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民歌的声音色彩元素在交响乐中的运用

2023-03-21 17:23李少璐
大众文艺 2023年3期
关键词:女书竖琴乐章

李少璐

(中央音乐学院,北京 100091)

谭盾的交响音乐诗《女书》,是一部由13支微电影、独奏竖琴与交响乐队而作的,三管编制的乐队协奏作品。这部作品和常规交响乐作品相比而言,较为独特的是其视觉因素。它使用了三个视频播放设备作为整部交响音乐诗的重要组成部分:设备播放的内容为13支由谭盾与其团队在湖南进行音乐采风而特制的微电影片段。而选择竖琴来作为这部交响音乐诗的独奏乐器,绝对不是作曲家的一时兴起,而是为了体现该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女书,这个由湖南永州江永地区女性创造的独特文字中,所记录的女性之间的传奇故事。

一、交响音乐诗《女书》的文化背景

在这部作品当中,作曲家使用了湖南当地的民歌旋律,悠扬地表达出了女书村中妈妈对女儿和女性闺友之间的心里话。而这个独特的文字 “女书”,隶属于中国汉语方言中非常独特的一种,诞生地为永州市江永县。这永州市便是位于三面环山的湖南省之南,雅称“潇湘”。这里的景色瑰丽独特,水系发达而林木郁葱常青。古琴曲中的《潇湘水云》所描述的即是这一片区附近的地理环境。“女书”这种文字亦是延续了这个地区的地貌与人文特质,非常的优美娴静。

[1]女书,顾名思义即为女性使用的文字,据悉是由汉代时期的永州江永一带女性,从方块汉字为引,因反抗古代女性不能上学习文,而自发独创地在该区域之间女性同伴们沟通的文字和语言。有了文字,即有了想要被传颂的故事。因女书这种文字通常被写在纸张、扇面和手帕之上,所以女孩儿们学习女书的活动,通常被称为是“读纸”“读扇”或“读帕”。而在当地,大家喜欢用“唱歌堂”这种歌唱方式,将女书当中所记载的故事进行互相的传播和传承。

二、交响音乐诗的乐器编制设计

要想知道这部作品,是如何把这浪漫又灵动的湖南少数民族音乐的声音色彩元素,巧妙地运用到这部西方管弦乐作品当中,就需要先从这部作品的乐器编制设计开始。从这部交响音乐诗的乐队编制上来看,除了常规的三管编制乐器:木管组中的1支短笛、2支长笛(第二长笛同时兼中音长笛);2支单簧管(第二单簧管兼英国管);2支降B调单簧管、1支低音降B调单簧管;2支大管、1支低音大管。铜管组中的3支降B调小号、4支F调圆号、3支长号和1支大号。还有常规的弦乐组乐器和打击乐组乐器。而在打击乐器组当中,除了常规的打击乐,如EGBEG五个定音鼓和低音钹、马林巴琴、三角铁、低音鼓等。为了营造在湖南三山环绕之中的溪水、河流与竹林之音,作曲家特地选用了许多可以模拟出这样的山林背景的色彩乐器。比如说中国手指铃、一对石头、水盘、滤水器等等。从这些特殊的色彩打击乐器的选择上来看,我们已经能够想象到作曲家是如何把它们进行创作,去模拟出那些山林间石头对碰、溪水叮咚的场景。

除了交响乐这四个常规的乐器组(木管组、铜管组、弦乐组与打击乐组)之外,这部交响音乐诗别出心裁地使用了一个特殊的乐器——3组微电影视频设备(video channel)。而这三组视频设备的位置摆放也是按照了交响乐的音响平衡而摆放的:这里的第一个视频设备放置于第一和第二小提琴中间,第二个视频设备放置于中提琴和大提琴中间,而第三个视频设备放置于打击乐组乐器后面。正好是呈现一个“左、右、后”的摆放方式,非常具有沉浸式效果。并且,这里的视频设备不仅仅只是我们常规的投影或者LED视频,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乐器。我们从这部交响音乐诗的总谱中可以看出,这里的乐谱里有一行非常有趣的特殊乐器——视频(video)。意思就是,这行乐谱专门是为“视频(video)”而写。这是什么意思呢?从这部作品的现场演奏来看,我们可以听到这里的“视频”内容,其实是谭盾到江永地区采风回来的音乐视频记录,比如说江永地区用女书文字记载的母亲对女儿的歌、女生朋友之间互诉衷肠的歌,哭嫁歌等等。

