建可触发感知的虚拟社会,是基于数字技术来反映人们大脑意识中非物质信息的判断。因此,现实世界构成原则其实也可转化为虚拟世界建构的理念。

(二)共同规范下“虚拟”与“现实”的衔接

1.“虚拟”与“现实”场域的可衔接性

元宇宙中的“虚拟”宇宙是以现实世界为蓝本构建的数字世界,其形态依赖于现实世界的场域环境。因此,我们可以在了解现实世界中形意关系的基础上探讨八个场域主题在虚拟空间的延伸,找到可衔接的相似性。

从“美观情趣场”角度看,美观体验也有类似的迁移。美是一种强大的社会工具,然而它来源于主观对客观存在的判断。空间形态的美丑是人的视觉感知层面来考察,现实世界对美的创造源于生理上的自主选择,这就决定了当设计师在创造虚拟世界时候,同样会按照生理上的审美标准去创造虚拟世界的视觉语言与价值符号,再基于现实世界中约定俗成的形式美法则,例如对称、重复、黄金分割规律等等,从而构成整个元宇宙的美观场力。由此可见,受众本质的一致性决定了审美趣味判断的相通性,从而实现“实”与“虚”世界之间的可衔接性。未来,“虚拟空间美学”也将是一门亟待深入的研究。

从“时代与民俗场”角度看,空间的民俗场特性反映出某特定时期与特定地域整体社会环境及人们生活状态的一种倾向与趋势。由于任何文化形态产生都会受到特定时空的影响,受到当时人们生活环境以及人文习俗的左右,因此在现实世界中,不同国家、民族会有各自的民族特色、地域文化、传统技艺等。

虚拟空间中地域化的空间形态塑造亦是如此,但与现实世界不同的是,元宇宙是一个边界模糊的虚拟形态,其各项技术支持虚拟世界中时间和地域的跨越,所以“民俗”元素在元宇宙空间当中相对更加自由,摆脱了“此时此地”对人的时空桎梏,只要一个设定就可以有多种地域文化内容同时呈现。正是这种虚拟特性实现了将人们带领到过去,甚至是未来,甚至还能够同时给予人们不同朝代或不同国家的多重信息,感受不同民俗场张力重叠下的交错体验,这就是现实世界无法带给人们的体验。

除此之外,虚拟世界的时空可交错特征最具有意义的一点在于人们可以在不同时间节点的相互沟通中获得情感共鸣,无论是早前华为的河图技术助力敦煌艺术的复刻,还是近日故宫利用全景VR技术推出的全景故宫栏目[4],都是在尝试利用虚拟空间中时空交错间穿插的地域民族风情差异给用户更好地传递历史文化的沉淀感和民族自豪感,实现虚拟影像与现实环境“融合共生”“科技+文化”全新组合的崭新模式。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叠合与共生正在重塑着人们的空间观念,过去、未来和现在也许会并存。在一定程度上,元宇宙的民俗主题场域特征赋予了历史文物新的生命,用前沿的先进科技再叙历史细节,对于文化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作用。

从“技艺场”角度看,富于技巧性表现的工艺或艺术等内容就是技艺。现实世界中“技艺”往往是匠人们在反复操练之后,对一项有难度的工艺熟练掌握,强调的是人类依靠努力和智慧积累起来的经验和知识。由于“艺”侧重于其中的人文色彩和主观创新性,致使物件会因人文习俗、地理环境等不同而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

元宇宙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构建的数据空间,其空间形态建构依赖数字变成而呈现技艺的精准性。现实的技艺活动依赖于日积月累,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进步的,但元宇宙的出现,完全是依循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其中的空间结构、场景、主体存在等实质都是以数据方式存在的。技术也可以将设计重新定义后构建成数据模型以此来重现技艺,这是现实世界无法实现的优势。但技艺场中强调的“独具匠心”“巧夺天工”是没办法通过数学方程式展现其灵魂魅力的。

从“经济场”角度看,在现实世界中,经济于个人、社会、国家而言,都是物质和精神水平的决定性因素。移步于元宇宙中,经济场同样存在并影响着虚拟世界运行状态。只不过元宇宙自己的经济系统是一种特殊的数字经济形式,其中主要包括数字资产、数字市场、数字货币,其特征明显区别于传统经济[5]。其中NFT作为一种非同质化代币,是促进元宇宙的虚拟资产。当你在元宇宙拥有一枚NFT币,就代表你获得了其独一无二的所有权。

2.“虚拟”与“现实”场域的可衔接价值

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两者相辅相成,它不像是游戏只会提供享乐,而是可以满足人们情感连接、好奇、幻想等无数体验。