在这里,这行“视频”乐谱是直接使用了音乐采风素材,就是视频中经过剪辑之后的湖南民歌——主要是永州江永地区的女书内容,与瑶、汉两族民歌音调构成的音乐素材。这行乐谱用时间记录和视频设备播放的方式,来代替现场人声的演唱。它是和整个交响音乐诗的音乐组织紧密相连的,所以我们可以暂且先把它称为“视频乐器”。而这个视频乐器作为这部交响音乐诗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精确到秒钟来与乐队和竖琴进行协作演奏。所以你可以在记谱当中看到在这行乐谱开头,会标记上0'',或者7''的数字,表示的就是视频乐器的“演奏”播放时间节点——0秒与7秒等“演奏”时间。

三、交响音乐诗的常规乐器与特殊乐器的声音色彩设计

看完了这部交响音乐诗的有趣乐队编制,我们再来看看这些乐器在音乐当中的具体运用。我把它们以声音色彩元素的复刻完整程度,分别分类为“完全复刻、不完全复刻和微量复刻”三种形态的声音色彩设计。

1.声音色彩元素的完全复刻

在这部作品当中,大部分观众会以为竖琴会是这部协奏曲的重要独奏部分,这是不完全准确的。正如我们在看这部作品的乐队编制那样,大家会发现中间的三台视频乐器的音乐功能,和竖琴有着相同重要,甚至高于独奏竖琴对音乐表达的作用。这三台视频乐器的“演奏”几乎是从始而终的。但这件视频乐器并不是不能被代替的。如果有这件“乐器”的代替品,那就是多位民间女性歌手,即谭盾在江永女书村地区进行音乐采风的主人公们。

对于活跃在一线的作曲家们而言,这是一个将音乐采风直接运用到新作品创作当中的很好案例。因为在采风和音乐表演的再现当中,我们通常会被民间乐手的声音特质、特殊音乐律制、微分音等因素所感动,但因为舞台音乐家不能百分之百地对民间音乐进行原样复刻,而常使作曲家或观众们感到惋惜。即通常我们会评价某个音乐家唱得不够“地道”,说的就是这些民间音乐的色彩和特性没有可以原样复刻。而使用视频乐器这样的“演唱”方式,则可以非常完整地将民间音乐的本身给复刻出来,保证了民间音乐的原样色彩。

在第二乐章《母亲的歌》(Mother's Song)当中,视频乐器开始正式播放人声声部,交响乐作为人声的伴随,进行了音乐的发展。就连独奏乐器竖琴,在人声声部出现的时候,都退居到伴奏的功能。举个例子,我们从总谱第二乐章第1-5小节的独奏竖琴声部来看,前3小节为竖琴的一小段独奏,而到了第四小节,视频乐器开始播放人声声部。音乐采风当中来自女书村的“母亲”在荧屏上开始用歌声娓娓道来她对女儿的教导。这样的视觉、听觉和完全完整的民歌色彩,在交响乐当中得到了一比一的还原。这段音乐真实到似乎这位带着皱纹、穿着朴素衣裳的村落母亲就在观众的眼前,而她对于家人的担忧与爱,都在那完全不同于舞台歌者的朴素歌声当中,传达给了所有观众。

2.声音色彩元素的不完全复刻

在这部作品当中,色彩打击乐器,如石头、水等,都是运用了真实的材料来还原出有质感的真实的声音色彩。在第五乐章《女书村》中的第4打击乐声部,在乐器的开头就用了一个特殊的乐器:水滴。而这个乐器的构成就是一盘清水和一个类似漏勺一样的“滤水器”。在这里,第四乐章和第五乐章的交响乐部分几乎是连在一起的,而第五乐章的开头,就是用了现场打击乐组当中的水滴乐器和视频乐器当中湖南女书村庄里面溪流的声音,和低音提琴一起,做了一个犹如电影蒙太奇一般的声音转场:由现实的乐器演奏到真正的水流与村庄的音乐色彩想象。

这里设计的色彩非常地自然又平和,让城市的观众可以在音乐厅里自然而然通过水滴乐器和视频当中真正水流的声音,完全地沉浸到作曲家所营造的故事当中。那些在阳光下清脆作响、波光粼粼的村落小溪,就这样被这些特殊的色彩打击乐和视频复刻的声音“搬运”到了音乐厅的现场。这样使用真实材料作为乐器,还原真实生活声音的方式,我们可以称为是声音色彩的不完全复刻。

3.声音色彩元素的微量复刻

除了这个可以原版复刻民歌的视频乐器和色彩打击乐器的不完全复刻,在这部交响乐当中还使用了两种不同的色彩表达手段。第一种是使用交响乐队的常规乐器来模拟民歌当中的大自然声音色彩。比如在第一乐章的开头,在模拟表达湖南山林背景的空灵风声的时候,作曲家就使用了低音提琴的长时间泛音,以还原出一片浓郁又缥缈的林中雾霭之意。

第二种是在音乐主要旋律当中,以民歌的特征音程作为音乐动机,然后进行音乐的延续与展开。比如在第一乐章当中的独奏竖琴声部,出现了很多从民歌音乐旋律当中提取出来的特殊音程。比如在第一乐章第14、15小节,可以看到独奏竖琴声部出现了FACD这样的横向音程走向:6度大跳下行,然后三度、二度上行;还有像这样的CACD这样的三度下行、上行,再六度大跳下行这样的特殊旋律音程。这些的音程从听觉效果而言,尽管使用的是典型的西方乐器音色演绎,但依然体现出非常浓重的湖南民歌风味。这样的常规乐器模拟方式,我们可以称之为微量复刻。

四、各乐章旋律与音响色彩设计的整体思路布局

谭盾的交响音乐诗《女书》一共分为13个乐章,分别是第一乐章《秘扇》、第二乐章《母亲的歌》、第三乐章《穿戴歌》、第四乐章《哭嫁歌》、第五乐章《女书村》、第六乐章《思念老同》、第七乐章《深巷》、第八乐章《老同相遇》、第九乐章《女儿河》、第十乐章《祖母故居》、第十一乐章《泪书》、第十二乐章《培元桥》和第十三乐章《水摇滚》。

在这13个乐章当中,第一乐章《秘扇》主要阐述者为独奏乐器和乐队,视频乐器仅作为视觉辅助,展现女书的神秘与浪漫。而独奏竖琴使用了湖南民歌中的特色音程动机进行了展开,依然保留了女书与其演唱者温柔婉绵的性格特点。第二乐章到第四乐章为《母亲的歌》《穿戴歌》和《哭嫁歌》,这里的音乐阐述者进行了转变,由独奏竖琴引入到视频乐器当中的女性演唱者:在女书村落里面的母亲、女儿、同伴等。女儿出嫁时候的哭嫁歌让人禁不住动容,乐队与独奏竖琴的衬托与氛围渲染让人不禁心含戚凄。到了第五乐章《女书村》,音乐阐述者再次回到独奏竖琴和乐队,视频乐器回归视觉的沉浸功能。在这个乐章,视频中展现的真实女书村当中的河水叮咚之声与现场交响乐当中的特殊色彩打击乐器——清水与滤水器,共同模拟出了村落当中的宁静与美好之感。第六乐章《思念老同》同样是由视频乐器内的女性歌者进行的一次演唱,表达女性朋友之间的倾诉之情。第七、八乐章是第六乐章的延续,但人声演唱者没有参与,用视觉、竖琴与乐队进行了女性姐妹之间亲密情谊的阐述。