比如,近几年来备受关注的虚拟实验室——虚拟实验室是指在web环境下的,可供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三维实验场景[6]。传统的实验室会存在很多无法避免的高风险可能性,这种高危且高成本的实验环境很难真正运用到初学者的模拟实践当中,而虚拟实验室的打造就可以解决多方面痛点,逼近真实的虚拟环境也可以打破“纸上谈兵”的局限性。

由此可见,借形意虚拟与现实的衔接碰撞在正确的引导下可以产生无尽美妙的火花,元宇宙或许可以成为人类可依存的新型虚实相融的数字文明,最终实现人类文明的跃迁。

三、虚拟世界设计规律探究

在以往的相关研究与实践中,空间场域建构大都是围绕着现实的可行条件展开改造与重构。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下数字技术对于真实物理空间的“打破”力度越来越强劲。在“元宇宙”生态下,设计师不仅可以在虚拟空间中重现现实世界中的建筑,甚至能无视规范及物理条件限制,创造出新的空间形式及奇异心理体验。

(一)破常规设计逻辑

在现实世界中,建筑形态及其场域设计往往需要考虑前期的环境调研、历史条件等综合因素,充分考虑周边环境条件和可行性后才能保证设计是否妥帖。但是在虚拟世界中,设计可以打破这种“前因后果”式思维,设计师可以从建筑的结果反推所需的环境条件,让环境服务于建筑,抑或是让这两者同时“诞生”。相比于现实世界中遵循的“自然→建筑”的生成顺序,虚拟世界中的超现实建筑完全可以通过采用“自然&建筑”甚至“建筑→自然”的生成顺序,来实现建筑“浑然天成”的美感和“相得益彰”的空间叙事语言。

(二)反物理设计法则

元宇宙比真实世界更美好的哲学奥义恰恰是它的“开放性”。如果挣脱了物理法则的束缚,会发生什么?“平流缓进”不一定成立,“水中捞月”成了可能;你可以把喧闹一键“静音”,也可以把障碍“透明”化;建筑师甚至可以重构漂浮状态的空间美等。进化论、生老病死、万有引力等物理法则随着人们进入元宇宙后都不再是束缚,这为空间场域的创新体验带来更多的挑战与机遇。

现实世界中的一切都是遵循实际的物理法则在运行,无论是物体还是活动都被限制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但是在虚拟世界的创作过程中,设计可以拥有一套空间场域的数学定律。数字自身基本规律会打破原来所谓碳基生物的很多基本法则,那些由生物属性带来的所谓血液循环新陈代谢等在数学世界将会转为“永生”代码,这意味着元宇宙将以数据为边界,而不再以物理限制为边界,这也意味着现实世界中受到束缚的创作者们对于设计的想象力得以最大化施展的空间。

(三)跨时空维度重构

相对于物理空间的恒久不变,数字技术可以突破维度的边界,实现现实世界中做不到的物理时空维度的交错穿插。在元宇宙中,人们可利用各自的虚拟身份穿梭于不同时空的类平行宇宙,也可以体验在同一时间尺度上完成不同事情的“非线性叙事”[7]。设计师们可以打造出真正的“任意门”来使原本消隐的历史切片与当下的空间重新连接,也可以成为《盗梦空间》中的造梦师一样,凭借想象力跨越空间维度去建造一个扭曲、折叠的反引力建筑。元宇宙中,设计师们也不必抛弃所有约束,可尝试无限放大现实物理世界中的多种体验。

总结

不论是国外公司对虚拟世界的潜心打造,还是国内对未来元宇宙的致力探索,我们都可以看到“元宇宙”的发展走向是乐观的,但也是两面的。我们在筹划元宇宙,元宇宙也在“计划”着我们。或许我们正在期待着一个更具沉浸式的虚拟空间,但同时也应警惕,当未来的元宇宙成为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覆盖我们的生活时,现实世界是否会受到影响?人们在两个世界切换时能成功脱身?这些都是随着元宇宙的发展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通过形意场对“虚”与“实”两世界的比照,我们应该持有辩证的态度去正确看待元宇宙,只有当新事物的进步性远超退步性的时候,它才具有存在的可持续性。只有当元宇宙能够成为服务现实世界的生产力工具,为人类世界创造更多价值时候,才能真正到达元宇宙体验的高光时刻。

猜你喜欢
虚拟空间虚拟世界场域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虚拟空间设计中的关键技术分析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纽带
虚拟世界大门正启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拥抱虚拟 珍惜现实
网络经济对企业的影响分析
奇闻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