第九乐章《女儿河》比较特殊,是用视频乐器来播放出河流的声音,但是这个声音是有音高概念的。作曲家也为视频乐器当中的河流声音进行了记谱,并且辅助以独奏竖琴和乐队进行了整体的音乐表达,来共同描述这个乐章关于“女儿河”的构想。第十乐章《祖母故居》是视频乐器中女性歌者和独奏竖琴的互相缠绕和对撞。独奏竖琴浓烈的音响表达与歌者的低吟,形成了记忆与现实的碰撞与交融——这是一次关于回忆的色彩对话。到了第十一乐章《泪书》,独奏竖琴完全没有出现,所有的音乐故事阐述都由交响乐队和视频乐器当中如诉如泣的歌者来共同完成。在这一乐章,歌者的阐述更倾向于念白和说话。而带有音调特征的特殊女书语言声调和交响乐队一起,完成了这个乐章郁色悲泣的音响色彩。第十二乐章为《培元桥》。在这个乐章的开头,视频乐器播放了一段循环的,带有湖南民歌特殊音调的引子。而这个引子与视频中描述的村落景象一起,将音乐旋律引入到了独奏竖琴与乐队的协作当中,象征着女书村内宁静又带着向着未来期冀的音乐隐喻。最后一个乐章作曲家有几个不同的版本,有名字为《活在梦里》或《水摇滚》等。在《水摇滚》这个版本当中,这个乐章就如标题所述是一个非常摇滚、动态的乐章,主要乐器为视频乐器中的歌手和水流的声音,还有现场乐队当中独奏竖琴、乐队和特殊色彩打击乐“水”的共同协奏,整个乐章热闹非凡。

在这部作品当中,作曲家别出心裁地选用了竖琴这件乐器作为独奏乐器是非常契合,但又冒险的。一方面,因为竖琴的音色过于柔美和悠扬,在国际上用其来作为大型乐队协奏曲的独奏乐器是极为少见的,是对作曲家在创作上的一种挑战。而在另一方面,竖琴如何去使用它那清澈、纯净的音色,来呈现民间演唱者的特质是非常具有挑战的——既带着悠扬和高雅,也充满着力量与抗衡暴风疾雨的顽强精神。

总而言之,在谭盾的交响音乐诗《女书》当中,作曲家从乐队编制开始就进行了巧妙的色彩元素设计。而在具体的运用上,他使用了完全复刻的视频乐器、不完全复刻的真实材料的色彩打击乐器和微量复刻的常规乐队模拟和音乐动机、旋律的音程模拟,去将湖南当地民歌的声音色彩元素与现代交响乐一起,进行了非常巧妙的碰撞与融合。除了《女书》这部交响作品,作曲家谭盾同样也在他的另一部交响乐作品《地图》[2]当中运用过湖南湘西地区少数民族的声音,比如“吹木叶”“飞歌”“舌歌”、傩戏和哭唱等等。这是湖南民间音乐与交响乐共融、共创的新作品实例。

对于新乐器与新科技设备的探索,让更多藏于遥远山海间的民歌得以重现于舞台众人之前。而在未来,更多的数字工具和设备也许也会进入到当代新作品的创作当中,如,AR、VR、数字虚拟人、AI等等。这些工具会更加高效、完整地将音乐进行记录与复刻再现,让我们的民间音乐、民间歌曲得以更好、更广阔、更快速地传播和重新地创造,获得其新的艺术生命力。但无论新乐器与新科技设备是如何的迅猛发展,那些最为打动人心的,还是由我们千千万万个百姓们创造的、藏在歌声当中的,属于人类本身的情感,还有那些经久不息的、让我们持续获得感动与力量的传奇故事。

猜你喜欢
女书竖琴乐章
作家风采
——陈竖琴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谱写肌肤新乐章
女书
竖琴海绵
非物质文化遗产
——女书习俗
歌册,独特的“女书”
女书传承和保护的现状与对策
夜半寻鼠
竖琴与箜篌之关系